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名:空间目标激光测距技术及应用
:78.00元
售价:56.9元,便宜21.1元,折扣72
作者:赵春梅,桑吉章,瞿锋,郭金运,卫志斌 ...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5-01
ISBN:9787030482044
字数:
页码:212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本书*面系统地介绍了空间目标激光测距技术的基本原理、基本内容以及在相关领域的应用成果。书中的内容涉及到激光测距的理论基础、测距系统的基本组成和测距数据的采集与处理,结合作者多年的研究成果,详细阐述了观测数据的处理方法以及观测数据在地学、空间科学等领域的应用成果。本书*先简要介绍了卫星激光测距技术的产生、发展以及相关的国际组织机构,介绍了常用的坐标系统和时间系统。然后从激光测距的基本理论出发,论述了有关的探测概率,分析了测距过程中的误差源。在介绍测距系统基本组成的基础上,较为详细地介绍了系统中的激光发射技术、光电接收技术,介绍了测距控制技术以及数据预处理方法。并对激光测距的应用处理方法,包括计算模型、解算方法以及在地球动力学领域的应用成果也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论述。*后介绍了激光测距技术在空间碎片观测领域的应用方法与应用成果
章 绪论
1.1 空间目标概述
1.2 空间目标探测技术
1.3 空间目标激光测距技术
1.4 空间目标激光测距技术的应用
参考文献
第2章 天体测量基础
2.1 天体测量的基本概念
2.2 球面三角基本公式
2.3 时间系统
2.4 坐标系统
2.5 坐标系之间的转换
参考文献
第3章 激光测距系统组成及基本原理
3.1 系统基本组成
3.2 卫星激光测距基本原理
3.3 卫星激光测距基本理论
3.4 卫星激光测距误差分析
参考文献
第4章 激光测距发射技术
4.1 激光器概述
4.2 激光测距发射系统
4.3 激光能量放大技术
4.4 光学准直控制技术
参考文献
第5章 光电接收技术
5.1 概述
5.2 光子探测原理
5.3 光电接收系统
5.4 光子探测滤波技术
参考文献
第6章 激光测距控制技术
6.1 激光测距硬件技术
6.2 激光测距软件技术
6.3 地靶标校技术
参考文献
第7章 SLR数据处理与应用
7.1 概述
7.2 观测模型和卫星摄动模型
7.3 参数解算方法
7.4 SLR数据质量评估
7.5 SLR的应用
参考文献
第8章 空间碎片激光数据处理及应用
8.1 概述
8.2 空间碎片激光观测
8.3 空间碎片激光观测数据处理
8.4 空间碎片轨道数据的应用
参考文献
我是一名光学工程领域的资深工程师,主要负责高精度惯性导航系统的误差修正工作。这本书在“系统级误差预算分析”方面做得非常出色,这是我们实际工作中耗费精力最多的部分。它系统地梳理了从激光源发散角到接收器视场误差的传递过程,提供了一套严谨的误差分解和叠加方法论。这种自顶向下(Top-Down)的分析思路,对于我设计高可靠性测距模块至关重要。不过,我发现书中对“非线性光学效应”在超远距离测距中的潜在影响,特别是大气吸收和散射引起的波形畸变,分析得不够深入。尽管书名是“空间目标”,但很多深空探测任务中,大气效应虽然减弱,但其非线性特征对极限精度依然构成制约。此外,对于测距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锁星失败”的鲁棒性设计与快速恢复策略,书中仅作了一般性提及,这对于航天器在复杂环境下自主导航的任务来说,是急需加强的部分。这本书无疑是经典,但缺少了对极端工况下系统鲁棒性的深度挖掘。
评分说实话,我买这本书主要是想深入了解一下“空间碎片”的探测和跟踪技术。我们研究所有很多关于空间态势感知的课题,激光测距是其中的核心环节。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构建了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框架。从激光器的选择,到光束指向控制的精度要求,再到回波信号的提取和噪声抑制,环环相扣。作者在讲述技术路线时,总是能结合具体的环境参数(如目标材料、光照条件)进行分析,这使得书中的结论具有很强的可信度和可迁移性。我特别喜欢它对“信息熵”在测距精度评估中的应用介绍,这提供了一种更科学的指标来衡量测距系统的优劣,而不是简单地依赖RMS误差。然而,对于高重复频率激光器的设计与制造工艺,特别是对泵浦源寿命和光束质量控制方面的探讨,略显不足。如果能增加一个专门章节介绍面向下一代超高分辨率测距系统的关键器件发展趋势,这本书的权威性会更上一层楼。
评分我是一个在读研究生,导师让我负责一个关于地基对空快速目标激光定位的课题,因此对这本《空间目标激光测距技术及应用》进行了集中学习。这本书对我最大的帮助在于它将复杂的数学模型“翻译”成了可以理解的工程概念。比如,书中对“模糊度”问题的处理,用非常形象的比喻解释了相干激光测距中相位解算的难点与突破口。它不是那种只罗列公式的参考书,而是带着读者一步步搭建起整个系统的逻辑。但是,作为一个偏向计算科学背景的人,我对书中涉及的“大规模数据并行处理”和“基于GPU的实时滤波算法”的介绍感觉有些简略。在当今数据爆炸的时代,如何高效处理海量测距点云数据并实时反馈,是决定系统性能的关键。希望未来修订版能更加关注高性能计算在激光测距系统中的融合应用,这会更贴合当前技术发展的主流方向。
评分这本《空间目标激光测距技术及应用》初版的时候我就关注到了,当时是冲着书名里“激光测距”这几个字去的。我个人是做光电探测相关的研究工作,对高精度测距一直很感兴趣。说实话,拿到书后,我发现它在理论深度上还是挺扎实的,特别是关于激光脉冲的发射、接收以及信号处理那一块,作者结合了大量的工程实践经验,给出了不少实用的算法和模型。比如书中对大气湍流对测距精度的影响分析得特别透彻,这对于实际应用中如何选择合适的波长和调制方式至关重要。不过,我个人更希望看到一些关于新型探测器,比如单光子探测器在远距离测距中的最新进展,书里这部分内容略显保守,更多是基于成熟技术路线的探讨。整体而言,它更像是一本面向工程实现和系统设计的教科书,对于初入行的人来说是极好的入门材料,但对于我这种想追赶前沿技术的人来说,可能需要配合最新的期刊文献一起阅读才能达到最佳效果。书中插图和公式推导清晰明了,这一点非常值得肯定,能有效帮助读者理解复杂的物理过程。
评分我最近在忙一个关于近地轨道卫星编队飞行的项目,对高动态目标下的实时测距算法需求特别迫切,所以找了这本《空间目标激光测距技术及应用》来看。这本书的结构组织得很有条理,从基础的光学原理讲起,一步步过渡到系统集成和数据解算。让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其中关于“多普勒频移补偿”的那一章,作者没有停留在简单的原理介绍,而是详细阐述了如何将测距信息和速度信息进行耦合优化,以应对目标高速运动带来的挑战。这对我当前的系统设计非常有启发性。美中不足的是,书中对“机载平台”的应用案例着墨不多,我的项目更多是针对低空和近地轨道场景,对平台稳定性和快速姿态校正的要求更高。如果能增加一些针对移动平台的实时误差补偿案例分析,那这本书的实用价值就更大了。总体感觉这本书的定位非常明确,就是要把理论转化为可操作的技术方案,这一点做得非常到位,是值得细读的工具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