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新世紀以來的中國哲學史省思——柴文華自選集
定價:56.00元
作者:柴文華作
齣版社:黑龍江大學齣版社有限責任公司
齣版日期:2014-06-01
ISBN:9787811296945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簡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本書共包括論21世紀中國哲學的狀態、論中國哲學的綜閤創新、現代視域與傳統原典的結閤、中國學術史方法論論綱、天人閤一與和諧社會、論儒傢倫理中的“活元素”等部分內容。
目錄
論21世紀中國哲學的狀態
論中國哲學的綜閤創新
現代視域與傳統原典的結閤——對中國哲學史書寫的若乾思考
中國學術史方法論論綱
“天人閤一”與和諧社會
論儒傢倫理中的“活元素”——兼談普適價值問題
康有為的保皇情結及倫理維度——兼談“啓濛自我循環”
嚴復中國傳統文化觀的轉摺——以中國傳統道德觀為重心
論孫中山的中國傳統文化觀——紀念辛亥革命100周年
論中國哲學史學科的創立及詮釋框架
論中國現代哲學傢的形上學情結
五四時期的激進思潮及其反思——紀念五四運動90周年
論“學衡派”的理論傾嚮
激進中的保守和保守中的激進——以鬍適、梁漱溟為例
鬍適和馮友蘭墨學觀的契閤
論張君勱的科學觀與人生觀
熊十力對《周易》思想的運用
馬一浮的哲學思想
馬一浮的倫理思想
馬一浮的中西文化觀
論馮友蘭的中國哲學觀——紀念馮友蘭先生誕辰110周年
論馮友蘭人生境界說中的中國傳統思想元素——紀念馮友蘭誕辰115周年
馮友蘭的觀研究
論馮友蘭的硃子學
論馮友蘭的陽明學
錢穆的文化觀
錢穆的中國文化觀——紀念錢穆先生誕辰110周年
任繼愈的中國哲學史觀
任繼愈的硃子學研究
有關港颱新儒傢價值評判的幾個問題
內聖修補新外王——對現代新儒傢內聖開齣新外王的省思
作者介紹
柴文華,哲學博士,黑龍江大學中國近現代思想文化研究中心、哲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文摘
序言
從文學性的角度來看,這本書的語言風格是極其內斂且精準的。它極少使用華麗的辭藻來修飾復雜的概念,而是依靠邏輯的嚴密性和概念推演的精確性來構建說服力。這種風格,對於嚴肅的學術著作來說至關重要。它要求讀者必須全神貫注,因為哪怕是錯過瞭一個連接詞或一個限定語,都可能導緻對作者核心論點的誤解。我甚至感覺,作者在組織每一個句子的結構時,都經過瞭反復的錘煉,力求用最少的筆墨錶達最豐富的內涵。對於那些渴望深入瞭解哲學史研究的嚴謹性與挑戰性的讀者來說,這本書提供瞭一個極佳的參照。它展示瞭如何以一種既學術又充滿智力挑戰的方式來對待曆史文本。
評分這本書的結構安排也極具匠心。它並非采取簡單的年代綫性敘事,而是通過一係列高度聚焦的專題探討,串聯起一條清晰而富有張力的思想發展綫索。這種非綫性的組織方式,反而更好地捕捉到瞭哲學思想發展的內在邏輯——即“問題意識”的延續與斷裂。我尤其對其中關於“方法論反思”的部分印象深刻。作者對於如何在保持自身批判性的同時,與既有學術傳統進行有效對話的探索,為我們這些後學提供瞭極佳的範例。那種在堅守學術規範和追求思想突破之間的微妙平衡,被描繪得淋灕盡緻。讀罷全書,我仿佛跟隨一位經驗豐富的嚮導,穿梭於一個復雜而又充滿魅力的思想迷宮之中,最終找到瞭清晰的齣口。
評分這本書給我的整體感受是,它成功地構建瞭一個極具張力的對話場域。作者仿佛站在當代的高地上,迴望並審視著過去一係列重要的思想事件,但這種“審視”並非居高臨下的評判,而是一種平視的、充滿理解的對話。他善於捕捉那些在曆史轉摺點上,思想傢們所麵臨的內在睏境和外部壓力。這些分析使得那些原本在教科書上顯得扁平的人物和理論,瞬間變得立體和鮮活起來。我尤其欣賞作者在批判既有研究成果時所展現齣的那種“溫和而堅定”的態度,既肯定瞭前人貢獻的價值,又不迴避其局限性。這種處理方式,體現瞭一種成熟學者的風範,也為我們思考如何處理當代思想遺産,提供瞭寶貴的經驗藉鑒。
評分這本集子著實讓人眼前一亮,它不僅僅是簡單地匯編瞭一些學者的文字,更像是一次深入的學術旅程的記錄。閱讀過程中,我能清晰地感受到作者在梳理特定曆史時期思想脈絡時的那種細緻入微和旁徵博引。尤其是在探討近代以來哲學思潮的演變時,那種對不同流派之間相互滲透、相互批判的復雜關係的把握,處理得極其老到。作者似乎並不滿足於停留在錶層的概念辨析,而是努力挖掘其背後的時代精神和社會根基。比如,他對某個特定時間段內,西方哲學思潮如何在中國語境下被“轉化”和“重塑”的分析,那份洞察力,絕非一般泛泛之談可以比擬。讀完,我感覺自己對“中國哲學”這個宏大主題的理解,又嚮前邁進瞭一大步,那種厚重感和曆史縱深感,是如今許多碎片化閱讀難以給予的。
評分與市麵上許多著眼於宏觀敘事的哲學史著作不同,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所展現齣的那種近乎“考古式”的文獻挖掘和細緻的文本解讀。我特彆欣賞作者在處理那些容易被忽略的次要文獻或邊緣人物觀點時所投入的精力。這些看似“邊角料”的材料,恰恰是理解主流思想如何形成和演變的有力佐證。行文的筆調非常沉穩,沒有那種為追求新奇而故作驚人之語的浮躁氣。相反,它透露著一種學者特有的審慎和對曆史的敬畏。閱讀時,我常常需要停下來,對照著自己記憶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去重新審視作者提齣的那些精妙的轉摺點。這種被引導著進行二次思考的過程,纔是真正有價值的閱讀體驗。它迫使你跳齣既有的框架,重新審視那些看似理所當然的哲學定論。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