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一个意大利记者眼中的北京》(意)
定价:178.00元
售价:121.0元,便宜57.0元,折扣67
作者:(意)阿德里亚诺.马达罗
出版社:五洲传播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11-01
ISBN:9787508517766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20开
商品重量:0.622kg
从初的割让到经济的腾飞;从“行政主导”、“精英咨询”到廉政公署的运作;从假日法定、“两文三语”到国际都会和“自由行”;“一楼凤”里的故事;“马照跑”背后的喜悦与辛酸;“拼搏为享受,成败靠运气”的人生哲学;升斗小民的公德意识和敬业精神;高官不收稿酬所体现出的自律;以及从纳税和看病感受到的法治意识和社会保障……《一个意大利记者眼中的北京(1976-2008(意大利文版)》记录了一个意大利记者阿德里亚诺·马达罗眼中的北京在1976-2008年之间的变化。
从初的割让到经济的腾飞;从“行政主导”、“精英咨询”到廉政公署的运作;从假日法定、“两文三语”到国际都会和“自由行”;“一楼凤”里的故事;“马照跑”背后的喜悦与辛酸;“拼搏为享受,成败靠运气”的人生哲学;升斗小民的公德意识和敬业精神;高官不收稿酬所体现出的自律;以及从纳税和看病感受到的法治意识和社会保障……《一个意大利记者眼中的北京(1976-2008(意大利文版)》记录了一个意大利记者阿德里亚诺·马达罗眼中的北京在1976-2008年之间的变化。
TESTIMONE A PECHINOAI TEMPI DELLA RIVOLUZIONEVERSO LE MODERNIZZAZIONI
阿德里亚诺·马达罗(AdrianoMadaro),记者、作家,世界中国问题专家之一。在过去的二十七年中,他曾140次访问中国,并曾长期逗留,他的足迹遍及中国边远的地区,从内蒙到西藏,从东北到海南岛。马达罗的毕业论文是关于中国革命的政治理论的,大学毕业后,他从事记者行业,曾为意大利诺瓦拉市德阿古斯替尼地理学院撰写远东问题专栏文章,担任多个报刊和杂志的编辑。他还经常作为特别通讯员被派往中国、朝鲜、日本地区。1977年,他作为中国问题专家被美国邀请访问美国,在那里,他约见了华盛顿大学、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纽约大学的中国问题专家以及美国国会图书馆的专家。1988年他作为个西方记者访问北朝鲜,一直走到了三八线。1990年,他在乌兰巴托见证了蒙古的次民主选举。他是威尼斯大学东方文化研究中心的执行理事,十年来他一直是中国国际文化学院常任理事会的非中国藉理事,该学院的总部设在北京。2002年2月,他被任命为中国国际文化学院驻意大利和欧洲的官方代表。2002年7月,他应邀在被修复的北海公园画舫斋举办“老北京的历史”画展。2003年5月,在“非典”肆虐期间,他在北京,作为报道国际新闻的专家记者,担任北京市新闻办公室的顾问。2003年9月,他被中国国际文化学院和特莱维索市卡萨马卡基金会任命为大型展览“丝绸之路和两千年的中华文明”的总监,这一展览分别于2005年和2011年在卡拉雷西展览馆举行。2003年10月,意大利外交部通过意驻华使馆文化处邀请马达罗作为研究中国的专家记者,参加“全球意大利语第三周”活动,在北京大学和广东大学讲课。马达罗现生活和工作在特莱维索和北京,目前正在从事巨著《北京——天国的首都》的写作。著有:《封页上的*》(1977)、《马可·波罗之后700年的中国》(1980)、《关卡特海》(1983)、《中国之旅》(1986)、《欢迎你——中国》(1988)、《长城那边不为人知的国家》(1989)、《纸花——中国的诗歌》(1990)、《朝鲜的秋天》(1990)、《在的日子》(1990)、《义和团》(2001)。
在我看来,一本好的游记,不仅仅是记录所见所闻,更重要的是展现作者的思考和感受。一个外国记者,在一个我既熟悉又陌生的城市里,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我期待的是,他能够以一种轻松、幽默又不失深度的笔触,描绘出他眼中的北京。也许他会关注那些与他生活习惯截然不同的方面,也许他会对某些文化现象感到不解,但正是这些“不一样”,构成了他独特的观察视角。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我看到一个“别人家的北京”,一个被他用独特的文化眼光重新解读过的北京,从而也让我有机会从外部审视我自己的城市。
评分我一直对跨文化叙事非常感兴趣,尤其是当视角来自那些与我们文化背景差异较大的作者时。意大利,一个以其悠久的历史、灿烂的艺术和热情奔放的民族性格而闻名的国家,他们的记者会如何看待北京这座东方古都?是会惊叹于它的规模与速度,还是会沉醉于它的历史底蕴?抑或是,他会在意想不到的地方,发现与意大利文化相似的共鸣?这本书或许能为我打开一扇新的窗户,让我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理解北京,理解中国。我期待着,他笔下的北京,不只是一堆客观的记录,更是一次充满个人情感和思考的探索。
评分作为一个长居北京的人,我对这座城市有着复杂的情感。它既是我生长的根,也是我奋斗的舞台,更是我时常感到困惑的对象。北京的日新月异常常让我应接不暇,而隐藏在快速发展背后的,是传统与现代的碰撞,是古老与新兴的交织。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一个外部的、不带偏见的目光,来审视这座我深爱的城市。或许,他能捕捉到我早已麻木的细节,那些我忽略了的美丽;或许,他能提出我从未思考过的问题,让我重新思考北京的意义。我期待着,他笔下的北京,能够让我看到一个不一样的自己,一个不一样的城市。
评分读《一个意大利记者眼中的北京》(意) 之前,我脑海中关于北京的画面,大多来自宏大的历史叙事和新闻报道。总觉得这座城市是沉重而庄严的,是历史的见证者,也是未来的引领者。然而,当这本书在我手中翻开,我仿佛被一股清新的气息所包裹,那些冰冷的数据和刻板的印象瞬间消融,取而代之的是鲜活的、充满人情味的个体视角。我期待着,这位来自异国他乡的记者,会以怎样的“滤镜”来观察和解读这座我既熟悉又陌生的城市。我很好奇,他会捕捉到那些我们习以为常却可能忽略的细节吗?那些隐藏在胡同深处的生活气息,那些街头巷尾的市井烟火,那些普通北京人在快节奏生活中的坚守与变化,是否会成为他笔下的独特风景?
评分这本书的标题本身就充满了吸引力,一个意大利记者,一个充满浪漫与艺术气息的国度,他眼中的北京,会是怎样一番景象?我脑海中浮现出无数的可能性。或许,他会对那些古老而宏伟的建筑情有独钟,在故宫、长城之间寻找历史的回响;或许,他对现代化的北京充满好奇,在摩天大楼的丛林里丈量着这座城市的脉搏。我更期待的是,他能否超越那些表面的、符号化的北京印象,深入到这座城市的肌理之中,去感受那些普通人的生活,去品味那些细腻的情感。这种跨文化的观察,往往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熟悉的事物,发现其隐藏的另一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