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测试技术与信号处理(第二版)
定价:28.00元
作者:范云霄,隋秀华
出版社:中国质检出版社(原中国计量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11-01
ISBN:9787502625269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以信号流为主线,详细地介绍了动态测试中的基本内容。全书共分为十章,主要内容为:信号的描述;测试装置的基本特性;信号的获取和交换;信号的记录、干扰及其抑制;信号的分析与处理;计算机测试技术与系统;机械振动的测试以及温度的测试。每章的后还附有思考题和习题。
本书可作为高等学校机械设计制造和仪器仪表类等专业的本科教材,也可作为相关专业的研究生以及从事机械工程动态测试的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书。
目录
绪论
章 信号的描述
节 概述
第二节 周期信号的频谱
第三节 非周期信号的频谱
第四节 傅里叶变换的性质及应用
思考题
习题
第二章 测试装置的基本特性
节 概述
第二节 静态特性
第三节 动态特性
第四节 常见装置的特性
第五节 不失真测试条件
第六节 动态特性之间的关系
第七节 测试系统的负载效应
思考题
习题
第三章 信号的获取
节 概述
第二节 参数型传感器
第三节 发电型传感器
第四节 光电型的传感器
第五节 其他类型的传感器
习题
第四章 信号的变换
节 电桥
第二节 滤波器
第三节 调制器与解调器
第四节 模拟与数字信号转换器
思考题
习题
第五章 信号的显示和记录
节 概述
第二节 信号的显示
第三节 信号的显性记录
第四节 信号的隐性记录
思考题
习题
第六章 信号的干扰及其抑制
节 概述
第二节 干扰源
第三节 干扰耦合
第四节 电磁屏蔽
第五节 接地
习题
第七章 信号的分析与处理
节 概述
第二节 信号的统计特征
第三节 相关分析
第四节 谱分析
第五节 数字信号处理概论
思考题
习题
第八章 计算机测试技术与系统
节 概述
第二节 计算机测试系统中的输入和输出通道
第三节 计算机测试系统中的接口和总线技术
第四节 计算机测试系统
第九章 机械振动的测试
节 概述
第二节 单自由度系统的受迫振动
第三节 振动的激励
第四节 振动的测量及测振仪器
第五节 机械系统动态参数的确定
习题
第十章 温度的测试
节 温度测试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常用测温方法
第三节 热电阻测温
第四节 热电偶测温
第五节 辐射式测温
参考书目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内容编排简直是一场知识的盛宴,我尤其对其在数据采集和预处理部分的详尽论述印象深刻。在当前的数字化时代,高质量的数据是所有后续分析工作的基础,而这本书恰如其分地强调了这一点。作者不仅详细阐述了采样定理、量化误差等基础概念,还深入探讨了在非理想环境下,如噪声环境或带宽受限的情况下,如何设计和实现有效的抗混叠滤波器和抗噪算法。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实时系统约束下信号处理的讨论,这部分内容在很多理论教材中往往被一笔带过,但对于实际的嵌入式系统开发来说,却是至关重要的瓶颈。书中通过几个具体的硬件平台案例分析,展示了如何在有限的计算资源和功耗限制内,优化信号处理流程,使得算法既精确又高效。这种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风格,让我仿佛在与一位经验丰富的系统架构师并肩工作。书中提供的伪代码和算法流程图清晰明了,即使是初次接触特定算法的读者,也能迅速掌握其核心逻辑,并尝试将其应用于自己的项目中。对于我这种需要快速迭代原型系统的工程师而言,这种可操作性极强的指导简直是如虎添翼。
评分这本书在阐述复杂的统计信号处理原理时,展现出一种罕见的清晰度和严谨性。我过去在阅读其他教材时,常常觉得在概率模型和最优估计理论的交汇处会产生认知上的断裂,但这本书成功地弥合了这一鸿沟。作者在引入卡尔曼滤波(Kalman Filtering)时,没有采用过于繁琐的矩阵推导作为开场,而是通过一个直观的“预测-更新”循环模型,让读者首先建立起对状态估计本质的理解。随后,才逐步引入了最小均方误差(MMSE)准则作为理论基础,并详细对比了离散时间卡尔曼滤波(DTKF)与扩展卡尔曼滤波(EKF)在处理非线性系统时的优劣及实施细节。这种教学策略极大地增强了学习的连贯性。此外,书中对最大似然估计(MLE)和最大后验概率估计(MAP)的讨论也极为到位,它不仅清晰地区分了两者的适用场景,还结合实际的参数估计问题,展示了如何选择最合适的统计框架。对于任何希望在雷达、导航或通信系统中进行精准状态跟踪和参数估计的专业人士来说,这本书提供的理论深度和工程化视角是无可替代的宝贵资源。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得非常有吸引力,深邃的蓝色背景搭配简洁的白色字体,给人一种专业而又富有深度的感觉。拿到手里,厚度适中,装帧质量也很扎实,翻阅起来手感很好,能感觉到作者和出版社在制作上的用心。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内容组织上的匠心独运,虽然我更多关注的是理论基础和前沿应用,但这本书的排版和章节划分逻辑非常清晰,即便是复杂的公式推导也能被梳理得井井有条。例如,在介绍傅里叶分析及其在信号去噪中的应用时,作者并没有急于抛出结论,而是循序渐进地从基本概念入手,通过几个经典的实例,将抽象的数学工具与实际的工程问题紧密结合起来,让读者能深刻理解每一步操作背后的物理意义。这种“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叙述方式,极大地降低了初学者的入门门槛,同时也能满足资深工程师对深入理解的渴求。我个人认为,一本好的技术书籍,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培养读者的思维习惯,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它教会了我如何系统性地思考和解决问题,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套用公式的层面。尤其是在跨学科交叉领域,这种融会贯通的讲解方式,无疑为我后续的研究开辟了新的视野和方向。
评分从排版和图表的质量来看,这本书无疑是印刷出版物的典范。色彩的运用恰到好处,尤其是在展示频谱图、时频分布图和系统框图时,高分辨率的图像确保了细节的清晰可辨。这在需要精确辨识图形中细微差异的技术书籍中尤为重要。我注意到,很多技术书籍为了追求内容的丰富,往往牺牲了图表的清晰度,但这本则在这方面做到了完美的平衡。此外,书中在每一章末尾设置的“思考题与扩展阅读”环节,设计得极其巧妙。这些问题往往不是简单的概念回顾,而是引导读者去思考如何将本章知识应用于尚未提及的特定场景,或者要求读者对某一经典算法进行性能上的改进性分析。这有效地将知识从被动的接收转变为主动的探索。例如,其中一个问题引导我去思考如何将频率域的卷积定理应用于随机信号的相关性计算,这直接启发了我当前研究中的一个新思路。总而言之,这不仅仅是一本可以查阅的参考书,更像是一位耐心的导师,持续不断地激发读者的求知欲和创新精神,让技术学习过程充满了发现的乐趣。
评分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超出了我最初的预期。起初以为它会集中在传统的经典滤波理论,但阅读后发现,作者巧妙地将大量的现代计算方法融入了进来。例如,在介绍自适应滤波(如LMS算法)时,它不仅仅停留在标准的收敛性分析上,而是花了相当的篇幅去探讨了多用户环境下的性能瓶颈,并引入了诸如RLS(递推最小二乘)等更快速收敛的算法作为对比。更让我眼前一亮的是,书中对非线性信号处理的介绍,特别是在小波变换在时频分析中的应用部分。作者用生动的图例解释了小波基的选择如何影响分析结果,以及如何在多分辨率分析框架下,有效地从复杂的混合信号中分离出不同尺度的特征。这对于处理生物医学信号或地震数据这类具有多尺度特性的复杂数据流来说,提供了极具价值的理论支撑和实操指导。坦率地说,很多内容我需要反复研读,甚至需要借助外部资源进行辅助理解,但这正说明了这本书的价值所在——它提供了一个坚实的高起点,驱动读者去探索更深层次的知识疆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