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电子技术实验教程
:33.00元
售价:22.4元,便宜10.6元,折扣67
作者:司朝良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2-01
ISBN:9787301237366
字数:357000
页码:252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本书可作为《电子技术实验》课程的教材,也可作为与《模拟电子技术》和《数字电子技术》等理论课程相配套的实验教程
本书可作为《电子技术实验》课程的教材,也可作为与《模拟电子技术》和《数字电子技术》等理论课程相配套的实验教程,主要包括以下内容:电子技术实验的基础知识、常用实验仪器、模拟电子技术基础实验、数字电子技术基础实验、设计性实验、实验中常用的电子元器件等。每个实验内容对于可能出现的典型故障及故障原因都进行了分析,引导学生自主排除故障、完成实验。
书末的附录中介绍目前许多高校选用的浙江天煌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DGJ-1型电工电子实验台的使用说明。
山东交通学院副教授、高级工程师,毕业于中国人民解放军通信工程学院,长期从事通信装备的研发、理论与实践教学工作,主持的科研项目获全军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各一项,作为主要研制者参与的科研项目获全军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各一项;10项,获国家发明一项。
这本书的配套学习资源,特别是附带的光盘内容,可以说是物超所值。我本来以为只是例行公事地放一些课后习题的答案,没想到里面包含了大量的仿真软件工程文件和一些经典实验的虚拟仿真环境。我迫不及待地试用了其中的RLC串联谐振电路的仿真模块,软件界面友好直观,可以实时修改元件参数并观察输出波形的动态变化,这对于理解电路的瞬态响应非常有帮助。通过这个虚拟实验,我清晰地看到了带宽与Q值之间的反比关系,这是单纯看书本文字难以建立的直观认识。然而,这些配套资源的使用说明文档写得有些过于简洁了,对于初次接触该仿真软件的用户来说,上手难度略高,我花了将近半个小时才摸索清楚如何加载和运行第一个实验项目。如果能增加一个详细的“配套资源使用指南”小册子,那将是锦上添花之举,能让更多读者高效地利用这些宝贵的实操资源。
评分从教学法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习题设置体现了一种循序渐进的智慧。前半部分的练习题大多是基础概念的检验,侧重于公式的直接应用和符号运算,确保学生对基本概念没有丝毫的遗漏。随着章节的深入,习题的复杂度也同步提升,开始引入一些需要综合运用多个知识点的综合题,比如要求分析一个多级放大电路的整体增益和输入输出阻抗。我尤其欣赏的是,书中在每个章节末尾都设置了“思考与拓展”环节,这些问题往往没有标准答案,旨在激发读者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例如探讨引入负反馈对系统稳定性的影响机制。不过,我个人认为,如果能增加一些与当前工业前沿技术相关的开放式项目设计题,比如基于特定微控制器的简单系统构建挑战,可能会更好地连接课堂知识与实际工作需求,让学习过程更具目标感和前瞻性。
评分坦率地说,这本书在对最新技术趋势的跟进速度上略显保守。尽管它对经典的有源滤波器理论和运算放大器应用讲解得无懈可击,但对于当前电子工程领域炙手可热的低功耗设计(LPDDR)或新型材料(如宽禁带半导体SiC的应用前景)的着墨不多。我理解一本教材需要保持一定的稳定性,不宜追逐每一个短暂的技术热点,但鉴于如今集成电路的设计范式正在快速演进,一些与低功耗、高集成度相关的设计理念的引入是十分必要的。例如,书中对于CMOS反相器阈值的讨论,如果能与亚阈值偏置下的漏电分析联系起来,就能更好地引导读者关注现代芯片设计中的功耗瓶颈问题。总而言之,这是一本结构坚实、讲解透彻的经典教材,非常适合作为打牢基础的基石,但若想紧跟行业的最前沿脉搏,读者可能还需要辅以更侧重于前沿应用的研究论文或专业进阶读物来作为补充。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确实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采用了一种磨砂质感的深蓝色调,中央印着烫金的“数字电路基础”几个大字,看起来非常专业且有分量。我立刻被那种严谨的学术气息所吸引。翻开内页,排版布局清晰合理,字体选择也考虑到了长时间阅读的舒适度,行距和字号的比例恰到好处,让人阅读起来毫不费力。特别是书中那些复杂的逻辑图和波形图,线条清晰锐利,即使是初学者也能迅速捕捉到关键信息。不过,我发现书中关于FPGA编程实例的讲解部分,配图略显单薄,如果能增加一些更详尽的仿真界面截图或者实物操作步骤的实景照片,对于动手能力较弱的读者来说,无疑会是极大的帮助。另外,书本的装订质量似乎略逊一筹,在快速翻阅几页后,书脊部分已经出现轻微的松动迹象,希望未来再版时能采用更牢固的胶装工艺,毕竟这样一本优质的教材,理应拥有更长的使用寿命。总体而言,从视觉和触觉体验上来说,这是一本让人愿意捧在手里细细研读的理工科书籍。
评分当我真正沉浸到这本书的内容中时,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的叙事逻辑极其严密,仿佛是带领着读者进行一场精心规划的知识探险。书中对半导体器件特性的描述,没有采用那种晦涩难懂的纯理论堆砌,而是巧妙地穿插了大量基于实际应用场景的案例分析,比如如何通过调整偏置点来优化晶体管的放大效果。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对MOSFET工作原理的剖析,作者用了近乎动画演示般的笔触,层层剥茧地解释了沟道形成、反型层建立的全过程,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这个核心概念的理解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唯一的遗憾是,书中对某些高级主题,比如锁相环(PLL)的设计细节,仅仅停留在原理介绍层面,对于如何进行实际的参数优化和噪声抑制,缺乏更深入的探讨,这使得这本书更偏向于一本扎实的入门和中级教材,而非面向专业工程师的参考手册。即便是这样,其详尽的公式推导和清晰的图表辅助,也为我后续深入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