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通信原理(21世纪高等学校规划教材 电子信息)
定价:44.50元
售价:30.3元,便宜14.2元,折扣68
作者:龙光利,侯宝生,王战輧著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07-01
ISBN:9787302280965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722kg
《21世纪高等学校规划教材·电子信息:通信原理》主要阐述各种现代模拟通信和数字通信的基本原理、方法及传输性能,在重点论述传统通信技术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力求充分反映国内外通信技术的*发展状况。
全书共10章,包括绪论、*过程、信道、模拟调制系统、模拟信号的数字传输、数字基带传输系统、数字频带传输系统、数字信号的*接收、同步原理、差错控制编码。每章均附有思考题、习题和小测验。
《21世纪高等学校规划教材·电子信息:通信原理》可作为高等学校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电子信息科学技术等专业本科生教材,也可作为通信工程技术人员和科研人员的参考书。
章 绪论
1.1 常用通信术语
1.2 通信系统的组成
1.2.1 通信系统的一般模型
1.2.2 模拟通信系统模型
1.2.3 数字通信系统模型
1.2.4 数字通信的主要特点
1.3 通信系统分类及通信方式
1.3.1 通信系统分类
1.3.2 通信方式
1.4 信息及其度量
1.5 通信系统主要性能指标
1.6 通信发展简史及发展趋势
1.6.1 通信发展简史
1.6.2 通信发展趋势
1.7 小结
思考题
习题
小测验
第2章 随机过程
2.1 随机过程的基本概念及特性
2.1.1 随机过程
2.1.2 随机过程的统计特性
2.1.3 随机过程的数字特征
2.2 平稳随机过程
2.2.1 平稳随机过程的定义
2.2.2 各态历经性
2.2.3 平稳随机过程的自相关函数
2.2.4 平稳随机过程的功率谱密度
2.3 高斯过程
2.3.1 高斯过程的定义及性质
2.3.2 高斯过程的一维概率密度函数
2.3.3 高斯过程的一维分布函数
2.4 平稳随机过程通过线性系统
2.4.1 随机过程通过线性系统后的输出
2.4.2 线性系统输出过程的平稳性
2.4.3 系统输入和输出功率谱密度的关系
2.4.4 输出过程(t)的概率分布
2.5 窄带随机过程
2.5.1 窄带随机过程的定义及表达式
2.5.2 窄带随机过程同相分量和正交分量的统计特性
2.5.3 窄带随机过程包络和相位的统计特性
2.6 正弦波加窄带高斯过程
2.6.1 正弦波加窄带高斯过程的表达式
2.6.2 正弦波加窄带高斯过程的统计特性
2.7 高斯白噪声和带限白噪声
2.7.1 白噪声
2.7.2 低通白噪声
2.7.3 带通白噪声
2.8 小结
思考题
习题
小测验
第3章 信道
3.1 信道的定义及数学模型
3.1.1 信道的定义及分类
3.1.2 信道的数学模型
3.2 恒参信道及其传输特性
3.2.1 恒参信道举例
3.2.2 恒参信道特性及其对信号传输的影响
3.2.3 减小畸变的措施
3.3 随参信道及其传输特性
3.3.1 随参信道举例
3.3.2 随参信道传输媒质的特点
3.3.3 随参信道对信号传输的影响
3.3.4 随参信道特性的改善
3.4 信道的噪声及信道容量
3.4.1 噪声的定义及分类
3.4.2 信道容量
……
第4章 模拟调制系统
第5章 模拟信号的数字传输
第6章 数字基带传输系统
第7章 数字频带传输系统
第8章 数字信号的佳接收
第9章 同步原理
0章 差错控制编码
附录A 误差函数表
附录B 贝塞尔函数值表
附录C 帕塞瓦尔定理
附录D 英文缩写名词对照表
附录E 部分习题答案
附录F 部分小测验答案
参考文献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极其直白,几乎没有任何花哨的修辞,完全是教科书式的冷静叙述,但这恰恰是它最大的优点。它要求读者具备一定的数学基础,因为书中对傅里叶变换、拉普拉斯变换等工具的使用非常频繁,并且毫不留情地展示了大量的推导过程。我曾经为了弄懂某个卷积积分的推导,硬是花了整整一个下午,对照着书上的每一步演算才最终豁然开朗。这种“硬核”的学习体验,虽然过程有些枯燥,但带来的成就感是无可替代的。它强迫你停下来,用笔和纸去验证每一个结论,而不是被动地接受。对于那些目标是成为专业研究人员或者对通信技术有深度钻研兴趣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的理论深度是毋庸置疑的,它没有回避任何一个关键的数学难题,而是将其作为学习路径中必须跨越的门槛。
评分说实话,这本书的排版和印刷质量在某些方面确实暴露了它的“年代感”。有些图表的线条不够清晰锐利,特别是涉及频谱分析的图形,在低分辨率下显得有些模糊不清,需要仔细辨认才能区分不同的频率分量。而且,书中的专业术语虽然准确,但缺乏现代教材中常见的图文并茂的解释。例如,在讲解数字调制方案时,如果能配上更丰富的眼图、星座图动态演示,效果会比纯粹的二维平面图要直观得多。对于习惯了互联网时代多媒体学习的年轻一代读者来说,仅凭这本书可能会感到吃力,需要配合大量的网络视频或其他辅助资料才能弥补这种视觉体验上的不足。它更像是一部经典的老式工具书,功能强大,但操作界面略显简陋。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给我的第一印象是严谨中带着一丝陈旧的气息,那种熟悉的理工科教材风格,厚实的纸张,密密麻麻的公式和图表,瞬间将我拉回了大学时代。我记得翻开扉页时,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详细的课程大纲,清晰地划分了各个章节的知识点覆盖范围。这本教材的编排逻辑非常清晰,它不像有些书籍那样将所有复杂的理论堆砌在一起,而是采用了一种循序渐进的方式,从最基础的信号与系统概念开始,逐步深入到调制、解调、信道编码等核心内容。我尤其欣赏它在解释一些抽象概念时所采用的类比和图示,比如在阐述香农定理时,作者用非常生动的例子来描绘信息熵和信道容量之间的关系,这对于初学者来说无疑是一剂强心针。而且,书中的例题设计得非常巧妙,它们不仅仅是简单地套用公式,更多的是引导读者去思考问题的本质和实际应用场景,让我对理论知识的掌握不再停留在死记硬背的层面,而是真正理解了通信系统的运行机制。
评分我最喜欢这本书的一点是它对历史背景和工程实践的穿插介绍。虽然主体是理论推导,但在介绍完某个关键算法或原理后,作者会用一个小节来简述该技术在通信发展史上的地位,比如某个编码技术是如何解决了早期通信中的特定瓶颈。这种叙事方式让原本枯燥的理论学习有了一个立体的参照系。我能想象到早期的工程师们在面对这些难题时是如何绞尽脑汁,从而更加敬佩这些基础理论的伟大之处。此外,教材中提供的习题设置也体现了这种工程导向。很多题目会给出实际的系统参数,要求读者计算在特定噪声水平下的误码率,这让我感觉我不是在做一套“虚拟”的数学题,而是在为真实的通信系统进行性能评估。这种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极大地增强了我学习的积极性。
评分从整体上看,这本书无疑是一部扎实的专业参考书,它的价值在于其内容的完备性和理论的严谨性。它就像一位经验丰富、不苟言笑的导师,在你面前铺陈开整个通信世界的骨架,让你自己去血肉填充。它不会主动去迎合读者的懒惰,而是设置了一个相对较高的学习门槛,这种“精英教育”式的编写风格,筛选出了真正对该领域有热忱的钻研者。我个人认为,任何想要深入理解现代移动通信、卫星通信乃至光通信底层原理的人,都应该至少翻阅这本书的重点章节。它提供的是一套坚固的理论基石,即便未来出现了革命性的新技术,这些经典原理依然是理解新事物的基础框架。这本书更像是“内功心法”,而非速成秘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