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DSP技术原理与应用
定价:32.00元
售价:21.8元,便宜10.2元,折扣68
作者:刘向东
出版社:中国电力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05-01
ISBN:9787508353708
字数:
页码:320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440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DSP技术原理与应用》系统介绍了TMS320C2000系列DSP的总体结构、CPU及存储器映像、寻址方式、指令系统等,重点阐述了CCS2软件集成开发环境和汇编程序开发及C语言程序设计、DSP的定点浮点运算、TMS320C2000系列小系统硬件设计与扩展接口设计、事件管理器及正弦波脉宽调制/电压空间矢量PWM控制。《DSP技术原理与应用》还结合TMS320C2000系列DSP的特点介绍了TMS320C2000系列在电机控制、伺服系统和电力系统监测与控制中的应用,对TMS320C2000应用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和解决方法进行了总结。
《DSP技术原理与应用》内容涵盖了TMS320C2000系列DSP应用系统的设计基础知识和软硬件开发的基本内容,给出了大量DSP系统硬件设计的典型方案的原理图和软件代码。《DSP技术原理与应用》面向的读者对象主要是各领域中从事自动控制、能源变换、仪器仪表和信号处理的科研及工程技术人员,也可作为高等学校工业自动化、电力电子、自动控制、仪器仪表、电力系统自动化和通信等专业高年级本科生及硕士研究生的参考书。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初读这本《数字信号处理:从理论到实践》时,我满怀期待,希望能在其中找到对傅里叶变换、Z变换等核心概念的深入剖析,以及它们在实际工程问题中的应用。然而,这本书的内容似乎更侧重于一种宏观的、近乎哲学层面的讨论,而非我所期望的那些扎实的数学工具和算法细节。它花了大篇幅去探讨信息论的边界,甚至涉及到了人脑处理信号的类比,这虽然引人深思,却让我这位急需解决滤波器设计难题的工程师感到有些力不从心。书中虽然提到了“采样”这个词,但对其背后的奈奎斯特-香农采样定理的数学推导和实际操作中的抗混叠技术讲解得相当含糊,更像是点到为止的引用,而非系统的教学。我尝试着寻找关于FIR和IIR滤波器设计准则的详细对比,比如如何根据特定应用场景选择最佳的窗函数,或者如何用双线性变换法将模拟滤波器转换为数字滤波器,但这些关键的工程实现细节几乎没有提及。整本书读下来,感觉像是在一个风景优美的山顶上观景,景色壮丽,但脚下的路却不知该如何走。它更像是一本信号处理领域的“散文集”,而不是一本实用的“工具箱”。这种取向让我不禁怀疑,这本书是否真正覆盖了现代DSP应用所需的那些硬核技术。
评分关于《高级图像处理算法解析》,我希望能深入了解卷积核的构造、小波变换在图像去噪中的应用,或者卡尔曼滤波在目标跟踪中的精确迭代过程。这本书的封面设计极具诱惑力,承诺要“解析”算法,但实际内容却更像是一场关于“光影美学”的鉴赏会。书中收录了大量精美的艺术化处理过的图像,并用非常抒情的笔调描述了色彩的心理学效应。例如,在讲解边缘检测时,它首先引用了文艺复兴时期画家对透视法的运用,然后才象征性地提到了梯度概念,但对于Sobel算子或Canny算子的实际计算步骤,却轻描淡写地一笔带过,仿佛这些枯燥的数学推导会玷污艺术的纯洁性。关于傅里叶域的滤波,书中只展示了在频域中用一个圆形掩模“切掉”高频分量后的视觉效果,却完全没有给出如何进行二维离散傅里叶变换(2D-DFT)的具体流程,更别提如何处理周期延拓带来的边界伪影了。读者如果想知道如何在实际代码中实现这些功能,这本书提供的帮助是极其有限的,它更适合想了解图像处理在艺术领域应用的美术工作者,而不是需要优化算法性能的计算机视觉工程师。
评分我本以为《嵌入式系统与实时操作系统》会是理解如何将复杂的算法固化到硬件上的关键指南。我期待着详细讲解中断处理流程、任务调度算法(比如EDF或RM)、以及如何有效地使用内存保护单元(MPU)。然而,这本书的重点似乎完全跑偏了。它花了相当大的篇幅去描述历史上著名操作系统的诞生故事,比如Unix的起源,以及不同GUI界面设计理念的演变,这些内容充满了怀旧色彩,但对理解如何用C语言高效地编写驱动程序或优化中断延迟没有任何实质性的帮助。当谈到硬件接口时,书中的描述停留在对I2C和SPI总线概念的简单罗列,完全没有涉及时序图的精确解读,更没有讨论在高速数据传输中如何处理总线仲裁和冲突检测的底层细节。甚至在讲解DMA(直接内存访问)时,也只是抽象地描述了它“可以解放CPU”,而没有深入到寄存器级别的编程范例,或者如何配置目标地址和传输计数器来完成一块数据的无缝搬运。读完后,我依然不知道如何才能写出一个既快速又健壮的实时任务管理器,这本书更像是一本“嵌入式发展史”,而非“嵌入式系统实践手册”。
评分翻开《现代通信系统中的信号调制技术》,我本来是冲着各种复杂的调制解调方案去的——QPSK、QAM、OFDM,这些都是我工作中最常打交道的“硬骨头”。这本书的开篇确实提到了信道编码和扩频技术,让我略感欣慰,心想也许后面会进入正题。然而,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发现作者的笔锋更多地转向了社会学和经济学对通信基础设施建设的影响,探讨了频谱资源的稀缺性与政策法规之间的博弈。例如,书中花了大量的篇幅来分析3G到5G演进中的商业决策过程,以及不同国家在频谱拍卖中采用的策略,这些内容虽然具有一定的背景知识价值,但与我急需掌握的如何通过优化星座图边缘点的功率分配来提升信噪比的实际问题,完全是风马牛不相及。更令人沮丧的是,关于MIMO(多输入多输出)技术的部分,只是一笔带过地提到了“空间复用”的概念,却没有给出任何关于波束赋形(Beamforming)的数学模型,更别提如何用矩阵运算来解耦多径信道了。对于一个需要在实时系统中部署高效频谱利用率方案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的帮助微乎其微,它更像是一本面向政策制定者或市场分析师的读物,而不是面向底层硬件或算法工程师的教科书。
评分最后,我带着对《机器学习中的概率统计基础》的期待翻开了它,希望找到关于最大似然估计(MLE)、最大后验估计(MAP)以及贝叶斯定理在模型选择中应用的详尽推导。这本书的标题听起来非常专业,内容也确实充斥着大量的希腊字母和积分符号,但当我试图跟着推导去理解一个简单的逻辑回归模型是如何从概率视角推导出来的时,我发现书中跳过了太多关键的步骤。它直接给出了最终的损失函数形式,然后便开始讨论如何使用梯度下降法去求解,但关于梯度向量的具体计算过程、收敛性的讨论,以及不同优化器(如Adam或RMSprop)背后的统计学动机,都被一笔带过了。更令人费解的是,书中花了大量篇幅去探讨“概率哲学”——即频率学派和贝叶斯学派在解释随机性时的根本分歧,并引用了大量的哲学论断来支持某一方的观点,这使得原本应该清晰的数学推导变得模糊不清。对于我这种需要用统计学来严谨地验证模型假设和评估不确定性的实践者来说,这本书提供的理论深度不够扎实,它更像是一本“概率论在生活中的哲学体现”,而非一本能够指导我构建稳定、可解释的统计模型的教科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