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3G終端硬件技術與開發
定價:36.00元
作者:李香平
齣版社:人民郵電齣版社
齣版日期:2008-01-01
ISBN:9787115168115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781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本書介紹瞭第三代移動終端的發展概況、處理器芯片技術、第三代移動終端的硬件架構與設計(包括射頻電路設計、基帶電路設計、外圍設備的設計)、第三代移動終端中的新技術、第三代移動終端的設計調試方法,是一本有關移動終端硬件技術方麵較全麵的參考書。
本書結構清晰,內容翔實,適閤於通信、電子與IT行業中從事移動通信終端設計、開發、生産、製造、應用及項目管理工作的人員閱讀。本書也可供高校通信、電子和計算機等專業的師生參考。
目錄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我原本以為,既然書名提到瞭“開發”,書中會包含一些實際的開發工具鏈、調試方法論或者案例分析。比如,一個完整的從需求分析到原型驗證的SOP(標準作業程序),或者介紹幾款主流的硬件調試工具(如邏輯分析儀、示波器)在特定測試場景下的最佳實踐。畢竟,理論知識隻有付諸實踐纔能真正落地生根。我非常希望能看到一些“踩坑”的經驗分享,比如在多層闆設計中如何有效抑製串擾,或者在射頻設計中如何處理接地噪聲的常見陷阱。這些實踐經驗,往往比純粹的公式推導更有價值,它們是工程師在實際戰鬥中摸爬滾打積纍下來的寶貴財富。遺憾的是,這本書在實踐操作層麵的指導非常匱乏,更多的是對“應該如何設計”的規範性描述,而非“如何成功設計”的經驗總結。這使得這本書更像是一本理論教材的精煉版,而非一本實戰手冊,缺乏那種能讓人立即動手操作、看到成果的指引性內容。
評分從內容深度來看,這本書似乎更偏嚮於為已經有一定電子工程基礎的工程師提供參考手冊,而非麵嚮初學者或希望拓寬知識麵的跨領域學習者。它一上來就假設讀者對半導體物理、通信原理的基礎概念瞭如指掌,直接深入到寄存器級的配置和驅動程序的編寫邏輯中。對於我這種更關注係統集成和應用層開發的人來說,中間大量的底層細節處理,讀起來就像在啃一塊堅硬的骨頭,雖然知道營養豐富,但消化的過程卻異常緩慢。我期待的是一個更平滑的坡道,能夠讓我逐步適應從軟件接口到物理層交互的轉變。例如,書中對電源管理單元(PMU)的描述,更多的是直接給齣時序圖和電壓規格,卻很少探討在實際復雜工作場景下,如何通過算法優化來延長電池壽命的那些“黑科技”。這種“隻授之漁而未教之漁”的寫法,讓這本書的適用範圍顯得有些局限,仿佛它隻服務於一個非常特定的、已經高度專業化的技術棧,而對外來者則設立瞭一道較高的門檻。
評分對於一個關注技術發展趨勢的讀者而言,我更看重的是技術文檔的“時效性”和“前瞻性”。任何關於特定硬件平颱的技術書籍,都麵臨著被新技術快速迭代的風險。我期望這本書能夠明確指齣其討論的技術棧所處的行業生命周期階段,並簡要預估其被下一代技術取代的可能性和時間綫。此外,在軟件與硬件的協同開發日益緊密的大背景下,我期待書中能對未來嵌入式係統的安全機製(如硬件信任根、安全啓動流程)有所著墨,因為硬件的安全漏洞是整個係統最難以修復的痛點。這本書似乎完全沉浸在它所描述的那個特定時間點的技術細節中,對於這些緊隨技術演進的、更偏嚮未來架構和安全性的討論,幾乎沒有提及。它像一張詳盡的、但已經有些年代感的地圖,精確地描繪瞭某個區域的地形,卻無法指引我們去往新的大陸,這對於追求進步的讀者來說,無疑是一種信息上的滯後感。
評分這本書的排版和插圖,說實話,有點過於“復古”瞭。我習慣瞭現代技術書籍那種清晰、簡潔的布局,大量的彩色圖錶和高分辨率的示意圖能極大地幫助理解復雜的係統結構。然而,這本書裏那些黑白分明的電路圖和流程圖,雖然內容詳實,但視覺上的衝擊力著實不足。有些圖例的標注也顯得有些擁擠和晦澀,初次接觸這類復雜電路設計的讀者,可能會在嘗試解讀這些圖示時感到相當吃力,需要花費額外的時間去對照文字進行解析。我本以為既然是討論“終端硬件”,那麼應該會有很多關於PCB布局、元器件選型、射頻前端設計等方麵的精美實物照片或者3D渲染圖,哪怕隻是展示一些關鍵模塊的微觀結構,也能極大地增強代入感。畢竟,硬件的魅力很大程度上就在於其物理形態和工藝的精妙。但這本書似乎更偏愛於純粹的邏輯框圖和數學模型推導,雖然這保證瞭理論的嚴謹性,卻犧牲瞭直觀性和可讀性,讓我想象中那個充滿金屬光澤和精密焊接的“終端”形象,始終停留在紙麵上,難以在腦海中清晰地構建起來。
評分這本書,說實話,拿到手的時候,我其實是衝著那些關於移動通信未來發展趨勢的宏大敘事去的。我一直關注著從2G到4G乃至更先進網絡的演進,總覺得技術文檔的枯燥外錶下,隱藏著改變我們生活方式的巨大潛力。因此,我期待這本書能帶我領略一番未來移動互聯的藍圖,哪怕隻是勾勒一個大概的輪廓。我尤其希望能夠看到一些關於網絡架構的哲學思考,比如如何設計齣更具彈性和適應性的接入層,以應對未來海量設備的連接需求。那種能讓人站得更高,看得更遠的理論闡述,對我來說價值韆金。如果書裏能穿插一些關於頻譜資源高效利用的前沿設想,探討一下下一代無綫技術在能量消耗和數據吞吐量上的突破性思路,那簡直完美。我本來還想,也許能找到一些關於全球通信標準製定過程中的博弈和決策邏輯的深度剖析,畢竟技術標準背後往往是國傢間的戰略布局。然而,讀完之後,我發現這本書的落腳點似乎非常“實在”,幾乎完全聚焦於某個特定技術階段的物理實現細節,對於我期待的那種高屋建瓴的戰略分析和未來展望,著墨甚少,留給我的是一種意猶未盡的遺憾感,仿佛隻看瞭一場精彩演齣的幕後排練,卻錯過瞭正式的舞颱劇。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