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名:中国半导体照明产业发展报告(2005)
定价:98.00元
售价:66.6元,便宜31.4元,折扣67
作者:国家新材料行业生产力促进中心,国家半导体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01-01
ISBN:9787111179801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599kg
本报告是国内本全面反映半导体照明产业发展状况的报告,全面地介绍了近年国内外半导体照明产业的发展态势,并对近期我国半导体照明的产业状况、技术现状、区域分布、投资方向、发展战略等方面进行了详尽描述和深入分析。
    本报告内容全面、、准确,为企业、科研院所、投资机构、机构等提供了丰富、详细的信息,也可供技术人员和大专院校师生参考。
序
前言
部分 综述篇
  一、半导体照明概念与发展历程
  二、技术概况
  三、产业概况
  四、各国计划概况
第二部分 技术篇
  一、半导体照明产业技术
    (一)LED外延片技术(含衬底材料、外延工艺与MOCVD)
    (二)LED芯片技术
    (三)LED封装技术(含荧光粉)
    (四)LED分选技术
    (五)半导体照明灯具及光学系统技术
    (六)半导体照明电源及控制电路技术
  二、国际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
    (一)主要厂家及其技术优势
    (二)国际技术发展趋势
    (三)主要国家半导体照明产业技术战略路线图
  三、国内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
    (一)我国半导体照明产业技术发展现状
    (二)我国半导体照明产业技术战略路线图分析
  四、国际知识产权与发展动向
    (一)衬底技术现状
    (二)外延技术现状
    (三)芯片技术现状
    (四)封装材料、荧光粉和封装技术现状
    (五)应用技术现状
  五、国内知识产权与发展动身
    (一)国内半导体照明产业现状
    (二)外国及中国台湾地区在中国申请状况
    (三)我国半导体照明技术与外国技术的差距
    (四)我国境内申请与外国申请情况比较
第三部分 产业篇
  一、全球LED产业现状与发展模式
    (一)全球LED产业现状与发展趋势
    (二)美国LED产业现状与模式
    (三)日本LED产业现状与模式
    (四)韩国LED产业现状与模式
    (五)中国台湾地区LED产业现状与模式
    (六)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LED产业发展模式的启示
  二、中国LED产业现状及特点
    (一)中国LED产业现状
    (二)中国LED产业特点
  三、国际市场与需求预测
    (一)国际LED市场与发展趋势
    (二)国际市场需求预测(外延片、芯片、封装及应用)
  四、国内市场与需求预测
    (一)国内LED外延/芯片/封装
    (二)国内LED应用产品
第四部分 政策篇
第五部分 基地篇
第六部分 投资篇
第七部分 战略篇
第八部分 年度纪事(2004-2005年)
附录
读到这个书名,我的脑海里立即浮现出那个充满着希望与野心的年代。那时候的半导体照明,对于很多普通人来说,可能还停留在“节能灯的升级版”的概念,但对于业内人士而言,那是一场即将颠覆世界的革命。这份《中国半导体照明产业发展报告(2005)》必定承载着一份沉甸甸的行业期许。它不太可能只是一份枯燥的数据汇编,更可能是一份充满前瞻性判断的战略蓝图。我猜想,报告一定深入分析了当时国际标准制定的动态,以及中国企业在标准化竞赛中面临的困境与突围思路。那时候,专利池的争夺已经悄然开始,这份报告里想必也包含了对知识产权布局的初期评估。此外,它对当时产业链中游——封装环节的侧重程度也令人关注,因为封装技术在当时是决定产品性能和成本的关键瓶颈。这份报告,更像是一份面向未来的“航海日志”,记录了中国船队在浩瀚的蓝色海洋中,如何调整风帆、确定航向的最初测绘工作。
评分这份报告的年份,恰好处于一个“风口前夜”的微妙时间点。它没有经历过后来智能照明时代的喧嚣,也没有被大规模LED替代潮的冲击波所完全席卷,因此它的视角应该更为纯粹和基础。我非常好奇,报告对上游原材料,特别是稀土材料和特种化学品的供应安全性的评估程度。在那个全球供应链尚未完全紧密耦合的时代,对核心材料的自主可控性进行预警,是极具战略眼光的表现。此外,对于当时产品寿命和可靠性的承诺,想必是报告中着力强调的突破点,因为早期的LED产品在衰减率和色温稳定性方面确实饱受诟病。这份文献,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制造业在追求“高品质”的艰难转型过程。它不是对成功经验的总结,而是对现实困境的理性分析,是那个时代中国科技工作者在面对全球技术前沿时,所展现出的严谨与求索精神的物化体现。
评分这部文献的出版,无疑为我们理解彼时中国半导体照明领域的发展脉络提供了珍贵的窗口。虽然我手中没有直接的文本内容,但仅凭书名和出版年份,就能感受到一种历史的厚重感。想象一下,2005年,那正是全球LED技术开始加速渗透、并逐渐从传统照明领域分羹的关键时期。这份报告,想必详细梳理了当时中国在芯片、封装、驱动控制等各个环节的布局与挑战。我尤其好奇的是,报告中是如何描绘彼时国内企业与国际巨头之间的技术差距与追赶策略的。是否详尽记录了政府在“绿色照明”等政策驱动下,如何引导和扶持新兴的半导体产业?那些早期的产业园区、重点实验室的设立背景和初期成果,想必都有详实的记录。对于研究产业政策的演变、技术路线的选择,以及早期资本是如何涌入这个领域的学者而言,这无疑是一份极具参考价值的原始资料。它不是对现状的描述,而是对一个时代起点前夜的精准快照,捕捉了从“制造”向“智造”转型的最初的萌动与探索。
评分这本书散发着一股浓郁的“政策导向性”气息,这在那个阶段的中国高新技术产业报告中是十分典型的特征。我预期这份报告的核心价值在于其对产业集群化发展的论述。2005年,各地政府为了争夺新兴产业的制高点,纷纷推出了力度空前的招商引资政策。报告想必是对这些政策落地情况进行的一次阶段性“体检”,分析了区域差异性发展带来的优势与隐患,比如是否存在低端产能的重复建设,或者对进口材料的过度依赖。尤其值得探究的是,报告对于“固态照明”这一概念的界定和推广力度,以及它如何试图将半导体照明从一个“小众技术”推向“主流市场”的战略部署。对于希望理解中国地方产业政策如何塑造全国产业格局的观察者来说,这份报告无疑是研究初期地方政府“有形之手”运作模式的绝佳样本,它展示了自上而下的决心与自下而上的创新火花是如何交织在一起的。
评分作为一名关注能源转型和高新技术迭代的研究者,我非常关注这类“时间胶囊式”的行业报告。2005年的中国半导体照明产业,正处于一个极度依赖外部技术输入,同时又渴望实现自主创新的矛盾时期。这份报告的价值,或许就在于它敢于直面这种“卡脖子”的现实。我推测,报告中关于人才引进和教育体系建设的篇幅一定不短,因为技术本身是死的,活的人才是决定产业高度的关键。它可能详细列举了当时国内高校和科研院所承担的重大攻关项目,以及这些项目与产业化之间的“最后一公里”的鸿沟。更深层次地看,报告可能还探讨了商业模式的创新,比如LED照明在商业建筑、市政工程中的示范项目推广遇到的阻力,这不仅仅是技术问题,更是市场教育和商业伦理的挑战。总而言之,它记录了中国产业在“模仿—消化—再创新”道路上,迈出的坚实而略带蹒跚的第一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