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中国金融安全研究丛书 中国金融安全网:理论分析与制度设计
定价:45.00元
售价:30.6元,便宜14.4元,折扣68
作者:史晓琳,吴伯磊,饶云清,何德旭,张军洲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11-01
ISBN:9787509735565
字数:
页码:310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透视国际金融风云变幻;阐释金融安全理论要义;解析中国金融安全现实;建构中国金融安全模式。
金融安全网是维护金融稳定的市场化机制,本轮金融危机后,其重要性更加凸显。《中国金融安全研究丛书·中国金融安全网:理论分析与制度设计》对金融安全网的要素、功能、成本收益以及控制权配置等仍存在争议的理论问题进行深度分析,提出金融安全网应是审慎监管、后贷款人和投资者保护三元一体的架构,并借鉴国际经验,基于对中国经济金融现实的考察分别对三种制度及其耦合进行优化设计,旨在为建构中国金融安全网寻求完整的解决方案。
1 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金融稳定与金融安全网的建设
1.3 中国的经验与问题
1.4 本书的研究与内容安排
2 金融安全网:一个功能视角的分析
2.1 金融安全网的产生及发展
2.2 金融安全网的内涵与外延
2.3 金融安全网的功能及运行机理
2.4 金融安全网的制度环境及制度安排
3 金融安全网设计:成本/收益、控制权配置
3.1 金融安全网的成本与收益分析
3.2 监管独立性及金融安全网的控制权配置
4 中国金融安全网审慎监管制度的优化设计
4.1 不完全合约下的审慎监管分析
4.2 监管容忍度与金融安全网设计
4.3 中国金融审慎监管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4.4 优化审慎监管制度的若干建议
5 中国后贷款人制度的优化设计
5.1 道德风险与后贷款人制度设计
5.2 金融体系与后贷款人设计
5.3 我国后贷款人制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5.4 优化我国后贷款人的若干建议
6 中国投资者保护制度的优化设计
6.1 隐性存款保险制度的显性化
6.2 中国证券投资者保护制度的重构
6.3 中国现行保险保障制度的优化设计
7 中国金融安全网:制度耦合与环境优化
7.1 中国金融安全网的制度耦合
7.2 优化中国金融安全网设计的制度环境建设
7.3 结论及未来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1997年,英国工党开始了对金融监管体制进行的一系列重大改革,于2000年推出了《金融服务和市场法》。依据该法,英国成立了统一的金融监管机构——金融服务管理局,并赋予了该机构所需要的全部法律权限。在这个新的环境下,英格兰银行、财政部和金融服务管理局有了明确分工:金融服务管理局负责对银行、投资公司、保险公司和住房信贷机构进行审批和审慎监管,同时对金融市场清算和结算体系进行监管;英格兰银行主要负责执行货币政策和保证金融市场的稳定,并直接介入支付体系;财政部负责全面金融监管组织架构的制定和金融监管方面的立法。可以说,英国金融监管体制的改革适应金融业混业的需要。
3.日本的监管体制
日本于1881年颁布了《日本银行条例》,并于次年成立了日本中央银行,即日本银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由于战时需要,日本于1942年推出了《日本银行法》,该法明确规定了日本银行的金融管理和监督方面的功能,推行了集中监管体制。到了20世纪80年代后期,由于受到英国的影响,日本的金融监管体制转变为混业经营下的集中监管体制。为了提高本国的监管效力以适应当时的金融发展趋势,日本于1998年4月通过了《新日本银行法》,该法律废除了大藏省拥有的一般性监管权、业务指令权、银行高级职员的任免权。大藏省仍然负责金融制度方面的宏观决策以及监督存款保险机构等职责,从而大大提高了日本银行的独立性。同时,日本还成立了金融监督厅,该机构负责对民间金融机构进行监督。1998年12月又成立了金融再生委员会,负责执行金融再生法以及金融机构破坏处置和危机管理等方面的实务。2000年7月,日本正式成立金融厅,同时将大藏省的金融制度决策权、企业财务制度检查等职能转移到金融厅。大藏省保留了与金融厅对存款保险机构的协同监督权,以及参与破产处置和危机管理的制度下的决策权。经过这一系列的改革,日本形成了集中监管的金融监管模式。
……
1 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金融稳定与金融安全网的建设
1.3 中国的经验与问题
1.4 本书的研究与内容安排
2 金融安全网:一个功能视角的分析
2.1 金融安全网的产生及发展
2.2 金融安全网的内涵与外延
2.3 金融安全网的功能及运行机理
2.4 金融安全网的制度环境及制度安排
3 金融安全网设计:成本/收益、控制权配置
3.1 金融安全网的成本与收益分析
3.2 监管独立性及金融安全网的控制权配置
4 中国金融安全网审慎监管制度的优化设计
4.1 不完全合约下的审慎监管分析
4.2 监管容忍度与金融安全网设计
4.3 中国金融审慎监管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4.4 优化审慎监管制度的若干建议
5 中国后贷款人制度的优化设计
5.1 道德风险与后贷款人制度设计
5.2 金融体系与后贷款人设计
5.3 我国后贷款人制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5.4 优化我国后贷款人的若干建议
6 中国投资者保护制度的优化设计
6.1 隐性存款保险制度的显性化
6.2 中国证券投资者保护制度的重构
6.3 中国现行保险保障制度的优化设计
7 中国金融安全网:制度耦合与环境优化
7.1 中国金融安全网的制度耦合
7.2 优化中国金融安全网设计的制度环境建设
7.3 结论及未来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这本书让我对“中国金融安全”这个词汇有了全新的认识。我曾以为这只是一个宏观的、抽象的概念,但读完之后,我才发现它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书中关于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章节,让我深刻体会到了金融安全在微观层面的重要性。作者通过案例分析,揭示了金融欺诈、信息泄露等行为对普通民众造成的巨大伤害,并提出了相应的法律法规和监管措施。这让我意识到,金融安全不仅仅是国家层面的大问题,也是我们作为普通消费者需要警惕和关注的个人问题。此外,书中关于普惠金融和金融包容性的论述,也让我看到了金融发展在促进社会公平和提升人民生活质量方面的积极作用。它让我明白,一个真正安全的金融体系,应该是能够惠及所有人的,而不是仅仅服务于少数精英。这本书让我从一个旁观者变成了思考者,也让我更加珍视自己作为金融消费者所应有的权利和应尽的义务。
评分阅读这本书,就像是踏入了一个由逻辑和数据编织而成的严谨世界。作者的论证过程,步步为营,逻辑严密,几乎不容许一丝一毫的瑕疵。我尤其欣赏他对于金融风险的分类和量化分析。书中对不同类型金融风险的定义、成因、传导路径以及可能造成的损失,都进行了清晰的界定和细致的描述。例如,在阐述系统性风险时,作者不仅列举了历史上的经典案例,还运用了量化模型来评估潜在的冲击程度。这种基于实证研究的分析方法,使得书中的论断更具说服力,也更具指导意义。我从中学习到了如何从数据中发现问题,如何用模型来预测风险,如何从制度层面来规避风险。这本书对于那些希望深入理解金融安全问题,并希望掌握分析和解决金融风险方法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宝典。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套解决金融安全问题的思想方法和实践指南。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脑海中浮现的是一幅宏大而精密的金融图景。作者以极其严谨的学术态度,将中国金融安全的各个维度进行了深度剖析,绝非停留在泛泛而谈的层面。从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到资本市场的波动风险,再到跨境资本流动的管理,书中都给出了详实的数据支撑和理论推演。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罗列问题,而是深入挖掘了这些问题背后的深层逻辑和体制性根源。例如,在分析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的风险时,他并没有将目光局限于汇率波动,而是细致地探讨了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法律法规的配套、以及国际社会对中国金融体系的认知等一系列复杂因素。这种多层次、全方位的分析,让我对中国金融安全的复杂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让我看到了作者在构建一个稳定、可持续的金融体系方面所付出的心血和智慧。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为政策制定者提供了有力的参考,也为金融从业者和关注中国经济发展的普通读者打开了一扇了解金融安全本质的大门。它让我明白,金融安全并非一个单一的概念,而是由无数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
评分如果说之前我对中国金融安全的理解是碎片化的,那么这本书则为我构建了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作者的写作风格非常独特,既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又不乏生动的案例和形象的比喻。他能够将极其复杂的金融概念,用一种通俗易懂的方式解释清楚,让即使是金融领域的初学者也能轻松理解。我尤其喜欢他对于“金融安全网”这个概念的阐释。他不仅仅将其视为一个简单的安全保障,更将其理解为一个动态的、具有弹性的系统,能够应对各种突发状况。书中关于危机应对机制的讨论,让我看到了中国金融体系在面对外部冲击时的韧性。同时,作者也坦诚地指出了体系中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了改进建议。这种既肯定成绩又直面挑战的态度,让我对中国金融未来的发展充满了信心。这本书不仅提升了我的理论认知,也激发了我对金融安全的进一步思考和探索。
评分这本书给我带来的震撼,更多来自于其前瞻性和战略性。作者并没有仅仅着眼于当下已经显现的金融风险,而是将目光投向了未来可能出现的挑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极具建设性的制度设计。他对于科技进步对金融安全影响的论述,尤其让我感到耳目一新。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新兴技术,在为金融创新注入活力的同时,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安全隐患。书中对这些新技术的应用场景、潜在风险以及相应的监管思路进行了深入探讨,这让我对未来金融科技的发展方向有了更清晰的认知。此外,作者还对全球金融格局的变化进行了深刻的洞察,分析了地缘政治风险、贸易摩擦等外部因素对中国金融安全可能带来的冲击,并提出了相应的应对策略。这种超越国界的视野和对未来趋势的精准把握,使得这本书的价值远远超出了对中国国内金融安全的探讨。它让我意识到,金融安全是一个动态的概念,需要不断地学习、适应和创新,才能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