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空中看黄河 9787555234555

从空中看黄河 9787555234555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殷鹤仙,刘娟 著
图书标签:
  • 黄河
  • 地理
  • 航拍
  • 自然风光
  • 中国地理
  • 河流
  • 摄影
  • 纪录片
  • 西北
  • 环境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韵读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青岛出版社
ISBN:9787555234555
商品编码:29718521099
包装:精装
出版时间:2017-09-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从空中看黄河 作者 殷鹤仙,刘娟
定价 138.00元 出版社 青岛出版社
ISBN 9787555234555 出版日期 2017-09-01
字数 页码
版次 1 装帧 精装
开本 16开 商品重量 0.4Kg

   内容简介

本书由黄河博物馆原馆长殷鹤仙先生主要航拍和撰写的从黄河源头直至入海口的照片,时间跨度自20世纪80年代到21世纪初,历史30多年,从“上帝”的视角,向读者展示了黄河上游、中流、下流的地质风貌及历史变迁,具有珍贵的历史价值和观赏价值。


   作者简介

殷鹤仙,黄河博物馆原馆长、人文地理摄影家,1940年6月出生,江苏省泰兴市人,1965年毕业于武汉测绘学院,曾在西北五省从事野外测量工作5年,1970年调入黄河水利委员会工作,1972年调入黄河博物馆工作,任馆长,职称研究馆员。主要作品《河颂》《中国黄河》等。


刘娟,1970年人,现居郑州。做过媒体人、策划人,在各类报刊发表散文、随笔数十篇。读书、种地、写作,是理想也是如今的生活状态。



   目录

   编辑推荐

   文摘
巴颜喀拉山
  ◎这一片连绵起伏的山脉是的巴颜喀拉山。
  ◎唐代诗人李白说“黄河之水天上来”,这不过是诗人瑰丽的想象,黄河的水,当然不是从天上来的。事实上,这样一条千万年来奔腾不息的的河流,就是从巴颜喀拉山下的一些涓涓细流开始的。
  ◎青海省巴颜喀拉山北麓,有一个海拔4000多米的盆地,即的约古宗列盆地,盆地里有多如天上星星的小湖。藏民称湖泊为海子,所以这里就叫星宿海。盆地中有两个大湖,即扎陵湖和鄂陵湖。盆地的西南缘,晶莹的泉水从众多的泉眼中冒上来,汇成股股清流,串联了盆地中的大小湖泊,渐渐形成一条小河。这里,即是万里黄河的步。藏族同胞把黄河称为“玛曲”,意即“孔雀河”,因为散布在盆地上的溪流和水泊,看上去仿佛是一幅孔雀开屏的图案。
  ------------
  果洛黄河
  ◎黄河从巴颜喀拉山下的涓涓细流开始,一路河川汇集,水量渐多,到达流经的个县城——玛多——时,河道已宽达40米,成了一条大河。
  ◎玛多,藏语意为“黄河源头”,人们通常把玛多以上地区称为黄河源区。它地处青海省南部,果洛藏族自治州西北部,是果洛藏族自治州的下辖县。玛多县以下的果洛黄河,大体穿行在古湖盆的平川广谷之中,如照片所示,河道蜿蜒曲折,宽浅散乱。
  ◎河边上的吉迈,现为达日县城,过去是果洛藏族自治州的首府,也是青海至川北大道的必经之地。那里的黄河上有一处古渡口,古老的渡河工具是一种奇特的牛皮筏子。过河时,将牛皮筏子吹足气,衣服、包袱等塞入筒内,人伏在上面划水而过。有时为保安全,人们也将孩子放进皮筒内。
  ◎现在,随着吉迈黄河公路桥的建成使用,古老的牛皮筏子早已随波远去,成为老一辈人的记忆。
  ------------
  阿尼玛卿雪山
  ◎阿尼玛卿雪山亦称玛积雪山、积石山,是黄河流域的也是高的一座雪山。主峰玛卿岗日海拔6282米,坐落在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境内,系东昆仑山尾段。它和西藏的冈仁波齐、云南的梅里雪山、青海玉树的尕朵觉悟并称“四大神山”。历史上,当地人将埋葬英雄人物的山岳视为部族的“神山”或“祖先山”。
  ◎“阿尼”藏语意为“爷爷”,泛指祖先;“玛”有人认为指的是玛曲,即黄河,也有人认为就是这位祖先的名字;“卿”,宏大。阿尼玛卿雪山,藏语意思就是“黄河流经的大雪山爷爷”,它被果洛部族视为自己的图腾。
  ◎此地地势高峻,山顶气候多变,冰峰雄峙,有冰川57条。从高空俯瞰,冰舌自雪山伸出,蜿蜒数千米,如蛟龙腾雾,甚是壮观。
  ------------
  万里黄河曲
  ◎黄河素有“九曲”之称,所谓“九”,自然是泛指,意即多。实际上,黄河千回百转,大大小小的河湾何其多矣!
  ◎离开河源地区的玛多以后,黄河大体向东南方向流去,至川、青交界的松潘高原,东受岷山所阻,转了一个180°的大弯。然后在青海省东部,又为峡谷所迫,再次180°大转弯,于1000多千米的流程内,画了一个大大的“S”,完成了“万里黄河曲”。
  ◎这一段流程的黄河,先是如前图所示,宽浅散乱,水流平缓东行;直至达日县附近,山势渐峭,河谷渐窄,川地和峡谷相间。从高空俯瞰,穿行于高山峡谷中的黄河仿佛一条柔美的丝带,从白云深处飘然而下,诠释了“黄河之水天上来”的意境。
  ------------
  大通河
  ◎这不是黄河,这仅是黄河的二级支流:大通河。
  ◎大通河是湟水的重要支流;湟水,是黄河上游的重要支流。大通河因宋代在河畔建大通城得名,它以降水和冰川融水为主要补给来源。湟水养育了青海省约60%的人口,被称为青海的“母亲河”。
  ◎在这张照片里,连绵起伏的大山,巍峨、高大;一水横穿其中,曲折、缠绵。山水相依,亘古如斯,这里仿佛是一个不为外界所知的安静的世界。实际上走近了看,河两岸皆是田地,有田地就有人家,
  有炊烟,有鲜活热闹的生活。这里流传着一个美丽的传说:很久以前,一群仙鹤飞进这条河谷,落一处一处金,栖一处一处银……因此,大通河被当地人誉为“流金淌银的河”。
  ◎黄河从源头的涓涓细流开始,沿途汇集了千万条这样的河流,故能成其大。所有的,都非无缘无故。
  ……

   序言
巴颜喀拉山
  ◎这一片连绵起伏的山脉是的巴颜喀拉山。
  ◎唐代诗人李白说“黄河之水天上来”,这不过是诗人瑰丽的想象,黄河的水,当然不是从天上来的。事实上,这样一条千万年来奔腾不息的的河流,就是从巴颜喀拉山下的一些涓涓细流开始的。
  ◎青海省巴颜喀拉山北麓,有一个海拔4000多米的盆地,即的约古宗列盆地,盆地里有多如天上星星的小湖。藏民称湖泊为海子,所以这里就叫星宿海。盆地中有两个大湖,即扎陵湖和鄂陵湖。盆地的西南缘,晶莹的泉水从众多的泉眼中冒上来,汇成股股清流,串联了盆地中的大小湖泊,渐渐形成一条小河。这里,即是万里黄河的步。藏族同胞把黄河称为“玛曲”,意即“孔雀河”,因为散布在盆地上的溪流和水泊,看上去仿佛是一幅孔雀开屏的图案。
  ------------
  果洛黄河
  ◎黄河从巴颜喀拉山下的涓涓细流开始,一路河川汇集,水量渐多,到达流经的个县城——玛多——时,河道已宽达40米,成了一条大河。
  ◎玛多,藏语意为“黄河源头”,人们通常把玛多以上地区称为黄河源区。它地处青海省南部,果洛藏族自治州西北部,是果洛藏族自治州的下辖县。玛多县以下的果洛黄河,大体穿行在古湖盆的平川广谷之中,如照片所示,河道蜿蜒曲折,宽浅散乱。
  ◎河边上的吉迈,现为达日县城,过去是果洛藏族自治州的首府,也是青海至川北大道的必经之地。那里的黄河上有一处古渡口,古老的渡河工具是一种奇特的牛皮筏子。过河时,将牛皮筏子吹足气,衣服、包袱等塞入筒内,人伏在上面划水而过。有时为保安全,人们也将孩子放进皮筒内。
  ◎现在,随着吉迈黄河公路桥的建成使用,古老的牛皮筏子早已随波远去,成为老一辈人的记忆。
  ------------
  阿尼玛卿雪山
  ◎阿尼玛卿雪山亦称玛积雪山、积石山,是黄河流域的也是高的一座雪山。主峰玛卿岗日海拔6282米,坐落在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境内,系东昆仑山尾段。它和西藏的冈仁波齐、云南的梅里雪山、青海玉树的尕朵觉悟并称“四大神山”。历史上,当地人将埋葬英雄人物的山岳视为部族的“神山”或“祖先山”。
  ◎“阿尼”藏语意为“爷爷”,泛指祖先;“玛”有人认为指的是玛曲,即黄河,也有人认为就是这位祖先的名字;“卿”,宏大。阿尼玛卿雪山,藏语意思就是“黄河流经的大雪山爷爷”,它被果洛部族视为自己的图腾。
  ◎此地地势高峻,山顶气候多变,冰峰雄峙,有冰川57条。从高空俯瞰,冰舌自雪山伸出,蜿蜒数千米,如蛟龙腾雾,甚是壮观。
  ------------
  万里黄河曲
  ◎黄河素有“九曲”之称,所谓“九”,自然是泛指,意即多。实际上,黄河千回百转,大大小小的河湾何其多矣!
  ◎离开河源地区的玛多以后,黄河大体向东南方向流去,至川、青交界的松潘高原,东受岷山所阻,转了一个180°的大弯。然后在青海省东部,又为峡谷所迫,再次180°大转弯,于1000多千米的流程内,画了一个大大的“S”,完成了“万里黄河曲”。
  ◎这一段流程的黄河,先是如前图所示,宽浅散乱,水流平缓东行;直至达日县附近,山势渐峭,河谷渐窄,川地和峡谷相间。从高空俯瞰,穿行于高山峡谷中的黄河仿佛一条柔美的丝带,从白云深处飘然而下,诠释了“黄河之水天上来”的意境。
  ------------
  大通河
  ◎这不是黄河,这仅是黄河的二级支流:大通河。
  ◎大通河是湟水的重要支流;湟水,是黄河上游的重要支流。大通河因宋代在河畔建大通城得名,它以降水和冰川融水为主要补给来源。湟水养育了青海省约60%的人口,被称为青海的“母亲河”。
  ◎在这张照片里,连绵起伏的大山,巍峨、高大;一水横穿其中,曲折、缠绵。山水相依,亘古如斯,这里仿佛是一个不为外界所知的安静的世界。实际上走近了看,河两岸皆是田地,有田地就有人家,
  有炊烟,有鲜活热闹的生活。这里流传着一个美丽的传说:很久以前,一群仙鹤飞进这条河谷,落一处一处金,栖一处一处银……因此,大通河被当地人誉为“流金淌银的河”。
  ◎黄河从源头的涓涓细流开始,沿途汇集了千万条这样的河流,故能成其大。所有的,都非无缘无故。
  ……

《长河吟》 内容简介 《长河吟》是一部融汇了地理、历史、文化、民俗,乃至生态变迁的宏大叙事,它以黄河为载体,深入探索了这条中华民族母亲河的丰富内涵与时代回响。本书并非单一维度的旅行记录或枯燥的学术论述,而是以一种饱含深情且富有洞察力的笔触,带领读者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立体式探访。 溯源与流变:地理脉络的宏大画卷 本书首先从黄河的源头出发,细致描绘了其在青藏高原腹地的孕育过程。作者并非简单罗列地名和海拔,而是通过对高原地貌、冰川融水、高寒植被的生动刻画,展现了黄河最初的生命律动。读者将跟随文字,感受到黄河在广袤而寂寥的高原上,如同初生婴儿般,汲取天地灵气,积蓄奔腾的力量。 进入中游,黄河告别高原,穿梭于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之间。作者将深入浅出地剖析黄土高原独特的地质构造,以及水土流失的成因和演变。这里,黄河的色彩开始变得浑黄,裹挟着泥沙,诉说着高原人与土地千百年来的抗争与共生。书中不乏对“黄”色之河的哲学解读,探讨其象征意义,以及它如何塑造了中华民族的性格特质。同时,作者也会细致呈现沿途的峡谷、丘陵、草原等多样地貌,描绘出黄河如何因地制宜,雕刻出雄浑壮阔的山河图景。 抵达下游,黄河的形态发生巨大变化,河道变得宽阔而舒缓,成为滋养两岸平原的生命之河。本书将重点关注黄河下游的地理特征,如冲积扇、古河道遗迹、以及湿地生态系统的形成。作者会深入浅出地解释黄河下游的“地上河”现象,探讨其形成原因、带来的挑战,以及历代人民为治理黄河所付出的艰辛努力。这里,黄河不仅是水的载体,更承载了人类改造自然、趋利避害的智慧与决心。 历史长河的印记:文明之光的璀璨回响 黄河,不仅仅是一条地理意义上的河流,更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本书将黄河的地理脉络与中国历史进程紧密结合,展现了黄河如何见证并孕育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 从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到夏商周的早期王朝,作者将通过考古发现和历史文献的梳理,勾勒出黄河流域早期人类活动的图景。读者将了解到,正是这片土地上丰饶的土壤和充沛的水源,为早期农业文明的兴起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本书会生动地描绘出先民们在这片土地上耕种、渔猎、繁衍生息的场景,以及他们早期的社会组织和文化习俗。 书中还会详细探讨黄河在历代王朝中的战略地位和经济作用。例如,秦汉时期,黄河水道成为重要的交通干线,促进了南北经济的交流。唐宋时期,黄河两岸的农业高度发达,成为国家的重要粮仓。元明清时期,黄河的治理与漕运关系密切,对国家的统一和经济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作者将通过具体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故事,展现黄河与国家命运的紧密相连。 更重要的是,本书将深入挖掘黄河在中华文化精神中的核心地位。“黄河颂”、“黄河之水天上来”等经典篇章并非仅仅是被引用,而是被置于历史的语境下,解读其蕴含的民族精神、家国情怀和浪漫主义情怀。本书会探讨黄河如何成为民族认同的象征,如何激发了无数文人墨客的创作灵感,以及它在不同历史时期所承载的政治、文化寓意。 人文画卷的斑斓色彩:民俗风情与生活智慧 黄河沿岸,孕育了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和独特的民俗风情。本书将跳出宏大的叙事,深入到黄河两岸人民的生活细节中,展现黄河文化的人文温度。 书中会细致描绘不同地域的黄河民俗。例如,河套地区的农耕文化、豫北地区的戏曲传承、山东地区的渔家生活,以及陕西、山西等地独具特色的窑洞文化和面食文化。作者将通过生动的语言,描绘出节庆习俗、婚丧嫁娶、民间传说、地方戏曲等,展现黄河儿女朴实而坚韧的生活态度。 作者还会关注黄河孕育的独特手工艺和艺术形式。泥塑、剪纸、年画、刺绣等,都与黄河的水土、风物息息相关。本书将深入挖掘这些艺术形式的文化渊源和艺术价值,展现黄河人民的创造力和审美情趣。 此外,本书还会探讨黄河沿岸人民的饮食文化。从黄河鲤鱼的鲜美,到各种面食的精妙,黄河的馈赠不仅体现在物质层面,更体现在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活智慧中。作者会通过对地方美食的介绍,折射出当地的风土人情和生活哲学。 生态变迁与未来展望:挑战与希望的交织 在展现黄河辉煌过往的同时,《长河吟》也正视黄河面临的现实挑战。本书将对黄河的生态环境变迁进行深入的探讨。 作者会梳理黄河在近现代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面临的污染问题,如水体富营养化、重金属污染等。同时,也会关注因过度开发和气候变化导致的水量减少、断流等问题,以及由此引发的生态危机。 然而,本书并非止步于担忧。它也将着重介绍近年来国家为治理黄河、改善生态环境所做的努力,如退耕还林还草、生态修复工程、以及各项治污措施的推行。作者会采访一线环保工作者、科研人员和当地居民,展现他们为保护黄河所付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效。 最后,《长河吟》将以一种充满希望的基调展望黄河的未来。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指引下,黄河正在焕发新的生机。本书将探讨黄河在可持续发展、生态旅游、文化传承等方面的潜力,描绘出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协同推进的现代化河流景象。 《长河吟》是一本内容丰富、视角多元、情感充沛的作品。它不仅是对黄河的一次全面描绘,更是一次对中华民族精神内核的深入探寻。通过这本书,读者将对黄河有一个更深刻、更立体、更生动的认识,并从中汲取力量,感悟生命的意义,以及对这片土地深沉的热爱。

用户评价

评分

《从空中看黄河》——单单这个名字,就足以勾起我对壮丽景色的无限遐想。我脑海中首先浮现的是一种艺术化的视角,想象着作者如何用文字捕捉黄河那变幻莫测的形态美。我期待,书中会用极其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描绘黄河在不同季节、不同天气下的景象:春日里,它如同一条银色的缎带,在嫩绿的原野上舒展;夏日里,它可能因为暴雨而显得更加奔放;秋日里,两岸的金色麦浪与浑黄的河水交织成一幅浓墨重彩的画卷;冬日里,它或许会被冰封,呈现出另一种冷峻的美。我好奇,作者会不会运用一些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将黄河赋予生命,让它变得更加生动有趣。我也设想,书中可能会包含一些摄影作品,以直观的方式呈现作者所见的黄河之美。这本书,对我而言,更像是一次视觉和心灵的双重盛宴,它让我期待着,能够在这文字中,找到对自然之美的极致赞叹,以及对生命力量的深刻体会。

评分

“从空中看黄河”,这个书名本身就带有一种超然的视角和宏大的叙事感。我脑海中立刻联想到了那些航拍黄河的纪录片,那种俯瞰地表的震撼,以及对地形地貌、自然奇观的清晰呈现。我设想着,这本书的内容,也许会非常注重黄河地理特征的描绘,从青藏高原的源头,一路蜿蜒东行,经过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最终汇入大海。书中大概会详细介绍黄河沿途的壮丽景色,比如壶口瀑布的雷霆万钧,龙门瀑布的惊涛拍岸,以及河套平原的沃野千里。我想象着,作者可能还会结合地质学的知识,向读者解释黄河的形成演变过程,以及它如何塑造了这片土地。这本书也许还会触及到黄河的生态环境,关注近年来黄河治理的成果,以及生态保护的重要性。我期待着,能够在这本书中,看到一幅立体、生动的黄河画卷,了解这条河流的地理之美,感受到它作为自然界伟大造物主的鬼斧神工。

评分

读到《从空中看黄河》这个书名,我的思绪便飘向了远方,一种对未知旅程的渴望油然而生。我脑海中浮现出的是一种充满诗意的想象,仿佛乘着一只无形的翅膀,在黄河的上空自由翱翔。我期待着,这本书能够带领我穿越时空的维度,去感受黄河千百年来的变迁。或许,作者会以一种怀旧的笔调,讲述黄河岸边古老村庄的故事,那些曾经繁华的码头,那些世代在此繁衍生息的人们。我也设想着,书中可能会穿插一些民间传说和历史轶事,将黄河的自然风光与人文情怀巧妙地结合起来。我好奇,从空中俯瞰,黄河的颜色会呈现出怎样的变化?是泥沙俱下的浑黄,还是某些河段呈现出的独特青色?作者会不会用富有画面感的语言,描绘出那些只有在空中才能捕捉到的绝美瞬间?这本书,对我而言,不仅仅是一次地理的认知,更是一次心灵的远游,一次对历史和情感的深度挖掘。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从空中看黄河》让我联想到了一幅壮丽的画卷,脑海中不禁浮现出黄河蜿蜒流淌于广袤大地之上,时而奔腾咆哮,时而温婉柔美的景象。虽然我还没有来得及翻开书页,但我可以想象,作者一定用细腻的笔触,为我们勾勒出黄河母亲不同时期的风貌。或许,它会带领我们飞越巍峨的秦岭,俯瞰黄河九曲的壮丽,感受那份来自于高空的、独一无二的视角。我想象着,在作者的文字里,黄河的每一处弯道,每一座滩涂,都可能蕴藏着一段古老的故事,一段被岁月尘封的记忆。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一条河流的记录,更是一种对中华民族精神的探索,是对历史文化的追溯。我期待着,能够在这本书中,找到与黄河共鸣的心灵触动,感受到那份生生不息的生命力量,以及它滋养了多少代中华儿女的深厚情感。它应该是一本能让人沉静下来,细细品味的书,让我们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认识这条哺育了华夏文明的伟大河流。

评分

“从空中看黄河”,这个书名让我立刻感到一种宏大和深邃。我猜想,这本书可能不仅仅是在描绘黄河的地理风貌,更可能是在探讨黄河在中国历史和文化中的地位。从高处俯瞰,或许能更清晰地看到黄河如何孕育了中华文明,如何成为民族的母亲河。我期待,书中会涉及黄河与古代文明的关联,例如河姆渡文化、仰韶文化等,以及黄河在古代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所扮演的角色。我设想,作者可能会通过分析航拍图像,揭示古代的治黄工程,或者古代居民的生活方式与河流的关系。我想象着,书中会不会包含一些关于黄河水患的记载,以及古人如何与洪水抗争的故事。这本书,对我来说,更像是一部关于黄河的“史诗”,它不仅仅记录河流本身,更记录了河流所承载的民族记忆和文化基因。我希望,能从中获得对中华民族起源和发展的更深刻理解。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