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書基本信息 | |||
| 圖書名稱 | 車輪上重走長徵路 | 作者 | 大型紀錄片(長徵)攝製組 |
| 定價 | 68.00元 | 齣版社 | 中國國際廣播齣版社 |
| ISBN | 9787507839487 | 齣版日期 | 2017-10-01 |
| 字數 | 頁碼 | ||
| 版次 | 1 | 裝幀 | 平裝-膠訂 |
| 開本 | 16開 | 商品重量 | 0.4Kg |
| 內容簡介 | |
| 2016年是紅軍長徵勝利80周年,中央電視颱大型紀錄片《長徵》攝製組100多人兵分五路,循著當年紅軍長徵的足跡重走長徵路,訪問拍攝瞭大量的遺跡、人物素材,後期製作的500人團隊通過全景式再現、國際化視角講述、親曆者口述、數據量化解讀等手法,展示瞭黨人鐵一般信仰、鐵一般信念、鐵一般紀律、鐵一般擔當的長徵精神。2017年,正值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90周年之際,我們將重走長徵路的文字和圖片與觀眾、讀者分享。緬懷不朽的長徵,我們永遠在路上—— |
| 作者簡介 | |
| 中宣部“四個一批”人纔、全國“德藝雙馨”電視藝術工作者、中國紀錄片年度人物閆東總導演率領中央電視颱科教頻道重大題材紀錄片團隊30年來創作瞭《孔子》《長徵》《東方主戰場》《1937南京記憶》《百年》《國脈》《旗幟》《大魯藝》《港珠澳大橋》《大三峽》等30餘部重頭作品。作品曾榮獲國際盧米埃大奬、五次蟬聯中國金鷹奬紀錄片特彆奬、五次獲得中宣部“五個一工程”奬、多次獲廣電總局紀錄片大奬和星光奬。 |
| 目錄 | |
| 部分?旗幟飄揚004 吹響新長徵集結號008 長徵精神是剋服一切睏難的力量012 長徵是人類共同的精神財富016 “車輪上的長徵”與紀錄片創新第二部分?車輪滾滾路?長徵源頭探秘028 初識拍攝意義029 開啓走夜路模式031 辦法總比睏難多032 “三鞠躬” ——緻敬英雄033 探班035 17 棵樹的感動036 32 人的震撼037 守護與追尋039 嚴寒險峻的山頂040 製造效果與移步取景第二路?戰場渡口穿梭049 總導演陳詞婁山關050 迴龍場的艱難和雞鳴三省的逼仄052 搶救性拍攝老紅軍053 拍攝用光的講究055 也談航拍057 不放過任何一個拍攝機會059 烏濛磅礴走泥丸061 殺青香格裏拉第三路?雪山草地跋涉067 順利的開端 —— 幸運的冕寜069 “十七勇士”中隊071 “十三根鐵鏈,扛起一個共和國 ”074 天全、百丈 —— 對兩個方麵軍的不同作用075 尋找藏族漢子 —— 保全078 四上夾金山079 遇險達古雪山083 頂果寺活佛的心願085 海拔高的烈士墓088 紅原 —— 血染的草原090 吃人沼澤地 ——美麗巴西溝092 昔日牛屎房 —— 今日富裕藏鄉094 鬆潘 —— 紅軍長徵總碑園095 九寨溝的南坪小調第四路?會師陝北鑄魂103 高速堵 ——鋼鐵洪流中突圍104 路況差 —— 調整拍攝計劃106 解放區晴朗的天空107 六盤山頂農傢樂108 將颱堡受教育109 他們共同的名字 —— “紅軍”110 落石羊腸小道 —— 凶險112 被老紅軍笑聲感染114 “水鄉”收官第五路?搶救性采訪 —— 緻敬老紅軍120 遺憾與歡喜同時降臨122 久不發聲的老人122 邊講述邊吸氧124 不能講述的采訪125 106 歲仙風道骨126 我是個軍人128 98 歲老人的心結129 女紅軍的執著與堅守130 鷹派首長131 在酷暑的院子裏132 長徵火炬的傳遞第三部分?永遠在路上136 英雄史詩雋永傳頌144 紀錄片《長徵》拾遺150 長徵發源地拍攝散記154 長徵情緣158 長徵路上161 講述一個立體的長徵167 跨越極限 不忘初心170 懋功行吟179 山丹丹花開紅艷艷185 拍攝隨行筆記190 外拍多狀況 未雨先綢繆192 大型紀錄片《長徵》導演手記195 從一個特定鏡頭說起198 用照相機講述213 不老的紅軍附錄220 八集大型紀錄片《長徵》創作團隊後記 |
| 編輯推薦 | |
| 該書展示瞭《長徵》創作人員曆經近八個月的輾轉拍攝製作,追尋當年紅軍長徵的足跡,堅定信仰,磨煉意誌,嚮世人展示瞭恢宏壯闊的跋涉曆程,以鴻篇巨製抒寫瞭一部人民軍隊成長壯大的史詩。 大型文獻紀錄片《長徵》自 2016 年 10 月 13 日在央視及全國各省級衛視多輪播齣後,成為2016現象級的作品,在社會各界中引起瞭熱烈反響,長徵精神以更直觀、更具渲染力的形式展現在廣大觀眾麵前。中央宣傳部、國傢新聞齣版廣電總局、中央軍委政治工作部,於 2016 年 11 月 7 日在京聯閤舉辦大型紀錄片《長徵》研討會。12月4日,由中央電視颱和中國廣播電影電視社會組織聯閤會主辦,中央電視颱科教頻道、中央電視颱發展研究中心和《中國廣播電視學刊》聯閤承辦大型紀錄片《長徵》研討會。在這兩次研討會上,領導和專傢一緻認為,該片無論史實性,還是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都堪稱精品,是大型紀錄片的又一個高峰。《車輪上重走長徵路》一書是大型紀錄片《長徵》攝製組對《長徵》這部紀錄片的創作曆程的總結和整理,不僅在紀錄片創作方麵有很高的藉鑒意義,而且對長徵中的老紅軍和路綫有曆史的真實還原。 《長徵》劇組行程5.4萬多公裏,拍攝素材500多小時,梳理影像資料 600 多小時,采訪長徵沿途曆史事件目擊者 700 多人,搶救性采訪親曆長徵的老紅軍 49 位,他們中年齡*小的 92 歲,*的 106 歲,在片子播齣之前,先後有幾位離世。這些曆史性的搶救,在《車輪上重走長徵路》一書中均有體現。另外,該書更多的是由大型紀錄片《長徵》攝製團隊中的平凡又不普通的工作人員自己的殷切講述,更加真實、生動地展現瞭大型紀錄片《長徵》的拍攝構架、拍攝手法、拍攝過程和拍攝過程中的每個瞬間。 |
| 文摘 | |
| 序言 | |
書名《車輪上重走長徵路》就像一個奇妙的邀請,把我拉入瞭一個充滿想象的空間。長徵,這個詞語本身就承載著無比厚重的曆史分量,它代錶著勇氣、犧牲和信仰。而“車輪上”,則注入瞭一種現代的、甚至是帶著幾分灑脫的氣息。這種碰撞,讓我對這本書的寫作方式充滿瞭好奇。我忍不住猜測,作者是不是會選擇一種更加“接地氣”的方式來講述這段傳奇?是沿著當年的路綫,乘坐著現代的交通工具,一路走走停停,用眼睛去觀察,用心去感受,用筆去記錄?我希望這本書不是簡單地堆砌史料,而是能夠將曆史人物鮮活地呈現在讀者麵前,讓他們不再是冰冷的名字,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感、有思想的個體。我尤其期待,作者能否通過“車輪”這個載體,展現齣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翻天覆地的變化,以及這些變化與長徵精神之間的傳承和呼應。這本書會不會像一部穿越時空的紀錄片,將過去與現在巧妙地連接起來,讓我們在現代的繁榮中,更加深刻地理解長徵的意義和價值?這種新舊交融的敘事方式,無疑是這本書最大的亮點。
評分《車輪上重走長徵路》這個書名,實在是太有畫麵感瞭,也太能激發人的好奇心瞭!“長徵”本身就是一個充滿瞭曆史厚重感和英雄主義色彩的詞匯,想到它,我腦海中就浮現齣紅軍戰士們在艱難睏苦中跋涉的場景。而“車輪上”呢?這又是一種多麼鮮明的現代感,甚至帶著一絲浪漫主義的色彩。 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將這兩者巧妙地結閤在一起的。 我可以想象,這本書也許不是一本傳統的曆史讀物,而更像是一次充滿發現的旅程。作者會不會乘坐著現代化的交通工具,比如一輛車,或者一列火車,去追尋紅軍當年的路綫? 在旅途中,作者會觀察到什麼?又會遇到什麼樣的人?他們對長徵又有怎樣的記憶和感悟? 我尤其期待,這本書能夠通過這樣的方式,展現齣中國大地在這幾十年間發生的巨大變化,以及長徵精神在當下的傳承。 這種將曆史的宏大敘事與個人的行走體驗相結閤的寫法,一定會非常生動有趣,能夠讓讀者在輕鬆閱讀的同時,也能深刻地理解長徵的意義。 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這“車輪”碾過的土地上,又藏著怎樣的新故事和舊記憶。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足夠吸引人,那種厚重的曆史感撲麵而來,仿佛一下子就能將人帶迴那個烽火連天的年代。雖然我還沒有深入閱讀,但僅憑這封麵,我便能想象齣其中蘊含的波瀾壯闊。我想象著作者是如何將這段偉大的曆史用一種全新的視角呈現齣來的,是宏大的敘事,還是細膩的個人經曆?“車輪上”這個詞語本身就充滿瞭現代感,與“長徵”這個充滿艱辛的詞語碰撞,預示著一種非同尋常的體驗。這是否意味著作者會以一種更為輕鬆、或者說是更具流動性的方式來講述這段曆史?或許是通過某種交通工具,讓曆史的腳步不再那麼沉重,而是帶著現代的脈搏嚮前。我特彆期待看到作者如何在保持曆史的嚴肅性的同時,又賦予它新的生命力。它會不會像一部公路電影一樣,將沿途的風景、遇見的人、發生的故事串聯起來,形成一幅流動的曆史畫捲?這種跨越時空的對話,本身就充滿瞭引人入勝的魅力。我迫不及待地想翻開它,去感受那種新舊交織的衝擊,去探尋“車輪”碾過的土地上,究竟承載瞭怎樣的紅色記憶。
評分看到《車輪上重走長徵路》這個書名,我腦海中立刻浮現齣一種畫麵感。長徵,那是無數次翻越雪山、跨過草地的艱辛徵程,是那個年代的中國人民不屈不撓、砥礪前行的壯麗史詩。而“車輪上”這個詞,則帶給我一種截然不同的感覺,它似乎暗示著一種更加便捷、更加現代的方式來迴顧和體驗這段曆史。 我不禁猜想,這本書的作者是否會以一種非常個人化的視角,乘坐著現代的交通工具,沿著長徵的足跡,去探訪那些曾經發生過曆史事件的地方? 我對書中可能包含的內容充滿瞭期待。也許,作者會以一種類似旅行日記的形式,記錄下沿途的風土人情,以及這些地方在經曆瞭幾十年風雨後所發生的變化。 這種將曆史的厚重感與現代的活力相結閤的敘事方式,對我來說是極具吸引力的。 我希望這本書能夠不僅僅是講述曆史,更能引發讀者對當下生活的思考,讓我們在感受長徵精神的同時,也能從中汲取前進的力量。 這種跨越時空的對話,一定會帶來深刻的啓示。
評分當我在書店看到這本書的時候,第一時間就被它的書名吸引瞭。 “車輪上重走長徵路”,這個組閤太有意思瞭! 長徵,那是何等艱辛卓絕的一段曆史,是無數革命先烈用鮮血和生命鑄就的豐碑。而“車輪上”,這又是一種現代化的錶達,讓人不禁好奇,作者是如何將這兩種看似矛盾的元素結閤在一起的?我腦海中浮現齣各種可能性:也許是某種現代化的交通工具,比如汽車、火車,甚至是飛機,在現代的土地上,重溫那段刻骨銘心的足跡?或者,更是一種象徵性的手法,用現代的視角和思維,去理解和解讀長徵的意義?我猜想,這本書的內容或許會突破傳統史書的寫法,不再是枯燥的年代、事件羅列,而是更注重情感的連接和人文的關懷。它可能會帶領讀者,以一種前所未有的方式,去感受長徵的艱辛、偉大和不屈的精神。我甚至可以想象,書中可能會穿插一些沿途的見聞,現代社會的變遷與長徵時期的對比,這種反差本身就充滿瞭戲劇性。我非常期待這本書能夠給我帶來一種全新的曆史體驗,一種能夠觸動靈魂的共鳴。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