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與華夏文明傳承創新--2012 中國鹿邑國際文化論壇文集
:128.00元
售價:87.0元,便宜41.0元,摺扣67
作者:趙保佑
齣版社:社會科學文獻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3-04-01
ISBN:9787509741542
字數:921000
頁碼:全兩冊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1.221kg
《與華夏文明傳承創新——2012中國鹿邑國際文化論壇文集(上下)》係“2012·中國鹿邑國際文化論壇”的論文集。該論壇由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中國民主同盟中央委員會文化委員會、北京大學道傢研究中心、河南省學會、河南省社會科學院、周口市人民共同主辦,鹿邑縣委、鹿邑縣人民、河南省宋河國學教育基金會、中國文化研究中心聯閤承辦,於2012年8月26~27日在鹿邑舉行。《與華夏文明傳承創新——2012中國鹿邑國際文化論壇文集(上下)》收入來自美國、德國、比利時、俄羅斯、日本、韓國等國傢,以及颱灣地區和國內知名高校、科研院所的60多位專傢、學者的學術佳作,圍繞“與華夏曆史文明傳承創新”主題,探討瞭與儒學及諸子百傢、與道教、思想與西方現代文明、思想的世界意義、文獻的研究與整理、故裏等專題,成果之豐碩、論題之精到、思想之深刻,都體現瞭近年來海內外研究道學文化的新進展,將為進一步深化、拓展道傢文化研究,傳承創新華夏文明,推進社會主義文化的大發展、大繁榮貢獻力量。
趙保佑,男,1955年生於鄭州滎陽市,管理學博士,河南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正院級乾部,河南科技大學經管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長期從事社科研究工作,近年來側重河南區域發展問題的應用對策研究,2001年被評為河南省專傢,2008年被評為國傢有突齣貢獻的專傢,享受特殊津貼。主持完成國傢社科基金項目2項,參與主持完成國傢社科基金青年課題1項,主持完成世界銀行評估項目2項,省部級社科項目20多項,先後獲省部級社科成果奬15項,齣版《農業産業化經營理論與實踐》、《走齣黃宗羲定律的曆史怪圈——中國農村稅費製度改革理論與實踐》、《統籌城鄉經濟協調發展與科學評價》等著作8部,參與撰寫和主編《河南經濟事典》、《抗日根據地財經史稿》、《河南開放型經濟》、《高速公路可持續發展戰略研究》等著作30多部,在《經濟學動態》、《中州學刊》等報刊上發錶論文、調研報告百餘篇。
閱讀這本書的過程中,我時常會被其中一些觀點所震撼,也常常會陷入沉思。這本書不僅僅是知識的堆砌,更像是思想的碰撞。不同作者,來自不同背景,懷揣著不同的學術立場,卻都圍繞著“華夏文明的傳承與創新”這一核心議題,貢獻瞭自己的智慧。我尤其欣賞那種既有深厚學術功底,又能結閤時代脈搏進行思考的文章。例如,有些文章可能深入探討瞭某個古代哲學流派在當代社會的應用價值,而另一些文章則可能從非物質文化遺産的保護與傳承角度,提齣瞭創新性的保護策略。這種從宏觀理論到微觀實踐的跨度,使得這本書的閱讀體驗非常豐富,也讓我能從多角度理解“傳承與創新”的深刻內涵。我發現,這本書並非一本枯燥的學術著作,而是充滿瞭思想的火花,能夠激發讀者對自身文化進行更深入的思考。
評分翻開這本書,我首先被一個非常熟悉的地名吸引——鹿邑。作為華夏文明的重要發源地之一,鹿邑承載瞭太多厚重的曆史與文化印記。而這本書的主題——“與華夏文明傳承創新”,更是讓我産生瞭濃厚的興趣。我一直覺得,我們當代的中國,如何在快速發展的現代化進程中,既能有效傳承我們祖先留下的寶貴文化遺産,又能在此基礎上進行富有生命力的創新,是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這本書的齣現,仿佛是一扇窗,讓我得以窺見眾多專傢學者對此的深入探討與獨到見解。我期待著在其中找到關於如何理解和活化傳統文化的思路,以及如何在新的時代背景下,賦予這些古老智慧新的生命力。究竟是什麼樣的學術思想,能夠將鹿邑這個地域性的文化符號,提升到“華夏文明”這一宏大命題的高度?書中收錄的論壇論文,想必會帶來不少啓發性的觀點,讓我重新審視我們與自身文化的聯係,以及未來文化發展的方嚮。
評分這本書所探討的“傳承與創新”主題,恰恰是我近年來一直非常關注的時代命題。在全球化浪潮的衝擊下,如何保持文化的獨特性,同時又能積極吸收外來文明的優秀成果,是一個巨大的挑戰。而《文集》所聚焦的“華夏文明”,更是其中最具代錶性的一個。我迫切地想知道,在這場關於文化傳承與創新的討論中,中國的學者們是如何定位自身文化的,他們對“華夏文明”的理解究竟有多麼深刻?書中關於“創新”的部分,是否能夠提供一些具有操作性的建議,幫助我們更好地將傳統文化融入現代生活?我期待著書中能夠有對具體文化現象的分析,例如,傳統節日如何在現代社會煥發新的生命力?傳統工藝如何通過設計與科技實現創新?古老的價值觀如何在當代社會發揮積極作用?這些都是我非常感興趣的問題,而這本書無疑為我提供瞭一個絕佳的平颱,去探索這些問題的答案。
評分當我拿到這本《文集》,我首先想到的是,這不僅僅是一份學術會議的記錄,更是一份關於我們民族文化未來的思考。在2012年這個時間節點,中國的社會正經曆著翻天覆地的變化,而對文化的反思與重塑,也變得尤為迫切。書中關於“傳承”的部分,相信會梳理齣那些珍貴的、值得我們珍視的文化基因,而“創新”的部分,則更是充滿瞭前瞻性。我期待著,在這些文章中,能夠看到一些關於如何在教育、藝術、科技、商業等各個領域,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行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具體路徑。例如,一些關於如何將傳統美學元素融入現代設計,或者如何利用新技術來傳播和復興瀕危的文化遺産的討論,都將是極具價值的內容。這本書,就像是一次集體的大腦風暴,匯聚瞭眾多智慧,旨在為華夏文明的未來發展,描繪一幅更加清晰的藍圖。
評分這本《文集》給我最直觀的感受,便是其內容之豐富與視角之多元。雖然書名指嚮瞭“鹿邑國際文化論壇”,但其探討的議題早已超越瞭地域的限製,深入到華夏文明的方方麵麵。從曆史淵源的溯源,到哲學思想的解析,再到藝術形式的演變,乃至當代社會文化現象的觀察,幾乎無所不包。我尤其關注的是其中關於“創新”的部分。在許多人看來,“創新”似乎總是與西方文化、現代科技掛鈎,而如何將“創新”的理念融入到古老而博大的華夏文明中,往往是一個挑戰。這本書似乎就為我們提供瞭一個非常有價值的視角,它並非鼓吹全盤否定傳統,而是強調在繼承的基礎上進行有意義的演進。我非常好奇,這些參會學者們是如何提齣他們獨特的“創新”模式的,他們是否能夠提供一些具體的案例,來證明傳統文化在當代社會依然具有強大的生命力,並且可以通過創新煥發新的光彩,而不是僅僅停留在博物館或者書本裏。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