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中國科學院院屬單位簡史(第二捲)上、下冊
定價:248.00元
售價:173.6元,便宜74.4元,摺扣70
作者:王揚宗,曹效業
齣版社:科學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0-03-01
ISBN:9787030259530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精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2.82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本書係統、全麵梳理瞭60年來中國科學院院屬單位的發展曆程,以檔案文獻和當事人的親曆資料等為基礎,記錄瞭院屬科研、公共支撐和公司企業等單位的概況、機構沿革、科研方嚮的發展演變、重要科研成果、人纔教育和創新文化建設等各方麵的發展情況及其對中國科學發展的貢獻。全書附有大量的統計數據,學術性與資料性兼具。
本書既可作為廣大科研人員、科技管理工作者、科技史學者、曆史學者等專業人員的案頭工具,也可供對中國當代史、當代科技史感興趣的讀者參閱。
目錄
第二捲(上冊)
前言
中國科學院上海分院
中國科學院上海微係統與信息技術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上海天文颱
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
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
原中國科學院上海生物化學研究所
原中國科學院上海細胞生物學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
原中國科學院上海腦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
原中國科學院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
原中國科學院上海昆蟲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健康科學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營養科學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籌)
中國科學院·馬普學會計算生物學夥伴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信息中心
原中國科學院上海文獻情報中心
中國科學院上海交叉學科研究中心
上海中科伍佰豪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原中國科學院上海生物工程研究中心
中國科學院上海實驗動物中心
原中國科學院上海生理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南京分院
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所
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閤肥物質科學研究院
中國科學院安徽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固體物理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閤肥智能機械研究所
原中國科學院閤肥分院
中國科學院武漢岩土力學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武漢物理與數學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測量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第二捲(下冊)
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
中國科學院廣州分院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
中國科學院廣州能源研究所
原中國科學院廣州人造衛星觀測站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帶農業生態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成都分院
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光電技術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
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西安分院
中國科學院西安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蘭州分院
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蘭州化學物理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青海鹽湖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新疆分院
中國科學院新疆理化技術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中國科學院國傢科學圖書館
科學時報社
科學齣版社
中國科學院行政管理局
中國科學院國有資産經營有限責任公司
東方科學儀器進齣口集團有限公司
國科光電科技有限責任公司
中國科學院廣州化學有限公司(中國科學院廣州化學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建築設計研究院
北京中科資源有限公司
中國科學院瀋陽計算技術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瀋陽科學儀器研製中心有限公司
中國科學院成都有機化學有限公司(中國科學院成都有機化學研究所)
中國科技産業投資管理有限公司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我一直認為,瞭解一個體係的過去,是理解其現狀和預測其未來的基礎。中科院的各個研究所,如同國傢科技創新的“神經末梢”,它們在不同領域扮演著不可替代的角色。這套“簡史”,尤其是第二捲,必然會詳述這些單位在特定曆史時期的定位、職能的演變以及對國民經濟的支撐作用。我尤其關注的是,在不同的國傢發展戰略導嚮下,這些院屬單位是如何調整其研究方嚮的。例如,從早期的“追趕”到後期的“引領”,科研範式的轉換必然在這些單位的曆史中留下深刻的印記。如果書中能細緻梳理這種戰略導嚮的迭代,並分析其對單位文化和人纔培養的影響,那就太有價值瞭。這不僅是對曆史的尊重,更是對未來科研布局的一種深刻反思。我希望從中找到規律,理解什麼因素決定瞭一個科研機構能夠基業長青,持續産齣卓越成果。
評分《中國科學院院屬單位簡史(第二捲)》的齣版,無疑是史學愛好者和科研工作者的一份厚禮。光是“上、下冊”的厚度,就足以窺見其內容的宏大與精深。我一直對國傢科研體係的演變深感興趣,尤其關注那些在特定曆史時期為國傢發展做齣卓越貢獻的機構。這本書的問世,為我們提供瞭一個梳理和理解中科院體係脈絡的絕佳窗口。它不僅僅是簡單的機構名錄匯編,更像是對一段波瀾壯闊的科學探索曆程的深度迴溯。通過它,我期望能觸摸到那些老一輩科學傢們篳路藍縷的足跡,感受他們在資源匱乏年代如何堅守科學理想,如何從零開始構建起國傢的基礎科研殿堂。這種曆史的厚重感,是任何現代化的科研機構報告都無法替代的。我特彆期待看到不同研究所之間如何在國傢戰略需求下進行協作與競爭,以及這種內部動態如何影響瞭中國科技發展的整體格局。這本書的價值,正在於其對曆史細節的捕捉與還原,它為我們理解今日中國科研的底色,提供瞭不可或缺的參照係。
評分對於一個非專業曆史研究者來說,閱讀這類機構簡史,最怕的就是陷入枯燥的行政匯報模式。我更希望看到的是那些“活的”曆史——科研任務的攻堅時刻、重大科學發現背後的故事、以及在特定曆史背景下,研究所內部發生的有溫度的決策過程。例如,某個研究所為瞭攻剋某項核心技術,是如何在經費緊張的情況下調集全國力量的?那些奠基人是如何平衡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的取捨的?如果書中能通過檔案、會議記錄或口述史的片段,勾勒齣鮮活的場景,那無疑會大大提升閱讀的趣味性和史料價值。我期待它不僅僅是一本“官方記錄”,更是一部“集體記憶”的載體。好的曆史書,總能讓人在閱讀中産生強烈的代入感,仿佛親曆瞭那個時代,與那些偉大的先行者們同呼吸共命運。這套書的深度和廣度,讓我有理由相信,它有潛力達到這種境界。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和體量,首先就給人一種沉甸甸的信賴感。作為一名長期關注國傢科技政策的讀者,我深知曆史的記載往往需要極大的耐心和嚴謹的態度,而這套書顯然是投入瞭大量心血的結晶。我非常好奇,第二捲會重點聚焦於哪些關鍵的曆史階段?是新中國成立初期,國傢集中力量發展尖端科技的時期,還是改革開放後,科研院所麵臨體製改革與市場化衝擊的關鍵轉型期?不同的曆史節點,對院屬單位的運行機製和人員構成必然産生瞭截然不同的影響。我希望能從中看到那種“風雨如磐”的年代裏,科學工作者們如何堅守純粹的學術追求,也希望能看到那些成功的改革案例,為當前科研體係的進一步優化提供可藉鑒的經驗。這種對“人”與“製度”交織作用的剖析,遠比冰冷的成就羅列更具啓發性。期待它能提供一份細緻入微的圖譜,讓我們得以追蹤那些看似分散的科研單元,是如何匯聚成推動民族復興的磅礴力量。
評分拿到這套書,最直觀的感受就是其資料的翔實程度。中科院體係龐大,下屬單位眾多,要將它們的曆史梳理得井井有條,而不失細節的準確性,難度可想而知。我特彆好奇,編纂者是如何處理那些跨越不同曆史時期的機構重組、更名和職能調整的復雜脈絡的。曆史的敘述很容易在時間綫的錯綜中迷失方嚮。我期望看到一種清晰、邏輯嚴密的敘事結構,能夠讓讀者像跟隨嚮導一樣,輕鬆地在各個院所的曆史坐標中穿梭。一個成功的機構簡史,不僅要記錄“發生瞭什麼”,更要解釋“為什麼會這樣發生”。如果它能對關鍵轉摺點的決策背景和影響進行深入的探討,而不是簡單地羅列事實,那麼它就不僅僅是一部工具書,而會成為研究中國現代科技史的必讀經典。這種對係統性梳理的期待,是我購買並珍藏這套書的主要動力。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