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非常梅兰芳
定价:22.00元
作者:翁思再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日期:2010-05-01
ISBN:9787101064063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322kg
编辑推荐
沉醉江南仕女心,衣襟总带梅花谱 华东师范大学研究员、文汇新民报业集团高级记者翁思再,以独到资料独特视角精彩解读国剧大师的艺术人生 百家讲坛,坛坛都是好酒 梅兰芳,***的艺术大师、中国的文化符号。从〔祖师爷不赏饭〕到〔四大名旦〕之首,其间经历哪些坎坷?他的艺术究竟好在哪里?他同孟小冬的婚恋真相如何?在他艺术高峰期,却为何停止演出?而〔移步不换形〕又为何成为他的艺术遗嘱? 本书以作者在CCTV-10百家讲坛,所作讲座为基础整理加工而成。
内容提要
本书以作者在央视“百家讲坛”所作名为《梅兰芳》讲座为基础整理润色而成,对梅兰芳的成长经历、成名原因、性格修养、国际影响、艺术成就和情感纠葛等一一进行阐述,视野开阔,情节跌宕,分析精当,为读者呈现出一位爱憎分明、痴迷艺术、儒雅谦和,在艺术上取得成就的艺术大师的丰满形象。
全书精选梅兰芳不同历史时期精彩剧照及生活照一百多张,将梅兰芳精彩纷呈、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以更直观的形式展示出来,能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这位艺术大师及其创作的经典艺术形象。
作者出身票友世家,与梅兰芳及孟小冬的家人和朋友接触很多,掌握了大量不为外界所知的手资料,以独到的视角还原了真实的梅兰芳,资料,视角独特,披露了有关梅孟往事的真实相关背景。 本书以作者在央视“百家讲坛”所作名为《梅兰芳》讲座为基础整理润色而成,对梅兰芳的成长经历、成名原因、性格修养、国际影响、艺术成就和情感纠葛等一一进行阐述,视野开阔,情节跌宕,分析精当,为读者呈现出一位爱憎分明、痴迷艺术、儒雅谦和,在艺术上取得成就的艺术大师的丰满形象。 作者将学术的严谨与电视讲座的生动结合,能使读者在轻松阅读中全面了解梅兰芳及其代表的京剧艺术的真谛。
目录
讲 “祖师爷不赏饭”的平庸少年
第二讲 一代名伶是这样炼成的
第三讲 对人对己的“双重标准”
第四讲 “东方维纳斯”的“样”
第五讲 艺术遗嘱:“移步不换形”
附录
梅兰芳:要善于辨别精粗美恶
梅兰芳:怎样保护嗓子
叶秀山:论艺术的古典精神
——纪念艺术大师梅兰芳
翁思再:我所知道的梅孟往事
后记
作者介绍
翁思再,华东师范大学东方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文化发展中心顾问、《新民晚报》高级记者、剧作家。青年时期曾在吉林驻军文工团任京剧演员和创作员。1980年代初进入《新民晚报》,是复刊初时的业务骨干之一,担任过文化部负责人、驻北京记者站站长、特稿
文摘
序言
初读这本书时,我本以为这会是一本枯燥的传记汇编,毕竟涉及的年代跨度较大,人物众多,很容易写成流水账。然而,作者的叙事视角非常新颖,他似乎并没有将重心放在简单罗列生平事迹上,而是巧妙地通过一些侧面描写和对比来立体化地塑造人物群像。书中的人物鲜活得仿佛就坐在我面前,他们之间的情感纠葛、艺术追求的碰撞,都被描绘得淋漓尽致。我尤其喜欢作者对于“传承”这一主题的处理,他没有用宏大的口号去宣扬,而是通过一个个具体的例子,展现了艺术生命力如何在不同代际间流动、转化和升华。这种“见微知著”的叙事策略,使得整本书的格局一下子打开了,不再局限于一个人的命运,而是辐射到了一个时代的文化脉络。这种多维度的解读,极大地丰富了我对那个特定文化圈层的认知,也让我看到了艺术魅力背后那些不为人知的艰辛与坚守。读完一个章节,我总会产生一种“原来如此”的豁然开朗感,这才是真正优秀的非虚构作品所应具备的特质。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匠心独运,拿在手里沉甸甸的,那种质感就让人觉得它绝非等闲之辈。封面那种淡雅的色调,配上烫金的字体,低调中透着一股历史的厚重感,仿佛触手可及那段光影交错的岁月。内页的纸张选择也十分考究,米白色的纸张不仅护眼,更衬托出了文字和插图的韵味。我特别留意了一下排版,字里行间留白得恰到好处,阅读起来毫无压迫感,眼睛非常舒服。即便是那些老照片的印刷,也做到了最大程度的清晰和还原,能看出出版社在制作上的用心良苦。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光是摆在书架上,都能提升整个空间的文化气息。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往往预示着内容本身也必然是经过反复打磨、精益求精的。翻开扉页,那种油墨散发出的微弱香气,让人忍不住想要立刻沉浸其中,去探索封面所暗示的那个传奇世界。我甚至在想,如果用这样的纸张和装帧来印刷一本普通小说,都会让人觉得这本书的价值瞬间提升了好几个档次。
评分这本书的史料考证工作做得极为扎实,这一点从那些不时出现的注释和引文就可以窥见一斑。作者显然在幕后付出了海量的努力,查阅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甚至挖掘出了一些鲜为人知的档案和信件。这种严谨的态度,让阅读过程充满了信服力,我完全可以放心地相信作者所呈现的每一个细节和判断。但高明之处在于,所有的考证和史料的堆砌,都没有成为阅读的负担,它们被巧妙地编织进了叙事的主干之中,起到了支撑和丰富的作用,而不是喧宾夺主。对于非专业人士来说,它提供了一个稳固的知识基石;而对于有一定了解的读者,其中穿插的那些新发现和新解读,又充满了惊喜。它成功地在“学术研究”和“大众普及”之间架起了一座坚实的桥梁,使得复杂的历史背景和艺术流变变得清晰易懂,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这种对知识的敬畏感和对读者的尊重,体现在了书页的每一个角落。
评分总的来说,这本书带给我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增长,更是一种精神层面的触动。它让人重新审视“艺术”与“人生”之间的关系,思考真正的艺术家应该如何面对时代的洪流和自身的局限。书中所描绘的那些关于舞台的荣耀与幕后的落寞,关于名声的浮华与艺术的永恒,都引发了我深刻的思考。它不仅仅是在记录一个或一群人的故事,更像是在探寻一种精神气质是如何诞生、成长并最终定格在历史坐标上的。合上书本,脑海中回荡的不是华丽的辞藻,而是那些富有生命力的瞬间和人物坚毅的眼神。这是一种沉淀下来的力量,它不煽情,却能长久地留在读者的心底,时不时地被回忆起来。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那个时代的文化图景有了一种更加立体、更具人情味的理解,远远超出了我阅读此书前的预期。它是一次充满敬意的文化旅程,让我对“经典”二字有了更深一层的敬畏。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处理得非常老道,行文如水银泻地,却又蕴含着深厚的底蕴。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克制,他似乎深谙“此时无声胜有声”的道理,总能在关键时刻留白,让读者自行去体会人物内心的波澜。我尤其欣赏他对于场景描写的功力,寥寥数语,便能勾勒出一个栩栩如生的旧时舞台或某个特定时期的氛围,那种画面感极强,仿佛能听到远处传来的锣鼓点,闻到舞台上那股特有的气味。阅读过程中,我几乎没有遇到任何晦涩难懂的句子,语言流畅自然,但绝非浅薄的口水话,而是那种经过时间沉淀后形成的、富有力量感的表达。更难得的是,作者在穿插史料和个人感悟时,衔接得天衣无缝,绝不会让人感到突兀或被打断阅读的连贯性。这种行文的高妙之处在于,它既保证了学术的严谨性,又兼顾了大众读者的阅读体验,做到了雅俗共赏的平衡。我时常会因为某个精妙的比喻或恰到好处的转折而停下来,回味再三,这种阅读的愉悦感在近年的出版物中是比较少见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