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信息与网络空间安全 2015
定价:58.00元
作者:陈彪
出版社: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1-01
ISBN:9787543969186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
开本: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我拿到这本书的初衷是想了解如何建立一套高效的态势感知系统,特别是针对海量日志数据的实时关联分析。我期待看到的是关于SIEM工具的选型、数据湖的构建逻辑以及异常行为建模的方法论。然而,这本书的“网络空间安全”的定义明显偏向于基础理论层面的保护。书中有一大段关于信息熵在衡量系统不确定性和安全强度方面的讨论,这部分内容非常抽象,需要读者具备扎实的概率论基础才能更好地理解作者的论点。我当时尝试用书中的理论去套用我手头的一个日志分析项目,结果发现理论模型与实际环境中复杂多变的“噪音”数据之间存在巨大的鸿沟。它没有教我如何清洗数据,也没有告诉我如何设定一个既能捕捉威胁又不至于产生过多误报的阈值。它更像是从信息科学的源头来探讨“安全”的本质,探讨在信息传输过程中如何抵抗熵增带来的信息丢失和篡改风险。对我而言,这本“书”更像是一篇长篇的、结构严谨的学术综述,而非一本解决具体工程难题的工具书。
评分拿到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意外的是它对“网络”这个概念的界定似乎比我预想的要宽泛得多。我原本期待的是专注于TCP/IP协议栈或者BGP路由安全的讨论,毕竟我的主要工作内容是构建和维护企业级骨干网络。然而,这本书花了不少篇幅去探讨了量子计算对现有公钥体系的潜在威胁,甚至用相当大的篇幅讨论了信息论基础在数据压缩与安全传输中的应用。这种从底层物理极限到上层应用安全的跨度,让我有些措手不及。特别是关于信道容量和噪声模型的那几节,简直像是一本信息论教材的精简版,与我习惯阅读的那些侧重于入侵检测和漏洞分析的书籍风格迥然不同。我记得有一张图表,对比了不同编码方式在存在高斯白噪声环境下的误码率,那张图的复杂程度,需要我停下来,结合大学时的笔记才能勉强理解其深层含义。这本书没有提供任何“干货”式的配置脚本或命令行示例,它更像是在为我描绘一张宏大的安全蓝图,告诉你理论的边界在哪里,以及我们正朝着哪个方向迈进,但至于如何到达那里,则需要读者自己去摸索。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得很有冲击力,那种深邃的蓝色调配上跳跃的绿色代码流,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我原本是想找一本关于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的书籍,结果误打误撞拿起了这本。初翻的时候,我有些失望,因为里面充斥着大量关于加密算法和协议深层原理的探讨,这对我这个更侧重于实际部署和运维的工程师来说,显得有些过于理论化了。我记得其中有一章专门讲了椭圆曲线加密在不同场景下的性能权衡,那段论述非常详尽,甚至提到了特定硬件平台下的指令集优化对签名速度的影响,这远远超出了我日常工作中对“安全”这个词的理解范畴。我当时心里就在想,这本书更像是一本学术专著,而不是一本面向工程实践的速查手册。它没有告诉我如何快速配置一个防火墙策略,也没有教我如何利用现有的安全工具箱来解决突发的DDoS攻击,反而深挖到了这些安全机制背后的数学逻辑。我记得当时还特意查了查文中的几个术语,发现它们都指向了非常前沿的研究方向,这让我意识到,这本书的作者群显然是站在学术前沿的,但对于像我这样需要快速交付项目的技术人员来说,它的实用性打了折扣。不过,正是这种深度,让我对整个信息安全领域有了更宏观的认识,明白很多看似简单的安全措施背后,隐藏着多么精密的数学结构。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术语一致性做得相当到位,这一点必须肯定。从印刷质量上来说,纸张的质感和字体的清晰度都属于上乘,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的疲劳感明显低于市面上许多同类书籍。但从内容侧重来看,它更像是为那些希望深入研究安全协议设计,而非仅仅是应用安全防护措施的读者准备的。比如,它对零知识证明(ZKP)的介绍,不是简单地提及其应用场景(比如身份验证),而是深入到非交互式证明系统的构建原理和交互轮次的优化策略。我当时正在做一个关于分布式账本安全的课题,对ZKP很有兴趣,这本书提供了一些非常扎实的理论支撑,远比我在网上找到的那些零散资料要系统得多。但是,对于那些专注于Web应用安全,例如SQL注入、XSS这类常见攻击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的帮助可能微乎其微。它几乎没有涉及OWASP Top 10,也没有讨论主流Web框架的安全特性。它似乎预设了一个读者群体,他们已经对基础的安全知识了如指掌,现在需要的是从数学和理论层面去重构对“安全”的认知。
评分这本书的作者似乎对密码学的历史沿革有着极深的感情,这从书中对经典密码体制演变过程的详尽描述中可以看出来。我记得书中有专门一章详细回顾了二战时期恩尼格玛机的工作原理及其被破解的过程,分析角度非常独特,不仅关注了机械结构,更深入到信息论和概率统计如何最终瓦解了看似完美的加密系统。这部分内容写得引人入胜,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甚至让我暂时忘记了自己原本是想学习现代安全技术的目的。但这份对历史和理论的偏爱,使得它在讨论现代网络安全威胁时显得有些力不从心。例如,对于最新的APT(高级持续性威胁)战术,书中提及的案例大多停留在几年前的公开事件,缺乏对当前零日漏洞利用链条和内存攻击技术的细致剖析。它更多地关注“为什么”安全是困难的,而不是“如何”在当前复杂的网络环境中抵御具体的攻击行为。对于一个急需了解最新攻击手段的防御人员来说,这本书提供的解决方案显得有些“超前”或“滞后”——超前于现有的工程能力,滞后于最新的实战威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