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民國時期中國農業閤作金融研究(1923~1949)
定價:65.00元
售價:44.2元,便宜20.8元,摺扣68
作者:康金莉
齣版社:科學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4-08-01
ISBN:9787030410276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民國時期中國農業閤作金融研究:1923~1949》以民國時期中國農業閤作金融事業的起源及發展變遷曆程胃研究內容,以時間為序,以閤作金融模式變遷胃自然分期,對不同時期、不同模式下農業閤作金融的發展規模、組織設立、業務開展、運行機製與績效等方麵進行全麵論述,並對其由社會力量啓動,逐步介入並終演化胃壟斷指導的製度變遷曆程製作深入解析。在此基礎上,運用製度變遷理論及國傢理論等分析工具,比較不同模式閤作金融的發展特點,總結近代中國農業閤作金融發展的經驗教訓。
目錄
目錄
民國時期中國農業閤作金融研究(1923~1949)
目錄
序
前言
章緒論
節中西方農業閤作金融理論的發展
第二節閤作金融概念的界定
第三節民國時期中國農業閤作金融
第二章社會力量主導下的農業閤作金融
節20世紀初期中國農村金融枯竭與信用閤作事業
之萌起
第二節中國華洋義賑救災總會與早期農村信用閤作事
業的發展
第三節中國華洋義賑救災總會指導下河北信用閤作社
的資金支持
第四節河北早期閤作金融事業分析
第三章多元主體主導下的農業閤作金融
節南京國民前期農村經濟危機與農業閤作高
潮的興起
第二節南京國民前期中國農業閤作組織自金
概況
第三節南京國民前期農業閤作金融外部資金支持
第四節南京國民前期農業閤作金融分析
第四章力量主導下的農業閤作金融
節主導下農業閤作事業發展概況
第二節主導下農業閤作金融發展概況
第三節國民後期農業閤作金融分析
第五章民國時期中國農業閤作金融的理論思考
節民國時期農業閤作金融製度變遷
第二節近代農業閤作金融事業運營機製及績效分析
後記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初次翻開《民國時期中國農業閤作金融研究(1923~1949)》,我帶著一種既好奇又略帶忐忑的心情。民國,一個充滿變革與動蕩的時代,其間的農業發展和金融體係究竟是如何運作的,尤其是“閤作金融”這一概念,在當時的中國語境下,對我而言是個相對陌生的領域。讀完後,我最大的感受是,這本書為我打開瞭一扇認識那個時期中國農村經濟肌理的窗戶。作者並未停留在宏觀敘事,而是深入到各個具體案例和政策細節中,通過詳實的數據和史料,勾勒齣一幅生動卻也充滿挑戰的圖景。我尤其對書中關於不同地區閤作金融組織形態的差異化分析印象深刻。比如,書中對比瞭江浙一帶發達的錢莊互助模式與北方相對原始的糧棧藉貸機製,生動地展現瞭地域文化、經濟基礎和政治環境對閤作金融模式形成的影響。這些分析不僅僅是曆史的梳理,更像是對一種社會經濟現象的“解剖”,讓我們看到當時農民如何在有限的資源和復雜的社會關係中,嘗試構建自己的金融互助體係,以應對收成不穩、地主盤剝等諸多睏境。書中對一些具體的閤作金融機構的案例分析,如農民銀行、信用閤作社等,也做得非常紮實,它們在不同時期、不同背景下的興衰曆程,摺射齣那個時代中國農村經濟的脆弱性與韌性。整體而言,這本書的研究非常細緻,信息量大,讀起來需要一定的耐心,但收獲的知識和對那個時代農業金融運作的理解,絕對是值得的。
評分《民國時期中國農業閤作金融研究(1923~1949)》這本書,給我的整體感覺是“紮實”且“深刻”。作者通過對大量原始史料的爬梳和細緻的考證,為我們呈現瞭一幅關於民國時期中國農業閤作金融的宏大而又精細的曆史畫捲。書中對於閤作金融的概念界定、發展曆程、以及不同地區、不同時期實踐模式的梳理,都做得非常到位。我特彆喜歡書中對閤作金融如何與當時中國社會經濟環境相互作用的分析。例如,作者探討瞭土地製度、租佃關係、以及農村社會結構對閤作金融的形成和發展所産生的深刻影響。書中對一些具體的閤作金融案例的分析,如由教會、政府或民間力量發起成立的閤作組織,它們在提供信貸、儲蓄、甚至農業技術推廣等方麵的作用,都進行瞭詳實的描述。然而,本書也毫不掩飾地揭示瞭閤作金融在發展過程中所遭遇的睏境,如資金的穩定性、管理上的弊端、以及外部政治經濟環境的變遷帶來的衝擊。這些分析讓讀者能夠更全麵地理解,在中國這樣一個轉型時期,農業閤作金融的道路充滿瞭麯摺與復雜性。這本書的研究成果,不僅是對曆史文獻的梳理,更是一種對中國農村經濟發展規律的深刻洞察,對於理解近代中國經濟史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評分對於《民國時期中國農業閤作金融研究(1923~1949)》,我最直觀的感受是它的“厚重感”。不是那種空洞的理論堆砌,而是源於作者對海量一手史料的梳理和運用。這本書就像一個精密的顯微鏡,將民國時期中國農業閤作金融的各個層麵,從宏觀政策到微觀實踐,都進行瞭細緻入微的觀察和分析。我特彆被書中對於“閤作”理念在當時中國農村的萌芽與生長過程的描繪所吸引。作者詳細闡述瞭在深受傳統宗族觀念和互助思想影響的農村社會,閤作金融是如何在實踐中逐漸成型,以及這種“閤作”模式如何與西方引入的金融製度發生碰撞與融閤。書中對不同時期、不同地域的閤作金融實踐的對比分析,如江南地區的“會”與“錢莊”、北方地區的“互助會”等,都展現瞭中國農民在特定曆史條件下,為瞭應對經濟壓力而進行的創造性努力。同時,本書也深刻地剖析瞭閤作金融在發展過程中所麵臨的挑戰,包括資金的來源與運作、內部的管理與監督、以及外部環境的製約等。這些分析都非常到位,使得我們能夠更全麵地理解那個時期中國農村經濟的復雜性。這本書的研究成果,不僅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對於我們理解中國農村經濟的發展規律,以及民間金融的運作機製,都提供瞭寶貴的參考。
評分在我閱讀《民國時期中國農業閤作金融研究(1923~1949)》的過程中,最令我感到振奮的是,它以一種非常接地氣的方式,展現瞭中國農民在特定曆史時期,如何通過集體智慧和互助精神,努力改善自身經濟狀況。這本書並沒有局限於枯燥的理論框架,而是通過大量生動的案例,將民國時期中國農村閤作金融的發展脈絡娓娓道來。我尤其欣賞作者對不同類型閤作金融組織,如信用閤作社、農民互助會、甚至是一些非正式的民間藉貸網絡,進行細緻的梳理和比較。這些分析讓我看到,在那個缺乏強大中央金融體係支持的年代,基層農民如何通過各種方式,構建起自己的金融“生態圈”,以應對季節性資金短缺、購買農資、甚至應對突發的傢庭急需。書中對這些組織在實際運行中遇到的問題,如道德風險、管理效率低下、以及如何平衡內部公平與外部盈利等,都進行瞭深入的探討。這使得讀者能夠深刻地理解,閤作金融的發展並非一帆風順,它充滿瞭探索與試錯。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讓我們看到,在中國近代化的進程中,農業閤作金融不僅僅是一種金融工具,更是一種社會力量,一種農民自我組織、自我發展的生動體現。
評分我一直對民國時期的社會經濟史頗感興趣,而《民國時期中國農業閤作金融研究(1923~1949)》這本書,恰好填補瞭我在這方麵的一些認知空白。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不僅僅是在學術層麵上進行理論探討,更重要的是,它將那些冰冷的數字和政策條文,轉化為鮮活的曆史故事。我特彆欣賞作者在處理曆史材料上的嚴謹態度,引用瞭大量當時的地方誌、報刊、檔案資料,甚至是一些口述曆史的片段,使得書中的論證既有深度又不失溫度。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關於閤作金融在救濟災荒、支持農業生産方麵的具體作用的闡述。例如,書中提到在某個時期,一些閤作金融組織通過提供低息貸款,幫助農民度過旱澇災害,購買種子和農具,有效地降低瞭農業生産的風險,穩定瞭農村經濟。這讓我看到瞭在那個動蕩年代,盡管政府的扶持力量有限,但民間力量在自我組織、自我救贖方麵的潛力。同時,本書也毫不避諱地揭示瞭閤作金融在發展過程中遇到的重重阻礙,如官僚腐敗、地主階級的阻撓、以及戰爭對金融體係的破壞等等。這些“失敗”的案例,反而使得成功的案例更加可貴,也更能引發讀者對曆史深層原因的思考。這本書的語言風格偏嚮學術,但其豐富的史料和深刻的見解,讓非專業讀者也能從中獲得很多啓發,是一部瞭解民國農村金融生態的不可多得的著作。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