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全国高职高专电子信息系列技能型规划教材—综合电子设计与实践 钱卫钧 9787301

21世纪全国高职高专电子信息系列技能型规划教材—综合电子设计与实践 钱卫钧 9787301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钱卫钧 著
图书标签:
  • 电子设计
  • 综合电子
  • 实践教学
  • 高职高专
  • 技能型教材
  • 电子信息
  • 钱卫钧
  • 电路设计
  • 21世纪教材
  • 高职教育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天乐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193266
商品编码:29692314561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1-08-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21世纪全国高职高专电子信息系列技能型规划教材—综合电子设计与实践

定价:25.00元

作者:钱卫钧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08-01

ISBN:9787301193266

字数:273000

页码:181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300kg

编辑推荐


由钱卫钧、赵云伟等编著的《综合电子设计与实践》是针对全国电子设计大赛的特点,为满足高职高专院校电类专业参加各级电子技能大赛而编写的培训教材。本书介绍常用电子元器件的识别、检测方法,常用装配工具的使用方法,常用的基本单元电路的设计,常用传感器的典型应用电路,单片机*小系统及C51程序设计,Proteus电路仿真,*后给出4个历届大赛的设计案例。本书可作为自动化、电气工程、电子信息、通信工程、计算机等电类专业学生的教材,同时对电子工程技术人员、电子爱好者也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内容提要


由钱卫钧、赵云伟等编著的《综合电子设计与实践》与《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单片机应用技术》等教材的内容紧密结合,是职业院校参加各级电子技能大赛赛前训练的基本教材。
《综合电子设计与实践》共分7个项目。项目1电子制作基础,介绍常用电子元器件的性能、作用、分类、识别和检测方法,以及部分常用手工工具的类型、作用、使用方法;项目2设计与制作基本单元模拟电路,列举了常用的基本单元电路的设计;项目3设计与制作数字电路,通过几个典型例子介绍数字电路中常用电路;项目4常用传感器及应用,介绍常用的几种传感器原理、特性及典型应用电路;项目5围绕着STC89C51开发板的设计,介绍单片机常用设计及C51程序设计;项目6介绍Proteus在电路设计及单片机系统开发中的应用;项目7介绍4个历届电子设计大赛的设计案例。
《综合电子设计与实践》可作为自动化、电气工程、电子信息、通信工程、计算机等电类专业学生的教材,同时对电子工程技术人员、电子爱好者也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21世纪全国高职高专电子信息系列技能型规划教材——综合电子设计与实践 内容简介 本书紧密结合当前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趋势和高职高专教育培养目标,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电子设计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为核心,系统阐述了电子设计与实践的各个关键环节。教材内容涵盖了从基础的模拟电路、数字电路到复杂的嵌入式系统、FPGA设计等前沿技术,力求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的学习平台。 第一部分:电子设计基础与原理 本部分旨在为读者打下坚实的电子设计基础,重点介绍电子电路设计中的核心理论和基本方法。 电子元件与电路基础: 详细讲解了电阻、电容、电感、二极管、三极管、场效应管等基本电子元件的特性、工作原理及其在电路中的应用。深入探讨了直流电路和交流电路的分析方法,包括基尔霍夫定律、戴维宁定理、诺顿定理等,并辅以大量实际电路设计的实例,帮助读者理解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模拟电子技术: 重点介绍了放大电路、反馈电路、振荡电路、功率放大器等核心模拟电路模块的设计与分析。通过对不同类型放大器的静态和动态参数的深入讲解,以及负反馈、正反馈对电路性能的影响,使读者掌握模拟信号的产生、处理和放大技术。此外,还涵盖了滤波器、稳压电源等实用模拟电路的设计,强调了元器件选择、参数计算及PCB布局布线对电路性能的重要性。 数字电子技术: 系统讲解了逻辑门电路、组合逻辑电路、时序逻辑电路等数字电路的基本构成和设计方法。内容包括布尔代数、卡诺图化简、译码器、编码器、多路选择器、触发器、计数器、寄存器等,并介绍了常用的集成电路芯片及其应用。特别强调了数字系统设计的模块化思想和状态机的设计方法,为后续嵌入式系统和FPGA设计奠定基础。 信号与系统: 介绍了一维和多维信号的分类、特性及其变换方法,如傅里叶变换、拉普拉斯变换、Z变换等。重点讲解了线性时不变系统的基本概念、系统响应(零输入响应、零状态响应)以及系统的时域和频域分析方法。通过对典型信号(如冲激信号、阶跃信号、指数信号)和系统(如RC滤波、RLC电路)的分析,使读者理解信号在系统中的传播和演化过程,为后续通信、控制等领域的学习提供理论支撑。 第二部分:现代电子设计技术 本部分聚焦于当前电子信息技术领域的核心技术和前沿应用,涵盖了嵌入式系统、FPGA设计、传感器技术等关键内容。 微处理器与微控制器: 详细介绍了微处理器和微控制器的基本结构、工作原理、指令系统以及常用的开发工具和仿真环境。重点讲解了ARM、MIPS等主流架构的微处理器,以及AVR、PIC、STM32等常用微控制器系列。通过实例,演示了如何进行硬件接口设计、外设配置、中断处理、定时器应用以及低功耗设计等,使读者能够独立完成基于微控制器的嵌入式系统开发。 嵌入式系统设计与实践: 深入讲解了嵌入式系统的硬件构成、软件开发流程以及软硬件协同设计方法。内容包括嵌入式Linux系统移植、驱动程序开发、RTOS(实时操作系统)应用、网络通信协议(如TCP/IP、HTTP)实现等。通过实际项目,如智能家居控制器、工业自动化采集终端等,引导读者掌握嵌入式系统从需求分析、系统设计、软硬件开发到调试优化的完整过程。 FPGA设计与应用: 介绍了FPGA(现场可编程门阵列)的基本原理、架构以及Verilog/VHDL硬件描述语言。系统讲解了FPGA的设计流程,包括逻辑功能描述、仿真验证、综合、实现(布局布线)以及下载配置。重点展示了FPGA在数字信号处理、通信系统、图像处理、高速数据采集等领域的应用,并通过具体实例,如自定义IP核设计、状态机实现、高性能计算单元设计等,培养读者的并行计算思维和硬件设计能力。 传感器与接口技术: 详细介绍了各类常用传感器的原理、特性、选型以及数据采集方法。涵盖了温度、湿度、压力、光照、位移、声音、图像等多种类型的传感器。重点讲解了传感器与微控制器/FPGA的接口电路设计,包括模拟信号调理、数字信号转换(ADC/DAC)、串行/并行通信接口(如I2C, SPI, UART)的应用,以及数据噪声抑制和抗干扰技术。 通信原理与技术: 介绍了现代通信系统的基本原理和关键技术,包括模拟调制与解调、数字基带传输、带通调制解调、信道编码与解码、多址技术等。重点讲解了OFDM、CDMA等先进通信技术,以及无线通信(如Wi-Fi, Bluetooth)、光纤通信等现代通信方式。通过实例,展示了通信系统的构成和信号传输过程,为读者理解现代信息传递机制提供理论基础。 第三部分:综合电子设计项目与实践 本部分强调学以致用,通过一系列综合性的设计项目,引导读者将所学理论知识和技术技能应用于实际工程问题,全面提升综合设计能力。 项目一:智能温湿度监测与控制系统 设计目标: 设计一个能够实时监测环境温湿度,并根据预设阈值进行联动控制(如开启风扇、加热器)的智能系统。 核心技术: 传感器接口(温湿度传感器)、微控制器开发(如STM32)、数据采集与处理、用户界面设计(LCD显示)、控制逻辑实现。 实践内容: 硬件电路搭建、传感器驱动程序编写、控制算法实现、系统集成与调试、功能测试。 项目二:基于FPGA的数字信号发生器 设计目标: 利用FPGA实现不同频率、幅度和波形(如正弦波、方波、三角波)的数字信号发生器。 核心技术: FPGA硬件描述语言(Verilog/VHDL)、数字信号处理算法、DDS(直接数字合成)技术、IP核开发、高速DAC接口。 实践内容: 信号生成算法设计、HDL代码编写、逻辑仿真与验证、FPGA综合与实现、DAC接口调试、输出信号测量。 项目三:嵌入式网络摄像头系统 设计目标: 构建一个集成了图像采集、视频编码、网络传输功能的嵌入式网络摄像头。 核心技术: 嵌入式Linux系统开发、摄像头模组驱动、视频编解码(如H.264)、网络通信协议(如RTSP、HTTP)、Web服务器搭建。 实践内容: 嵌入式Linux系统移植、摄像头驱动配置、视频流捕获与编码、网络服务开发、远程访问与控制功能实现。 项目四:多功能数据采集与分析平台 设计目标: 设计一个能够集成多种传感器数据,并进行实时采集、存储和初步分析的平台。 核心技术: 多种传感器接口(模拟/数字)、数据预处理与滤波、数据存储(SD卡、NAND Flash)、通信接口(USB、Ethernet)、上位机软件开发(数据可视化)。 实践内容: 硬件接口电路设计、传感器驱动开发、数据存储管理、通信协议实现、上位机软件设计与集成、数据分析报告生成。 学习与实践建议 本书的编写力求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在学习过程中,建议读者: 动手实践: 充分利用实验设备,亲手搭建电路,编写代码,进行调试。理论知识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掌握。 深入理解: 对于每一个电路、每一个算法,都要追根溯源,理解其背后的原理和逻辑,而不仅仅是记住用法。 项目驱动: 积极参与综合设计项目,将其视为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和能力提升的机会。 参考资料: 鼓励读者查阅相关的技术文档、数据手册、行业标准以及最新的研究论文,不断拓宽知识视野。 团队协作: 在项目实践中,学会与他人沟通协作,共同解决技术难题,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本书适合作为高等职业技术学院、高等专科学校电子信息类专业学生的教材,也可供从事相关领域工作的工程技术人员参考和学习。通过对本书的学习和实践,读者将能够具备扎实的电子设计理论基础、熟练的现代电子设计技术,并能够独立完成复杂的电子设计项目,从而更好地适应快速发展的电子信息产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和排版布局,简直是一场视觉灾难,完全不符合现代学习材料的阅读习惯。整个版式设计充满了90年代教科书的影子:大段密集的文字论述,缺乏清晰的逻辑分层;图表质量低劣,有些示意图的线条粗糙得仿佛是用最廉价的打印机印出来的。更要命的是,理论与图示的对应关系经常出现错位或缺失。比如,在解释某一个运放电路的反馈机制时,配的图例却是另一个完全不相关的电路图,这极大地增加了读者的理解难度和阅读挫败感。对于一个需要通过视觉辅助来理解复杂电子信号流动的学科来说,这种粗糙的处理是不可接受的。我们期望看到的是清晰的模块划分图、高质量的波形仿真图、以及规范化的元器件符号和PCB布局示意图。这本书在这方面几乎是零分,它不仅没有帮助学习者构建清晰的知识结构,反而因为其混乱的呈现方式,使得学习过程充满了不必要的猜度和返工,让人怀疑编撰者是否真正理解了如何进行有效的技术传授。

评分

作为一个对电子设计有一定基础的自学者,我发现这本书在深入性和前沿性上存在巨大的鸿沟。它似乎是为完全没有接触过电子学的新手准备的,但即使是对于零基础读者,它的讲解深度也显得非常肤浅。书中对诸如MOSFET开关特性、运算放大器的失调电压和共模抑制比(CMRR)等关键参数的讨论,停留在概念的引入层面,完全没有涉及如何根据实际器件数据手册(Datasheet)来量化设计目标,更没有提供任何实用的计算模型或工程经验法则。例如,谈到传感器接口时,仅仅提及了需要进行“信号调理”,但对如何选择合适的仪表放大器、如何有效滤除工频干扰(50Hz/60Hz噪声)等实际工程中必须面对的问题避而不谈。这种“点到为止”式的教学,只会让学生产生“我好像会了”的错觉,一旦脱离书本的保护,面对真实世界的噪声和器件偏差,设计必然会宣告失败。它培养的是理论的搬运工,而不是能够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工程师。

评分

关于教材中提到的“规划”性质,这一点尤其令人担忧。如果说一本教材是某个专业方向的“规划”,那么它应该为学生描绘出清晰的行业发展路径和必备技能树。遗憾的是,这本书提供的规划路线图是严重过时的。在当前电子设计领域,软件定义硬件(SDH)的趋势日益明显,RISC-V架构的崛起、低功耗蓝牙(BLE)的普及、以及对电源效率的极致追求,都是工程师必须掌握的知识点。然而,这本书的全部内容似乎还停留在对传统分立元件电路的拼凑上,对任何现代的、基于集成化和智能化解决方案的设计思路都缺乏涉猎。比如,对于如何利用现成的、高集成度的电源管理IC(PMIC)来简化设计,或者如何利用微控制器的内部ADC/DAC进行高效的数据采集与控制,书中的篇幅少得可怜。它给出的“规划”更像是一条通往上个世纪末工厂生产线的单行道,而不是通往21世纪高科技产业的未来之路。选择这样一本教材,无疑是让学生在起跑线上就选择了落后。

评分

初次接触这本教材时,我主要关注的是它在“实践”二字上的承诺。毕竟,高职高专的教育核心就在于“做中学”。然而,书中的实践环节设计得极其简单粗暴,缺乏层次感和引导性。例如,在介绍某一个设计模块时,书本会直接给出一个完整的设计思路和元件清单,然后要求读者照搬。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法,扼杀了学生自主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好的实践教材,应该提供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从需求分析、方案选型、电路设计、仿真验证到最终的调试验证,经历一个完整的设计流程。这本书里,你找不到如何进行系统级的功耗预算,看不到如何挑选合适的封装以适应SMT贴片工艺,更别提在设计过程中如何利用AD或Altium Designer进行复杂的电源平面分割和信号完整性分析。它给出的“实践”更像是小学手工课的复刻,而不是面向工业应用的工程训练。读完后,你或许能焊一个简单的板子,但面对一个稍微复杂一点的实际产品需求,你依然会束手无策,因为书本从未教会你如何“设计”,只教会了你如何“复制”。

评分

这本号称“技能型规划教材”的书,从封面到内页设计,都透着一股子陈旧感,仿佛是上个世纪末期的产物被匆匆塞进了21世纪的框架里。我原本对手册的期望是能紧跟最新的电子技术发展,比如嵌入式系统的新架构、物联网(IoT)的实际应用案例,或者至少是现代EDA工具的入门指南。然而,翻开目录,映入眼帘的是大篇幅对基础电路原理的重复讲解,这些内容在任何一本入门级的电工电子技术教材里都能找到,而且讲解得更深入、更系统。最让人失望的是,所谓的“综合电子设计与实践”部分,案例陈旧得令人发指。什么“555定时器组成的闪烁电路”、“简单的线性稳压电源”,这些在我大一上学期就已经学完并实践过了。我期待的是能看到如FPGA的VHDL/Verilog入门、基于Arduino或树莓派的项目实战,或者至少是现代传感器接口技术的详细介绍。但这本书似乎完全活在另一个时空,对于当前电子信息产业急需的技能——如电源管理芯片的应用、低功耗设计、甚至是最基本的PCB设计规范——都只是一笔带过,或者根本没有提及。这种教材对于当下职业教育的定位来说,是一种严重的资源浪费,它培养的不是“技能型”人才,而是熟练重复过时知识的操作员。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