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礼与情:一个白族村落人神交往之馈赠礼俗的教育解读(云南民族大学学术文库)
定价:48.00元
售价:32.6元,便宜15.4元,折扣67
作者:罗利群
出版社:民族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07-01
ISBN:9787105122776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本书是对我的博十学位论文《入神交往中的教育:对一个白族村落馈赠礼俗的教育解读》稍作修改而成的。对两中村馈赠礼俗的研究,本人一开始便从人神交往和人际交往两个方面着手在进行,原意将两部分研究完成后统合在一起冠以《礼与情》的书名,不想博十学位论文先期完成了人神交往的部分,且即将付梓,仍就以此冠名的目的,是希望借此表达本人对两中村之馈赠礼俗研究的一个总体概括。正如《礼记》所言:“礼缘人情而作”,礼与情总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馈赠行为的背后总是富含着深厚的教育意义,通过“礼”解读其中的“情”,阐释一个文化如何在其活的传承中、在馈赠行为的具体过程中实施教化,是本项研究致力于努力的方向,尽管遵循了民族志研究方法之描述与解释路向,但研究依然还存在不少问题,只能寄希望于两中村馈赠礼俗的另一部分研究做得更加完善,使读者能够领略到更为完满的研究。
导 论
一、教育是什么
二、前人的研究
三、研究设计
章两边中部的村庄——田野工作点概述
一、两中村的自然环境概貌
二、两中村的社会环境概貌
第二章走向田野——两中村人神交往之馈赠礼俗的教育人类学考察
一、岁时节庆的馈赠礼俗
二、非岁时节庆的馈赠礼俗
第三章大德日生——人神交往之馈赠礼俗的教育解读
一、教育解释学视野下人神交往之馈赠礼俗的教育要素分析
二、人神交往之馈赠礼俗的教育意义阐释
第四章“精神”——人神交往之馈赠礼俗的理性审视
一、对人生观的可能影响
二、对价值观的可能影响
三、对认知发展的可能影响
绪论与思考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一: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余子侠就本书的评论
附录二: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朱志勇就本书的评论
后记
这本书的标题很吸引我,因为它提到了“白族村落”和“馈赠礼俗”,这让我想起了我的一个朋友,他曾经在云南支教过,给我讲过不少当地的民俗风情,其中就包括一些很有意思的节日和仪式。当时我就觉得,这些看似简单的民间习俗背后,其实蕴含着非常深刻的社会意义。而这本书恰好就深入探讨了这一点,用“教育解读”的方式来分析,我觉得这个角度非常新颖。通常我们说到教育,可能更多地想到学校里的课程,但这本书提醒我们,很多重要的“教育”其实就发生在日常生活中,发生在人与人、人与神之间的互动中,尤其是在那些代代相传的礼俗中。这种“隐性教育”的力量往往是巨大的,它塑造了一个群体的价值观、行为模式,甚至是一种世界观。我非常期待书中能详细阐述白族人民是如何通过馈赠来传递道德观念、社会责任,以及如何理解和敬畏超自然力量的。这种对本土文化的深入挖掘和理性分析,对于我们理解中国丰富多元的文化多样性,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评分拿到这本书,首先被它朴实而富有内涵的封面设计所吸引,那种略显沉静的色调和精巧的排版,预示着它可能是一本值得细细品味的学术著作。书名中的“馈赠礼俗”是吸引我的关键点,因为我一直认为,礼物不仅仅是物质的交换,更是情感、身份、关系的一种象征和载体。而“人神交往”这一提法,则让我联想到许多民族志研究中关于祭祀、供奉等仪式行为的分析。将这两者结合,再以“教育解读”为视角,这无疑是一种非常创新的研究方法。我很好奇,白族村落的馈赠礼俗是如何在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神之间建立联系的?这种联系是否也包含着某种教育意义?例如,通过馈赠,村民们是如何学习和理解社会规范、道德伦理以及对自然的敬畏的?这本书是否能够深入剖析这些馈赠行为背后的社会心理机制,以及它们如何影响着村落的社会结构和文化传承?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呈现出鲜活的田野素材,以及作者对这些素材的深刻洞察,让我能够更真切地感受到白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十分精美,封面色彩柔和,透着一股古朴典雅的气息,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它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书名“礼与情”更是直击人心,暗示着一种人与人之间、人与神之间复杂而微妙的关系,而“馈赠礼俗”则点明了研究的核心,让人对内容充满了好奇。虽然我还没来得及细读,但仅仅是翻阅目录,就能感受到作者在选题上的独具匠心。将人类学、社会学、民俗学等多个学科的视角融汇于一体,运用“教育解读”这一独特的切入点,来审视白族村落的馈赠礼俗,这种跨学科的研究思路本身就极具价值。我尤其期待书中对“神”的描绘,人类在面对未知和自然时,往往会构建出各种神祇,并通过仪式和馈赠来维系与神灵的联系,这种联系背后所承载的,不仅仅是信仰,更是一种社会规范和价值体系的传承。这本书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窗口,去窥探一个遥远而神秘的文化世界,去理解白族人民独特的生活智慧和情感世界。
评分作为一名对社会学研究比较感兴趣的读者,这本书的书名让我眼前一亮。“礼与情”三个字,就涵盖了人际关系中最核心的两个方面,而“人神交往”更是将研究的范围拓展到了一个更广阔的维度。我尤其关注作者是如何处理“礼”与“情”之间的辩证关系的,是在馈赠礼俗中,“礼”是否起到了规范和约束作用,而“情”又在其中扮演了怎样的润滑剂或驱动力?而且,“神”在白族村落的社会生活中究竟扮演了怎样的角色?是象征性的,还是具有实际的影响力?这种“人神交往”是否也遵循着某种“礼”与“情”的逻辑?我希望书中能够提供详实的田野调查材料,通过具体的案例来展现这些复杂的社会互动。对于“教育解读”的视角,我也非常期待,它意味着作者不会仅仅停留在对现象的描述,而是会进一步探究这些礼俗所承载的教育功能,比如如何培养村民的社会责任感,如何传递集体记忆,以及如何构建和维护社区的凝聚力。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都让我充满期待。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尤其是“礼与情”这三个字,一下子就勾起了我的阅读兴趣。在很多文化中,礼节是维系社会秩序的重要纽带,但情义则是人与人之间最真挚的情感连接。当这两者交织在一起,尤其是在一个具体的社群,如“白族村落”中,并体现在“馈赠礼俗”这一行为模式中时,其背后所蕴含的社会文化意义是极其丰富的。更何况,作者还将其置于“人神交往”的语境下,这让我联想到许多关于民间信仰和祭祀的研究,这些仪式往往是连接现实世界与超自然世界的重要桥梁,而馈赠很可能是其中的关键一环。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通过“教育解读”这一独特视角来分析这些礼俗的?它是否意味着作者将关注点放在了这些礼俗在传承文化、塑造品格、构建认同等方面的“教育”功能上?我期待书中能够呈现出细致入微的田野观察,以及作者基于这些观察所进行的深入思考,让我能够窥见白族村落独特的人际关系模式和精神世界,并从中获得对文化传承和教育的新的认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