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禮與情:一個白族村落人神交往之饋贈禮俗的教育解讀(雲南民族大學學術文庫)
定價:48.00元
售價:32.6元,便宜15.4元,摺扣67
作者:羅利群
齣版社:民族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2-07-01
ISBN:9787105122776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本書是對我的博十學位論文《入神交往中的教育:對一個白族村落饋贈禮俗的教育解讀》稍作修改而成的。對兩中村饋贈禮俗的研究,本人一開始便從人神交往和人際交往兩個方麵著手在進行,原意將兩部分研究完成後統閤在一起冠以《禮與情》的書名,不想博十學位論文先期完成瞭人神交往的部分,且即將付梓,仍就以此冠名的目的,是希望藉此錶達本人對兩中村之饋贈禮俗研究的一個總體概括。正如《禮記》所言:“禮緣人情而作”,禮與情總是緊密聯係在一起的,饋贈行為的背後總是富含著深厚的教育意義,通過“禮”解讀其中的“情”,闡釋一個文化如何在其活的傳承中、在饋贈行為的具體過程中實施教化,是本項研究緻力於努力的方嚮,盡管遵循瞭民族誌研究方法之描述與解釋路嚮,但研究依然還存在不少問題,隻能寄希望於兩中村饋贈禮俗的另一部分研究做得更加完善,使讀者能夠領略到更為完滿的研究。
導 論
一、教育是什麼
二、前人的研究
三、研究設計
章兩邊中部的村莊——田野工作點概述
一、兩中村的自然環境概貌
二、兩中村的社會環境概貌
第二章走嚮田野——兩中村人神交往之饋贈禮俗的教育人類學考察
一、歲時節慶的饋贈禮俗
二、非歲時節慶的饋贈禮俗
第三章大德日生——人神交往之饋贈禮俗的教育解讀
一、教育解釋學視野下人神交往之饋贈禮俗的教育要素分析
二、人神交往之饋贈禮俗的教育意義闡釋
第四章“精神”——人神交往之饋贈禮俗的理性審視
一、對人生觀的可能影響
二、對價值觀的可能影響
三、對認知發展的可能影響
緒論與思考
參考文獻
緻謝
附錄一:華中師範大學教育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餘子俠就本書的評論
附錄二:北京師範大學教育管理學院副教授、博士生導師硃誌勇就本書的評論
後記
這本書的書名,尤其是“禮與情”這三個字,一下子就勾起瞭我的閱讀興趣。在很多文化中,禮節是維係社會秩序的重要紐帶,但情義則是人與人之間最真摯的情感連接。當這兩者交織在一起,尤其是在一個具體的社群,如“白族村落”中,並體現在“饋贈禮俗”這一行為模式中時,其背後所蘊含的社會文化意義是極其豐富的。更何況,作者還將其置於“人神交往”的語境下,這讓我聯想到許多關於民間信仰和祭祀的研究,這些儀式往往是連接現實世界與超自然世界的重要橋梁,而饋贈很可能是其中的關鍵一環。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通過“教育解讀”這一獨特視角來分析這些禮俗的?它是否意味著作者將關注點放在瞭這些禮俗在傳承文化、塑造品格、構建認同等方麵的“教育”功能上?我期待書中能夠呈現齣細緻入微的田野觀察,以及作者基於這些觀察所進行的深入思考,讓我能夠窺見白族村落獨特的人際關係模式和精神世界,並從中獲得對文化傳承和教育的新的認識。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十分精美,封麵色彩柔和,透著一股古樸典雅的氣息,讓人一眼就能感受到它所蘊含的深厚文化底蘊。書名“禮與情”更是直擊人心,暗示著一種人與人之間、人與神之間復雜而微妙的關係,而“饋贈禮俗”則點明瞭研究的核心,讓人對內容充滿瞭好奇。雖然我還沒來得及細讀,但僅僅是翻閱目錄,就能感受到作者在選題上的獨具匠心。將人類學、社會學、民俗學等多個學科的視角融匯於一體,運用“教育解讀”這一獨特的切入點,來審視白族村落的饋贈禮俗,這種跨學科的研究思路本身就極具價值。我尤其期待書中對“神”的描繪,人類在麵對未知和自然時,往往會構建齣各種神祇,並通過儀式和饋贈來維係與神靈的聯係,這種聯係背後所承載的,不僅僅是信仰,更是一種社會規範和價值體係的傳承。這本書無疑為我們提供瞭一個窗口,去窺探一個遙遠而神秘的文化世界,去理解白族人民獨特的生活智慧和情感世界。
評分作為一名對社會學研究比較感興趣的讀者,這本書的書名讓我眼前一亮。“禮與情”三個字,就涵蓋瞭人際關係中最核心的兩個方麵,而“人神交往”更是將研究的範圍拓展到瞭一個更廣闊的維度。我尤其關注作者是如何處理“禮”與“情”之間的辯證關係的,是在饋贈禮俗中,“禮”是否起到瞭規範和約束作用,而“情”又在其中扮演瞭怎樣的潤滑劑或驅動力?而且,“神”在白族村落的社會生活中究竟扮演瞭怎樣的角色?是象徵性的,還是具有實際的影響力?這種“人神交往”是否也遵循著某種“禮”與“情”的邏輯?我希望書中能夠提供詳實的田野調查材料,通過具體的案例來展現這些復雜的社會互動。對於“教育解讀”的視角,我也非常期待,它意味著作者不會僅僅停留在對現象的描述,而是會進一步探究這些禮俗所承載的教育功能,比如如何培養村民的社會責任感,如何傳遞集體記憶,以及如何構建和維護社區的凝聚力。這本書的深度和廣度都讓我充滿期待。
評分拿到這本書,首先被它樸實而富有內涵的封麵設計所吸引,那種略顯沉靜的色調和精巧的排版,預示著它可能是一本值得細細品味的學術著作。書名中的“饋贈禮俗”是吸引我的關鍵點,因為我一直認為,禮物不僅僅是物質的交換,更是情感、身份、關係的一種象徵和載體。而“人神交往”這一提法,則讓我聯想到許多民族誌研究中關於祭祀、供奉等儀式行為的分析。將這兩者結閤,再以“教育解讀”為視角,這無疑是一種非常創新的研究方法。我很好奇,白族村落的饋贈禮俗是如何在人與人之間以及人與神之間建立聯係的?這種聯係是否也包含著某種教育意義?例如,通過饋贈,村民們是如何學習和理解社會規範、道德倫理以及對自然的敬畏的?這本書是否能夠深入剖析這些饋贈行為背後的社會心理機製,以及它們如何影響著村落的社會結構和文化傳承?我非常期待書中能夠呈現齣鮮活的田野素材,以及作者對這些素材的深刻洞察,讓我能夠更真切地感受到白族文化的獨特魅力。
評分這本書的標題很吸引我,因為它提到瞭“白族村落”和“饋贈禮俗”,這讓我想起瞭我的一個朋友,他曾經在雲南支教過,給我講過不少當地的民俗風情,其中就包括一些很有意思的節日和儀式。當時我就覺得,這些看似簡單的民間習俗背後,其實蘊含著非常深刻的社會意義。而這本書恰好就深入探討瞭這一點,用“教育解讀”的方式來分析,我覺得這個角度非常新穎。通常我們說到教育,可能更多地想到學校裏的課程,但這本書提醒我們,很多重要的“教育”其實就發生在日常生活中,發生在人與人、人與神之間的互動中,尤其是在那些代代相傳的禮俗中。這種“隱性教育”的力量往往是巨大的,它塑造瞭一個群體的價值觀、行為模式,甚至是一種世界觀。我非常期待書中能詳細闡述白族人民是如何通過饋贈來傳遞道德觀念、社會責任,以及如何理解和敬畏超自然力量的。這種對本土文化的深入挖掘和理性分析,對於我們理解中國豐富多元的文化多樣性,具有重要的啓示意義。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