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21世纪全国高职高专电子信息系列技能型规划教材—综合电子设计与实践
定价:25.00元
作者:钱卫钧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08-01
ISBN:9787301193266
字数:273000
页码:181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300kg
编辑推荐
由钱卫钧、赵云伟等编著的《综合电子设计与实践》是针对全国电子设计大赛的特点,为满足高职高专院校电类专业参加各级电子技能大赛而编写的培训教材。本书介绍常用电子元器件的识别、检测方法,常用装配工具的使用方法,常用的基本单元电路的设计,常用传感器的典型应用电路,单片机*小系统及C51程序设计,Proteus电路仿真,*后给出4个历届大赛的设计案例。本书可作为自动化、电气工程、电子信息、通信工程、计算机等电类专业学生的教材,同时对电子工程技术人员、电子爱好者也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内容提要
由钱卫钧、赵云伟等编著的《综合电子设计与实践》与《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单片机应用技术》等教材的内容紧密结合,是职业院校参加各级电子技能大赛赛前训练的基本教材。
《综合电子设计与实践》共分7个项目。项目1电子制作基础,介绍常用电子元器件的性能、作用、分类、识别和检测方法,以及部分常用手工工具的类型、作用、使用方法;项目2设计与制作基本单元模拟电路,列举了常用的基本单元电路的设计;项目3设计与制作数字电路,通过几个典型例子介绍数字电路中常用电路;项目4常用传感器及应用,介绍常用的几种传感器原理、特性及典型应用电路;项目5围绕着STC89C51开发板的设计,介绍单片机常用设计及C51程序设计;项目6介绍Proteus在电路设计及单片机系统开发中的应用;项目7介绍4个历届电子设计大赛的设计案例。
《综合电子设计与实践》可作为自动化、电气工程、电子信息、通信工程、计算机等电类专业学生的教材,同时对电子工程技术人员、电子爱好者也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和排版布局,简直是一场视觉灾难,完全不符合现代学习材料的阅读习惯。整个版式设计充满了90年代教科书的影子:大段密集的文字论述,缺乏清晰的逻辑分层;图表质量低劣,有些示意图的线条粗糙得仿佛是用最廉价的打印机印出来的。更要命的是,理论与图示的对应关系经常出现错位或缺失。比如,在解释某一个运放电路的反馈机制时,配的图例却是另一个完全不相关的电路图,这极大地增加了读者的理解难度和阅读挫败感。对于一个需要通过视觉辅助来理解复杂电子信号流动的学科来说,这种粗糙的处理是不可接受的。我们期望看到的是清晰的模块划分图、高质量的波形仿真图、以及规范化的元器件符号和PCB布局示意图。这本书在这方面几乎是零分,它不仅没有帮助学习者构建清晰的知识结构,反而因为其混乱的呈现方式,使得学习过程充满了不必要的猜度和返工,让人怀疑编撰者是否真正理解了如何进行有效的技术传授。
评分作为一个对电子设计有一定基础的自学者,我发现这本书在深入性和前沿性上存在巨大的鸿沟。它似乎是为完全没有接触过电子学的新手准备的,但即使是对于零基础读者,它的讲解深度也显得非常肤浅。书中对诸如MOSFET开关特性、运算放大器的失调电压和共模抑制比(CMRR)等关键参数的讨论,停留在概念的引入层面,完全没有涉及如何根据实际器件数据手册(Datasheet)来量化设计目标,更没有提供任何实用的计算模型或工程经验法则。例如,谈到传感器接口时,仅仅提及了需要进行“信号调理”,但对如何选择合适的仪表放大器、如何有效滤除工频干扰(50Hz/60Hz噪声)等实际工程中必须面对的问题避而不谈。这种“点到为止”式的教学,只会让学生产生“我好像会了”的错觉,一旦脱离书本的保护,面对真实世界的噪声和器件偏差,设计必然会宣告失败。它培养的是理论的搬运工,而不是能够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工程师。
评分关于教材中提到的“规划”性质,这一点尤其令人担忧。如果说一本教材是某个专业方向的“规划”,那么它应该为学生描绘出清晰的行业发展路径和必备技能树。遗憾的是,这本书提供的规划路线图是严重过时的。在当前电子设计领域,软件定义硬件(SDH)的趋势日益明显,RISC-V架构的崛起、低功耗蓝牙(BLE)的普及、以及对电源效率的极致追求,都是工程师必须掌握的知识点。然而,这本书的全部内容似乎还停留在对传统分立元件电路的拼凑上,对任何现代的、基于集成化和智能化解决方案的设计思路都缺乏涉猎。比如,对于如何利用现成的、高集成度的电源管理IC(PMIC)来简化设计,或者如何利用微控制器的内部ADC/DAC进行高效的数据采集与控制,书中的篇幅少得可怜。它给出的“规划”更像是一条通往上个世纪末工厂生产线的单行道,而不是通往21世纪高科技产业的未来之路。选择这样一本教材,无疑是让学生在起跑线上就选择了落后。
评分初次接触这本教材时,我主要关注的是它在“实践”二字上的承诺。毕竟,高职高专的教育核心就在于“做中学”。然而,书中的实践环节设计得极其简单粗暴,缺乏层次感和引导性。例如,在介绍某一个设计模块时,书本会直接给出一个完整的设计思路和元件清单,然后要求读者照搬。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法,扼杀了学生自主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好的实践教材,应该提供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从需求分析、方案选型、电路设计、仿真验证到最终的调试验证,经历一个完整的设计流程。这本书里,你找不到如何进行系统级的功耗预算,看不到如何挑选合适的封装以适应SMT贴片工艺,更别提在设计过程中如何利用AD或Altium Designer进行复杂的电源平面分割和信号完整性分析。它给出的“实践”更像是小学手工课的复刻,而不是面向工业应用的工程训练。读完后,你或许能焊一个简单的板子,但面对一个稍微复杂一点的实际产品需求,你依然会束手无策,因为书本从未教会你如何“设计”,只教会了你如何“复制”。
评分这本号称“技能型规划教材”的书,从封面到内页设计,都透着一股子陈旧感,仿佛是上个世纪末期的产物被匆匆塞进了21世纪的框架里。我原本对手册的期望是能紧跟最新的电子技术发展,比如嵌入式系统的新架构、物联网(IoT)的实际应用案例,或者至少是现代EDA工具的入门指南。然而,翻开目录,映入眼帘的是大篇幅对基础电路原理的重复讲解,这些内容在任何一本入门级的电工电子技术教材里都能找到,而且讲解得更深入、更系统。最让人失望的是,所谓的“综合电子设计与实践”部分,案例陈旧得令人发指。什么“555定时器组成的闪烁电路”、“简单的线性稳压电源”,这些在我大一上学期就已经学完并实践过了。我期待的是能看到如FPGA的VHDL/Verilog入门、基于Arduino或树莓派的项目实战,或者至少是现代传感器接口技术的详细介绍。但这本书似乎完全活在另一个时空,对于当前电子信息产业急需的技能——如电源管理芯片的应用、低功耗设计、甚至是最基本的PCB设计规范——都只是一笔带过,或者根本没有提及。这种教材对于当下职业教育的定位来说,是一种严重的资源浪费,它培养的不是“技能型”人才,而是熟练重复过时知识的操作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