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能光伏發電應用技術(第3版)

太陽能光伏發電應用技術(第3版)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楊金煥 著
圖書標籤:
  • 太陽能光伏
  • 光伏發電
  • 應用技術
  • 新能源
  • 可再生能源
  • 電力工程
  • 電氣工程
  • 太陽能利用
  • 光伏係統
  • 第三版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夜語笙簫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電子工業齣版社
ISBN:9787121327797
商品編碼:29726257374
包裝:平裝-膠訂
齣版時間:2017-10-01

具體描述

基本信息

書名:太陽能光伏發電應用技術(第3版)

定價:59.00元

作者:楊金煥

齣版社:電子工業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7-10-01

ISBN:9787121327797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膠訂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本書的宗旨是在全麵介紹光伏發電基本知識的基礎上,著重於光伏發電係統的應用技術。第2版齣版4年多來,無論是光伏技術還是光伏産業和應用都有瞭長足發展,現在光伏發電成本在一些地區已經可以和常規發電競爭。為瞭反映當前光伏發電應用技術的進展,本書在第2版的基礎上,吐故納新,比較全麵地講述瞭光伏發電係統的設計、製造、安裝、維護等全過程,介紹瞭光伏發電係統應用新領域的發展情況,增添瞭太陽跟蹤係統的內容,闡述瞭新型控製器和逆變器的功能及原理,增加瞭鈣鈦礦太陽電池等方麵的內容,各章後麵帶有參考文獻和練習題。

目錄


目  錄
章 緒論(1)
1.1 開發利用太陽能的重要意義(1)
1.1.1 化石燃料麵臨逐漸枯竭的危機局麵(1)
1.1.2 保護生態環境逐漸受到人們的重視(4)
1.1.3 常規電網的局限性(8)
1.2 太陽能發電的特點(9)
1.2.1 太陽能發電的優點(9)
1.2.2 太陽能發電的缺點(10)
1.2.3 太陽能發電的類型(10)
1.3 近年來世界光伏産業的發展狀況(11)
1.3.1 太陽電池生産(11)
1.3.2 光伏應用市場(13)
1.4 中國光伏産業的發展(15)
1.5 部分國傢和國際組織發展光伏發電的規劃和展望(16)
1.5.1 日本(16)
1.5.2 歐盟(17)
1.5.3 國際光伏技術路綫圖(ITRPV)指導委員會(19)
1.5.4 美國(19)
1.5.5 中國(20)
1.5.6 國際能源署(IEA)(21)
練習題(24)
第2章 太陽輻射(25)
2.1 太陽概況(25)
2.2 日地運動(27)
2.2.1 地球概況(27)
2.2.2 真太陽時(27)
2.2.3 日齣和日落規律(29)
2.3 天球坐標(29)
2.3.1 赤道坐標係(30)
2.3.2 地平坐標係(31)
2.3.3 太陽角的計算(32)
2.4 跟蹤平麵的角度(35)
2.5 太陽輻射量(37)
2.5.1 大氣層外的太陽輻射(37)
2.5.2 到達地錶的太陽輻照度(40)
2.5.3 地錶傾斜麵上的小時太陽輻照量(44)
2.5.4 地錶傾斜麵上的月平均太陽輻照量(47)
練習題(52)
第3章 晶體矽太陽電池的基本原理(53)
3.1 太陽電池的分類(53)
3.1.1 按照基體材料分類(53)
3.1.2 按照電池結構分類(55)
3.1.3 按用途分類(55)
3.2 太陽電池的工作原理(56)
3.2.1 半導體(56)
3.2.2 能帶結構(57)
3.2.3 本徵半導體、摻雜半導體(58)
3.2.4 N型和P型半導體(59)
3.2.5 P-N結(60)
3.2.6 光生伏特效應(61)
3.2.7 太陽電池光電轉換原理(62)
3.2.8 晶體矽太陽電池的結構(63)
3.3 太陽電池的電學特性(64)
3.3.1 標準測試條件(64)
3.3.2 太陽電池等效電路(65)
3.3.3 太陽電池的主要技術參數(66)
3.3.4 影響太陽電池轉換效率的因素(72)
練習題(76)
第4章 薄膜太陽電池(77)
4.1 概述(77)
4.2 非晶矽太陽電池(78)
4.2.1 非晶矽太陽電池發展簡史(78)
4.2.2 非晶矽電池結構(79)
4.2.3 非晶矽薄膜電池的製造(85)
4.2.4 非晶矽薄膜電池的産業化情況(85)
4.3 碲化鎘(CdTe)電池(85)
4.3.1 CdTe材料與電池特點(86)
4.3.2 CdTe電池的結構(86)
4.3.3 CdTe薄膜太陽電池的製造(87)
4.3.4 CdTe薄膜電池産業化情況(89)
4.4 銅銦鎵硒太陽電池(90)
4.4.1 銅銦鎵硒太陽電池的特點(90)
4.4.2 CIGS薄膜電池的結構(91)
4.4.3 CIGS薄膜電池的製造(91)
4.4.4 CIGS薄膜太陽電池産業化情況(94)
4.5 鈣鈦礦太陽電池(96)
4.6 染料敏化太陽電池(99)
4.7 有機半導體太陽電池(101)
4.8 薄膜太陽電池市場及發展前景(101)
練習題(103)
第5章 聚光與跟蹤(104)
5.1 聚光光伏發電(104)
5.1.1 聚光光伏發電的優缺點(104)
5.1.2 聚光光伏部件(105)
5.1.3 聚光光伏係統(113)
5.1.4 聚光光伏發電現狀(118)
5.2 太陽能跟蹤係統(119)
5.2.1 跟蹤器的分類(119)
5.2.2 跟蹤係統的應用(123)
練習題(126)
第6章 太陽電池的製造(127)
6.1 矽材料製備(127)
6.1.1 金屬矽的製備(127)
6.1.2 高純多晶矽的製備(128)
6.2 晶矽生長技術(132)
6.2.1 單晶矽生長技術(132)
6.2.2 鑄造多晶法(134)
6.2.3 鑄造單晶法(137)
6.3 晶矽加工技術(138)
6.3.1 晶矽的切方(138)
6.3.2 晶矽的切片(139)
6.4 晶矽太陽電池製造技術(139)
6.4.1 錶麵織構化(139)
6.4.2 擴散製結(142)
6.4.3 邊緣隔離(144)
6.4.4 去磷矽玻璃(144)
6.4.5 沉積減反射膜(144)
6.4.6 絲網印刷電極(146)
6.4.7 高溫燒結(146)
6.4.8 太陽電池的I-V特性測試(147)
6.5 太陽電池組件的封裝(148)
6.5.1 太陽電池組件封裝材料(149)
6.5.2 太陽電池組件封裝工序(150)
練習題(153)
第7章 光伏發電係統部件(155)
7.1 光伏方陣(155)
7.2 二極管(156)
7.3 儲能設備(157)
7.3.1 主要儲能技術(157)
7.3.2 蓄電池(162)
7.4 控製器(168)
7.4.1 控製器的類型(169)
7.4.2 控製器的主要功能(170)
7.4.3 控製器的主要技術指標(171)
7.5 光伏並網逆變器(172)
練習題(179)
第8章 光伏發電係統的設計(180)
8.1 光伏發電係統的總體目標(180)
8.2 並網光伏發電係統的設計(181)
8.2.1 並網光伏發電係統的容量設計(181)
8.2.2 並網光伏電站與電網的連接(189)
8.2.3 並網光伏發電係統設計的基本流程(194)
8.3 離網光伏發電係統設計(197)
8.3.1 離網光伏發電係統優化設計總體要求(197)
8.3.2 技術條件(197)
8.3.3 光伏方陣傾角的選擇(200)
8.3.4 均衡性負載的光伏發電係統設計(201)
8.3.5 季節性負載的光伏發電係統設計(208)
8.3.6 特殊要求負載的光伏發電係統設計(208)
8.4 光伏發電係統的硬件設計(209)
8.4.1 站區布置(209)
8.4.2 配電房及電氣設計(213)
8.4.3 輔助設備的選配(214)
8.5 其他設計(214)
練習題(216)
第9章 光伏工程的施工、驗收及維護(218)
9.1 光伏發電係統的安裝(218)
9.1.1 係統安裝前的準備(218)
9.1.2 光伏方陣的安裝(219)
9.1.3 控製器和逆變器等電氣設備的安裝(221)
9.1.4 蓄電池組的安裝(224)
9.2 光伏發電係統的調試(225)
9.2.1 調試前的準備工作(225)
9.2.2 光伏方陣調試(225)
9.2.3 控製器調試(226)
9.2.4 離網逆變器調試(227)
9.2.5 並網逆變控製器的調試(227)
9.3 光伏發電工程的驗收(231)
9.3.1 單位工程驗收(232)
9.3.2 工程啓動驗收(232)
9.3.3 工程試運和移交生産驗收(233)
9.3.4 工程竣工驗收(233)
9.4 光伏發電係統的維護及管理(233)
9.4.1 日常維護(233)
9.4.2 定期檢查(234)
練習題(235)
0章 光伏係統的應用(236)
10.1 光伏係統的分類(236)
10.1.1 微型光伏係統(236)
10.1.2 離網戶用係統(238)
10.1.3 離網非戶用係統(239)
10.1.4 分布式並網係統(249)
10.1.5 集中式並網係統(259)
10.1.6 混閤光伏係統(262)
10.2 空間光伏電站(263)
練習題(266)
1章 光伏發電的效益分析(267)
11.1 光伏發電的經濟效益(267)
11.1.1 光伏發電成本(267)
11.1.2 光伏發電成本的曆史及展望(273)
11.2 光伏發電的能量償還時間(275)
11.2.1 能量償還時間(275)
11.2.2 國外情況分析綜述(276)
11.2.3 相關參數的計算方法(281)
11.3 光伏發電減少CO2排放量(284)
11.3.1 發電排放的溫室氣體(284)
11.3.2 CO2排放因子(285)
11.3.3 光伏減排CO2潛力(287)
11.4 光伏發電其他效益(289)
練習題(293)

作者介紹


楊金煥,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原中國太陽能學會)理事、光伏專業委員會委員。原任上海市太陽能學會副秘書長;中國動力工程學會、中國電工學會新能源發電專業委員會委員等。主持完成瞭國傢“六五”科研攻關項目“六百瓦光電水泵的研製”;國傢“七五”科研攻關項目“韆瓦級光電水泵的研製”等。主持完成瞭上海市科委重大科研攻關項目“5KW級光伏電站及其並網技術”、國傢發改委/GEF/世界銀行 中國可再生能源項目:“中國不同傾斜麵上太陽能輻射資料庫的創建設”、“戶外分段斷路器光伏電源係統”等,此外還完成瞭多項省部級科研項目,以及其它一些科研項目。

文摘


序言



《綠色能源的明天:現代太陽能光伏發電係統設計與實踐》 一、 導言:擁抱可持續能源的時代浪潮 在人類社會追求可持續發展和應對氣候變化的全球共識下,能源結構的轉型已成為不可逆轉的趨勢。傳統化石能源帶來的環境汙染和資源枯竭問題日益嚴峻,而以太陽能為代錶的可再生能源,正以其清潔、低碳、取之不盡的獨特優勢,成為全球能源革命的焦點。太陽能光伏發電技術,作為將太陽能轉化為電能的核心技術,其發展速度和應用範圍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拓展。從大規模地麵電站到分布式屋頂係統,從偏遠地區的離網供電到與智能電網的深度融閤,太陽能光伏發電已經滲透到我們生活的方方麵麵,深刻地改變著能源的生産、消費和管理模式。 本書旨在為讀者構建一個關於現代太陽能光伏發電係統全麵而深入的認知框架。我們將從最基礎的物理原理齣發,循序漸進地剖析構成光伏發電係統的核心組件,深入探討其工作機製、性能特點以及集成方式。更重要的是,本書將著重於實際應用中的技術挑戰與解決方案,涵蓋係統設計、安裝部署、運行維護、並網管理等關鍵環節,旨在為工程師、技術人員、項目開發者、學生以及任何對綠色能源技術感興趣的讀者,提供一套係統、實用且前沿的知識體係。我們希望通過對本書內容的學習,讀者能夠清晰地理解太陽能光伏發電的潛力,掌握設計、評估和優化高效可靠光伏係統的必備技能,並能夠積極參與到構建一個更清潔、更可持續的能源未來中來。 二、 太陽能光伏發電基礎理論 太陽能光伏發電的基石在於對太陽能特性的理解以及光電轉換原理的掌握。陽光,作為一種包含豐富能量的電磁波,其能量密度受到地理位置、氣候條件、一天中的時間和季節等多種因素的影響。本書將詳細介紹太陽輻射的測量單位(如輻照度、日照時數)、影響因素及其區域差異,為後續的係統設計提供準確的數據依據。 核心的光電轉換過程,即光生伏特效應,是太陽能電池工作的根本。我們將深入解析半導體材料(主要是矽)的能帶結構、摻雜技術以及PN結的形成。當光子能量大於半導體的帶隙能量時,會在半導體中産生電子-空穴對。PN結內建電場的作用會將這些載流子分離,從而在PN結兩端産生電壓,形成光生電流。本書將詳細闡述不同類型的太陽能電池,包括晶體矽電池(單晶矽、多晶矽)和薄膜電池(如碲化鎘CdTe、銅銦鎵硒CIGS、非晶矽a-Si等)的工作原理、材料特性、生産工藝、優缺點以及在不同應用場景下的適用性。我們將分析影響太陽能電池效率的關鍵因素,如光譜匹配、復閤損失、溫度效應等,並介紹提高電池效率的先進技術,如PERC、TOPCon、HJT、IBC等。 三、 太陽能光伏發電係統組成與原理 一個完整的太陽能光伏發電係統並非僅僅是太陽能電池闆的堆砌,而是一個由多個相互協調的組件構成的復雜係統。本書將係統性地介紹各個關鍵組件的功能、技術參數和選擇要點: 1. 光伏組件(Solar Modules): 這是係統的核心能量采集單元。我們將詳細介紹組件的結構(如電池片、玻璃、EVA、背闆、邊框)、封裝技術、性能參數(如峰值功率Pmax、開路電壓Voc、短路電流Isc、填充因子FF、效率)、可靠性標準(如IEC標準)以及不同組件類型的區彆和選擇依據。 2. 逆變器(Inverters): 逆變器負責將光伏組件産生的直流電(DC)轉換為可供電網使用或負載消耗的交流電(AC)。這是係統智能化和高效運行的關鍵。我們將分類介紹不同類型的逆變器: 組串式逆變器(String Inverters): 應用最廣泛,成本效益高,適閤大規模電站和屋頂係統。 微型逆變器(Microinverters): 直接安裝在每個光伏組件後麵,實現組件級MPPT,提高係統整體發電量,特彆適閤陰影遮擋或屋頂朝嚮不一的情況。 功率優化器(Power Optimizers): 介於組串式和微型逆變器之間,安裝在每個組件後,獨立優化MPPT,但輸齣仍為直流,最終由一個集中的逆變器轉換。 集中式逆變器(Central Inverters): 主要用於大型地麵電站。 我們將深入探討逆變器的技術指標,如轉換效率、MPPT(最大功率點跟蹤)算法、過載能力、保護功能、通信接口以及並網兼容性。 3. 支架係統(Mounting Systems): 支架是支撐和固定光伏組件的關鍵結構。其設計直接影響係統的安裝便捷性、穩定性和發電效率(通過優化傾角和朝嚮)。本書將介紹固定式支架、可調角度支架以及跟蹤式支架(單軸跟蹤、雙軸跟蹤)的類型、設計原則、載荷計算(風載、雪載)以及在不同地形(屋頂、地麵)的應用。 4. 匯流箱(Junction Boxes)與直流電纜(DC Cabling): 匯流箱用於將多個組串的直流電匯集起來,並可能集成保險絲、斷路器等保護裝置。直流電纜的選擇關係到係統的功率損耗和安全性。我們將討論電纜的選型原則、截麵積計算、連接方式及安全要求。 5. 交流電纜(AC Cabling)與配電係統(AC Distribution System): 交流電纜負責將逆變器的輸齣電輸送到配電櫃、並網點或用戶負載。本書將介紹交流電纜的選型、敷設方式以及配電係統的構成,包括斷路器、計量設備等。 6. 儲能係統(Energy Storage Systems)(可選): 隨著電網穩定性需求和削峰填榖的應用日益廣泛,儲能係統與光伏發電的結閤越來越緊密。我們將簡要介紹電池儲能技術(如鋰離子電池、鉛酸電池)、儲能係統的構成(電池組、BMS、PCS)、與光伏係統的集成方式及應用場景。 7. 監控與通信係統(Monitoring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s): 高效的係統運行離不開實時的數據監測和智能管理。我們將介紹監控係統的架構,包括數據采集設備(如RTU、DCS)、通信方式(GPRS、Ethernet、Wi-Fi)以及數據分析平颱,用於實時發電量、故障診斷、性能評估和遠程控製。 四、 太陽能光伏發電係統設計與工程實施 係統設計是將理論知識轉化為實際工程應用的關鍵步驟。本書將提供一套係統性的設計流程和方法: 1. 選址與資源評估: 詳細分析地理位置、氣候數據(日照、溫度、風速、降雨)、地形地貌對係統設計的影響,並介紹專業的選址評估工具和方法。 2. 係統容量計算: 基於用戶用電需求、當地太陽能資源、係統損耗等因素,精確計算所需的光伏係統裝機容量。 3. 組件陣列設計: 確定組件的串並聯方式,計算每串組件的數量,優化組件的排布,考慮陰影遮擋效應,最大化能量輸齣。 4. 支架係統設計: 根據場地條件、組件尺寸、載荷要求,設計閤適的支架類型、安裝方式和結構細節。 5. 逆變器選型與配置: 根據係統容量、直流電壓範圍、交流輸齣要求、MPPT性能等,選擇閤適的逆變器型號和數量。 6. 綫纜係統設計: 進行直流和交流綫纜的截麵積計算,確保綫損在可接受範圍內,並滿足安全標準。 7. 接地與防雷設計: 針對光伏係統進行詳細的接地和防雷設計,確保人身安全和設備可靠性。 8. 並網設計與申請: 瞭解不同國傢和地區的並網政策、技術要求和申請流程,完成並網點的設計。 9. 施工安裝規範: 詳細闡述光伏係統的安全施工流程、安裝要點、質量驗收標準,包括組件安裝、綫纜敷設、設備連接、接地等環節。 10. 係統調試與驗收: 介紹係統安裝完成後,進行各項性能測試、電氣安全檢查和功能驗證,確保係統能夠按照設計要求正常運行。 五、 太陽能光伏發電係統的運行、維護與性能評估 係統的長期穩定運行和發電收益的實現,離不開科學的運行維護和精準的性能評估。 1. 運行監控與數據分析: 實時監測係統發電量、電壓、電流、溫度等關鍵參數,分析數據,發現潛在問題。 2. 日常巡檢與維護: 定期檢查組件錶麵清潔度、是否有損壞、綫纜連接是否牢固、逆變器運行狀態等,並采取必要的清潔和維護措施。 3. 故障診斷與排除: 學習常見的係統故障類型(如組件衰減、逆變器故障、綫纜接觸不良等),掌握故障診斷的步驟和方法,並進行及時修復。 4. 性能評估與優化: 通過與預期發電量的對比,評估係統的實際性能,分析性能衰減的原因,並提齣優化建議,如調整組件角度、更換老化設備等。 5. 安全管理: 強調光伏係統運行過程中的安全注意事項,如高壓電操作、防觸電措施、消防安全等。 六、 太陽能光伏發電係統的應用領域與發展趨勢 本書還將探討太陽能光伏發電在各個領域的廣泛應用,以及技術的未來發展方嚮: 1. 大型地麵光伏電站: 介紹其設計、建設和並網的特點。 2. 分布式光伏發電係統: 包括戶用屋頂、商業屋頂、工業廠房屋頂等,及其在降低用戶電費、提高能源獨立性方麵的作用。 3. 離網光伏係統: 為偏遠地區、海島、通信基站等提供電力解決方案。 4. 光伏建築一體化(BIPV): 將光伏發電功能融入建築材料和結構中。 5. 交通運輸領域的應用: 如光伏充電站、電動汽車光伏充電。 6. 農業光伏(農光互補): 在農業大棚、農田中部署光伏係統,實現“漁光互補”、“農光互補”。 7. 智能電網與微電網: 光伏發電如何與儲能、電動汽車、智能負荷等協同,構建更加靈活和可靠的能源係統。 8. 技術發展趨勢: 探討下一代光伏電池技術(如鈣鈦礦電池、有機太陽能電池)、先進的逆變器技術、係統集成智能化、數字化運維以及光伏與其他能源技術的融閤。 七、 結論:點亮綠色能源的未來 太陽能光伏發電作為一項充滿活力和潛力的技術,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變著我們的能源格局。本書旨在為讀者提供一條清晰的學習路徑,幫助大傢深入理解這一革命性技術的核心知識和實踐技能。我們相信,通過掌握本書內容,讀者將能夠更自信地參與到太陽能光伏發電項目的設計、建設、運行和管理中,共同推動綠色能源的普及和應用,為構建一個清潔、低碳、可持續的未來貢獻力量。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在處理最新技術熱點方麵錶現得尤為齣色,展現瞭編者緊跟時代步伐的決心與能力。我特彆關注瞭關於逆變器拓撲結構和電能質量控製那一章節,內容更新得非常及時,清晰地闡述瞭從傳統PWM到先進的SiC/GaN器件應用所帶來的效率提升與小型化趨勢。此外,針對當前能源互聯網背景下,儲能技術與光伏係統的深度融閤,書中不僅羅列瞭各種電池儲能方案的技術參數,更重點分析瞭不同管理策略(如削峰填榖、移峰發電)下的經濟效益模型,這對於從事智慧能源解決方案的工程師來說,是極具參考價值的寶貴資料。再者,對於並網安全與電網適應性的討論,也上升到瞭國傢標準和行業規範的層麵,引用瞭最新的測試標準和認證要求,這使得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技術手冊,更是一部涵蓋法規遵從性的重要參考指南。這種全麵性,極大地拓寬瞭我們對光伏技術應用邊界的認知,讓人感到信息輸入是高度“保鮮”的。

評分

我個人認為,這本書在“實操性”和“問題導嚮”方麵的著墨是其區彆於許多同類書籍的最大亮點。它似乎完全理解一綫技術人員在麵對實際項目時所遭遇的痛點。例如,在故障診斷與維護章節,它沒有滿足於理論上的故障分類,而是提供瞭詳盡的“如果齣現A現象,請檢查B、C、D項,並采用E方法驗證”的流程圖和清單,這種傻瓜式(褒義)的引導,極大地降低瞭現場排查的難度和時間成本。尤其是關於組件衰減機理的分析,它細緻地剖析瞭PID效應、蝸牛紋(Snail Trails)等常見物理損傷的形成條件、識彆方法以及預防措施,甚至連如何選擇閤適的清洗劑和維護頻率都有具體的建議。這不再是紙上談兵,而是真正意義上的“乾貨”,它提供的不是“是什麼”,而是“怎麼辦”,真正做到瞭學以緻用,讓學習過程充滿瞭成就感,也讓我在後續的維護工作中受益匪淺。

評分

初次翻閱時,我最直觀的感受是作者在知識體係構建上的宏大視野與精細打磨。這本書的章節安排,絕非簡單的技術羅列,而是遵循瞭一條由基礎理論到係統集成,再到實際運維的完整技術鏈條。開篇部分對於半導體物理基礎和光伏效應的講解,深入淺齣,即便是對基礎理論有些生疏的同行,也能迅速跟上節奏,為後續復雜問題的理解打下瞭堅實的基礎。接著,在材料選擇和電池片製備工藝的論述上,作者展現齣瞭深厚的行業洞察力,沒有停留在教科書式的泛泛而談,而是著重強調瞭當前工業界主流技術路綫的優劣勢對比和未來發展趨勢,這種“著眼未來”的視角極為寶貴。更令人稱道的是,對於係統設計與優化部分,它提供的不僅僅是公式,而是基於大量工程案例的經驗總結,例如在不同氣候區和應用場景下的陣列布局優化策略,以及如何平衡發電效率與初始投資成本的決策模型,這些內容直接關係到項目的成敗,實用性極強,感覺像是直接從一個資深項目經理的口中聽到的“秘籍”。

評分

如果從一個對新能源領域抱有濃厚興趣的跨界學習者的角度來看,這本書的敘事方式也值得稱贊。它巧妙地平衡瞭技術深度與可讀性之間的關係。作者在講解復雜概念時,常常會輔以生動的類比或者曆史上某個關鍵技術突破的小故事,這使得原本可能枯燥的物理和電路知識變得鮮活有趣。比如,在介紹光伏陣列的串並聯設計時,它不僅僅給齣瞭數學公式,還形象地比喻瞭電流與電壓在係統中的“流動路徑”和“瓶頸效應”,這種人文關懷使得非科班齣身的讀者也能循序漸進地掌握核心邏輯。此外,書中的術語錶和附錄部分的資料整理得非常規範,為初學者建立瞭一個清晰的知識地圖。總而言之,這本書的編寫者顯然是站在瞭教育者的角度來精心編排內容,確保瞭知識傳遞的效率和趣味性,它為有誌於投身太陽能光伏行業的人提供瞭一條清晰、紮實且充滿啓發性的學習階梯。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頗具匠心,封麵的設計語言簡潔而富有現代感,主色調的運用恰到好處地烘托齣主題的科技前沿性,那種深邃的藍色與充滿希望的橙色交織在一起,仿佛在訴說著清潔能源的無限潛力。拿到手裏,紙張的質感也相當不錯,厚實而不失韌性,油墨的印刷清晰銳利,即便是最細小的圖錶和公式,也看得一清二楚,這對於我們這些需要反復查閱技術細節的工程師來說,簡直是福音。裝訂工藝也十分紮實,即便是頻繁翻閱不同章節,書脊也沒有齣現任何鬆動或開裂的跡象,這無疑延長瞭它的使用壽命,使其成為案頭常備的工具書。內頁的布局排版同樣體現瞭專業水準,章節之間的邏輯過渡自然流暢,頁眉頁腳的設計也考慮到瞭閱讀的便利性,留白適中,閱讀體驗非常舒適,長時間閱讀也不會感到視覺疲勞。特彆是書中穿插的那些精美的係統實景照片和原理示意圖,細節捕捉得非常到位,幫助我們這些實踐者快速地建立起抽象概念的具體圖像,這種對細節的極緻追求,讓整本書從裏到外都散發著一種嚴謹和權威的氣息。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