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印后加工
定价:12.00元
售价:8.2元,便宜3.8元,折扣68
作者:徐建军
出版社:印刷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01-01
ISBN:9787800007057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本书是全国新闻出版系统职业技术学校统编教材中的一本。
本书主要针对印刷品的后加工如覆膜、上光、烫金、模压等表面整饰工艺过程作了详细讲解,对各个工艺过程的材料、工艺、制作过程与故障排除都有系统介绍,内容全面、概念透彻。是一本难度适中、内容新颖的适合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师生教学使用的印后专业教材。也适合印刷、包装行业企业操作人员、技术人员使用。
这本书简直颠覆了我对印刷的认知!一直以来,我都觉得印刷就是把文字和图片印在纸上,然后装订成册,顶多再加个封面。但《印后加工》这本书,就像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让我看到原来在纸张和油墨之外,还有这么多奇妙的工艺可以赋予一本书生命。 我记得我刚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就迫不及待地翻阅起来。第一眼就被书中的插图和排版吸引了,那种质感和色彩的搭配,让我忍不住去触摸书页,感受它的厚度和纹理。然后,我才注意到书本的装订方式,与我平时看到的平装书完全不同,它采用了某种精装技术,让书页更加牢固,翻阅起来也更加顺畅。书中详细地介绍了各种装订方式,从最常见的骑马钉、锁线胶装,到一些更高级的蝴蝶装、筒子装,甚至还有我闻所未闻的“活页装”。每一种装订方式,书中都配有精美的图解和清晰的文字说明,让我能够直观地理解它们的工作原理和应用场景。 更让我惊喜的是,这本书不仅仅局限于装订。它还深入探讨了各种表面处理工艺,例如烫金、UV、压凹凸等。我之前只知道这些术语,但从来不了解它们是如何实现的,以及它们能带来怎样的视觉和触觉效果。《印后加工》这本书,不仅为我解答了这些疑问,还让我看到了这些工艺在实际应用中的惊艳之处。书中展示了大量运用了这些工艺的图书样本,有的封面闪耀着金属光泽,有的图案立体逼真,有的则触感独特,仿佛在诉说着它们的故事。我甚至开始对一些“普通”的书籍有了新的审视角度,试图去发现它们身上隐藏的印后加工的奥秘。 这本书让我意识到,一本优秀的图书,不仅仅是内容本身,它的“外在”同样至关重要。好的印后加工,能够极大地提升图书的附加值,让读者在阅读之前就产生好感,并在阅读过程中获得更愉悦的体验。《印后加工》这本书,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工匠,耐心地为我展示了每一个精雕细琢的细节,让我看到了印刷品背后的匠心独运。我甚至开始萌生了自己动手尝试一些简单的印后加工念头,这本书无疑为我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 总而言之,《印后加工》这本书,绝对是对于那些对印刷品有着更高追求的读者来说,一本不可多得的宝典。它不仅普及了知识,更点燃了我对印刷艺术的热情。我强烈推荐给所有对图书设计、制作感兴趣的朋友们,相信你们和我一样,会被这本书所展现的精妙工艺所折服。
评分这本书简直就是一本“印刷品百科全书”,但又不像一般的教科书那样枯燥乏味,而是充满了各种引人入胜的案例和精美的图片。我一直对那些看起来“与众不同”的书籍情有独钟,比如封面有特殊材质的,或者打开后会有惊喜的。这本书,恰好解答了我所有的疑惑,让我明白了这一切是如何实现的。 书中关于“压凹凸”(Embossing and Debossing)的介绍,让我看得津津有味。我以前总觉得,在纸上压出图案,不就是简单的“压”和“凹”吗?但这本书让我了解到,压凹凸的深度、角度,甚至是用什么工具去压,都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它能够让平面图案变得立体,让文字更加醒目,甚至能够赋予书本一种独特的触感,仿佛在与读者进行某种无声的交流。书中展示了许多运用压凹凸工艺的书籍封面,有的图案如浮雕般精美,有的则如同丝绸般光滑,让我叹为观止。 另一部分让我感到新奇的是关于“局部UV”的讲解。我之前只知道UV印刷能够让图案变得光滑有光泽,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局部UV的强大之处。它可以用来突出书名、Logo,或者在画面中创造出特殊的肌理效果。书中展示了一些案例,有的书在深色的封面上,用局部UV勾勒出精美的花纹,在灯光下闪耀着迷人的光芒,仿佛赋予了书籍生命。我甚至开始想象,如果将这种工艺运用到我自己的作品中,会带来怎样的惊艳效果。 这本书还非常细致地讲解了不同类型的“表面处理”工艺,比如“磨砂”、“珠光”、“镭射”等。我之前只是模糊地知道这些名称,但这本书让我了解了它们各自的特点,以及如何根据不同的设计需求去选择合适的工艺。它让我明白,一本出色的图书,不仅仅是内容上的精雕细琢,更需要在视觉和触觉上给读者带来极致的享受。 《印后加工》这本书,让我对印刷品的设计和制作有了全新的认识。它不仅让我学会了识别和欣赏各种精美的印后加工工艺,更激发了我对未来书籍设计和制作的无限创意。我迫不及待地想将这些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创造出更多令人惊艳的印刷品。
评分拿到《印后加工》这本书,我当时脑子里就想着,这本书大概会讲点胶装、锁线什么的吧。结果翻开一看,才发现我太天真了!这本书的内容,远远超出了我最初的想象,它就像打开了一个全新的印刷品的世界,让我看到了那些平时被忽略的、却又至关重要的细节。 书中对于“覆膜”这个看似简单的工艺,讲解得非常深入。我以前只知道有“光膜”和“哑膜”,但这本书让我了解到,不同类型的覆膜,在手感、光泽度、耐磨性上都有显著的差异。比如,有些“触感膜”,在触碰时会产生一种独特的丝绒般的质感,这让我对触摸书本这件事有了全新的体验。书中还详细介绍了“局部UV”和“烫金”与覆膜的配合,如何能够产生更加丰富的视觉效果。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还探讨了“折页”和“模切”在包装设计中的应用。我之前一直把这些工艺主要用在书籍上,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它们在海报、宣传册、甚至是产品包装上的无限可能。比如,巧妙的折页设计,可以让一个简单的宣传册变成一个充满惊喜的立体装置,而模切则能够让包装盒拥有独特的造型和镂空效果,极大地提升了产品的吸引力。 这本书的案例分析也非常精彩。它不仅仅是简单地介绍工艺,而是通过展示一个个真实的设计作品,来解释这些工艺是如何被巧妙地运用,从而实现设计师的创意和达到预期的效果。我看到了许多我之前从未见过的精美印刷品,它们在色彩、质感、形状上都充满了想象力,而这些,都离不开精湛的印后加工工艺。 《印后加工》这本书,让我对印刷品的世界有了更全面、更深入的理解。它让我明白,一本出色的印刷品,是内容、设计和工艺完美结合的产物。它不仅能够传递信息,更能够通过其独特的质感和视觉效果,给读者带来惊喜和愉悦。这本书,无疑是为我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让我对未来的设计和创作充满了期待。
评分我一直是个对细节要求很高的人,尤其是在接触了《印后加工》这本书之后,这种感受更加强烈了。过去,我总觉得只要内容写得好,排版舒服,那就是一本好书。然而,这本书让我意识到,那些在书本的“边缘地带”的精细工艺,才是真正决定一本图书“高级感”的关键。 书中关于“模切”和“压痕”的章节,我反复看了好几遍。它详细介绍了不同形状的模切刀具是如何运作的,以及压痕的深度和宽度会带来怎样的触感变化。我突然明白了,为什么有些书的封面会有别致的镂空,有些则有优雅的折痕,原来这一切都是通过这些精密的工艺来实现的。书中还举了很多例子,比如用模切来制作立体书页,或者用压痕来突出书名和Logo,让我大开眼界。 另一部分让我着迷的是关于“烫金”、“银”和“镭射”的介绍。我之前只知道这些是让书看起来更“闪亮”的手段,但这本书让我了解了它们各自的特点和应用场景。比如,烫金在不同材质上的表现会有什么差异,镭射效果又如何能为书籍增加神秘感和科技感。书中还提到了一些进阶的烫金工艺,比如“多色烫金”和“幻彩烫金”,让我对未来的书籍设计有了更丰富的想象。 最让我惊喜的是,这本书还谈到了“装订”之外的一些“附加工艺”,比如“打孔”、“裁边”甚至“折页”的处理。我从来没想过,仅仅是裁边的角度和光滑度,甚至是给书本打个小孔,都能对整体的质感产生影响。它让我明白,好的印后加工,是体现在每一个微小的细节上的,是“润物细无声”地提升用户体验。 《印后加工》这本书,就像一个充满魔力的工具箱,为我打开了通往印刷品背后世界的奇妙通道。它让我重新审视我手中的每一本书,不再只是被动地接受,而是开始主动地去发现和欣赏那些隐藏在书页之间的巧思和匠心。这本书,绝对是任何一个想要深入了解印刷品之美的人,都不能错过的一本好书。
评分拿到《印后加工》这本书,我本来是抱着一种“了解一下”的心态,但没想到它所呈现的内容,远超我的想象,甚至让我产生了某种“职业病”。以前拿到一本新书,最多留意一下它的封面设计和纸张的触感,现在我却忍不住会去翻看它的装订方式,仔细观察它的勒口,甚至会用指尖去感受封面的纹理。书中关于覆膜、过油、烫金、UV等工艺的介绍,我看得格外仔细,试图从中捕捉到那些能让一本普通的印刷品瞬间“升华”的秘密。 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于不同材质的纸张与不同印后加工工艺结合的分析。我以前只知道有些书纸张很厚实,有些则很轻薄,但从来没想过,一张纸的不同特质,会如此影响后续的加工效果。比如,某些特殊的铜版纸,在进行UV或烫金处理时,会有多么意想不到的光泽度和立体感。书中详细地讲解了不同纸张的纤维结构、表面涂层等,再结合具体的工艺图片,让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大型的印刷车间,亲眼见证着那些精密的机器如何将简单的纸张变成一件件艺术品。 这本书的讲解方式也十分独特。它不像我之前看过的很多技术性书籍那样枯燥乏味,而是用一种非常生活化、甚至是故事化的语言,将复杂的工艺流程娓娓道来。举个例子,当介绍到“模切”工艺时,书中并没有简单地给出公式和参数,而是通过一个生动的小故事,讲述了一个设计师如何巧妙地运用模切,为一本儿童绘本设计出可以立体翻动的惊喜。这种方式,让我在轻松愉快的阅读中,就掌握了大量实用的知识,并且对这些工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这本书也让我意识到,印后加工不仅仅是最后的“美容”步骤,它更是贯穿整个印刷设计流程的重要一环。一个好的印后加工方案,能够更好地体现设计师的创意,弥补设计上的某些不足,甚至能够直接影响读者的阅读体验和对图书的整体评价。我现在看很多精美的宣传册、包装盒,都会忍不住去思考它们是用什么工艺制作的,是否运用了书中提到的哪些技巧。这本书,无疑是为我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让我对印刷品的世界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欣赏。 总而言之,《印后加工》这本书,让我从一个“纸上谈兵”的读者,变成了一个对印刷品有了更深刻洞察力的“行家”。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技术的书,更是一本关于美学、关于创意的书,让我看到了印刷品背后蕴含的无限可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