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名:数字与数据通信技术
:23.00元
售价:16.8元,便宜6.2元,折扣73
作者:周英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09-01
ISBN:9787030285737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381kg
本书全面系统地介绍了数字与数据通信技术的概念、基本原理和主要应用,主要内容有信号与噪声、数字与数据通信概论、模拟信号数字化(包括语音信号编码的过程、语音压缩编码和图像压缩编码)、数字信号的基带传输、数字信号的频带传输、数字复接与同步技术、差错控制编码,以及数据交换与通信协议等。
    本书可作为高职高专通信、电子和计算机网络专业的教材,也可作为相关领域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书。 
与其他侧重于介绍“我们现在使用什么技术”的书籍不同,这本书花费了相当大的篇幅去剖析“信息论”的哲学根基和其在实际工程中的局限性。作者反复强调,信息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其容量,更在于其“可解释性”和“语义完整性”。书中有一章专门探讨了数据压缩的“艺术与科学”,它并未满足于介绍霍夫曼编码或LZW算法的步骤,而是深入讨论了什么是“真正的信息冗余”,以及在追求极致压缩比时,人类感官和认知的边界在哪里被触碰。比如,在讨论音频压缩时,它会引用心理声学模型来解释为什么人耳对特定频率的失真不敏感,这使得压缩不再是纯粹的数学优化,而成了人与机器感官特性的交互设计。这种将硬科学与软科学(心理学、认知科学)交叉融合的写作方式,让读者得以从更广阔的维度理解数字世界的构建逻辑,极大地拓宽了我的知识边界,让人在处理任何数据传输问题时,都会多一层对“信息本质”的思考。
评分我发现这本书在处理“安全”这个维度时,展现出一种超越传统通信范畴的警觉性。它没有把数据传输仅仅看作是信息的点对点搬运,而是将其置于一个充满对抗性的环境中进行审视。尤其是在论述加密和数字签名时,作者采用了类似“攻防演练”的视角,详细分析了不同加密算法的理论弱点和实际应用中的实现漏洞。书中对“量子计算对现有公钥基础设施的威胁”这一部分的论述尤其深刻,它不仅罗列了Shor算法的威胁,更深入探讨了后量子密码学(PQC)的几种主要候选方案及其在资源受限设备上的部署难度。这种前瞻性和批判性的视角,使得本书的价值远超对现有技术的简单介绍。它迫使读者思考的不是“信息如何安全传输”,而是“在未来,我们应如何重新设计传输的底层信任机制”。对于希望站在行业前沿,思考下一代通信安全架构的读者来说,这部分的深度分析是极为宝贵的参考。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风格极其跳跃且充满了个人的情感色彩,这在技术书籍中是相当罕见的。作者似乎更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电台主持人”,在带领听众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通信探险。在讨论数字交换网络时,作者突然插入了一段关于早期程控交换机故障排除的趣闻轶事,那段文字生动地描绘了工程师们在面对硬件级错误时的焦急与智慧,瞬间让冰冷的技术细节染上了人性的温度。这种“跳跃”的叙述方式虽然可能让追求线性逻辑的读者感到一丝不适应,但它却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趣味性和记忆点。例如,在讲述网络拓扑演变时,作者并没有采用标准的年代时间线,而是围绕几个关键的历史性“瓶颈”事件展开讨论,每一次瓶颈的突破都伴随着一次技术范式的革命。坦白说,如果你只是想找一本按部就班的教材,这本书可能不是首选;但如果你渴望在学习技术知识的同时,能感受到创造这些技术的先驱们所经历的挣扎、突破与乐趣,那么这本书提供的阅读体验是无与伦比的。
评分这本书的视角相当独特,它没有直接深入到晦涩难懂的数学公式和复杂的网络协议栈的底层细节,而是采取了一种更宏观的、与实际应用紧密结合的叙事方式。我惊喜地发现,作者花了大量的篇幅来探讨信息是如何从一个概念、一个原始信号,一步步被“驯服”并转化为可以在现代基础设施中高效传输的数字信息的全过程。例如,在关于编码理论的部分,它并没有停留在香农的理论上空谈,而是详尽地描述了早期的电报系统如何通过增加冗余位来抵抗线路噪声,这种历史的纵深感让人对“可靠传输”这个看似理所当然的结果有了更深刻的敬畏。此外,书中对“比特”这个基本单位的哲学探讨也颇为引人入胜,它不仅仅是0和1的组合,更是人类认知世界和量化信息的一种基本范式转移的体现。如果你期望的是一本教科书式的公式堆砌,这本书可能会让你略感意外,但如果你想理解我们生活周遭的万事万物——从手机通话到卫星定位——其背后的信息流转逻辑是如何建立起来的,这本书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充满洞察力的入门视角。它成功地架设了从物理世界到数字世界的桥梁,让那些原本被视为“黑箱”的技术原理变得触手可及。
评分读完这本关于信息传输介质与调制技术的著作,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在平衡技术深度和可读性方面展现了极高的功力。它没有陷入那种为了炫耀技术深度而堆砌生僻术语的泥潭。相反,它巧妙地运用了大量的类比和图示来解释波形如何被“塑造”以承载数据。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对“多载波传输”的讲解,作者用航运系统和多车道高速公路的比喻,生动地解释了OFDM(正交频分复用)技术如何大幅提高频谱效率并抵抗多径效应。这种将抽象的信号处理过程具象化的手法,极大地降低了初学者的理解门槛。当然,对于资深工程师来说,书中对信道均衡技术在高速率传输中面临的挑战和最新研究方向的简要概述,也提供了值得品味的思考点。这本书的结构设计非常合理,它像一个技艺精湛的建筑师,先打下坚实的基础——信号的数字化过程,然后逐步向上搭建无线和有线的传输结构,最终指向现代通信系统的宏伟蓝图。它并非事无巨细的工具手册,而更像是一份引人入胜的“工程哲学”指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