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儿童情绪管理与性格培养绘本-永远爱你:如何面对失去(精装)
定价:35.00元
作者: 邦妮·朱克(Bonnie Zucker), 金
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03-01
ISBN:9787122306753
字数:
页码:32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2-3岁
1.专业性——美国心理学会儿童心理学专家撰写,专业插画家绘图。书后附有“写给父母的话”,从儿童发展心理学的角度剖析孩子乱发脾气的心理因素,帮助家长理解孩子,并提供了更多关于如何让孩子学会控制情绪的具体策略。 2.实用性——给父母们补充相关儿童心理学知识,帮助父母更好地与孩子相处,解决育儿过程中的种种困惑。 3.趣味性——精彩的小故事蕴含成长的大道理。亲子共读的形式让家长和孩子一起快乐阅读。 4.安全环保——采用可持续森林环保纸,大豆油墨环保印刷,亚光铜保护孩子视力。入选北京市绿色印刷工程——青少年读物绿色印刷示范项目。
内容提要
当亲人去世后,给年幼的孩子解释这件事是有点困难的,尤其是你自己也在承受着失去亲人的痛苦。 n
简洁优美的文字,柔和温暖的插图,《永远爱你》用恰当的形式向2-3岁的孩子解释了死亡,并且告诉孩子,伤心难过都是正常的。爱是永存的。 n
书后附有心理学专家的“写给父母的话”,在整个哀伤期间,就如何向孩子谈论死亡,如何回答孩子的问题,如何跟孩子沟通交流等为父母提供了许多策略和技巧。
目录
作者介绍
邦妮·朱克,私人诊所的执业心理治疗师,本科毕业于乔治·华盛顿大学,硕士毕业于巴尔的摩大学,博士毕业于芝加哥职业心理学校。她专门研究焦虑症的治疗,著有《让孩子远离焦虑症》(Anxiety-Free Kids)《控制强迫症》(Take Control of OCD),跟他人合著了《儿童和青少年韧性培养计划》(ResilienceBuilderProgramforChildrenandAdolescents)和2张舒缓的CD。她和丈夫及2个儿子——艾萨克,托德 (以她母亲的名字——托尔玛命名)住在马里兰州的贝塞斯达。
文摘
序言
我是一名对教育理念有着自己独到见解的教育工作者。在我的职业生涯中,我接触过无数关于儿童成长的书籍,但《永远爱你:如何面对失去》这本书,却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内涵,让我眼前一亮。我尤其欣赏它在处理“失去”这个普遍但又棘手的问题时,所展现出的智慧和温度。作者并没有试图给孩子灌输“坚强”的观念,而是引导他们去理解和接纳自己的情感,并从中找到力量。书中对“爱”的强调,不仅仅是指亲情,更是一种生命中的连接和支持,这种连接能够帮助孩子在面对挑战时,找到内心的安宁。我反复阅读了书中的一些情节,发现作者在细节的处理上非常到位,每一个画面,每一个字句,都充满了对孩子的尊重和理解。这本书为我们教育者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范例,让我们知道,如何以一种更具同理心、更支持性的方式,与孩子沟通,帮助他们成长。我相信,将这样一本充满智慧和爱的绘本引入课堂,一定会给孩子们带来深刻的积极影响,让他们在面对生活的起伏时,拥有更强大的内心力量。
评分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绘本,不如说是一本心灵的指南。我是一名初期的“新手妈妈”,面对孩子各种各样的新生事物,总是小心翼翼,生怕自己做得不够好,或者做得不对。《永远爱你:如何面对失去》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我们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失去”,可能是失去了一件心爱的玩具,可能是失去了一段熟悉的童年时光,甚至可能是失去了一些我们曾经以为不会离开的人。这本书没有用枯燥的说教,而是通过一个充满爱与温暖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孩子内心的世界,也让我们明白了,作为家长,应该如何去引导孩子,如何去陪伴他们度过那些艰难的时刻。我尤其被书中对于“爱”的描写所打动,它传递的不仅仅是父母对孩子的爱,更是一种生命中普遍存在的、温暖的、连接性的力量。这种力量,能够让孩子在面对任何挑战时,都感受到安全和支持。我学会了,在孩子经历“失去”时,与其强行让他们“坚强”,不如先允许他们哭泣,允许他们悲伤,然后用爱和理解,陪伴他们一起走出来。这本书让我更加自信,也更加有勇气去面对育儿路上的各种挑战。我还会把这本书推荐给我的朋友们,希望她们也能从中获得力量和启发。
评分我是一名对艺术和情感表达都充满热情的插画师,我一直相信,好的图画能够传递比文字更深层的情感。《永远爱你:如何面对失去》这本书,在我看到它的插画时,就深深地吸引了我。画面色彩柔和,人物的表情刻画得非常细腻,充满了生命力。我尤其喜欢书中对“失去”的描绘,并没有用过于写实或者悲伤的笔触,而是用一种充满想象力和象征意义的方式,将孩子内心的感受呈现出来。比如,当主人公感受到“失去”时,周围的景物会发生一些奇妙的变化,但这些变化又不会让他感到恐惧,反而充满了一种温柔的力量。我能感受到作者在创作这本书时,不仅仅是在讲一个故事,更是在用视觉语言,与孩子们进行一场情感的对话。这种对话,是充满理解、关怀和爱的。我从这本书的插画中,也获得了许多灵感,它让我思考,如何用画面来传达更复杂、更深刻的情感。这本书的文字和图画结合得非常完美,相得益彰,共同营造出了一种温暖、治愈的阅读体验。我相信,这本书一定会给孩子们带来深刻的触动,让他们在感受到“失去”的同时,也能感受到“爱”的力量。
评分我是一位全职妈妈,我的孩子今年五岁,正是情绪起伏比较大的年纪。他有时候会因为一点点小事就哭闹不止,让我感到非常头疼。我尝试了很多方法,比如讲道理、冷处理,但效果都不太理想。偶然间,我在书店看到了这套情绪管理绘本,尤其是《永远爱你:如何面对失去》这本书,它的名字就深深地触动了我。我本身就对“失去”这个话题非常敏感,因为我觉得这是生活中一个很难回避,但又非常需要引导孩子去面对的议题。我带着孩子一起翻看了这本书,他虽然还不能完全理解书中的所有含义,但被里面的图画深深吸引了。画面的色彩柔和,人物的表情刻画得非常生动,我能看到他盯着那些图画,若有所思的样子。我尝试着为他念书,用一种轻柔的语调,配合着书中的情节,他竟然非常安静地听完了。我注意到,书中在描述“失去”的时候,并没有用非常负面的词语,而是用一种充满爱和温暖的方式来呈现,比如主人公虽然失去了什么,但他仍然被深深地爱着,这给我很大的启发。我一直担心太早让孩子接触“失去”这个话题会让他感到害怕,但这本书却让我看到了另一种可能性。它没有回避痛苦,但它强调了爱与连接的力量,让孩子明白,即使面对失去,爱也不会消失。这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失去”,更是关于“爱”和“连接”的永恒。我打算以后,会根据书中的情节,和孩子进行更多的互动,比如问他关于“失去”的感受,同时也告诉他,我永远爱他,无论发生什么。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切入点,让我能够更自然、更开放地和孩子谈论这些敏感的话题。
评分作为一名心理咨询师,我一直在关注儿童心理健康领域。在我看来,很多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情绪困扰,而家长和教育者往往缺乏足够的方法和工具来帮助他们。这套《情绪管理与性格培养绘本》引起了我的浓厚兴趣,特别是《永远爱你:如何面对失去》这本书。我仔细阅读了这本书的介绍和部分内容,发现它在处理“失去”这个主题上,做得非常出色。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失去”定义为一种负面的事件,而是将其融入到孩子成长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情境中,并且强调了失去带来的成长和蜕变。书中对孩子情感的细腻捕捉,以及对家长引导方式的建议,都体现了作者深厚的专业功底。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爱”的阐述,它不仅仅是指亲人之间的爱,更是一种普遍的、连接性的爱,这种爱能够成为孩子面对困难时的坚实后盾。对于咨询对象中的家庭,特别是那些孩子正经历重大生活变故(如亲人离世、宠物离去、搬家分离等)的,这本书无疑是一个非常宝贵的资源。它可以帮助家长以一种更具同理心、更支持性的方式与孩子沟通,帮助孩子理解自己的情绪,并学会健康的应对机制。书中的插画风格也十分重要,它营造出一种安全、温暖、充满希望的氛围,让孩子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到治愈的力量。我计划将这本书推荐给我的来访家庭,并结合我的专业知识,引导他们更好地利用这本书来帮助孩子走出困境,获得成长。这本书不仅是写给孩子的,更是写给所有成年人的,它提醒我们,在孩子面对失去时,最重要的是给予他们无条件的爱和支持。
评分我是一位喜欢阅读的初中生,虽然这本书是给小孩子看的,但我偶然翻到,却被它的名字深深吸引了——《永远爱你:如何面对失去》。我觉得,即使是初中生,也一样会面临“失去”,比如失去一份友情,或者失去一个习惯已久的生活方式。我读了很多关于青春期心理的书,但总觉得那些书有些枯燥。这本书的绘本形式,让我觉得很亲切。我被里面的故事深深打动了,虽然我没有经历过书中那种程度的失去,但我能感受到主人公内心的那种疼痛和无助。作者通过非常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个孩子在面对失去时的种种反应,从最初的震惊、否认,到后来的悲伤、愤怒,再到最后的接受和释然。我尤其喜欢书中反复出现的“永远爱你”这句话,它像一束光,照亮了主人公内心的黑暗。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失去”,更是关于“爱”的永恒。即使我们失去了一些东西,但那些爱,那些美好的回忆,永远都会留存在我们心中。我学到了,面对失去,我们可以允许自己悲伤,但同时也要相信,爱不会消失,我们也会从中获得成长。我把这本书分享给了我的好朋友,她也觉得很有共鸣。有时候,我们也会聊起书中的情节,互相安慰,互相鼓励。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绘本,更像是一位温柔的朋友,在我感到迷茫和无助的时候,给予我力量和安慰。
评分这本书真的太棒了!我是一名小学老师,一直在寻找能够帮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和处理情绪的绘本。我读过很多关于儿童心理的书籍,但很多都显得过于理论化,或者语言太过生硬,孩子们不容易接受。直到我发现了这套绘本,简直像找到了宝藏!《永远爱你:如何面对失去》这本书,虽然我还没有完全读完,但仅仅是前几页的铺垫,就已经深深吸引了我。故事的开端,那种温柔而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个孩子可能经历的,或者即将经历的,一种微妙而难以名状的情感变化。我能感受到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对孩子的深深理解和关怀,她没有回避孩子们可能面对的痛苦和失落,而是用一种非常温和、充满爱意的方式来引导。画风也非常柔和,色彩搭配恰到好处,不会过于鲜艳刺激,也不会显得暗淡压抑,恰恰营造出一种安全、温暖的阅读氛围,让孩子在翻阅的过程中,能感受到一种被理解、被包容的力量。我尤其喜欢书中一些细节的描绘,比如小主角的表情,那些细微的眼神变化,都生动地传达了他内心复杂的情感。这些细节对于教育孩子来说至关重要,因为孩子们往往是通过观察和模仿来学习的,而这本书提供的正是这样一种非常好的示范。我计划在班级里组织一次关于“失去”的讨论,然后阅读这本书,我相信,通过故事中的主人公,孩子们能够更容易地将自己的情感投射进去,从而理解和接纳那些可能让他们感到不安的情绪。这本书不仅仅是给孩子看的,更是给家长和老师们提供了一个极好的沟通桥梁,让我们能够更有效地与孩子们谈论那些沉重而又重要的话题。我迫不及待地想和我的学生们分享这本书了,我相信它一定会给他们带来深刻的影响。
评分我是一位刚刚退休的老人,我的孙子孙女都在上小学,我一直想找一些能够陪伴他们阅读,并且对他们有教育意义的书。当我看到《永远爱你:如何面对失去》这本书时,我被它的主题吸引住了。我觉得,人生中,失去是不可避免的,如何引导孩子去面对,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我带着这本书,和我的孙女一起阅读。她一开始还有些不理解,但当我用我自己的方式,结合书中的内容,为她讲述的时候,她渐渐地被吸引住了。我用我的经历告诉她,失去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面对失去的勇气。我告诉她,即使我们失去了一些东西,我们身边还有很多爱我们的人,我们也要学会珍惜。我特别喜欢书中的那句“永远爱你”,我告诉孙女,无论什么时候,奶奶都会永远爱她。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故事书,更是一个很好的教育工具。我通过这本书,教会了我的孙女如何表达自己的情绪,如何理解别人的感受,以及如何在失去面前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我也从中受益匪浅,它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爱”的意义,以及陪伴孩子成长的重要性。这本书的文字和图画都非常适合孩子,既有教育意义,又充满童趣。我很高兴能够找到这样一本好书,它不仅让我的孙女得到了成长,也让我和孙女之间的关系更加亲密。
评分我是一名对儿童文学充满热情的独立撰稿人,我一直在寻找那些能够触动人心,并且具有深刻教育意义的作品。《永远爱你:如何面对失去》这本书,无疑是我近期阅读到的最令人惊喜的作品之一。我被它在处理“失去”这个敏感且复杂主题上的方式深深吸引。作者并没有回避孩子可能经历的悲伤、痛苦和困惑,而是以一种极其温柔、充满同情心的方式,将这些情感融入到故事之中。书中主人公在面对失去时的种种反应,比如内心的挣扎、迷茫,以及最终找到内心平静的过程,都描绘得极为生动和真实。这不仅仅是对孩子情感的深刻洞察,更是对生命中普遍情感体验的一种细腻呈现。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爱”的阐释,它不仅仅是指亲情,更是一种跨越时空、超越物质的精神连接。这种“永远爱你”的力量,成为了主人公走出困境的支撑,也成为了这本书传递给读者的最重要的信息。我设想,这本绘本对于那些正在经历分离、告别,或者正在学习如何面对生命中不确定性的孩子和家长来说,都将是一份珍贵的礼物。它提供了一个安全的空间,让孩子们能够表达自己的情感,也让家长们能够找到有效的沟通方式。我会将这本书推荐给我的读者,并希望能通过我的文字,让更多的人感受到这本书的温暖和力量。
评分我是一名对生活充满热情,并且喜欢深度思考的普通读者。虽然我没有孩子,但当我看到《永远爱你:如何面对失去》这本书的书名时,我的内心还是被深深地触动了。我觉得,“失去”是人生中一个永恒的主题,无论年龄大小,我们都会经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原来对于“失去”,也可以有如此温暖和充满力量的解读方式。我被书中主人公那种在失去中寻找希望,在悲伤中感受爱的过程所打动。作者用非常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孩子内心的世界,那些细微的情感波动,都被捕捉得恰到好处。尤其是“永远爱你”这句话,它不仅仅是对失去的一种慰藉,更是一种永恒的承诺。我常常在想,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所失去的,也许只是暂时的,而那些爱,那些连接,却会永远存在。这本书让我对“失去”有了新的理解,它不再是纯粹的痛苦,而是伴随着成长和爱的过程。我也会将这本书推荐给我的朋友们,我相信,它能给很多人带来思考和力量。这本书的美,不仅仅在于它的故事,更在于它所传递的那种深刻的生命智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