基本信息
书名:文化蓝皮书: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2014)
定价:79.00元
作者:/张晓明 王家新 章建刚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4-01
ISBN:9787509756768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简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由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获得了财政部“国家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的支持,开始了文化产业的研究类专项资金——“文化产业重大课题研究计划”,与此相关联,《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2014)》也集中反映了该计划的研究成果。其中“总报告”从单篇报告扩展为一个栏目,希望邀请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评估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年度宏观形势,此外新设立了“重大专题”栏目,力图从“文化投资”、“文化消费”、“文化贸易”以及“文化科技前沿”等几个方面对发展形势作出专门分析。
目录
Ⅰ总报告
1总报告一明确新坐标谋求新发展【张晓明王家新章建刚执笔】
一总体判断:文化产业发展进入“换挡期”
二政策建议:以市场取向的改革释放发展的红利
三进一步思考:对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复杂性要有充分估计
2总报告二中国文化产业年度形势分析【总报告课题组】
一文化产业的经济分析:一个新框架的提出
二2012年中国文化产业的状况:一个全新观察
三新视角下中国文化产业的主要问题
四展望和建议
3学习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精神座谈会发言摘要【王家新刘玉珠高书生等】
Ⅱ重大专题
4中国文化产业投资的现状与趋势【刘德良林林温智锟丁文超曾军】
5当前中国文化消费趋势【艾洪德高学武靳继东】
6我国对外文化贸易发展状况【金元浦等】
7区域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与态势【李炎胡洪斌王佳】
8全球文化科技前沿趋势研究【丁肇辰秦蓁】
Ⅲ行业报告
9出版行业年度发展报告【郝振省杨春兰】
10广电行业年度发展报告【杨明品于秀娟】
11演艺行业年度发展报告【王文杰李晓晔】
12艺术品行业年度发展报告【刘建华郝天韵】
13文化产业新兴业态发展报告【魏玉山李文竹】
14文化装备制造业发展报告【管理】
Ⅳ区域报告
15环渤海地区:要素有效配置产业聚合【贾佳胡洪斌】
16长三角地区:现代城市集群构筑产业发展航母【李炎】
17中部地区:资源优化整合推动竞合发展【于良楠】
18东南地区:从文化制造走向文化创意【杨传张】
19东北地区:特色资源激活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王佳】
20西北地区:后发突围创新发展路径【邹沁园】
21西南地区:优良文化资源助推特色文化产业【何继想】
22中国区域文化产业竞争力实证分析【胡洪斌】
Ⅴ编委纪事
23“U40文化产业暑期工作营”——一个创新课题制模式的有益探索【意娜】
24第二届中国博士后文化发展论坛(2013)综述【祖春明】
25中国文化产业大事记【王艳芳整理】
作者介绍
张晓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首席研究员,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生导师,上海交通大学研究员。
王家新,财政部中央文资办主任,财政学博士,中国财政学会常务理事,中国资产评估协会常务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艺术经济学研究生导师。
章建刚,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院文化研究中心理事、副主任、研究员;上海交通大学研究员;《中国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报告》执行主编。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出现,像是一股清流,让我对中国文化产业这片广袤而充满潜力的土地有了更深的认识。初翻开,就被那扎实的标题所吸引——“文化蓝皮书: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2014)”。这名字本身就传递出一种权威性和系统性,仿佛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中国文化产业过去一年发展全景的窗户。我一直对文化如何与经济深度融合,如何成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支撑感到好奇,而这本书似乎正好解答了我的疑问。尤其是在2014年那个时间节点,中国经济正经历深刻转型,文化产业作为新兴的增长点,其发展轨迹尤为引人关注。这本书的编写团队,张晓明、王家新、章建刚,名字的组合本身就透着一股严谨和专业。我设想,他们一定是花费了大量的心血,搜集了海量的官方数据,咨询了行业内的专家,才能够梳理出如此全面而深入的报告。对于我这样一个对文化产业略知一二的普通读者而言,这本书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学习平台,让我能够从宏观到微观,理解这个产业的脉络、挑战与机遇。它不仅仅是一份报告,更像是那个时代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份珍贵历史记录,为研究者、从业者乃至关心中国文化发展的人们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评分《文化蓝皮书: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2014)》的阅读体验,与其说是“读”一本书,不如说是“进入”了一个正在蓬勃发展的行业生态。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能够将复杂的产业数据和政策动向,转化为普通读者能够理解的语言。2014年,中国文化产业正处于一个关键的上升期,书中对这一时期的描绘,详实而生动。我尤其对书中关于文化产业对国民经济贡献的分析印象深刻,它不仅仅是GDP数字的简单叠加,更是对就业、创新、社会和谐等方面的深远影响。书中对互联网文化、数字内容产业的讨论,更是让我看到了未来的发展趋势。作者们以一种客观、严谨的态度,呈现了这一年的发展状况,既有成就的展示,也有面临的挑战的剖析。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认识中国文化产业的窗口,让我看到了它的活力、潜力和未来的发展方向。它不仅仅是一份报告,更是一次对中国文化产业发展脉搏的精准捕捉,为所有关心中国文化发展的人们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评分这本书最令我赞赏的一点,在于其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作为一本“蓝皮书”,它不仅仅罗列了数据,更对这些数据背后的含义进行了深刻的解读。2014年,中国文化产业经历了哪些关键性的变化?是政策的引导,还是市场的驱动?书中对这些问题的探讨,让我茅塞顿开。从文化贸易的逆差到顺差,从传统媒体的转型到新媒体的崛起,每一个篇章都充满了洞见。我特别关注了书中关于文化创意产业的讨论,它如何与地方经济发展相结合,如何成为拉动内需、创造就业的新引擎。阅读过程中,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大型的行业论坛,听取着来自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们关于中国文化产业未来的畅想与规划。这本书的结构非常清晰,逻辑严谨,从宏观的政策环境到微观的企业案例,层层递进,让读者能够全面掌握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它不仅提供了事实,更引发了思考,促使我更加深入地去理解文化与经济、文化与社会之间的复杂关系。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原来我们身边看似寻常的文化元素,在经济的催化下,能够绽放出如此耀眼的光芒。2014年的中国文化产业,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变革,而这本书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导游,带领我穿越迷雾,看到了产业的转型升级之路。书中对不同细分领域的深入剖析,让我看到了传统文化的现代化演变,例如数字出版的蓬勃发展,让古老的文字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影视娱乐产业的崛起,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更成为重要的经济增长点。我还看到了文化与科技的融合,虚拟现实、数字技术如何赋能传统艺术,创造出前所未有的体验。这本书没有停留在泛泛而谈,而是用详实的数据和案例,讲述了一个个生动的故事,让我深刻体会到文化产业发展的复杂性和多面性。我尤其对书中关于文化政策的解读印象深刻,理解了政府在推动文化产业发展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以及相关政策如何影响着产业的走向。对于我这样的读者来说,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视野的拓展,让我看到了文化产业背后蕴含的巨大潜力和无限可能。
评分这是一本能够引发深度思考的书籍,它让我对“文化”这一概念有了全新的认识。在2014年,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书中对挑战和问题的呈现也同样真实而客观。例如,在文化消费升级的背景下,如何满足日益增长的多元化需求?如何在新技术冲击下,保护和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这些都是书中探讨的重要议题。作者们没有回避这些难题,而是通过数据分析和案例研究,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思路。我尤其喜欢书中对文化创新和文化品牌的建设的论述,这不仅仅是理论的阐述,更是对实践的指导。它让我看到,文化产业的发展不仅仅是数量的增长,更是质量的提升,是品牌影响力的扩大。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文化产业的繁荣,需要政府、市场、社会和个人的共同努力。它是一份充满智慧的参考,为中国文化产业未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为我这样关注文化发展的读者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