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圆天路:纵览中国载人航天工程 邸乃庸 9787802184404

梦圆天路:纵览中国载人航天工程 邸乃庸 9787802184404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邸乃庸 著
图书标签:
  • 载人航天
  • 中国航天
  • 航天工程
  • 邸乃庸
  • 科普
  • 科技
  • 历史
  • 工程技术
  • 国防
  • 航空航天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天乐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宇航出版社
ISBN:9787802184404
商品编码:29697358207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1-06-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梦圆天路:纵览中国载人航天工程

定价:40.00元

作者:邸乃庸

出版社:中国宇航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06-01

ISBN:9787802184404

字数:

页码:220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22kg

编辑推荐


《梦圆天路:纵览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是《中国载人航天科普丛书》的总体卷,力求全面、系统和通俗地介绍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概貌。它由一线的载人航天技术专家和航天科普作家共同精心打造而成,实现了内容的普及性的紧密结合。

内容提要


  《梦圆天路:纵览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主要介绍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发展历程、组织实施及技术方案,详细描绘了载人航天飞行的全过程以及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成就,并简要介绍了载人航天技术的发展前景。
  《梦圆天路:纵览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力求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图文并茂、语言生动,适合相关专业科技人员、管理人员和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航天爱好者阅读。

目录


章 开拓人类新疆域
n——载人航天的意义及特点
n1 人类自古想飞天——载人航天的梦想
n2 活动空间大扩展——载人航天的目的
n3 五大效益很显著——载人航天的意义
n4 人在太空有神功——载人航天的作用
n5 登天为何这样难——载人航天的难点
n6 与众不同别样红——载人航天的特点
n第二章 太空时代已来临
n——载人航天器的历史及现状
n1 条条天路通宇宙——载人航天的路线
n2 太空之舟面面观——飞船的现状
n3 登天巴士喜忧录——航天飞机的现状
n4 宇宙城堡纵横谈——空间站的现状
n第三章 天籁之音前奏曲
n——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前期准备
n1 追逐梦想的先锋——中国生物飞行试验
n2 “曙光”初照演兵场——中国曙光号载人飞船发展始末
n3 机缘来自“863”——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前期启动
n4 神舟飞天拉序幕——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论证与决策
n第四章 敢问天路在何方
n——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系统构成
n1 运筹帷幄铸辉煌——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组织实施
n2 群星灿烂成一体——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体
n3 千锤百炼铸英雄——航天员系统
n4 占尽天机为我用——空间应用系统
n5 出类拔萃巡天舟——载人飞船系统
n6 万无一失通天梯——运载火箭系统
n7 千里之行始发地——发射场系统
n8 天罗地网无形手——测控通信系统
n9 巡天归来保平安——着陆场系统
n第五章 天地纵横显神威
n——中国载人航天飞行的完整过程
n1 船箭挺进发射场——船箭产品运至发射场
n2 登天之前细准备——飞船与火箭在发射前的准备工作
n3 遨游太空三部曲——载人飞船的上升、运行与返回
n4 天外归来奏凯歌——载人飞船返回舱的搜索救援
n第六章 七飞太空步步高
n——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辉煌成就
n1 无人飞行为哪般——为什么先要发射无人飞船
n2 升空突破多——神舟1号飞行纪实
n3 留轨试验收获大——神舟2号飞行纪实
n4 完整功能大演练——神舟3号飞行纪实
n5 尽善尽美无人船——神舟4号飞行纪实
n6 千年圆梦誉全球——神舟5号飞行纪实
n7 多人多天多亮点——神舟6号飞行纪实
n8 太空漫步谱新篇——神舟7号飞行纪实
n第七章 广袤宇宙绘蓝图
n——中国载人航天技术的前景展望
n1 太空相会在眼前——中国即将掌握交会对接技术
n2 长驻太空做实验——中国即将发射空间实验室
n3 货运飞船显身手——中国将建造实用货运飞船
n4 指日可待空间站——中国将建造长期载人空间站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腾飞的巨龙:中国载人航天史诗 浩瀚宇宙,星辰大海,自古以来便是人类探索的梦想。中华民族,这片古老而充满活力的土地,在新的时代,以非凡的勇气和智慧,书写了属于自己的太空篇章。这不仅仅是一部科技发展的史诗,更是一曲民族复兴的赞歌,它镌刻着几代航天人的奋斗足迹,凝聚着无数科研人员的智慧结晶,也寄托着亿万人民的强国梦想。 一、星辰大海的召唤:历史的起点与初心 回望历史长河,人类迈向太空的步伐从未停歇。从东方红一号的成功发射,到神舟系列飞船的凌空而起,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每一次飞跃,都凝聚着对科学的敬畏,对未知的好奇,以及对国家富强的渴望。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初,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形势,一批有远见的科学家就敏锐地捕捉到发展航天技术对于国家安全和民族独立的重要性。他们怀揣着“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的豪情壮志,开始了中国航天事业的艰难探索。 从最初的“两弹一星”精神,到“载人航天”的宏伟蓝图,一代代航天人薪火相传,将个人的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他们的初心,是实现中华民族的千年飞天梦想,是掌握自主可控的空间技术,是为人类和平利用太空贡献中国力量。这种初心,如同一颗璀璨的星辰,照亮了整个工程前进的方向,也激励着他们在无数次的挑战和困难面前,永不言弃。 二、巨龙的腾飞:关键节点与里程碑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每一步,都是一次大胆的实践,一次精密的计算,一次艰苦的攻坚。从杨利伟首次飞天,到神舟系列载人飞船的成功往返,再到中国空间站“天宫”的建成,每一个里程碑的背后,都隐藏着无数不为人知的故事。 “神舟”系列:叩问苍穹的先行者 “神舟”系列载人飞船,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山之作”。从“神舟一号”的无人飞行试验,到“神舟二号”、“神舟三号”、“神舟四号”的不断完善,再到“神舟五号”杨利伟的首次太空漫步,中国载人航天正式迈入了“有人时代”。随后的“神舟六号”实现了两人多天飞行,“神舟七号”实现了中国人首次空间出舱活动,“神舟八号”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成功对接,标志着中国掌握了交会对接技术。“神舟九号”、“神舟十号”更是实现了载人交会对接,航天员在轨驻留,标志着中国载人航天技术迈入了新的阶段。每一次“神舟”的成功发射,都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弦,也向世界展示了中国航天技术的飞速发展。 “嫦娥”系列:奔向月球的探索者 虽然本文聚焦于载人航天,但“嫦娥”系列探月工程与载人航天工程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了中国深空探测的重要组成部分。“嫦娥”系列的成功,例如“嫦娥三号”实现落月并进行巡视探测,“嫦娥四号”首次在月球背面着陆,以及“嫦娥五号”成功带回月球土壤样本,都极大地拓展了人类对月球的认知,也为未来的载人登月任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些成果,不仅是科学技术的胜利,更是中国探索宇宙奥秘的雄心壮志的体现。 “天宫”系列:太空家园的构筑者 中国空间站“天宫”的建设,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集大成者,也是实现中国在太空长期驻留的关键一步。“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和“神舟”系列飞船的对接试验,为空间站的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的建设,进一步验证了长期驻留、在轨维修等关键技术。“天宫”空间站的独立建造,更是中国航天史上的一座丰碑。从“天和”核心舱的发射,到“问天”实验舱和“梦天”实验舱的对接,再到航天员的常态化驻留,中国空间站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太空家园”。在这里,航天员进行着大量的科学实验,为人类认识宇宙、改造宇宙贡献着智慧。 三、智慧的结晶:技术创新与人才支撑 支撑起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是无数个日夜的科研攻关,是突破一个个技术瓶颈的智慧结晶,更是无数优秀航天人才的默默奉献。 核心技术的自主掌握 从运载火箭的研制,到飞船的设计与制造,再到空间站的建造与运行,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每一个环节,都坚持自主创新、自力更生的原则。例如,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家族的不断发展,为载人航天任务提供了可靠的运力保障。载人飞船的生命保障系统、返回舱技术、推进技术等,都实现了关键技术的突破。空间站的建造,更是对对接技术、在轨维修技术、长期驻留技术等提出了极高的要求,中国航天人一一攻克,掌握了核心技术,摆脱了对外部的依赖。 人才的培养与传承 一项宏伟的工程,离不开一代代人才的接续奋斗。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成功,离不开以钱学森、孙家栋、戚发轫等老一辈科学家为代表的航天巨匠的奠基与引领,也离不开以杨利伟、聂海胜、景海鹏等为代表的英雄航天员的英勇实践,更离不开成千上万的科研人员、工程师、技术工人的辛勤付出。他们如同璀璨的群星,共同点亮了中国航天事业的星空。人才的培养,不仅体现在技术技能的传承,更体现在航天精神的赓续,这种精神,是追求卓越、严谨求实、协作创新、无私奉献。 四、飞向未来:挑战与愿景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征途,并非止步于“天宫”空间站。展望未来,更加宏伟的蓝图正在徐徐展开。 载人登月:迈向月球新篇章 随着中国空间站的建成和稳定运行,载人登月已成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下一个战略目标。这项任务的难度和复杂性不言而喻,需要攻克更先进的深空探测技术、更强大的运载能力、更可靠的生命保障系统等等。但中国航天人已经为此做好了充分的准备,我们有理由相信,不久的将来,中国航天员的脚印将再次踏上月球,续写新的辉煌。 深空探测的持续推进 载人航天工程的不断发展,将为中国深空探测能力的发展提供强大的支撑。火星探测、小行星探测,甚至更遥远的宇宙探索,都将成为中国航天事业的下一个方向。中国将以更加开放的姿态,与世界各国在太空领域开展更广泛的合作,共同探索宇宙的奥秘,为人类的和平与发展贡献力量。 太空经济的蓬勃发展 载人航天工程的成熟,也预示着太空经济的蓬勃发展。从太空制造、太空旅游到太空资源开发,中国将积极探索和推动太空经济的商业化应用,为国家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也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可能。 结语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是一曲激荡人心的赞歌。它不仅仅是技术的成就,更是精神的升华。它证明了中国人民能够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勤劳,在人类文明进步的道路上,书写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从“东方红”的歌声到“天宫”的灯火,这条通往星辰大海的天路,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梦想,也必将引领我们走向更加广阔的未来。每一次成功的发射,每一次航天员的凯旋,都不仅仅是技术上的胜利,更是民族自信的提升,是对人类和平探索宇宙的庄严承诺。这条路,还在继续,前方的星辰大海,召唤着我们,也必将因中国航天人的不懈努力而更加璀璨。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个对历史事件有着浓厚兴趣的读者,我发现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角。邸乃庸先生的叙述,并非枯燥的技术堆砌,而是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发展,置于宏大的历史背景之下。从国家初建时期的技术积累,到改革开放后的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再到新时代的高质量发展,每一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挑战和机遇。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那些关键人物的刻画,他们是如何在时代的浪潮中,凭借着坚定的信念和卓越的才能,推动着中国航天事业向前发展。那些“两弹一星”的精神传承,以及在航天工程中涌现出的无数“最美奋斗者”,都让我对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进步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本书不仅记录了科技的进步,更记录了一段波澜壮阔的民族奋斗史,它让我们看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毅力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评分

我被这本书的叙事风格深深吸引。邸乃庸先生的文字,既有科学的严谨,又不乏文学的感染力。他能够将复杂的科技概念,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清楚,让即使是像我这样的非专业读者,也能轻松理解。同时,他又善于捕捉那些感人至深的瞬间,比如航天员第一次看到地球全貌时的震撼,或者地面控制中心在关键时刻的紧张与喜悦。这些细节,让冰冷的科技数据变得有温度,让宏大的工程变得有血有肉。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于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未来展望的描述。从月球探测,到深空探索,再到建设更庞大的太空基础设施,这本书勾勒出了中国航天事业光明而充满挑战的未来。它让我看到了一个国家不断超越自我、追求卓越的决心,也让我对人类探索宇宙的未来充满了希望。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透着一股庄重感,深邃的蓝色背景,点缀着闪耀的星辰,中央是中国航天员在太空中挥舞国旗的画面,那种自豪感油然而生。拿到手里,沉甸甸的分量,让我对它蕴含的内容充满了期待。我一直对宇宙充满了好奇,也对国家在航天领域的飞速发展感到由衷的敬佩。从“东方红一号”的成功发射,到载人航天的“神舟”系列,再到空间站的建成,“天宫”遨游,每一步都凝聚着无数科研人员的汗水和智慧。我特别想了解,在那些激动人心的时刻背后,有哪些鲜为人知的故事?是怎样的技术难题被一一攻克?是怎样的团队协作精神支撑着整个工程的推进?这本书,无疑是一扇窗,让我能够窥见这个宏大的工程背后,那些闪烁着人性光辉的细节。从理论到实践,从探索到辉煌,我希望它能带领我穿越时空,亲身感受中国航天事业的每一次腾飞,每一个里程碑式的跨越。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部浓缩了国家意志、民族梦想的伟大史诗。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经历了一场穿越星际的壮丽旅程。邸乃庸先生用他细腻的笔触,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每一个重要节点都描绘得淋漓尽致。我尤其被那些关于“神舟”飞船从设计、制造到发射升空的种种细节所吸引。从最初的艰难起步,到如今的成熟可靠,这种跨越式的进步,本身就是一个奇迹。书中所描写的航天员们,他们面对未知、挑战极限的勇气和决心,更是让我热血沸腾。不仅仅是那些光鲜亮丽的成功,书中也坦诚地展现了过程中的挫折与艰辛,正是这些磨难,才使得最终的辉煌更加耀眼。我能感受到,这不仅仅是一项科技工程,更是一场全民族的科技革命,它激发了无数年轻人的科学梦想,也提升了整个民族的科技自信。这本书就像一座宝藏,里面藏满了关于探索、创新和奉献的故事,每一页都充满了力量,激励着我们去追求更高的目标。

评分

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都超出了我的想象。我原本以为它会聚焦于具体的航天器技术,但读下来才发现,它更像是一部立体化的中国载人航天史。从战略决策的制定,到科研院所的协同攻关,再到基层部队的执行保障,几乎囊括了整个工程的方方面面。我尤其被书中关于空间站建设的章节所打动。那一座漂浮在太空中的“天宫”,是无数中国人的梦想,它不仅是中国科技实力的一次集中展示,更是人类探索宇宙的又一个重要里程碑。书中对于空间站的建造过程,从舱段的发射、对接,到内部环境的维持,以及航天员在轨的生活和工作,都进行了非常详尽的描述。这让我对空间站的复杂性和精妙性有了全新的认识,也对航天员们在太空中的艰辛付出充满了敬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