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模拟电子技术
定价:22.00元
作者:曾令琴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12-01
ISBN:9787115186027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40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结合高职高专学生的实际工作需要,对传统的模拟电子技术教材中的理论知识进行了重新整合,将全书分为5个单元,内容包括半导体器件、放大电路、集成运算放大器、直流稳压电源及模拟电子技术应用与实践。
本书在介绍相关必要理论知识的同时,还介绍各种常用电子线路元器件的型号、作用、选择及检测,并在书中第5单元给出4个由浅入深的实践训练题目,着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本书为高职高专院校电类各专业教材,也可供相关工程技术人员阅读参考。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对于我这种偏好理论深挖的学习者来说,这本书的数学推导部分处理得非常得体。它既保证了严谨性,确保了推导过程的每一步都有可靠的物理依据,同时又不会让读者迷失在纯粹的代数运算中。例如,在讲解二阶滤波器,比如巴特沃斯和切比雪夫响应时,它不仅给出了特征方程,还清晰地阐述了如何通过改变电路参数(如电容和电阻的比值)来直接控制Q值和通带增益,以及这种控制对瞬态响应(如过冲和建立时间)的直接影响。这种理论与参数优化之间的清晰映射关系,是很多教材中缺失的一环。读完后,我能自信地在设计中选择合适的滤波器类型,并能准确地告诉客户选择这种滤波器会带来什么样的时域特性权衡。这本书真正做到了理论指导实践,而且这种指导是非常量化和可预测的,是值得反复研读的经典之作。
评分说实话,我本来对技术书籍的阅读体验抱持着一种“能应付考试就好”的心态,但拿到这本《模拟电子技术》后,我的看法完全改变了。这本书的排版和图示设计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典范,那种清晰度,让人在需要快速定位某个细节时,能毫不费力地找到目标。我特别欣赏它在讲解开关电源拓扑结构时的详尽分析。它没有仅仅停留在理论模型上,而是深入探讨了实际磁性元件(如电感和变压器)在不同负载和输入电压波动下的饱和问题和效率损失,这在很多同类教材中是被一带而过的地方。特别是关于EMI/EMC初步抑制策略的介绍,虽然不是专门的电磁兼容书籍,但它提供的基于电路布局和旁路电容选择的实用建议,对我后续的PCB设计工作大有裨益。感觉作者对工程实践的理解远超一般学术研究者,真正做到了“知其所以然,更知其所以然”。这本书与其说是教材,不如说是陪伴我度过无数个调试夜晚的可靠伙伴。
评分这本书的编排逻辑非常适合那些习惯于从系统层面理解问题的读者。它不是按元件依次介绍,而是将整个模拟电路领域划分为功能模块,例如信号调理、功率放大和反馈控制等。这种自上而下的结构,让我能更好地理解各个子模块在整个系统架构中的位置和相互关系。我记得在学习功率放大器那一章时,它不仅对比了甲类、乙类、AB类和D类的优缺点,还加入了一个非常精彩的“热失控风险评估”环节。这个环节分析了温度漂移如何影响偏置点,以及如何通过精巧的温度补偿电路来维持稳定的工作状态。这种从系统稳定性角度切入的分析方法,极大地拓宽了我对“好设计”的定义——它不仅仅是功能实现,更是鲁棒性和可靠性的体现。对于想要进入硬件设计领域,特别是对音频和驱动电路感兴趣的读者,这本书提供了坚实且面向实践的理论基础,远比那些只停留在理想模型讨论的书籍更有价值。
评分这本《模拟电子技术》简直是我的救星!我之前对着那些电路图和公式头大,感觉自己永远也搞不懂晶体管是怎么回事。但这本书的讲解方式非常直观,它不是那种干巴巴地堆砌理论,而是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工程师在手把手教你。作者似乎特别擅长把复杂的概念拆解成易于消化的步骤。比如讲到运算放大器的反馈结构时,一开始我还被各种虚地、虚源搞得晕头转向,但书里配的那些经典应用案例,比如有源滤波器和精密整流电路,通过实际功能来反推原理,一下子就“通”了。我尤其喜欢它在介绍元器件特性时那种细致入微的态度,不仅仅告诉你参数是什么,还会解释在不同工作状态下这些参数对整个电路性能的影响。读完这部分内容,我感觉自己对电路的“感觉”提升了一个档次,不再是死记硬背公式,而是开始能预判电路的响应了。对那些希望从零基础迈向能独立设计简单模拟系统的工程师新手来说,这本书提供的知识深度和广度是极其合适的垫脚石。
评分我拿到这本《模拟电子技术》时,其实已经对基本晶体管特性有所了解,但一直苦于无法将这些零散知识点串联成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这本书最让我眼前一亮的,是它对噪声和失真的深入剖析。它详细介绍了热噪声、散弹噪声以及如何计算电路的信噪比(SNR),并且没有回避运放的共模抑制比(CMRR)在实际应用中受到的限制。更难得的是,作者引入了“等效电路模型”的概念,用一种非常形象的方式展示了噪声源是如何通过各个路径叠加到输出端的。这使得原本抽象的噪声理论变得可视化、可操作。当我尝试去优化一个低噪声前端电路时,这本书提供的分析框架让我知道该从哪些关键节点入手进行优化,而不是盲目地更换元件。这种对细节的关注和对实际性能指标的紧密结合,让这本书的参考价值远远超出了普通教材的范畴,更像是一本高级的电路设计手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