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越地非物質文化遺産綜論
:39.00元
售價:26.5元,便宜12.5元,摺扣67
作者:仲富蘭,何華湘
齣版社:人民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0-06-01
ISBN:9787010089096
字數:298000
頁碼:301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40kg
本書為浙江省社科規劃重大課題、紹興市重大文化工程《越文化通論》之一,也是屬於特色的開創性研究課題之一,具有填補學術空白的創新意義。本書的大特色就是基於越文化的區域性組成部分,將大量史料和資料匯於一爐,論證越地非物質文化遺産是浙江省、紹興市特色文化産業的源頭活水,對其核心與靈魂——“活態”的非物質文化作齣瞭概覽、鳥瞰和文化意義的闡發。
越地非物質文化遺産指越地民風民俗及其古老百越族習俗文化的傳統基因。它不限於典籍上記載的古越人原始風情,也包括流傳於後世的種種越地的民情、禮俗、衣食住行等生活方式及民間信仰,尤其是從這些習俗信仰中反映齣來的越人的質樸、悍勇和開拓進取的心理特徵和精神氣質。
隨著文化生態環境的不斷變遷,越文化之非物質文化形態必然要自覺或自發地隨之發生非良性變異或蓰性變異。麵對外來文化和新的生存環境時,兼收並蓄,推陳齣新,自我調節,與時俱進,進行基於原質的創新。越地非物質文化遺産是地域文化與民族文化、越地文化與多種文化、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的交融與統一。
仲富蘭。男,漢族,1950年11月生,上海市人,畢業於復旦大學哲學係。現為華東師範大學社會發展學院人類學民俗學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導師。曾任海人民聲播電颱新聞颱副總監、高級記者,《新聞午報》主筆。主要社會為上海市社聯委員、上海市民俗文化學會會長、香港中國文化
我一直對那些承載著厚重曆史和地域特色的文化元素非常著迷,而《越地非物質文化遺産綜論》這本書,恰好滿足瞭我對這方麵的好奇。這本書的視角非常宏觀,它將越地的非物質文化遺産置於一個更大的曆史和文化背景下進行考察,展現瞭其與其他地域文化的交流與融閤,以及其在時代變遷中的發展軌跡。作者在分析某個民間音樂流派時,不僅僅局限於其地域特色,還將其與全國乃至世界範圍內的相關音樂形式進行比較,探討其獨特性和普適性。這種跨文化、跨地域的比較研究,讓我對越地非遺的獨特性有瞭更清晰的認識,也讓我看到瞭中國傳統文化的多樣性和豐富性。書中對於非遺傳承麵臨的挑戰的分析也相當深入,它不迴避現實問題,而是理性地探討瞭市場化、現代化對傳統文化帶來的衝擊,以及如何在這種衝擊下找到新的發展空間。這種前瞻性的思考,讓我覺得這本書不僅僅是對過去的梳理,更是對未來的展望,很有啓發性。
評分《越地非物質文化遺産綜論》這本書,給我的感覺是它的敘述方式非常具有畫麵感,仿佛我真的置身於越地那片充滿魅力的土地上,親眼目睹著那些古老的技藝在傳承人手中煥發光彩。作者在描述諸如傳統手工藝製作過程時,用瞭大量生動形象的詞語,將每一個細微的動作、每一種材料的質感都描繪得栩栩如生。比如,在講到一種傳統編織技藝時,他詳細描述瞭竹篾的韌性,手指的靈巧舞動,以及最終成品的細膩紋理,讓我仿佛能聞到竹子的清香,感受到編織時指尖傳來的觸感。這種細膩的筆觸,不僅僅是對技藝本身的展現,更是對匠人專注、耐心和對美好事物追求的一種緻敬。此外,書中還穿插瞭一些關於非遺傳承人的故事,這些故事樸實而感人,展現瞭他們在時代洪流中堅守傳統的執著,以及他們對文化傳承的責任感。讀這些故事,我常常會為之動容,也為這些默默奉獻的文化守護者感到由衷的敬佩。這本書讓我看到瞭非遺的“活態”生命力,以及其中蘊含的獨特的美學價值和人文精神。
評分讀完《越地非物質文化遺産綜論》,我最大的感受是這本書的論述非常具有體係性和邏輯性,它並非隨意地堆砌材料,而是將越地非物質文化遺産按照一定的邏輯框架進行瞭係統的梳理和分析。作者在開篇就為我們構建瞭一個清晰的理論框架,然後在此基礎上,對不同門類的非物質文化遺産,如民俗、技藝、錶演藝術等,分彆進行瞭深入的闡釋。在分析某個特定非遺項目時,作者往往會從其曆史淵源、錶現形式、傳承譜係、社會功能以及現代價值等多個維度進行剖析,使得每一個非遺項目都能得到多角度、深層次的解讀。我尤其贊賞書中對於非遺保護政策的討論,作者不僅指齣瞭現有政策的優點,也提齣瞭改進的建議,並且這些建議都具有很強的可操作性。這種既有學術深度,又不失實踐指導意義的寫作風格,讓我覺得非常受益。讀這本書,我感覺自己像是完成瞭一次係統性的文化學習,對越地的非物質文化遺産有瞭一個全麵而深入的瞭解,也對如何更好地保護和傳承這些寶貴的文化財富有瞭更清晰的思路。
評分剛拿到《越地非物質文化遺産綜論》這本書時,我並沒有抱有過高的期待,想著可能又是泛泛而談的介紹。然而,翻開之後,我驚喜地發現,這本書的切入點非常獨特,它沒有停留在淺錶的羅列,而是深入到每一個非遺項目背後那獨特的人文肌理和社會語境之中。作者在論述時,常常旁徵博引,將越地非遺的形成與當地的自然環境、曆史變遷、社會結構以及人際關係緊密地聯係起來。我特彆欣賞書中對某個傳統節日的闡述,作者不僅僅是描述瞭節日的流程和習俗,而是追溯瞭這些習俗的起源,探討瞭它們在不同曆史時期所承載的意義變化,以及它們如何影響著當地居民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這種“考據”式的寫作方式,讓我覺得非常紮實,也更有說服力。它讓我明白瞭,非物質文化遺産並非是孤立存在的,而是深深根植於一方水土,是當地人民智慧和情感的結晶。讀完這部分,我感覺自己像是被帶入瞭那個特定的時代和地域,與當地人一同感受著那些傳統節日的喜怒哀樂,也更深刻地理解瞭“文化”二字所蘊含的豐富內涵。
評分在翻閱《越地非物質文化遺産綜論》這本書的過程中,我深切地感受到瞭一種沉甸甸的曆史厚重感,以及由此引發的對當下文化的深刻反思。作者以一種溫文爾雅又不失學術嚴謹的態度,為我們徐徐展開瞭一幅越地非物質文化遺産的宏偉畫捲。從那些流傳韆年的傳統技藝,如精湛的絲綢織造、巧奪天工的陶瓷燒製,到那些融入日常生活的民俗風情,如古樸的民間歌謠、熱鬧的節慶儀式,都仿佛擁有瞭鮮活的生命,在紙頁間跳躍。我尤其對書中關於某個地方戲麯傳承的案例印象深刻,作者不僅細緻地描繪瞭其錶演的獨特韻味,還深入剖析瞭在現代社會變遷中,它所麵臨的挑戰與機遇,以及一代代傳承人所付齣的艱辛努力。讀到此處,我仿佛能聽到那鏗鏘的鑼鼓聲,看到演員們在舞颱上揮灑自如的身影,感受到一種跨越時空的文化共鳴。這種對於細節的捕捉和對深層意義的挖掘,讓我對越地的文化寶藏有瞭全新的認識,也讓我更加意識到保護和傳承這些珍貴的文化遺産的重要性。這本書不隻是一本學術著作,更像是一位飽經風霜的老者,在娓娓道來他所經曆和珍藏的故事,讓人在閱讀中,既獲得知識,又收獲感動。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