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紫外光自组织网络理论
定价:70.00元
售价:47.6元,便宜22.4元,折扣68
作者:柯熙政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06-01
ISBN:9787030313225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581kg
无线激光通信融合了光纤通信与微波通信的优点,但是激光的直线传输限制了无线激光通信的应用范围。紫外光非直视传输弥补了无线激光通信的不足,可以采用自组织网络扩大其覆盖范围,因而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紫外光自组织网络理论》详细分析了紫外光自组织网络的信道特性,对紫外光通信覆盖范围进行了分析计算。在分析经典通信协议的基础上,对MAC层协议及其公平性、路由协议等进行了讨论,构建了适用于紫外光非直视通信的基本构架。对书中提出的通信协议进行了详细分析,书末给出了计算机仿真的关键程序,以便读者学习和理解。
《紫外光自组织网络理论》可作为高等院校通信、网络等相关专业的高年级本科生、研究生的教学用书,也可作为研究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用书。
柯熙政,教授,博士生导师。1962年生,1996年在中国科学院获得理学博士学位,1997-2002年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第二炮兵工程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现为西安理工大学“通信与信息系统”学科带头人。
柯熙政教授主要从事无线激光通信与组合导航领域的研究工作,先后主持和参加国家高技术发展计划、军队重大预演演示验证项目、国防重点实验室重点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数十项科研项目,SCI和EI收录论文近百篇,出版学术著作三部。
柯熙政教授曾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长奖学金、中国科学院“盈科”青年学者奖及多项陕西省科技类奖。
这本关于紫外光自组织网络理论的书,从目录上看就给人一种严谨而深入的印象,特别是对“自组织”这一核心概念的探讨,似乎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还试图构建一个完整的理论框架。我尤其期待看到作者如何将光学物理与网络动力学这两个看似跨界的领域巧妙地结合起来。书中对不同环境(比如大气湍流、散射效应)下光信号的传播特性分析,应该会非常细致,这对于实际应用来说至关重要。如果能结合一些前沿的案例,比如在水下通信或深空探测中的潜在应用,那就更完美了。我希望作者能用清晰的数学模型来支撑其理论推导,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定性描述上。整体来说,对于希望深入理解非传统通信网络架构的研究人员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份量十足的参考资料。
评分与其说这是一本理论专著,不如说它是一份深奥的研究报告汇编。书中的内容跳跃性较大,不同章节之间仿佛由不同的研究人员撰写,理论视角和采用的数学工具存在显著差异。例如,关于网络路由的章节偏向于图论和最优化方法,而关于光场稳定性的章节则完全是基于波动光学和偏微分方程。这种广博是优点也是缺点。优点在于覆盖面广,缺点在于缺乏统一的叙事主线。我发现最有趣的部分是关于“异构节点融合”的讨论,作者提出了一个基于激励相位的自适应同步机制,这似乎提供了一种解决现有光网络中节点性能不一所带来的耦合难题的新思路。如果后续版本能对这些机制进行更深入的仿真验证,并给出明确的性能边界,这本书的影响力会更上一层楼。
评分从排版和结构上看,这本书显得有些陈旧,图表的清晰度和现代感有待提高,很多公式的引用格式也显得有些混乱,这多少影响了阅读的流畅性。不过,抛开这些表面因素,书中对于“量子纠缠辅助的远距离自组织通信”的理论构建,是我近年来在相关文献中见到的最完整、最有野心的一篇论述。作者大胆地假设了在特定条件下可以利用光子对的关联性来构建瞬时连接,这在当前技术条件下或许难以实现,但作为一种理论极限的探讨,其价值不言而喻。我希望能看到作者在附录部分提供更详尽的参考文献列表,因为很多关键概念似乎是作者团队的独家研究成果,缺乏与其他学派思想的对比和对话。
评分读完前几章的初步印象是,作者在概念界定上花费了大量篇幅,这对于初涉此领域的读者来说,既是福音也是挑战。那些关于“光子-粒子交互”的微观机制描述,读起来有些晦涩,需要反复对照图表才能勉强跟上思路。不过,一旦理解了这些基础设定,后续关于网络拓扑演化和鲁棒性的分析就显得水到渠成了。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探讨网络鲁棒性时,引入了“熵增”的概念来衡量系统稳定性的视角,这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度量标准。只是,书中对于具体实验数据的引用略显不足,更多是基于仿真和理论推演,如果能穿插一些实际观测结果来佐证理论的普适性,这本书的价值会更上一层楼。当前的文字风格偏向教科书式的陈述,缺乏一些更具启发性的引导。
评分这本书的写作风格实在太“学术”了,每一句话都像是在进行精确的公式推导,几乎没有提供任何“通俗易懂”的解释或类比。对于那些希望快速掌握核心思想的工程师来说,这本著作的阅读体验可能会比较痛苦。我花了好大力气才弄明白“基于光子波前整形的主动耦合机制”是如何在理论上保证网络连接稳定性的。作者似乎对读者的背景知识抱有极高的期望,直接跳过了许多中间步骤。然而,不可否认的是,书中对于“动态带宽分配”和“频谱共享”的优化算法设计,确实展现了极高的原创性。特别是那套被称为“费米子-玻色子”近似下的资源调度模型,如果能成功应用于高密度城市环境下的可见光通信,那将是一次重大的突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