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可重构片上网络
定价:79.00元
作者:陈少杰
出版社:国防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2-01
ISBN:9787118091779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可重构片上网络》(作者陈少杰、蓝英诚、蔡文宗、胡玉衡)共分为三个部分。**部分,简要介绍了NoC的主要概念,除了介绍动机和基本原理外,还给出了基本的背景知识,以便读者简要了解相关学科;第二部分,讨论了NoC网络性能改进的设计方法,包括路由、故障容错、能量感知和任务调度等;第三部分,阐述了一个基于双向链路的NoC平台结构实例,详细分析了包括设计原理,性能改进特性,故障容错和能量感知特点等。
内容提要
《可重构片上网络》(作者陈少杰、蓝英诚、蔡 文宗、胡玉衡)阐述了近年片上网络实现和设计方面 的进展,专注于从物理、网络到应用层的大量片 上通信问题。深入探索了包括包路由、资源仲裁和通 信调度等特定主题。此外,深入研究 并给出了一个新颖的双向通道NoC体系结构, 《可重构片上网络》为需要实践经验的工程师提 供了关于片上网络设计和实现方面的知识。
为读者详细介绍了NoC设计的各方面基础知识, 并为有NoC经验的设计人员做了深入分析 以开展进一步的研究。
描述了多种片上通信体系结构,包括一个新颖的 双向通信通道NoCo。
目录
部分 片上网络介绍
章 以通信为中心的设计
1.1 以通信为中心的设计概念
1.1.1 多处理器SoC
1.1.2 传统的片上通信方案
1.1.3 NoC的出现
1.2 NoC概念
1.3 NoC的分层
1.3.1 物理层
1.3.2 网络层
1.3.3 应用层
1.4 动机和贡献
1.4.1 动机
1.4.2 贡献
1.5 本书章节组织结构
参考文献
第2章 预备知识
2.1 背景知识
2.2 传统NoC体系结构
2.3 传统路由器体系结构
2.4 流控机制
2.4.1 包缓冲流控
2.4.2 基于虫洞流控的路由器
2.4.3 基于虚通道流控的路由器
2.5 路由和仲裁技术
2.5.1 问题分解
2.5.2 当前技术发展水平
2.6 服务质量控制
2.6.1 面向连接方法
2.6.2 无连接方法
2.7 可靠性设计
2.7.1 NoC的故障类型
2.7.2 NoC的可靠性设计
2.8 能量感知任务调度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片上网络设计方法探究
第3章 高性能NOC路由技术
3.1 NoC路由基础知识
3.1.1 NoC路由特性
3.1.2 死锁和活锁问题
3.1.3 NoC中无死锁路由方法
3.2 基于转向模型的路由基础知识
3.2.1 奇偶转向模型
3.2.2 奇偶转向模型路由算法,ROUTE
3.2.3 提出转向模型路由方法的动机
3.3 转向模型全自适应路由
3.3.1 转向禁令解除
3.3.2 路径禁令解除
3.3.3 无死锁和无活锁
3.3.4 故障容错优点
3.3.5 性能评估
3.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4章 NoC可靠性中性能和能量均衡技术
4.1 NoC的可靠性
4.2 NoC可靠性技术
4.3 故障模型
4.4 NoC的能耗
4.4.1 能量度量推导
4.4.2 重传缓冲器的影响
4.4.3 每个有用位能量的重新计算
4.5 实验结果
4.5.1 实验建立
4.5.2 用于实验的差错控制编码
4.5.3 结果分析
4.6 小结
参考文献
第5章 NoC Dvs系统的能量感知任务调度
5.1 问题陈述
5.1.1 应用和体系结构定义
5.1.2 广义能量感知任务调度问题
5.1.3 动态电压调节(DvS)
5.2 启发性例子
5.3 算法解决方案
5.3.1 任务优先权排序
5.3.2 任务分配
5.3.3 功率优化
5.3.4 重调度建立
5.4 实验结果
5.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个案研究:双向NOC(BiNOC)体系结构
第6章 双向NoC体系结构
6.1 问题描述
6.1.1 启发性例子
6.1.2 通道带宽利用率
6.2 双向通道
6.2.1 设计需求
6.2.2 相关工作
6.3 BiNoC:双向NoC路由体系结构
6.3.1 采用虫洞流控的BiNoC路由器
6.3.2 采用虚通道流控的BiNoC路由器
6.3.3 重构输A/输出端口
6.3.4 通道控制模块
6.3.5 虚通道分配器
6.3.6 开关分配器
6.4 双向通道方向控制
6.4.1 路由器间传输方案
6.4.2 双向通道路由方向控制
6.4.3 资源竞争
6.4,4 包排序
6.4.5 包传输中断
6.5 BiNoC特性
6.5.1 实验建立
6.5.2合成流量分析
6.5.3 实际应用实验
6.5.4 面积和功耗的实现细节
6.5.5 实现开销
6.6 小结
参考文献
第7章 BiNoC的服务质量
7.1 NoC的QoS控制
7.2 NoC典型的五连接Qos机制
7.3 启发性例子
7.4 BiNoC路由器的QOS设计
7.4.1 优先vC管理和路由器间仲裁
7.4.2 优先权排序的无死锁路由约束
7.5 路由器间传输方案
7.6 BiNOC通道方向受控的QoS设计
7.6.1 高优先级有限状态机的操作
7.6.2 低优先级有限状态机的操作
7.7 性能评估
7.7.1 BiNoC—QoS和BiNoC一4vC的比较
7.7.2 BiNOC-0S和NOC—QOS的比较
7.7.3 优先路由分析
7.7.4 消耗率分析
7.7.5 CS和BE通信流的比较
7.8 小结
参考文献
第8章 B5NOC中的故障容错
8.1 问题和动机
8.2 故障容错基础知识
8.2.1 NoC申的故障类型
8.2.2 NoC中的故障容错
8.2.3 NoC中的双向通道
8.2.4 当前的故障容错方案问题
8.2.5 我们提出的技术方法
8.3 双向故障容错NoC体系结构
8.3.1 双向通道
8.3.2 双向路由器体系结构
8.3.3 通道方向变化握手协议
8.3.4 故障容错控制步骤
8.3.5 路由器间死锁和解决方法
8.3.6 失效率改进
8.3.7 可靠性提高
8.4 实验结果
8.4.1 合成流量实验
8.4.2 真实流量实验
8.4.3 开销分析
8.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9章 BsNOC能量感知应用映射
9.1 引言
9.1.1 任务和通信调度
9.1.2 BiNoC体系结构通信模型
9.2启发性例子
9.3 BiNoC的任务和通信调度
9.3.1 BiNoC中的通信模型和流量
9.3.2 性能改进方法
9.3.3 自学习和滤网框架
9.4 功耗优化方案
9.4.1 粗粒度功耗优化
9.4.2 细粒度功耗优化
9.4.3 有效功耗调度
9.5 实验结果
9.6 小结
参考文献
0章 总结
附录A 仿真环境
附录B 性能度量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叙事风格实在是过于晦涩和哲学化了,完全没有体现出工程技术书籍应有的严谨和清晰的逻辑层次。作者似乎沉迷于用一种近乎诗意的语言来描述本应是冰冷、精确的硬件交互过程。比如,描述一个简单的信号传递,可以引出关于“信息熵减小”的冗长讨论,这对于试图理解特定硬件模块如何协同工作的读者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时间浪费。我花了大量时间试图从那些弯弯绕绕的句子中,提取出哪怕一条明确的技术规范或者一个可供复现的实验流程,但最终徒劳无功。书中缺失了至关重要的“图示”和“案例分析”。一个关于复杂系统的描述,没有清晰的架构图辅佐,就像没有地图的探险,令人无所适从。我希望看到的是时序图、寄存器映射或者资源分配策略的详细分解,而不是这种对“连接的本质”的无休止的追问。这种写作手法,更像是哲学论文的摘要,而非一本严肃的工程参考书。
评分初次翻开这本书,我本来是冲着“网络”这个词来的,期待能深入了解现代通信架构的底层逻辑。然而,这本书的重点似乎完全偏离了我的预期航道。它并没有深入探讨数据包的路由、拥塞控制或者不同网络协议栈的性能优化,反而花了很多篇幅去描述一种非常基础且略显抽象的“连接管理”概念。书中对于如何实现高效的数据传输链路几乎没有提及,更别说涉及到复杂的拓扑结构设计和负载均衡策略了。读完前三章,我感觉自己像是在看一本关于如何搭建简单电路板的入门指南,而不是一本关于现代“片上网络”的专业著作。大量的篇幅被用来阐述为什么需要连接,而不是如何构建一个健壮、快速的连接系统。这让习惯了阅读IEEE论文和标准文档的我,感到非常困惑和失望。对于一个希望了解先进SoC内部通信机制的工程师来说,这种基础的、几乎停留在概念层面的描述,实在难以满足对深度和广度的渴求。我期待的宏大蓝图,最终只呈现给我一堆零散的、未经实践检验的理论片段。
评分关于性能评估的部分,这本书的处理简直是敷衍了事。当涉及到衡量网络效率的关键指标时,作者仅仅是泛泛地提到了“延迟”和“吞吐量”这两个名词,却从未深入探讨过任何实际的度量方法或基准测试(Benchmark)流程。我非常想知道,在作者设想的这个“可重构”的框架下,当网络负载达到饱和时,实际的端到端延迟会如何变化?是否有针对不同应用场景(如图像处理、AI推理)的QoS(服务质量)保证机制?书中对此一片空白。相反,它花了大量篇幅去讨论一个在现代多核处理器中几乎已经过时的“静态资源预留”模型,并声称其具有某种“内在的和谐性”。这种对落后或不成熟模型的过度美化,让我对作者的行业洞察力产生了深深的怀疑。缺乏量化的数据支持和对比分析,使得这本书的论点漂浮不定,无法作为任何实际设计决策的参考依据。
评分从软件实现的视角来看,这本书对驱动程序和API设计的探讨也显得力不从心。对于一个需要将应用逻辑与底层硬件网络高效对接的开发者而言,我最需要的是一套清晰、稳定、低开销的接口规范。这本书里提供的,却是一套充满了自创术语的“交互范式”,这些范式似乎只在作者构建的那个封闭的理论模型中才能自洽运行。没有任何关于C++模板、Rust所有权模型或者CUDA/OpenCL如何与这些“片上网络”交互的实用代码片段或设计模式。它完全没有触及到异构计算环境中,如何通过高效的内存访问和零拷贝技术来优化数据传输的实际工程问题。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并没有获得任何可以直接用于我当前项目中的工具或思路,它更像是一部关于“如何思考网络”的教材,而不是“如何构建网络”的实战指南,对于工程实践者的价值极其有限。
评分这本书的“可重构”特性描述得尤其令人摸不着头脑。如果我理解得没错,一个好的可重构系统应该提供灵活的配置接口和快速的运行时切换能力。然而,这本书对“如何实现重构”的论述,几乎全部集中在软件层面的抽象配置工具上,而对于底层硬件如何支持这种动态重构——比如,如何安全地重路由数据流、如何处理正在进行的事务中断、如何确保配置切换过程中的数据完整性——这些核心的技术挑战,作者完全避而不谈。书中提及的“重构”更像是概念上的逻辑切换,而不是物理或虚拟连接的实时修改。它没有提供任何关于FPGA逻辑重载、或者通过软件定义的网络(SDN)思想来管理片上资源的具体架构细节。这使得我对“可重构”这三个字背后的技术含量感到非常怀疑,它更像是一个吸引眼球的噱头,而非一个经过充分技术论证的创新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