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中国农村信用社制度变迁研究
:32.00元
售价:22.4元,便宜9.6元,折扣70
作者:刘勇
出版社: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一
出版日期:2013-12-01
ISBN:9787509547038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中国农村信用社制度变迁研究》编著者刘勇。
我国自2003年以来连续出台11个“一号文件”, 都把解决农业、农村、农民等“三农”问题放在首要 地位。中国农村信用社(以下简称农信社)作为农村金 融体系中的主力军,充当着“支农”的先锋角色,同 时又背负着巨额不良贷款、产权不清、法人治理结构 不完善等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是当前我国农村金 融领域的热点和难点议题之一。学者们对之进行了大 量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有益的成果。但仍存在不足: 表象研究较多而深层原因研究不足,囿于“就农信社 谈农信社”,从制度变迁的视角综合分析中国农信社 制度变迁的成果尚不多见。
《中国农村信用社制度变迁研究》以新制度经济 学的制度变迁理论为指导,对我国农信社制度效率进 行了实证分析;从国家、农信社组织和农户三个角度 分析了农信社制度路径依赖形成的必然性,并分析了 农信社制度异化的本质原因以及异化的结果。后, 根据我国当前的经济环境,探讨了合作金融制度的适 应性与中国农信社改革方向以及新型合作金融的发展 路径。核心内容与结论如下: (1)农信社制度效率的实证分析。在第三章,探 讨了主流的制度效率评价方法(六种方法),提出制度 效率评价要以一定价值观为指导的观点,从农户福利 的角度来评价农信社制度效率。通过对经济增长、收 入、消费等三个指标的讨论,认为消费是衡量农户福 利的合适指标,并提出一个改进的凯恩斯函数进行论 证,基于VAR模型来实证分析了农信社贷款对农户消 费的动态影响,从而间接论证农信社制度的效率。研 究的结论是农信社制度改善了农户福利,因而是有效 率的制度。
(2)农信社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分析。在第四章 ,首先从国家的角度分析农信社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 ,通过模型分析和数据辅证,证明国家通过农信社制 度获得了巨额“配置租”,是制度的*既得利益者 ,并提出“国家既得利益者假说”;其次,从制度的 栽体——组织的角度来分析农信社的路径依赖,通过 一个模型分析证实其凭借垄断性的“支农”地位,在 路径依赖上自我强化;.再次,从农户的角度分析农 信社的路径依赖,由于农户早期脱离农信社组织具有 “退出成本”,使其早早陷入对该制度的依赖境地; 后由于农信社组织的垄断性地位而使农户陷入无法 选择的现实,被迫对制度依赖。研究的结论是:农信 社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形成具有必然性。
(3)农信社制度变迁的异化分析。在第五章,首 先分析了制度异化的环境——农村经济体制演变及其 特点,认为主要的特点是国家主导;其次,对农信 社制度异化的过程及其特点进行回顾,并且认为国家 主导性是制度异化的本质原因;后,基于制度内容 的“三分法”,深入地分析农信社制度异化的结果。
得出的结论是:国家主导是农信社制度异化的本质原 因。农信社制度异化造成的事实结果是:国家抛弃了 真正意义的合作金融、农户‘对‘合作金融制度的抵 制以及农信社制度与合作金融制度发生了巨大偏离。
(4)农村合作金融制度的适应性效率分析。在第 六章,首先分析了国外几种主要的农村合作金融模式 及其适应性效率;在此基础上对农村合作金融在我国 的适应性效率进行分析。得出如下结论:当前我国的 经济环境,标准的农村合作金融制度是不合适的制度 ,中国农信社改革应突破国家主导型模式,按照现代 合作金融原则来进行,以适应当前的经济环境。
(5)新型合作金融——农村资金互助社的发展路 径分析。第七章论述了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农村资 金互助社的发展需要解决两个难题:一是如何保持其 合作金融的特性不发生变异;二是如何保证其发展的 可持续。专业合作基础上发展资金互助社,是解决这 两个难题的有益探索。不过鉴于目前我国专业合作实 力有限,这条发展路径在保持资金互助社合作特性的 同时,仍然难以保证其可持续发展。浙江平湖农村资 金互助社的成功,一方面是因循“农户一专业合作社 一资金互助社”的内生轨迹;另一方面得到强力 支持,并且与农村合作银行、供销合作社等相关利益 主体紧密协作,保持合作特性的同时实现可持续发展 。在案例考察的基础上,结合国外成功发展经验,提 出了发展我国农村资金互助社的政策建议。
综上所述,中国农信社制度变迁(改革)虽然取得 了一些成绩,然而鉴于农信社制度改革,需要突破制 度变迁的路径依赖制约、适应目前经济环境的变化以 及改革者对改革路径的正确认识,因此改革距离成功 仍然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同时,在当前基本放弃以 农村信用社为基础来发展农村合作金融的趋势下,如 何发展中国农村合作金融,探索真正的农村合作金融 发展之路,仍然是农信社制度变迁主题下的重点议题 之一。
我一直对中国经济的基层运作机制抱有浓厚的兴趣,而这本书恰好满足了我这方面的求知欲。它并非宏大叙事,而是聚焦于一个具体而微观的制度——农村信用社。作者以一种近乎解剖学的视角,细致地剖析了这个制度从诞生之初到现在的每一次细微调整和重大变革。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制度变迁背后逻辑的挖掘,不仅仅停留在“是什么”,而是深入探讨“为什么会这样”。书中对不同时期政策制定者的意图、基层执行者的实践以及农民作为直接受益者或受损者的反馈,都进行了多角度的呈现。这种多维度的审视,使得整本书的论证更加丰满和立体。在阅读过程中,我仿佛置身于那个不断变化的农村金融图景之中,感受着制度改革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书中对不同阶段农村信用社功能定位的转变,以及由此引发的社会经济效应,都进行了深入浅出的阐释,让人豁然开朗。
评分这本书以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讲述了中国农村信用社制度是如何一步步走到今天的。它没有高高在上的理论说教,而是用大量具体的事实和分析,来展现制度的演变。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梳理制度变迁的历程中,对政策调整的“细微之处”的关注。很多时候,制度的改变并非惊天动地,而是体现在一些具体的规定、一些操作层面的调整上。这本书就恰恰抓住了这些“细微之处”,并分析了它们所带来的实际影响。例如,书中对农村信用社在不同时期,其“服务范围”、“管理模式”、“盈利方式”等方面的变化,都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并探讨了这些变化是如何受到国家宏观政策、市场环境以及基层实践等多重因素的影响。这使得整本书的内容非常生动且富有启示性。
评分从一个普通读者的角度来说,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所承载的“时代印记”。它不是一本纯粹的学术论文集,而是将中国农村几十年的发展变迁,巧妙地融入了农村信用社制度的演变过程之中。阅读此书,如同翻开了一本关于中国农村经济的“活历史”。作者在梳理制度沿革的同时,也穿插了大量鲜活的案例和细节,让那些曾经的政策指令和改革口号,变得有血有肉。例如,书中关于农村信用社在不同时期如何处理“不良贷款”、如何应对民间借贷的挤压、以及如何面对股份制改造的挑战等内容,都充满了现实的张力。这些细节的描绘,让读者能够清晰地看到制度变迁对基层社会和个体命运所产生的真实影响。它不仅仅是对制度的分析,更是对中国农村社会经济肌理的深刻洞察。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是它的“深度”与“广度”并存。作者在处理“中国农村信用社制度变迁”这个宏大主题时,并没有陷入概念的泥沼,而是通过扎实的史料考证和严谨的逻辑推理,勾勒出了一条清晰的制度演变脉络。我特别喜欢其中对不同时期政策出台背景的分析,它不仅仅是在复述历史,更是在解读历史背后的逻辑和动因。例如,书中对特定历史时期,国家为何要设立或改造农村信用社,其背后的经济、社会、甚至政治考量,都得到了细致的阐释。同时,作者在研究过程中,也兼顾了不同地域、不同类型的农村信用社的差异性,使得研究结论更具普遍性和参考价值。读完这本书,我对中国农村金融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非常朴实,没有过多的花哨元素,仿佛预示着内容将是深入且脚踏实地的。初翻开,就能感受到作者在文献梳理上的扎实功底,字里行间透露着对中国农村金融历史脉络的细致探究。书中的案例分析部分尤其引人入胜,它不仅仅是枯燥的数据堆砌,而是通过生动的故事,勾勒出不同时期农村信用社如何在政策导向下,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又经历了怎样的阵痛与转型。例如,书中对某个特定地区农村信用社在改革开放初期,如何从计划经济的附属品,逐步走向市场化运作的描述,让读者仿佛亲历了那个激荡的年代。作者对政策文件、行业报告以及民间口述史料的交叉印证,使得论证过程严谨而有说服力。读这本书,不仅仅是在了解一项制度的变迁,更是在回顾一段波澜壮阔的中国农村发展史,以及在这个过程中,金融力量如何发挥其关键作用,又如何被时代所塑造。那些关于信用社如何支持农业生产、服务农民生活、以及在金融风险与机遇中挣扎的章节,都让人深思。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