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纬度科普:通往宇宙之路

高纬度科普:通往宇宙之路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位梦华 著
图书标签:
  • 天文学
  • 宇宙学
  • 科普
  • 科学
  • 高纬度
  • 星空
  • 观测
  • 宇宙探索
  • 物理学
  • 空间科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博学精华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ISBN:9787500086765
商品编码:29692414337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1-10-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高纬度科普:通往宇宙之路

:18.00元

售价:12.2元,便宜5.8元,折扣67

作者:位梦华

出版社: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10-01

ISBN:9787500086765

字数

页码:130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高纬度科普:通往宇宙之路》主要内容包括:恒星的历程、太阳家族、漫话地球、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来自地球内部的信息、地震、磁场、重力场、岩石天书、地球的年龄和演化、地球的结构和组成、地球的运动和能源、神秘的大气层、研究历史、成分和结构、大气环流、能量交换和温室效应、大气是从哪里来的等。

目录

通往宇宙之路
六元的宇宙
眼睛、脑袋与宇宙
先人的思考
从地心说到日心说
次飞跃:从猜想到理论
第二次飞跃:从理论到观测
爱因斯坦的失误
光谱与红移
引力与黑洞
大爆炸理论的证实
类星体:大爆炸理论的又一个证据
第三次飞跃:从地球到太空
宇宙未解之谜
宇宙诞生的过程
宇宙的年龄与生死
宇宙的生成:无中生有
宇宙的维系:质量与引力
宇宙的玄机:物质和反物质
宇宙的奥秘:暗物质
从“牛奶路”到银河系
恒星的历程
太阳家族
漫话地球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来自地球内部的信息
地震
磁场
重力场
岩石天书
地球的年龄和演化
地球的结构和组成
地球的运动和能源
神秘的大气层
研究历史
成分和结构
大气环流
能量交换和温室效应
大气是从哪里来的

作者介绍

位梦华,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美国探险家俱乐部国际成员,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研究员,享受国务院颁发的特殊津贴有突出贡献的科学家。1981年,作为访问学者赴美国进修。1982年,从美国去了南极,成为早登上南极大陆的少数几个中国人之一。1983年回国后,率先对南极进行综合性研究,出版《奇异的大陆--南极洲》、《南极政治与法律》等著作,并发表大量与南极有关的科普文章。
20世纪90年代始,又将目光转向北极。1991年至2005年,先后9次进入北极进行综合性科学考察,成为广交爱斯基摩人朋友并关注其文化与生存状态的个中国人,阿拉斯加北坡自治区和阿拉斯加爱斯基摩捕鲸委员会分别于1994年和1996年授予其杰出贡献奖。1995年,作为总领队,率中国远征北极点科学考察队胜利进入北极中心地区,将五星红旗插上了北极点,为中国加入国际北极科学委员会创造了条件。1998年,在北极工作了8个月,成为个在北极越冬的中国科学家。
为在科学与文学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以科学文学的语言创作了大量综合介绍南极和北极的“科学散文”,并结集为《北极的呼唤》、《两极探险史话》、《的猎手》等20余种出版,在读者中,尤其是青少年读者中产生了广泛影响。
2011年5月,作者的科学家探险传奇--《巨怪追踪》之《北极天书》问世。小说所要表达的思想是:世界是恐怖的,不仅现在,过去和将来亦如此,恐怖不仅来自人类,同样也来自自然界和宇宙空间。那么,人类将往何处去?

文摘

这一组的外一个星球就是火星,质量差不多只有地球的1/10(10.8%),大气稀薄,主要是二氧化碳,气压为7.5毫巴还不到地球的1%(0.74%)。仔细看去,其表面可以分为两个不同的半球,一个半球比较古老,凹凸不平,充满了大大小小的环形山和陨石坑。而另一个半球则比较新,地面也要平坦得多。更加令人迷惑不解的是,从地球上望去,火星的颜色是随着季节而变化的,这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兴趣。长期以来,人们一直纷纷猜测,火星上肯定会有某种形式的生物。于是,火星人的形象,便频频出现在电影和电视里。
与内组的行星相比,外组的行星无论是体积、形态还是物质组成,都有着很大的不同。
木星是太阳系里大的行星,其质量和半径分别是地球的318倍和11.2倍,而且卫星很多,现在知道的至少有63颗(截至2003年)卫星在绕木星旋转。大气层也非常厚,可达1400千米,氢占82%,氦占17%,还有1%的甲烷和氨气,而且对流剧烈,不仅频繁地出现闪电现象,在南半球上还出现了奇特的大红斑。卫星探测表明,木星是一颗液体行星,大气层下面是由分子氢构成的海洋,温度高达11000K。下面是一层金属氢,仍为液态,中心是否有固态的铁镍核存在,现在尚无定论。
……

序言



《星辰的低语:人类文明的宇宙回响》 内容简介 本书旨在超越我们日常感知的界限,深入探索人类文明在浩瀚宇宙背景下的位置、历史演变以及未来的可能性。它并非一本严格意义上的天文学教科书,而是一部融合了哲学思辨、历史梳理、社会学分析与前沿科学猜想的跨学科著作,致力于描绘一幅宏大而又细腻的“人类宇宙图景”。 第一部分:地球摇篮的局限与远眺 第一章:文明的尺度与时间的迷思 本章首先审视人类历史在宇宙尺度上的短暂性。从大爆炸到地球生命的诞生,再到智人文明的崛起,我们用极其精炼的篇幅回顾了宇宙与地球的演化时间线。重点探讨了“深时”(Deep Time)的概念,它如何颠覆我们对时间流逝的直觉感受。我们讨论了不同文明如何记录时间,以及这种时间观如何影响了各自的哲学和技术发展方向。我们考察了古希腊的宇宙模型与东方神话中的宇宙秩序,对比了它们在认知世界上的异同,并引出了一个核心问题:当我们试图理解宇宙时,我们的感知器官和思维结构是否已经设下了不可逾越的藩篱? 第二章:地球的脆弱性与“盖亚”的警示 我们将目光聚焦于我们赖以生存的蓝色星球。本章深入剖析地球作为一个复杂生态系统的运作机制,特别是其气候、生物圈和地质活动的相互耦合。我们分析了历史上几次重大的物种大灭绝事件,将其视为宇宙环境变化对生命施加的必然压力。随后,我们探讨了当代人类活动对地球系统的影响,从工业革命到信息时代,人类如何无意中改变了行星的运行轨迹。这一部分的讨论不偏向于简单的环保呼吁,而是从系统动力学的角度,审视人类文明作为一个“自我调节”系统中的不稳定因素,及其对未来生存环境构成的潜在风险。 第三部分:理性之光与信息鸿沟 第三章:科学的崛起与牛顿的遗产 本章追溯了西方科学革命的核心驱动力,特别是牛顿力学如何为人类提供了一套精确描述宏观世界的语言。我们讨论了科学方法的形成过程,以及科学知识如何从精英阶层的特权,逐渐渗透并重塑社会结构。然而,我们同时也批判性地考察了科学知识的“异化”——当知识的复杂性超越了普通民众的理解范畴时,社会内部的信息鸿沟是如何产生的。我们探讨了启蒙运动的理想与现代科学的专业壁垒之间的张力。 第四章:通信的奇迹与信号的寂静 信息技术是人类文明最显著的成就之一。本章对比了远古时代的信息传递方式(如烽火、信鸽)与现代的量子加密和光速通信潜力。我们着重分析了无线电技术的发展,它是人类首次真正意义上向宇宙“发出声音”的尝试。随后,我们将重点放在对“费米悖论”的深刻解读上——如果宇宙如此古老且广阔,为何我们接收不到任何明确的“外星信号”?本章提出,我们可能正处于一个“技术童年期”,我们的通信方式和接收能力,尚未达到能够捕捉到宇宙深层对话的频率和复杂度。 第三部分:文明的转型与超越的渴望 第五章:太空探索的动力学:恐惧、好奇与扩张 太空探索不仅仅是工程学的壮举,更是人类心理需求的投射。本章分析了冷战时期的太空竞赛如何将政治冲突转化为技术进步的催化剂。我们探讨了殖民火星的设想,它代表了一种对“备份文明”的内在渴望,是对单一星球风险的规避。这种扩张的冲动,是源于对未知的好奇,还是对自身局限的逃避?我们对当前私人航天公司的崛起进行了社会学分析,审视了资本在推动人类迈向星际方面的作用与潜在的伦理困境。 第六章:认知的进化与意识的边界 如果人类最终要离开太阳系,我们必须先进行一场内在的革命。本章探讨了认知科学和神经科学的前沿研究,特别是关于意识的本质和信息处理能力的极限。我们假设,星际旅行的真正挑战可能不是推进技术,而是如何维持或升级人类的生物学载体以适应漫长旅途和新的环境。我们探讨了对人机接口(BCI)的潜在应用,以及这种技术如何模糊了“自然人”与“信息体”之间的界限,这或许是我们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文明延续”的唯一途径。 第四部分:哲学的回响与未来的不确定性 第七章:超越“人”的定义 本书的最后部分转向了宏大的哲学命题。当我们面对一个可能存在的、比我们先进数百万年的文明时,我们如何定义“智慧生命”?我们审视了图灵测试的局限性,并讨论了复杂系统理论如何帮助我们理解生命的涌现特性。本章提出,宇宙的最终意义可能不在于我们“发现”了什么,而在于我们“成为”了什么。人类文明最终的形态,可能是碳基生命的终结,也是信息生命的诞生。 第八章:宇宙中的伦理与责任 在探索了无限的可能性之后,我们必须回到现实的伦理困境。如果人类成为多行星物种,我们如何避免将地球上的冲突和不平等复制到新的世界?对其他星球(例如木卫二或火星)的生态改造(Terraforming)是否具有道德正当性?本书以对“未来责任”的深刻反思作结:我们的责任不仅是对我们这一代人,而是对跨越数十万年、延续文明火种的后代负责。宇宙不提供答案,它只提供空间,而如何填充这个空间,完全取决于我们此刻的选择。 结语:谦卑的宏大叙事 本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一种“宇宙谦卑感”,认识到我们在时间与空间中的渺小,但同时也激发一种“存在的勇气”,即认识到即便在巨大的虚空中,人类文明所创造的意义和价值依然是独一无二且值得捍卫的。我们是宇宙对自身的短暂观察,而理解宇宙,便是我们存在的最高使命。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说,在读这本书之前,我对“高纬度”的理解仅限于科幻小说里的想象。但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作者用一种非常引人入胜的方式,将物理学、数学和宇宙学的最前沿理论娓娓道来。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虫洞”的探讨,以往我总是觉得那是纯粹的虚构,但作者却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出发,解释了虫洞存在的理论可能性,以及它可能在宇宙旅行中扮演的角色。他没有把读者当成什么都不懂的小白,而是假设读者具备一定的科学基础,但又会用最通俗易懂的方式去解释每一个专业术语。这种“高而不冷”的风格,我非常喜欢。书中的逻辑非常清晰,层层递进,从基础的概念讲到前沿的猜想,让我能够一步步地理解那些曾经困扰我的难题。读到最后,我不仅对宇宙的浩瀚有了更深的认识,也对人类探索未知世界的勇气和智慧充满了敬佩。这本书绝对是值得反复阅读的科普佳作。

评分

我必须承认,一开始翻开这本书,我抱着一种“试试看”的心态。毕竟,“高纬度”这个词听起来就足够吓人,我以为会是一本充斥着天书般公式的读物。然而,作者却用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将那些原本高不可攀的科学概念,转化成了我能够理解的语言。尤其是关于“弦理论”的讲解,我之前对这个理论一直是一知半解,觉得它神秘莫测。但在这本书里,作者没有直接抛出复杂的数学模型,而是通过对小提琴弦振动的类比,解释了物质基本粒子的多样性是如何由弦的不同振动模式产生的。这个比喻实在是太精妙了!它让我一下子就明白了,原来构成我们宇宙万物的“弦”,可能就像音乐的音符一样,有着无穷的可能性。更让我着迷的是,作者还探讨了不同理论模型之间的联系和差异,比如M理论,它试图统一现有的物理学理论,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更加宏伟的宇宙图景。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经常会停下来,反复咀嚼其中的某些段落,然后惊叹于人类智慧的伟大,以及宇宙本身所蕴含的无限奥秘。

评分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震撼,是难以用言语来形容的。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有感染力,他将那些极其抽象的科学概念,用一种我从未想过的方式呈现在我面前。我一直对宇宙的起源和演化感到好奇,但那些理论总是感觉遥不可及。在这本书里,作者用一种非常生动的笔触,描绘了宇宙大爆炸的最初瞬间,以及宇宙膨胀至今的漫长历程。他不仅仅是陈述事实,更是试图去解释“为什么”,去探索那些我们尚未理解的奥秘。我尤其喜欢他关于“暗物质”和“暗能量”的章节,这两个概念一直是困扰我的科学谜团,但作者却用一种非常巧妙的方式,将它们的存在及其对宇宙的影响阐释得非常清晰。他没有给出最终答案,而是引导我们去思考,去发现。这种探索精神,正是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站在宇宙的边缘,眺望着无垠的星空,心中充满了敬畏和对未知的渴望。

评分

这本书真的让我大开眼界!一直以来,我对宇宙的浩瀚都充满了好奇,但总觉得那些深奥的理论离我太遥远。这本书就像一位耐心细致的向导,用一种我从未想象过的方式,把那些复杂的高纬度概念一点点拆解开来,让我仿佛真的能够“看见”那些我们日常感知之外的存在。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巧妙,不是那种枯燥的公式堆砌,而是通过生动的比喻和类比,将抽象的数学原理具象化。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维度折叠”的那一部分,以往我总是觉得高维度就是空间更大,但作者解释说,它可能是一种我们无法直接理解的“连接方式”,这种连接甚至可以跨越我们所知的时空。读到这里,我脑海中不断闪过各种科幻电影里的场景,但这本书提供的解释更加严谨,也更加令人着迷。它让我开始重新审视我们所处的现实,思考宇宙是否存在我们尚未触及的更深层次的结构。整本书读下来,虽然我可能还不能完全消化所有内容,但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是无与伦比的,它彻底打开了我对宇宙探索的全新视角,让我对接下来的学习和探索充满了期待。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简直就像一场穿越时空的奇妙旅程。作者的叙述风格非常独特,他能够将一些极其复杂的宇宙学概念,用一种诗意盎然的笔触描绘出来,让人读起来一点也不觉得枯燥,反而充满了引人入胜的魅力。我尤其喜欢他描述黑洞那一章,与其说是科学讲解,不如说是用文字构建了一个宏大的艺术品。他没有回避黑洞的奇特之处,反而用一种近乎哲学的方式去探讨它,比如“视界”的存在,以及进入黑洞后会发生什么。这让我开始思考,我们对“存在”的理解,是否也局限于我们所能观测到的三维空间?书中的一些猜想,比如多重宇宙的存在,虽然听起来匪夷所思,但作者用严谨的科学逻辑去论证,让我对这些可能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引导读者去思考,去探索,去怀疑。这种开放式的探讨方式,恰恰是我最欣赏的。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的思维边界被极大地拓展了,对宇宙的敬畏之心也油然而生。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