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数字建筑设计作品集
定价:58.00元
作者:徐卫国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8-01
ISBN:9787302444954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数字建筑设计的核心内容是通过软件程序自动生成形体,而形体生成需要算法。算法是一系列按顺序组织在一起的逻辑判断和操作,即指令,它们共同完成形体生成的任务。算法生形可通过不同的途径完成,比如,使用已有软件菜单,如Rhino软件里的放样操作,也可使用已有的参数化设计软件,如DP、GC、Grasshopper 等建立形态参数模型来生形,这是因为在软件菜单的背后也是算法在起作用;或利用已有软件的脚本语言描述算法进行计算生形,如MAYA里的MEL语言或Rhino里的RhinoScript等;当然,我们也可在操作系统平台上编写程序描述算法,通过计算生成形体或建立参数模型进而生形,从而得到设计雏形,并进一步将其发展成设计方案。
算法生形是本设计课程的基本要求之一,在对各种来自人的行为活动要求及外部环境条件因素综合分析的基础上,针对分析结果选择或创造算法,利用软件技术进行设计形体计算生成。比如“分形城市”使用DLA算法在特定地形上生成枝杈形态,作为道路系统及建筑雏形发展出*终设计;“聚集—自然—生长”使用元胞自动机算法单胞相互作用形成的集群形态作为建筑群落,形成了设计;“成纤维细胞”则是研究了人体缝合伤口的成纤维细胞弥合伤口的生物形态变化过程,利用TSpline、Millipede、Grasshopper、Weavebird等软件组合来模拟形态发生过程,并用于规划景观的设计;“准晶空间”以准晶体结构关系为基础构筑算法生成适合于码头使用要求的形态空间发展出码头的复杂体量。算法生形的优势在于可面对复杂的使用及环境要求,并有的放矢地通过计算生成满足要求的复杂建筑形体和空间。
内容提要
全面介绍了研究生实验性建筑设计教学“数字建筑设计”课程的教学探索,以29个设计实例创造性地阐述了数字建筑设计方案的场地研究、算法运用、设计生成、技术工具、设计思想、设计成果;通过阅读上述实例,读者可学习如何基于各种不同的活动行为及环境因素、运用数字设计方法进行总平面规划生成及建筑设计方案的形态建模。
目录
目录Contents
序:边教边思考——“数字建筑设计”教学笔记
IV
01 准晶体空间| Quasicrystal Space 02
02 放射虫仿生学设计| Bionics Design Imitating Radiolarian 10
03 根系综合体| Root System Complex 16
04 阴阳复合| The Yin-Yang Complex 22
05 城市接缝| City Seaming 28
06 纵横| Horizontal Vertical 32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翻阅《数字建筑设计作品集》的过程,就像进行了一场高强度的认知训练。它里面的内容密度高得惊人,几乎没有可以跳过的“水词”。我特别喜欢它对“设计迭代”的呈现方式。在好几个项目中,作者没有仅仅展示最终版,而是把设计初期几十个失败的版本并列展示出来,并附带了每一版被否决的理由——是结构不稳定、采光不佳,还是能耗过高。这种坦诚的展示,对于正在学习设计的学生来说,简直是无价之宝。我们通常看到的都是“完美成品”,很少有人敢于展示自己推翻自己多少次。这种“Show Your Work”的精神,远比炫耀最终成果要来得震撼。通过这些失败的路径,我能清晰地看到设计师是如何在各种约束条件下进行取舍和权衡的。例如,在一个室内空间设计中,为了实现特定声学效果,他们不得不牺牲掉一部分自然采光,这本书详细记录了这种“痛苦的抉择”背后的数据支撑。它教会我,好的设计,往往是无数次权衡博弈后的最优解,而不是一步到位的灵光乍现。
评分我购买这本书的时候,主要目的是想找一些灵感,做一些能让自己眼前一亮的造型参考。然而,读完之后,我发现自己获得的远不止是视觉上的刺激,而是一种思维框架的重塑。这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一个地方,是它对“人机协作”的探讨。其中一篇技术论文,详细描述了他们如何利用VR/AR技术,让非专业用户(比如社区居民)实时地参与到建筑方案的反馈过程中。居民可以直接在虚拟空间里“行走”,并用简单的指令调整墙体的颜色、窗户的大小,设计师的电脑会立刻显示这种调整对整体能耗的影响。这种强调“民主设计”和“实时反馈”的理念,让我看到了数字技术在建筑社会学层面上的巨大潜力。它不再是少数精英的自嗨,而是真正实现了从“为人民设计”到“与人民一起设计”的转变。总而言之,这不是一本“好看”的作品集,而是一本“有用”的宣言,宣告着建筑行业正迈向一个更透明、更精确、更具互动性的未来。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设计本身就是一种极简主义的胜利。页边距的留白恰到好处,文字的字体选择沉稳大气,既保证了可读性,又不会抢走那些精美复杂的设计图的风头。更值得一提的是,它对“参数化组件”的描述方式。不同于其他作品集简单地贴上一个3D模型截图,这本书使用了大量的“节点图”和“逻辑流程图”来解构设计元素是如何被驱动的。比如,有一个复杂曲面幕墙的设计,它不是一个固定的模型,而是由数百个可独立调整的参数控制的。书中提供了一个清晰的图表,展示了当“风荷载系数”从A点调整到B点时,每一个幕墙单元的角度、开孔率是如何同步变化的。这让我不禁思考,未来的建筑师,或许更应该像软件工程师一样思考,构建的是一套可响应变化的系统,而不是一个静态的物体。这本书提供了一个清晰的蓝图,展示了如何用数字的语言去编写建筑的“行为代码”。
评分这本厚重的《数字建筑设计作品集》拿在手上,沉甸甸的,光是封面那种哑光的质感,就透露出一种专业和沉稳的气息。我原本是带着一点点好奇心来的,毕竟“数字”这个词在建筑领域意味着什么,是炫酷的参数化模型,还是高效的BIM流程?翻开扉页,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排精心排版的项目图纸,这些图纸的精细程度简直令人惊叹。它不像一般的作品集那样只展示最终效果图,而是深入到了设计概念的生成过程。比如,其中一个关于城市更新的项目,作者没有直接展示摩天大楼的立面,而是花了大篇幅去解释他们如何利用城市大数据分析,找出老旧街区的热力学瓶颈,然后用算法推导出空间布局的最优解。那些算法流程图,复杂得像微缩的电路板,但又透着一种严谨的美感。我甚至能想象到设计团队在屏幕前,面对着无穷无尽的数据点,如何一步步将抽象的逻辑转化为具体的建筑形态。它让我意识到,现在的建筑设计早就不是单纯的艺术创作,而是一场结合了工程学、社会学甚至计算机科学的复杂实验。对于想进入前沿设计院所的年轻人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本极佳的“心法秘籍”,它教的不是“怎么画图”,而是“怎么思考”。
评分说实话,我是一个偏爱传统手绘和材料质感的建筑师,一开始我对这种充斥着“数字孪生”、“生成式设计”的术语感到有些抗拒。我总觉得,建筑的灵魂在于材料的触感、光影的变化,那些冷冰冰的算法能做出有温度的建筑吗?然而,这本书成功地打破了我的偏见。其中有几个案例,是关于生态修复和可持续建筑的,它们的设计逻辑完全基于对自然环境的模拟。我记得有一个沿海湿地公园的设计,作者展示了他们如何通过流体力学仿真,来设计导流堤坝的形状,以达到最小化对当地物种迁徙的影响。最让我触动的是,在展示了所有复杂的计算过程之后,最终呈现的建筑形态,却回归到了极其简洁、近乎“有机”的状态。它们仿佛是从土地里生长出来的一样,完全没有那种“电脑造物”的生硬感。这让我深刻反思,数字工具并不是取代人的直觉,而是将人的直觉,通过更强大的工具,推向了更精妙的、以前无法企及的精度和复杂性。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展示了技术如何为人文关怀服务,而不是反过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