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2024-11-23
图书基本信息 | |
图书名称 | 审思与重构:解读高等教育的性别符码 |
作者 | 王俊 |
定价 | 59.00元 |
出版社 |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
ISBN | 9787562280569 |
出版日期 | 2017-12-01 |
字数 | |
页码 | |
版次 | 1 |
装帧 | 精装 |
开本 | 16开 |
商品重量 | 0.4Kg |
内容简介 | |
本书基于女性主义认识论的立场,使用女性主义独特的社会性别视角和特有的性别分析方法,将女性作为研究主体待之,把“高等教育中的性别问题”转变成为“女性主义认识论中的高等教育问题”。通过审视人们习以为常的社会性别观念,提出了女性(女性气质)与高深学问的悖论是高等教育中性别歧视的知识论根源,质疑了学科的性别意识形态,分析了大学课程所蕴含的性别属性,反思了大学教学中的权力问题,解构了高等教育“知识中立” 、“价值无涉”的神话,指出要解决高等教育中的性别问题就必须深入到认识论层次的批判,重新审视知识领域的性别意识形态,揭示高等教育自身所蕴含的性别符码。 |
作者简介 | |
王俊,女,曾用名王珺,教育学博士。曾供职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工程大学,现为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高等教育学、教师教育、女性教育等领域的教学与研究。出版个人专著2部,主编、参编教材和著作6部,主持国家、省部级项目及福特基金会项目、香港乐施会项目等多项课题的研究。在中英文核心期刊发表论文60余篇,被《新华文摘》、《复印资料》等相关刊物全文或论点转载10余篇。主要学术: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妇女研究会妇女教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院校研究分会理事,湖北省妇女理论研究会常务理事等。 |
目录 | |
导言:对高等教育的“另类”解读 节女性主义与高等教育 一、从高等教育中的“性别问题”到女性主义视野中的高等 教育问题 二、女性主义与中国社会及中国高等教育 第二节文献探讨 一、文献的选择与构成 二、文献综述 三、文献评论 第三节本论著的研究视角、框架及方法 一、研究视角 二、研究框架与方法 章女性·知识·话语——女性主义认识论 节女性主义与女性主义学术 一、女性主义界说 二、女性主义学术及其核心范畴“社会性别” 三、相关概念的界定与辨析 第二节女性主义认识论的内涵及其对传统认识论的批判 一、女性主义认识论的内涵 二、女性主义认识论对传统认识论的批判 第三节重建的策略:女性主义的认识论构想 一、女性主义认识论的三种形式 二、女性主义的认知构想 第四节对女性主义认识论的评价 一、女性主义认识论学术内部的争议 二、女性主义认识论对外部批评的回应:为女性主义认识论辩护 三、总体评价 第二章高等教育与女性的疏离 节女性在高等教育中的存在状态 一、高等教育中的“缺席者” 二、高等教育中的“失语者” 三、高等教育中的“批判者” 第二节男权文化的解释方式 一、基于生物决定论为基础的本质主义解释 二、基于理性为基础的社会决定论的男性中心解释 第三节女性主义的解释方式 一、重新定义“女性” 二、重新审读“高等教育” 第三章“高深学问”与性别 节社会性别制度 一、社会性别制度的提出 二、社会性别制度 第二节女性与“高深学问”的悖论 一、“高深学问”观念的性别分析 二、“高深学问”建构的性别分析 三、“高深学问”主要论题的性别分析 四、“高深学问”研究方法论的性别分析 第三节经典文本的性别解读:卢梭的《爱弥尔》 一、自然的女人:《爱弥尔》中的社会性别定位 二、插花的女人:《爱弥尔》中女性的存在状态 第四章学科与性别 节学科制度及其性别立场 一、学科的内涵 二、学科制度化及其性别意识形态 三、解读“男科”与“女科” 第二节女性主义对学科的反思与重构 一、女性主义对学科建构主体的反思 二、女性主义对学科分类、学科价值分层的反思 三、女性主义对学科重构的尝试——在学科化与跨学科、非学科 之间 第三节“女”跨学科的组织策略及其启示 一、“多学科”与“跨学科” 二、西方女发展的组织策略与困境 三、中国女学科发展的组织策略 四、女对大学跨学科组织实践的启示 第五章课程与性别 节作为性别文本的课程 一、背景知识 二、课程及其话语的性别分析 第二节女性主义对课程文化的认识论批判 一、对课程来源“男中心”的批判 二、对课程性质“客观主义”的批判 三、对课程研究 中“实证主义”的批判 第三节女与大学课程改革 一、女——女性主义课程重构的尝试 二、中国的女课程:知识的建构与传承 第六章教学与性别 节传统教学论与性别 一、传统教学论的基本特征及其性别立场 二、女性主义对传统教学论的批判 第二节女性主义教学论与大学教学改革 一、女性主义教学论的内涵及其核心概念 二、女性主义教学论的理念、基本原则与教学策略 三、女性的学习与认知方式 四、女性主义教学论面临的挑战 第三节一个女性主义教学法的案例分析 一、经济学课堂中的女性主义教学法 二、思考与讨论 结语:在路上 参考文献 后记 |
编辑推荐 | |
由于种种原因,女性的成长、成功要比男性艰难得多。在中国,乃至世界各国的高等教育机构*初都是为男子所设而拒女子于门外的,在中国历史长河中,社会价值体系基本上也是基于男性中心建构的,父权制话语造就的意识根深蒂固,这种状况的改变不是仅仅通过革命战争、政治改造或社会运动就能完成的,而是需要一个漫长的文化改造过程。传统的社会性别观念,依然先入为主地影响着人们对女性各方面的评价,包括能力、业绩的褒贬及作用的评估。例如,在“男尊女卑”、“男主外,女主内”、“女子无才便是德”、“夫贵妻荣”、“贤妻良母”等传统观念的影响下,男性取得成功后,很容易得到社会的支持和普遍赞扬,自身也会产生自我成就感;而女性的追求与事业成功则可能遭受诸多不理解、冷言冷语,甚至影响到个人的家庭生活和幸福感、意义感。再者,由于生理上的差异,女性在生儿育女、家庭生活等方面都比男性付出的多,牺牲也更大。这一切与教育有关或无关的现象,我们的教育研究、高等教育研究都很少关注,针对教育中性别差异、性别歧视的论述也相当贫乏和肤浅,我们现代的教育理论和实践在“科学”话语的操纵下,都采取了一种所谓的“性别中立”,或者说是“性别盲视”的立场。作者在这个方面做了学术研究的尝试,借鉴女性主义认识论的理论视角,对高等教育系统做了一个全新的,也可以说是相当“另类”的解读。在教育科学中,关于知识的研究是多学科共同努力的方向。教育哲学、教育基本理论、课程研究、教学论等都无法回避知识的问题,作者在研究中以“知识与性别”为主要线索,通过分析高等教育中的四个核心概念(高深学问、学科、课程、教学),批判了人们习以为常的基于男性中心的传统解释,重新审读高等教育和有关高等教育知识的“科学” 话语,再现了高等教育自身所蕴含的性别符码,提出了女性(女性气质)与高深学问的悖论是高等教育中性别歧视的知识论根源,质疑了学科价值中立的立场,分析了课程所蕴含的性别意识形态,反思了大学教学中的权力问题。通过这样的解读,揭示了高等教育中关于性别差异解释及性别歧视的认识论(知识论)根源,完成了由法律、社会层面解释性别歧视向精神、知识生产层面关注性别歧视的转换,为高等教育中性别问题的认识提供了新的解释框架和解决策略。这一学术成果为研究我国高等教育提供了一种新的观察视角,是开展高等教育多学科和跨学科研究的有益尝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