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走讀亞細安---境外田野工作11地
定價:48.0元
作者:陳恒漢
齣版社:中國言實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5-06-01
ISBN:9787517113249
字數:360000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作為人類學的一種典型方法體係,田野工作也是語言文化研究的基本手段,而把田野經曆當成寫作的焦點和闡述的對象,這本身也是學術研究不可或缺的一環。本書是作者在東南亞、颱港澳各地考察“南洋文化圈”時的田野工作書寫,旨在通過腳踏實地的行走,配以細微沉穩的筆調,簡要勾勒齣“走讀亞細安”的所見所聞和關於語言、文化、社會等的點滴思考,為宏大敘述遮蓋下的個人體驗提供一份真實的記錄。全書共分九個章節,涵蓋瞭作者在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尼、菲律賓、泰國、柬埔寨、越南、老撾等國以及港澳颱等地的田野工作筆記,曆時一年,走讀11地,它不單是田野之旅的經驗再現,也是“沉浸式”地進入異文化的過程錶述,更是一種自我完善和學術追尋的心路曆程。
目錄
作者介紹
陳恒漢(1971—),男,福建惠安人,華僑大學外國語學院副教授,兼任劍橋大學考試委員會BEC考官、劍橋ESOL華南區培訓官,新加坡國立大學亞洲研究所訪問學者,主要從事社會語言學、英漢語言變體及跨文化比較研究,並涉獵文藝評論、軟實力研究、詩文及民謠創作等,在外學術刊物發錶論文40餘篇,主持教育部等各級科研課題10餘項。近年來,著有《劍橋商務英語BEC中級快捷之路》等相關教材3部,學術專著《南洋縱橫——文化接觸和語言教育研究》、《語言的流播與變異:以東南亞為觀察點》等3部,評論文集《殊途同歸——跨學科視野裏的文藝批評》、《文化與軟實力漫談:從大中華到地球村》等3部,譯著《深海的珍珠——英語詩歌譯鑒99篇》等,另有詩集《文字與音樂共舞》,文集《夢和現實的邊緣》,以及《中英文&閩南語詞麯創作彈唱選》光盤1張(收錄作品Demo40首)。
文摘
序言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有一種撲麵而來的旅行感,淡淡的素描風格勾勒齣東南亞不同國傢的標誌性建築和風土人情,瞬間就能勾起我對那些異域風情的好奇心。作者的名字“陳恒漢”顯得沉靜有力,讓人聯想到一位經驗豐富的行者。封底的簡介雖然言簡意賅,但“境外田野工作11地”幾個字就足夠讓人浮想聯翩,仿佛能看到作者在陌生的土地上,與當地人深入交流,捕捉那些鮮為人知的細節。我一直對東南亞充滿興趣,那裏多元的文化、豐富的曆史遺跡以及獨特的生活方式都深深吸引著我,所以當看到這本書時,我幾乎沒有猶豫就想把它帶迴傢。想象著跟隨作者的腳步,穿越泰國熱鬧的街市,感受馬來西亞的多元融閤,探索越南古老的寺廟,甚至潛入印度尼西亞的海底世界,去體驗那些書本上無法完全呈現的真實場景,這本身就是一種極大的閱讀期待。這本書的裝幀也很精緻,紙張的觸感很好,拿在手裏就有一種沉甸甸的質感,讓人覺得是一本值得細細品讀的佳作。我特彆期待書中能夠描繪齣當地人的生活日常,他們的喜怒哀樂,他們的價值觀,以及在現代文明衝擊下,他們如何堅守和傳承自己的文化。
評分這本書的語言風格充滿瞭畫麵感,讀起來就像是在觀看一部高質量的紀錄片。作者用極其細膩的筆觸,描繪齣東南亞各地的風光民情,從熱帶雨林的鬱鬱蔥蔥,到海濱城市的繁華熱鬧,再到古老村落的寜靜祥和,每一個場景都仿佛躍然紙上。我能夠清晰地想象齣當地的市場裏琳琅滿目的商品,空氣中彌漫著各種香料和食物的氣息;能夠聽到街頭巷尾傳來的叫賣聲和人們的交談聲;也能夠感受到海邊微風拂麵的愜意,以及陽光透過樹葉灑下的斑駁光影。除瞭視覺和聽覺上的描繪,作者還善於捕捉當地人民的生活細節,他們的穿著打扮,他們的飲食習慣,他們的節日慶典,都通過生動有趣的文字展現在讀者麵前。我仿佛能夠聞到咖喱的辛辣,嘗到海鮮的鮮美,感受到熱情的舞蹈節奏。這種全方位的感官體驗,讓我在閱讀的同時,也完成瞭一次精神上的旅行。這本書的文字功底可見一斑,它不僅僅是記錄,更是一種藝術的呈現。
評分這本書最讓我驚喜的是它所呈現的學術深度與人文關懷的完美結閤。作者在進行田野工作時,顯然並非僅僅停留在錶麵觀察,而是對當地的社會結構、文化習俗、宗教信仰以及曆史淵源有著深入的研究和理解。然而,他並沒有將這些學術性的內容寫得枯燥乏味,而是巧妙地將其融入到生動的故事敘述中,讓讀者在不知不覺中吸收知識。我從中瞭解到瞭許多關於東南亞地區不同族群的曆史變遷、文化融閤以及他們在全球化進程中所麵臨的挑戰。更重要的是,作者在字裏行間流露齣對當地人民的尊重與同情,他關注他們的生活睏境,也贊賞他們的堅韌與智慧。這種人文關懷,讓這本書不僅僅是一部關於地理或文化的記錄,更是一部關於人性的探索。我尤其喜歡作者對於一些社會問題的探討,他並沒有簡單地給齣結論,而是引導讀者去思考,去反思。這種開放式的敘事,讓我覺得這本書的價值遠遠超過瞭閱讀本身,它能夠激發我的思考,拓展我的視野,甚至改變我對世界的看法。
評分這本書最吸引我的地方在於它所展現齣的那種“行走中的思考”。作者並非僅僅將田野工作視為一種任務,而是將每一次的齣行都看作是一次與世界的對話。在陌生的環境中,他不斷地調整自己的視角,反思自己的認知,並在與不同文化的碰撞中,逐漸深化對自身和世界的理解。我能夠感受到作者在每一次的田野調查中,都付齣瞭巨大的心力,他不僅要剋服語言和文化的障礙,還要麵對未知和不確定性。然而,正是這些挑戰,讓他的思考變得更加深刻,也讓他的文字充滿瞭力量。我特彆喜歡書中對“他者”的描繪,作者並沒有將當地人視為需要被拯救或被同化的對象,而是以一種平等的姿態去理解他們,去學習他們。這種開放和包容的態度,讓我覺得非常珍貴。讀完這本書,我仿佛也經曆瞭一次深刻的“走讀”,我的思維被拓寬瞭,我對世界的看法也變得更加多元。這不僅僅是一本書,更是一種精神的洗禮。
評分這本書的敘事風格給我留下瞭深刻的印象,它不像一般的旅遊指南那樣走馬觀花,也不是純粹的學術研究報告。作者似乎是以一種非常個人化的視角,將自己的田野調查經曆娓娓道來。他並沒有迴避在異國他鄉可能遇到的睏難和挑戰,反而將這些經曆融入到行文之中,使得整個故事更加真實可信。我能感受到作者在與當地居民互動時,那種既保持專業素養又不失人情味的溝通方式。他不僅僅是在記錄,更是在體驗,在感受。我尤其欣賞他對於細節的捕捉能力,比如當地人一句簡單的問候,一個眼神的交流,甚至是一道地道的菜肴,都能被他細緻地描繪齣來,讓人仿佛身臨其境。這種細緻入微的觀察,讓我覺得作者是一位真正熱愛這片土地,並願意深入瞭解它的人。在閱讀過程中,我時常會停下來,思考作者所描繪的場景,想象自己如果身處其中,會作何感想。這種互動式的閱讀體驗,讓我覺得非常有收獲。這本書就像是一扇窗戶,透過它,我看到瞭一個更加立體、更加生動的東南亞,一個充滿故事和溫度的東南亞。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