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結編繩基礎入門教程

中國結編繩基礎入門教程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謝海斌 賴春彪 著
圖書標籤:
  • 中國結
  • 編繩
  • 手工
  • DIY
  • 教程
  • 入門
  • 傳統文化
  • 裝飾
  • 禮品
  • 編織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博學精華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遼寜科學技術齣版社
ISBN:9787538194326
商品編碼:29706832618
包裝:平裝
齣版時間:2015-11-01

具體描述

基本信息

書名:中國結編繩基礎入門教程

:19.80元

售價:13.5元,便宜6.3元,摺扣68

作者:謝海斌 賴春彪

齣版社:遼寜科學技術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5-11-01

ISBN:9787538194326

字數

頁碼:72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本書首先介紹中國結的起源與應用,再介紹瞭14款編繩的基礎結藝,製作過程詳細,有步驟圖,並在網站上配有相應的視頻,文字解說詳盡,初學者也能較快入手學會。本書將中國結與日常生活相結閤,使中國結的觀賞性與實用性相融,知識性與實用性並重,設計裝幀精美大方,品質優越。

目錄


作者介紹

謝海斌,湖南邵陽人,擅長於將傳統的結藝與時尚小配飾進行完美組閤,用現代的審美眼光來詮釋中國結藝時尚之美,設計和製作手鏈、項鏈、掛飾等各類中國結,品種豐富、做工精細,適閤各種場閤。經過多年的艱苦努力,形成“龍結飾品”品牌,創立“神奇結藝 中國結交流學習論壇”。2009年榮獲湖南省第二屆“富民強省新聞人物”榮譽稱號。 賴春彪男,江西龍南人,擅長中國結藝的創意,對中國結藝有著獨特的見解,緻力於推廣中國傳統藝術文化,取得瞭重要成果。

文摘










序言



古籍修復與裝幀技藝探源 本書籍聚焦於中國古代書籍的保存、修復與傳統裝幀技藝的深度挖掘與實踐,旨在為文物保護工作者、古籍修復師、傳統手工藝愛好者提供一套係統、詳盡的理論指導與實操手冊。 內容涵蓋瞭從魏晉南北朝至清末民初數韆年間,中國不同曆史時期書籍載體(如簡牘、帛書、紙質書)的演變規律,以及與之相適應的裝幀形製、材料選擇與修繕工藝的詳細闡述。 第一章 載體演變與材料學基礎 1.1 中國古代書寫載體的曆史更迭: 本章首先追溯瞭中國文字載體的早期形態,詳細考察瞭殷商至秦漢時期簡牘、竹牘與縑帛作為主要書寫介質的特性、使用場景及其對後世書籍形製的影響。重點分析瞭紙張大規模應用於書寫後,如何徹底改變瞭書籍的形態和便於程度。 1.2 傳統紙張的微觀結構與老化機製: 深入探討瞭宣紙、皮紙、麻紙等傳統手工紙的製作工藝(抄造、烘乾、施膠等環節),分析瞭其縴維構成(如桑皮、楮皮、稻草縴維)的化學特性。詳細講解瞭紙張在自然環境(光照、濕度、酸堿度)下發生的物理與化學老化過程,如泛黃、脆化、蟲蛀、黴變等現象的形成機理,為後續的修復工作奠定材料科學基礎。 1.3 傳統粘閤劑與顔料的配製技術: 係統梳理瞭古代修復和裝幀中使用的各類天然粘閤劑,包括動物源的皮膠(如牛皮膠、鹿角膠)和植物源的澱粉膠(如麥芽糊、糯米漿)。不僅記錄瞭傳統配製比例,還剖析瞭不同膠類在粘性、韌性、透明度以及對不同類型紙張的親和力方麵的差異。同時,也介紹瞭礦物性顔料(如硃砂、石青、靛藍)的研磨、提純與固定技術,這些是進行“補色”和“接筆”操作的關鍵所在。 第二章 傳統裝幀形製及其工藝解析 2.1 捲軸裝(書冊的雛形): 詳細解析瞭捲軸裝的結構,包括綾絹裱褙、捲軸軸心(承軸)的選擇與製作,以及捲首、捲末的處理方式。特彆關注瞭唐宋時期雕版印刷普及後,捲軸裝在形式上的規範化與裝飾性的增強。 2.2 經摺裝(對開本的先驅): 作為從捲軸嚮冊頁過渡的關鍵形態,本章著重分析瞭經摺裝的“摺疊”工藝。探討瞭如何根據書頁的尺寸和內容布局,精確計算摺痕位置,以及如何處理首尾兩頁的裝訂固定問題,以保證翻閱時的平整性。 2.3 蝴蝶裝(宋代的審美體現): 深入解析瞭蝴蝶裝的原理:將單麵印刷的書頁進行兩兩對摺,使印麵朝外,然後沿書脊側進行粘貼或綫縫固定。詳細描繪瞭早期蝴蝶裝(如宋版)的“毛邊”特徵和粘連技巧,以及後期隨著技術發展,如何通過輕微的“裁切”處理來優化其翻閱體驗。 2.4 冊頁裝(現代書籍的直接祖先): 冊頁裝的齣現標誌著書籍形態的成熟。本章將冊頁裝細分為綫裝、包背裝和活頁裝三大類,並進行深入的工藝對比: 綫裝工藝: 詳述瞭打眼(孔眼位置的確定)、引綫(棉綫、絲綫的選擇)、穿綫(如傳統的“龜背紋”、“麻葉紋”等多種綫裝式樣)和打結的全部流程,強調瞭綫裝對書帖厚度和紙張韌性的嚴格要求。 包背裝工藝: 重點解析瞭如何用紙或布將書帖的側邊包裹起來,形成堅實的“包背”,然後粘貼在封麵背襯上,模仿瞭近代精裝書的側邊保護效果。 活頁裝的早期應用: 探討瞭清代宮廷用書或特殊文獻中齣現的,允許抽取和重組的早期活頁形式。 第三章 古籍損傷類型與修復技術實操 3.1 常見的古籍損傷診斷與分類: 建立一套係統的損傷評估體係,包括物理損傷(斷裂、捲麯、缺失、裝訂鬆脫)、化學損傷(酸蝕、黴菌感染、蟲害)和環境損傷(水漬、火燒痕跡)。通過大量圖例分析不同損傷的成因和修復的優先順序。 3.2 傳統紙張修復的核心技術: 本章是實踐操作的核心部分,詳細指導以下關鍵技法: 托裱(襯紙): 這是最為基礎且關鍵的修復步驟。詳細講解瞭如何根據原書紙張的厚薄、顔色、紋理,選取閤適的“補紙”(如宋版書配以極薄的棉紙,清版書配以熟宣或皮紙),並教授“餖(dǒu)灰法”和“開水浸漬法”的混閤運用,以達到“天衣無縫”的融閤效果。 挖補與填補: 針對大麵積缺失的部位,教授如何使用刀具精確切除殘損部分,並用尺寸和縴維方嚮完全一緻的補紙進行嵌入式對接,保證修復後的平整度和強度。 除酸與去汙: 介紹如何使用天然物質或溫和的化學溶液(如碳酸鈣懸浮液)對受酸化的書頁進行中和處理,並演示針對陳年汙漬、墨漬、銹斑的局部“退色”或“吸附”技術。 3.3 修復後的裝幀復原: 在紙張修復完成後,指導讀者如何根據原書的形製特點,重新進行裝訂: 重新打眼與穿綫: 確保新綫與原有的孔洞位置精準對齊,使用閤適的綫材進行修復性裝訂。 封麵與扉頁的維護: 如何清潔、加固原有的封麵(特彆是布麵或綾絹封麵),以及對已殘損的扉頁進行加固處理。 第四章 修復工具、工作環境與道德規範 4.1 傳統修復工具的製作與維護: 詳細介紹修復工作所必需的專業工具,包括柳葉刀、竹簽、羊毛刷、颳刀、定製的刻刀、以及各種規格的鑷子。同時,也提供瞭部分傳統工具的簡易自製方法,例如如何自製閤適的“壓書石”或“壓平器”。 4.2 標準化修復工作環境的構建: 闡述瞭修復室對光綫、濕度、溫度的控製要求。強調瞭工作颱麵的清潔度、防止交叉汙染的重要性,並詳細介紹瞭如何搭建一個符閤文物保護標準的“防塵、防潮”工作區。 4.3 古籍修復的倫理與“可逆性”原則: 深入探討瞭文物修復領域的核心倫理標準。強調“最小乾預原則”和“可逆性”的重要性,即修復材料的選擇必須在未來有可能被移除或替代,不應對原件造成永久性損害。書中對“仿古做舊”與“真實修復”之間的界限進行瞭深入的哲學思辨與實踐指導。 本書特色: 本書摒棄瞭過於理論化的敘述,大量采用清代、民國時期遺留下來的實物案例圖片和修復工匠的口述記錄,力求將晦澀的工藝步驟,轉化為清晰、可執行的圖文指南,是每一位緻力於中國傳統紙質文獻保護與傳承者不可或缺的案頭參考。

用戶評價

評分

坦白說,我買這本書更多的是被它封麵那種“手作之美”所吸引。那些精緻的配飾,比如流蘇、配珠,還有那些我完全叫不齣名字的小玩意兒,都透著一股靈動和古典的氣息。我對編繩本身並沒有特彆深入的瞭解,隻是覺得它是一種很有意境的創作方式。拿到書後,我先粗略地瀏覽瞭一下,發現它似乎是將一些基礎的理論和實際操作相結閤。我注意到書中有很多關於不同材質繩子的介紹,以及它們在編織過程中可能産生的效果差異,這讓我覺得它不僅僅是教你怎麼打結,還涉及到一些關於材料選擇的考量。雖然我還沒有真正動手去嘗試,但僅憑這一點,我就覺得這本書的作者在細節上花瞭心思。而且,書中關於顔色搭配的建議,也讓我眼前一亮,畢竟編繩作品的美感很大程度上也依賴於顔色的和諧與否。我感覺這本書在努力地讓我理解,編繩不僅僅是“編”,更是一種“創”,是一種將普通材料變成藝術品的探索過程。

評分

作為一名曾經嘗試過幾種手工,但都沒有堅持下來的“三分鍾熱度”型選手,我對這類教程總是抱著一種觀望的態度。這本書給我最深刻的印象是它所營造齣的那種“儀式感”。我感覺它不僅僅是一本教你編繩的書,更像是一個邀請你進入一個安靜、專注的手工世界的門票。雖然我還沒有完全理解書中的各種符號和步驟,但那些細緻的插圖和清晰的說明,讓我覺得它在努力降低學習的門檻。我能想象到,在某個閑暇的午後,泡上一杯茶,然後拿齣書來,小心翼翼地跟著圖解一步一步操作,那種沉浸其中的感覺一定很棒。而且,書中似乎還提到瞭一些關於如何選擇閤適的工具和材料的建議,這對於我這種連最基本常識都缺乏的人來說,非常實用。我感覺這本書在引導我,不僅僅是學會編繩,更是學會享受這個過程,體會那種從無到有的創造帶來的寜靜和滿足。

評分

我一直對那些充滿東方韻味的手工藝品情有獨鍾,總覺得它們承載著一種深厚的文化底蘊。這本書的齣現,恰好滿足瞭我對這類事物的好奇心。雖然我對編繩這個領域完全是門外漢,但翻閱這本書時,我能感受到一股濃厚的匠人精神。書中對每一個步驟的講解,雖然我現在還無法完全理解其中的玄機,但那種一絲不苟的態度,讓我覺得它在傳遞一種認真的學習方法。我注意到,書中似乎在強調“循序漸進”,從最簡單的開始,慢慢過渡到復雜的。這一點對於我這種新手來說尤為重要,畢竟我害怕一開始就被難度打敗。而且,我看到書中有提到一些關於不同編法的名稱,雖然我現在記不住,但感覺它們背後蘊含著不同的技巧和美學。這本書給我一種感覺,它不是簡單地教你幾招,而是試圖讓你領略到中國結藝的博大精深,讓你在學習過程中,不知不覺地被這種文化所吸引。

評分

我必須說,這本書給我帶來的最直觀的感受是“可能性”。我一直覺得編繩是一種非常靈活的創作形式,可以用它來製作各種各樣的東西,從裝飾品到實用的生活小物。我個人比較喜歡一些需要動腦筋、又不會太燒腦的手工。這本書的編排方式,似乎是將抽象的技法和具體的成品聯係起來。雖然我還沒深入研究,但能看到一些成品圖,比如精緻的掛飾、彆緻的手鏈,就覺得很有吸引力。這讓我覺得,隻要掌握瞭書中的方法,我也可以做齣屬於自己的獨一無二的作品。而且,書中似乎還提到瞭一些關於如何根據自己的喜好去變化編法的建議,這讓我覺得它不隻是一個死闆的教程,更是一個引導你去發揮創意的平颱。我特彆期待,當我對書中的內容有更深的理解後,我是否能將這些基礎技法融會貫通,然後自由地去設計屬於自己的編繩作品。

評分

收到!這是一份以讀者口吻寫的,包含5段不同風格、不同側重、且不包含“中國結編繩基礎入門教程”具體內容的圖書評價: 剛拿到這本書的時候,我完全是抱著一種“玩玩看”的心態。平時生活節奏快,總覺得需要點什麼能讓手指動起來,靜下心來。我對編繩幾乎是零基礎,連最簡單的繩結都搞不清楚。打開這本書,首先映入眼簾的就是那些色彩斑斕的繩子和錯綜復雜的圖案,說實話,第一眼有點小小的畏懼,擔心自己學不會。但翻著翻著,我發現它並沒有一開始想象的那麼嚇人。書裏大量的圖片展示,雖然我還不理解它們代錶的意思,但那種視覺衝擊力還是很強的,感覺好像真的能變齣些什麼來。而且,那些文字描述,雖然我現在看來還是一頭霧水,但語氣還算比較溫和,不像那種生硬的技術手冊。我甚至能想象到,如果我真的能照著做,最後手裏會握著一條漂亮的手鏈或者一個小掛件,那種成就感一定會爆棚。這本書給我一種潛力股的感覺,雖然我現在還沒看懂,但隱約能感覺到它裏麵蘊藏著一種樂趣和可能性,就像一個等待被開啓的寶藏。我開始期待,如果我能剋服初期的小睏難,是不是真的能解鎖這個充滿東方韻味的傳統手工藝呢?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