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原理(21世纪高等学校规划教材 电子信息)

通信原理(21世纪高等学校规划教材 电子信息)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龙光利,侯宝生,王战輧著 著
图书标签:
  • 通信原理
  • 电子信息
  • 信号与系统
  • 调制解调
  • 信道编码
  • 信息论
  • 无线通信
  • 模拟通信
  • 数字通信
  • 高等教育教材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广影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2280965
商品编码:29704449987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2-07-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通信原理(21世纪高等学校规划教材 电子信息)

定价:44.50元

售价:30.3元,便宜14.2元,折扣68

作者:龙光利,侯宝生,王战輧著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07-01

ISBN:9787302280965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722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21世纪高等学校规划教材·电子信息:通信原理》主要阐述各种现代模拟通信和数字通信的基本原理、方法及传输性能,在重点论述传统通信技术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力求充分反映国内外通信技术的*发展状况。
  全书共10章,包括绪论、*过程、信道、模拟调制系统、模拟信号的数字传输、数字基带传输系统、数字频带传输系统、数字信号的*接收、同步原理、差错控制编码。每章均附有思考题、习题和小测验。
  《21世纪高等学校规划教材·电子信息:通信原理》可作为高等学校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电子信息科学技术等专业本科生教材,也可作为通信工程技术人员和科研人员的参考书。


目录

章 绪论
1.1 常用通信术语
1.2 通信系统的组成
1.2.1 通信系统的一般模型
1.2.2 模拟通信系统模型
1.2.3 数字通信系统模型
1.2.4 数字通信的主要特点
1.3 通信系统分类及通信方式
1.3.1 通信系统分类
1.3.2 通信方式
1.4 信息及其度量
1.5 通信系统主要性能指标
1.6 通信发展简史及发展趋势
1.6.1 通信发展简史
1.6.2 通信发展趋势
1.7 小结
思考题
习题
小测验

第2章 随机过程
2.1 随机过程的基本概念及特性
2.1.1 随机过程
2.1.2 随机过程的统计特性
2.1.3 随机过程的数字特征
2.2 平稳随机过程
2.2.1 平稳随机过程的定义
2.2.2 各态历经性
2.2.3 平稳随机过程的自相关函数
2.2.4 平稳随机过程的功率谱密度
2.3 高斯过程
2.3.1 高斯过程的定义及性质
2.3.2 高斯过程的一维概率密度函数
2.3.3 高斯过程的一维分布函数
2.4 平稳随机过程通过线性系统
2.4.1 随机过程通过线性系统后的输出
2.4.2 线性系统输出过程的平稳性
2.4.3 系统输入和输出功率谱密度的关系
2.4.4 输出过程(t)的概率分布
2.5 窄带随机过程
2.5.1 窄带随机过程的定义及表达式
2.5.2 窄带随机过程同相分量和正交分量的统计特性
2.5.3 窄带随机过程包络和相位的统计特性
2.6 正弦波加窄带高斯过程
2.6.1 正弦波加窄带高斯过程的表达式
2.6.2 正弦波加窄带高斯过程的统计特性
2.7 高斯白噪声和带限白噪声
2.7.1 白噪声
2.7.2 低通白噪声
2.7.3 带通白噪声
2.8 小结
思考题
习题
小测验

第3章 信道
3.1 信道的定义及数学模型
3.1.1 信道的定义及分类
3.1.2 信道的数学模型
3.2 恒参信道及其传输特性
3.2.1 恒参信道举例
3.2.2 恒参信道特性及其对信号传输的影响
3.2.3 减小畸变的措施
3.3 随参信道及其传输特性
3.3.1 随参信道举例
3.3.2 随参信道传输媒质的特点
3.3.3 随参信道对信号传输的影响
3.3.4 随参信道特性的改善
3.4 信道的噪声及信道容量
3.4.1 噪声的定义及分类
3.4.2 信道容量
……
第4章 模拟调制系统
第5章 模拟信号的数字传输
第6章 数字基带传输系统
第7章 数字频带传输系统
第8章 数字信号的佳接收
第9章 同步原理
0章 差错控制编码
附录A 误差函数表
附录B 贝塞尔函数值表
附录C 帕塞瓦尔定理
附录D 英文缩写名词对照表
附录E 部分习题答案
附录F 部分小测验答案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通信原理: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 一、 内容概述 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套系统、深入的通信原理知识体系,涵盖了从基础概念到前沿技术的全方位探讨。我们摒弃了枯燥的理论堆砌,而是将抽象的数学模型与生动的工程实例相结合,力求让读者在理解通信系统运作机制的同时,也能深刻体会其在现实世界中的应用价值。本书不仅是一本教材,更是一本引领读者踏入通信科学殿堂的启蒙之作,也是为通信领域研究者和工程师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指导的参考典籍。 二、 理论基础与核心概念 本书的基石在于扎实的理论基础。我们将从信号与系统的基本概念出发,深入剖析信号的分类(模拟信号与数字信号、周期信号与非周期信号)、频谱分析(傅里叶级数与傅里叶变换)、线性系统与卷积等核心内容。读者将在此基础上,逐步掌握通信系统中的几个关键组成部分: 信息源与信源编码: 探讨信息的度量(熵、信息率)、信源编码的目的是什么(数据压缩)、以及常用的信源编码技术,如霍夫曼编码、算术编码,并分析其在实际应用中的优劣。 信道: 详细介绍各种通信信道的特性,包括噪声(热噪声、散粒噪声、干扰噪声等)的影响,衰减、失真、多径效应等。我们将深入分析不同信道的模型,如高斯白噪声信道、衰落信道等,为后续的调制与解调提供理论依据。 调制与解调: 这是本书的重头戏之一。我们将系统地讲解模拟调制技术,包括幅度调制(AM、DSB、SSB)、频率调制(FM)和相位调制(PM),分析它们的原理、优缺点以及在不同场景下的适用性。接着,我们将重点转向数字调制技术,包括幅度键控(ASK)、频率键控(FSK)、相位键控(PSK)以及更先进的正交振幅调制(QAM)等。我们将深入分析这些调制方式的功率谱密度、带宽占用、抗噪声能力等关键性能指标,并探讨它们在不同通信系统(如蓝牙、Wi-Fi、蜂窝通信)中的实际应用。 匹配滤波与最佳接收: 在接收端,我们将介绍如何设计匹配滤波器以最大化信噪比,以及在噪声干扰下实现最佳接收的原理。这部分内容将与概率论和统计学紧密结合,帮助读者理解最优决策的理论基础。 误差控制编码: 现实中的通信信道并非完美,噪声和干扰会引入错误。本书将详细介绍纠错编码的原理,包括线性分组码(如Hamming码、Reed-Solomon码)、卷积码等,以及它们在降低误码率方面的作用。读者将了解到编码技术如何通过引入冗余信息来检测和纠正错误,从而提高通信的可靠性。 三、 前沿技术与现代通信系统 在打下坚实理论基础的同时,本书也紧密跟踪通信技术的发展前沿,深入探讨现代通信系统中的关键技术和发展趋势: 多径传播与均衡技术: 移动通信和无线局域网等场景中,信号会经过多条路径到达接收端,造成信号衰落和码间干扰。本书将详细解析多径效应的成因与表现,并重点介绍各种均衡技术,如横跨通信道的均衡器(CTCE)、自适应均衡器等,以消除码间干扰,提高数据传输速率。 多用户接入技术: 随着用户数量的激增,如何高效地共享通信资源成为关键。本书将深入探讨时分多址(TDMA)、频分多址(FDMA)、码分多址(CDMA)以及正交频分多址(OFDMA)等多种多址技术,分析它们的原理、性能特点以及在不同通信标准(如2G、3G、4G、5G)中的应用。 无线通信中的先进调制解调: 我们将进一步探讨现代无线通信系统中使用的更复杂的调制解调技术,如MIMO(多输入多输出)技术、OFDM(正交频分复用)等。MIMO技术通过利用多个天线来提升数据传输速率和抗衰落能力,OFDM则通过将高速数据流分割成多个低速子流进行传输,有效对抗多径效应。 信息论与信道容量: 信息论是通信理论的核心。本书将详细讲解香农信息论,包括信源熵、信道容量等概念,以及它们对通信系统性能的根本性限制。读者将理解理论上的最高传输速率是如何由信道特性决定的。 现代通信系统的架构与标准: 除了技术细节,本书还将梳理现代通信系统的整体架构,并对一些重要的通信标准进行介绍,如Wi-Fi、蓝牙、3GPP(蜂窝通信)标准等。读者将了解不同通信系统是如何协同工作,构建起我们日常依赖的通信网络。 四、 实践导向与案例分析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本书的另一大特色。我们坚信,只有将理论应用于实际,才能真正掌握通信原理的精髓。 丰富生动的工程实例: 在介绍每一个技术点时,我们都会辅以大量的工程实例,从经典的电话通信系统,到现代的智能手机、卫星通信,再到无线局域网和物联网设备,力求让读者看到理论在现实世界中的生动体现。 仿真实验指导: 本书将提供一些仿真实验的指导,建议读者利用MATLAB、Python等工具进行仿真,亲手验证理论公式的正确性,观察不同参数对通信系统性能的影响。例如,通过仿真比较不同调制方式在噪声环境下的误码率曲线,或者模拟多径效应下均衡器的效果。 问题导向的思考: 我们将引导读者带着问题去学习,例如“为什么我们需要调制?”、“如何才能在有限的带宽内传输更多的数据?”、“如何保证通信的可靠性?”通过思考这些问题,读者能够更主动地去探索和理解通信原理。 未来展望: 在章节的结尾,我们还会对相关技术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例如5G/6G技术、人工智能在通信领域的应用、量子通信等,激发读者对未来通信发展的兴趣和思考。 五、 适用人群 本书适合于以下读者群体: 高等院校电子信息类、通信工程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 作为一本深入、全面的教材,它能够帮助学生建立扎实的通信理论基础,为后续的学习和研究打下坚实根基。 通信行业的从业人员: 工程师、技术人员可以通过本书回顾和深化通信原理知识,了解最新的技术发展,提升专业技能。 对通信技术感兴趣的广大科技爱好者: 本书以清晰易懂的语言和丰富的实例,帮助非专业读者了解通信系统的工作原理,窥探现代通信技术背后的奥秘。 六、 学习价值 通过阅读本书,读者将获得: 系统化的通信理论知识: 从基础到前沿,建立起完整的通信原理知识框架。 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理解通信系统设计中的关键技术,能够分析和解决通信工程中的常见问题。 敏锐的技术洞察力: 了解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为未来的学习和职业发展提供指引。 严谨的科学思维: 掌握信号处理、信息论等学科的思维方式,提升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信原理: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 是一次对通信世界深度探索的邀约,我们期待它能点燃您对通信科学的热情,并为您在信息时代的探索之路提供坚实的支撑。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极其直白,几乎没有任何花哨的修辞,完全是教科书式的冷静叙述,但这恰恰是它最大的优点。它要求读者具备一定的数学基础,因为书中对傅里叶变换、拉普拉斯变换等工具的使用非常频繁,并且毫不留情地展示了大量的推导过程。我曾经为了弄懂某个卷积积分的推导,硬是花了整整一个下午,对照着书上的每一步演算才最终豁然开朗。这种“硬核”的学习体验,虽然过程有些枯燥,但带来的成就感是无可替代的。它强迫你停下来,用笔和纸去验证每一个结论,而不是被动地接受。对于那些目标是成为专业研究人员或者对通信技术有深度钻研兴趣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的理论深度是毋庸置疑的,它没有回避任何一个关键的数学难题,而是将其作为学习路径中必须跨越的门槛。

评分

说实话,这本书的排版和印刷质量在某些方面确实暴露了它的“年代感”。有些图表的线条不够清晰锐利,特别是涉及频谱分析的图形,在低分辨率下显得有些模糊不清,需要仔细辨认才能区分不同的频率分量。而且,书中的专业术语虽然准确,但缺乏现代教材中常见的图文并茂的解释。例如,在讲解数字调制方案时,如果能配上更丰富的眼图、星座图动态演示,效果会比纯粹的二维平面图要直观得多。对于习惯了互联网时代多媒体学习的年轻一代读者来说,仅凭这本书可能会感到吃力,需要配合大量的网络视频或其他辅助资料才能弥补这种视觉体验上的不足。它更像是一部经典的老式工具书,功能强大,但操作界面略显简陋。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给我的第一印象是严谨中带着一丝陈旧的气息,那种熟悉的理工科教材风格,厚实的纸张,密密麻麻的公式和图表,瞬间将我拉回了大学时代。我记得翻开扉页时,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详细的课程大纲,清晰地划分了各个章节的知识点覆盖范围。这本教材的编排逻辑非常清晰,它不像有些书籍那样将所有复杂的理论堆砌在一起,而是采用了一种循序渐进的方式,从最基础的信号与系统概念开始,逐步深入到调制、解调、信道编码等核心内容。我尤其欣赏它在解释一些抽象概念时所采用的类比和图示,比如在阐述香农定理时,作者用非常生动的例子来描绘信息熵和信道容量之间的关系,这对于初学者来说无疑是一剂强心针。而且,书中的例题设计得非常巧妙,它们不仅仅是简单地套用公式,更多的是引导读者去思考问题的本质和实际应用场景,让我对理论知识的掌握不再停留在死记硬背的层面,而是真正理解了通信系统的运行机制。

评分

我最喜欢这本书的一点是它对历史背景和工程实践的穿插介绍。虽然主体是理论推导,但在介绍完某个关键算法或原理后,作者会用一个小节来简述该技术在通信发展史上的地位,比如某个编码技术是如何解决了早期通信中的特定瓶颈。这种叙事方式让原本枯燥的理论学习有了一个立体的参照系。我能想象到早期的工程师们在面对这些难题时是如何绞尽脑汁,从而更加敬佩这些基础理论的伟大之处。此外,教材中提供的习题设置也体现了这种工程导向。很多题目会给出实际的系统参数,要求读者计算在特定噪声水平下的误码率,这让我感觉我不是在做一套“虚拟”的数学题,而是在为真实的通信系统进行性能评估。这种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极大地增强了我学习的积极性。

评分

从整体上看,这本书无疑是一部扎实的专业参考书,它的价值在于其内容的完备性和理论的严谨性。它就像一位经验丰富、不苟言笑的导师,在你面前铺陈开整个通信世界的骨架,让你自己去血肉填充。它不会主动去迎合读者的懒惰,而是设置了一个相对较高的学习门槛,这种“精英教育”式的编写风格,筛选出了真正对该领域有热忱的钻研者。我个人认为,任何想要深入理解现代移动通信、卫星通信乃至光通信底层原理的人,都应该至少翻阅这本书的重点章节。它提供的是一套坚固的理论基石,即便未来出现了革命性的新技术,这些经典原理依然是理解新事物的基础框架。这本书更像是“内功心法”,而非速成秘籍。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