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世界红卍字会及其慈善事业研究 | 作者 | 李光伟 |
| 定价 | 56.00元 | 出版社 | 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
| ISBN | 9787565034664 | 出版日期 | 2017-07-01 |
| 字数 | 页码 | 326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16开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世界红卍字会与民国时期的红十字会、华洋义赈会齐名,20世纪20年代前后萌生于山东,此后数年间推展至大半个中国,并东传日本、朝鲜,南至新加坡等地,堪称近代中国本土一个规模大的慈善救济团体。《世界红卍字会及其慈善事业研究》系统搜集有关档案文献、内部资料、地方史志、社会调查、报纸杂志、回忆口述等,对世界红卍字会(道院)的萌生背景、发展变迁、道慈架构、成员状况、管理机制、扶乩静坐、经费运作、临时慈善事业、慈善事业等进行全面考察,对其历史地位与作用予以客观评鉴,为该领域今后的研究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也为新时期完善社会救助体系、推进中国慈善事业发展提供了历史借鉴。 |
| 作者简介 | |
| 李光伟,山东青州人,历史学博士,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博士后,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近世社会经济史、慈善史,在《历史研究》《清史研究》《史学月刊》等发表论文多篇。 |
| 目录 | |
| 导言 一、学术史述评 二、资料发掘与整理 三、篇章结构与研究进路 兴盛衰亡篇 章 萌生之因缘 一、从西学东渐到中国传统文化复归 二、在华基督教发展与中国社会新动向 三、天灾人祸与慈善事业新气象 第二章 发展与变迁 一、在滨县萌生 二、在济南创立及初步发展 三、查封之顿挫 四、启封后之发展 五、改组与解散 组织建制篇 第三章 架构与职责 一、道院组织体系 二、世界红卍字会组织体系 第四章 成员与规制 一、成员状况 二、人院会动机 三、自律约束机制 第五章 道德社考辨 一、创立时间、宗旨与性质 二、组织建制与职能 三、艰难曲折的变迁历程 第六章 女道德社考释 一、创立时间、宗旨与性质 二、组织建制与职能 三、修行程序与规则 四、成员状况 五、思想理念 六、发展概况 内部活动篇 第七章 扶乩辨正 一、劝善教化功能的解读 二、反对迷信、力行劝善 三、形似神异 四、侯素爽谈扶乩 第八章 静坐探析 一、静坐方式 二、静坐功能 第九章 经费运作 一、道院经费 二、世界红卍字会经费 三、征信录 慈善救济篇 第十章 临时慈善事业 一、灾荒救济 二、战事救济 三、冬/春赈 四、其他临时救济 五、域外救济 六、赈济程序与措施 第十一章 慈善事业 一、卍字学校 二、平民工厂 三、慈善医疗 四、施棺所 五、惜字处 六、因利局 七、平粜局 八、育婴堂 九、残废院 十、恤嫠恤产局 十一、恤养院 余论 一、衰微原因 二、历史评鉴 三、跳出中国慈善事业兴衰律 参考文献 后记 |
| 编辑推荐 | |
| 文摘 | |
| 序言 | |
这部著作深入剖析了一个特定历史时期和地域背景下的民间宗教组织——世界红卍字会,其研究的视角颇为独特,尤其是在探讨其慈善实践方面,展现了作者扎实的田野调查和文献梳理功底。阅读过程中,我能感受到作者试图超越传统上对这类组织“迷信”或“教派”的简单标签化处理,而是将其置于更广阔的社会变迁与现代性构建的脉络中进行审视。书中对于红卍字会在兴办教育、医疗、赈灾等方面所展现出的组织能力和资源调动能力,描述得细致入微,几乎让我看到了那个时代普通民众在面对天灾人祸时,依赖这些民间力量寻求救助的真实图景。特别是对于其资金来源、内部治理结构以及与官方机构的互动方式的解析,提供了大量鲜活的案例和一手资料,这使得对红卍字会的研究不再是空中楼阁式的理论推演,而是建立在坚实的历史事实基础之上。作者没有回避组织内部的复杂性与矛盾性,这使得整体的论述显得更加平衡和可信。
评分整体来看,这是一部非常扎实且具有启发性的学术专著。它不仅为研究近代中国民间慈善史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案例支撑,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一种观察社会变迁的独特视角,即通过一个非主流但影响力巨大的组织,去窥见社会结构在动荡中所展现出的韧性与重塑能力。我特别喜欢作者那种冷静的叙述风格,既不拔高也不贬低,只是客观地呈现历史事实和组织逻辑。它让我意识到,历史上的许多“慈善”行为,背后都交织着复杂的权力关系、资源竞争和身份构建。对于任何对近代中国社会动员、民间信仰与国家建设交叉领域感兴趣的读者来说,这本书都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案头参考,其提供的知识密度和分析的深度,足以支撑长期的思考和回味。
评分这部研究的深度,很大程度上来源于作者对语境的精准把握。它成功地将红卍字会的活动放置于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复杂的政治、社会和文化环境中,使其慈善行为不再是孤立的道德事件,而是具有明确时代烙印的社会工程。比如,书中对该组织在抗日战争爆发后所扮演角色的讨论,就相当精彩,它揭示了民间宗教组织在民族危亡时刻,其身份认同是如何迅速地从地方性或超国家性向国家性靠拢的复杂心理过程。这种对组织身份流变的细腻描摹,使得历史的层次感大大增加。而且,作者似乎非常注重不同地域分支之间的差异性,避免了将一个庞大的组织简单化处理,这体现了研究者极高的审慎和对细节的尊重,让整体的论述显得格外可靠和扎实。
评分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似乎运用了一种社会史的路径来重构这个组织的图景。它不是从教义和神学角度切入,而是聚焦于“人”——那些参与者、受助者以及组织背后的精英是如何运作的。这种将宏大叙事解构为微观实践的做法,极大地增强了历史的厚度和质感。书中的某些章节对于红卍字会如何吸收和转化传统儒释道的慈善理念,并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进行包装和推广的论述,尤其精彩。它揭示了传统在面对现代性挑战时,并非完全被动地消亡,而是可以以一种“借壳上市”的方式进行适应性生存和发展。这种对历史主体能动性的肯定,让整部作品充满了积极的解读力量,它让我们看到,在看似混乱的社会转型期,总有力量在默默地支撑着社会的底线和道德的延续。
评分这本书的行文风格非常具有学术的严谨性,但又不失叙事的张力,对于非专业读者而言,阅读体验也相当引人入胜。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敏感历史议题时的审慎态度,比如如何平衡宗教信仰与世俗化进程之间的张力。它不仅仅是一部关于“某个组织”的历史研究,更像是一部关于近代中国社会“自救”模式的深度剖析。作者将红卍字会的慈善活动视为当时社会福利体系缺失的一种有效补充,甚至在某些方面体现出超越官方的效率和灵活性。这种分析框架,让我对理解近代中国的社会治理结构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读完后,我开始重新思考,在传统权威结构瓦解、现代国家能力尚未完全建立的转型期,民间组织是如何填补治理真空,并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参与到现代性的实践中的。书中引用的许多史料,都带有强烈的现场感,仿佛能穿越时空,亲眼目睹那些义演、义卖和施粥的场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