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我想倾听你:关于孩子,以及曾经扮演过孩子角色的我们
定价:45.00元
作者:洪仲清
出版社:九州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8-01
ISBN:9787510855375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目录
001 代序 为了更好地爱人,要学会好好地听,好好地说
005 自序 我们与孩子的邂逅
CHAPTER1 我想倾听你
010 我们之所以听
011 不忍心孩子长大
014 谢谢你当我的小孩
017 请假装我已经长大了
021 我有那么笨吗
025 到底是为谁好
027 你会为我骄傲吗
030 我太认真抱爸爸了
032 亲爱的女儿,我也需要你的肯定
035 随着孩子独立长大
039 有必要对孩子那么客气吗
042 她觉得自己不是好妈妈
045 父母不是神
048 我们可以重新开始吗
050 陪伴,是我送你的圣诞节礼物
053 回到赞美的本质
056 用语言缩减孩子的挫折感
059 有效的沟通,常同时包含说明事情与表达心情
062 “不再犯”的迷思
065 管教与关怀
067 负面标签与负面眼光
070 粉碎孩子梦想的家长
072 落井下石式的教养
074 被局限的跑道
077 霸凌是层层叠叠的困境
080 你的小孩,不只是你的小孩
CHAPTER2不勉强自己难过
086 亲爱的陌生太太
090 你知不知道?你让我觉得自己很没用
092 你这个人很固执耶
095 不勉强自己难过
098 不处理自己情绪有关系吗
101 让你的生气有去处
103 你现在高兴了吧
106 我不相信你了
108 是不是女生比较会扭曲事实
111 一天一借口,幸福远离我
115 生闷气
118 我还有什么好说
120 因为我妈也是这样
123 不是孩子的错
127 为什么你不跟我谈
130 情绪垃圾箱
133 碎碎念背景音乐
135 形式上的道歉反而让人生气
138 先理解,然后谅解
141 同理对方,才能把世界看得更清楚
142 倾听你而不带走你的问题
144 努力本身就可以是某种结果
147 有些关系,终究是要退场的
148 让彼此的角色有个圆满
150 悲喜交集过生活
154 那只是浪潮的起落
156 简单平静单纯幸福
CHAPTER3爱你又能让你做自己
160 只想找一个懂我的人
162 忍不住喜欢两个人
165 气他一次,就是想他一次
167 我需要你来找到我
169 爱你又能让你做自己
172 因为爱你,所以要学习爱自己
175 他们到底喜不喜欢自己
177 你到底能负多少责任
180 成为孩子喜欢的妈妈
183 希望孩子长大想起我还会笑
186 我们所看到的别人,常常有自己在里面
191 为什么我哭哭,阿嬷觉得很好笑
194 有话好好说
196 更好的可能
198 用情而不困于情
200 把他当成陌生人
202 不对过去的自己苦苦相逼
204 原来还有人需要我
207 关系中的灾难四骑士
209 关于“家会伤人”这件事
212 “我当初就是想不开”
215 在关系这面镜子里,我们看到了什么
217 用正向情绪修养自己
CHAPTER4你必须原谅自己
222 我不值得我想要的爱
225 你必须原谅自己
228 原来我让自己变得很贫穷
232 爱不等于喜欢
235 建筑在别人身上的梦想
238 心回到自己身上
241 与过去的自己和好
245 让感觉自己跟上来
249 在黑暗中,我们带不走黑暗
252 原谅自己的方法,是疼惜自己
254 练习找到自己的感觉
257 为什么要照顾好自己
259 当她醒来的时候
262 谅解的先受益者,是我们自己
266 讲别人难受,实际上是自己难受
269 负面思考达人
272 你做得很好啦,但是……
275 填不满的洞
277 不听话就是不孝顺吗
280 老人爱逞强
283 独处时找得到家吗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我想倾听你:关于孩子,以及曾经扮演过孩子角色的我们》——仅仅是这个书名,就让我感受到了一种深深的共鸣和期待。我一直觉得,教育孩子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心灵的沟通和情感的连接。而“倾听”,正是这种连接的关键。孩子们的世界,充满了新奇与纯粹,他们用最直接的方式表达喜怒哀乐,但很多时候,我们却因为种种原因,未能真正地倾听到他们的声音。而“曾经扮演过孩子角色的我们”,这句话更是触动了我。我们每个人都曾是孩子,都经历过成长的烦恼和喜悦,都曾有过对世界的懵懂和好奇。如今,我们为人父母,也成为了别人眼中“曾经的孩子”。这本书,仿佛是在邀请我们,去重新审视孩子,也去重新审视那个过去的自己。我非常好奇,作者将如何通过“倾听”这一主题,来展开关于孩子和我们自身的叙述。是会分享一些感人的故事,让我们在泪水中懂得爱与责任?还是会提供一些深刻的洞察,让我们在思考中获得成长?我期待着,这本书能够帮助我打开与孩子沟通的新视角,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不再让他们感到孤独和被忽视。同时,我也希望,它能引导我回溯自己的童年,去发现那些被遗忘的珍宝,去原谅那些曾经的自己,最终,拥抱一个更完整、更平和的心灵。
评分这本书的名字让我一下子就心动了,《我想倾听你:关于孩子,以及曾经扮演过孩子角色的我们》,光听这个名字,我就觉得它触碰到了内心最柔软的地方。我一直觉得,无论是为人父母,还是曾经是孩子的我们,都有一段无法言说的故事。孩子是纯粹的,他们用最直接的方式感受世界,用最真挚的情感表达自己。而我们这些“曾经扮演过孩子角色的人”,在时光的长河里,或多或少地丢失了一些纯真,学会了伪装,也承载了许多成年世界的无奈。这本书似乎在向我们发出邀请,邀请我们一起回到那个最本真的状态,去理解孩子,也去重新认识那个曾经的自己。我特别好奇,作者会用怎样的方式来“倾听”?是分享故事,是剖析心理,还是提供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孩子,更能成为一把钥匙,帮助我打开内心深处那扇尘封的门,重新找回那些被遗忘的童年片段,理解那些在成长过程中留下的印记。我想,也许这本书会让我重新审视自己与孩子之间的关系,不再是以一个“指导者”的姿态,而是以一个“陪伴者”的心态,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去接纳他们的不完美,去尊重他们的独立个体。同时,我也期待着,在倾听孩子的同时,也能在这个过程中,倾听到自己内心深处的声音,那个曾经充满好奇、无畏、也有些许脆弱的那个我。这本书,或许会是一次深刻的自我对话,一次跨越时空的连接,一次对生命本质的探索。它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了期待,仿佛已经预感到,它将为我的生活带来一些不一样的光芒,一些更深刻的理解,一些更温暖的触动。
评分《我想倾听你:关于孩子,以及曾经扮演过孩子角色的我们》,这个书名,有一种直击灵魂的力量。它不仅关注当下,更连接着过去,让我有一种想要深入其中,一探究竟的冲动。作为一名家长,我深知与孩子有效沟通的重要性,但现实往往是,我们更习惯于“说”和“教”,而忽略了“听”。孩子们的表达方式是如此丰富而直接,他们的每一个眼神,每一个动作,甚至每一个沉默,都可能蕴含着深刻的情感和需求。而“曾经扮演过孩子角色的我们”,这句话更是点睛之笔,它提醒我们,在我们成为父母之前,我们也是孩子,我们也有过同样的困惑、喜悦和渴望。这本书,在我看来,就是要唤醒我们内心深处的同理心,让我们能够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感受他们的世界,去理解他们的成长。我非常期待,作者能够分享一些关于“倾听”的智慧和方法,帮助我突破沟通的壁垒,与孩子建立起更深层次的情感连接。同时,我也希望,它能引导我回溯自己的成长历程,去发现那些被时光掩埋的童年印记,去理解那些塑造了我性格的过往,从而,以一种更圆满、更温暖的态度去面对生活。
评分这本书的名字,让我瞬间停下了脚步:《我想倾听你:关于孩子,以及曾经扮演过孩子角色的我们》。它如此直接,又如此深刻,仿佛一语道破了我心中长久以来的某种困惑。我们常常忙于生活,忙于工作,忙于“教育”孩子,却很少真正地停下来,去“倾听”他们。我们以为自己最了解自己的孩子,但很多时候,我们只是在用自己的逻辑去解读他们的行为。而“曾经扮演过孩子角色的我们”,这句话更是精妙。它提醒我们,我们也是从那个阶段走过来的,我们曾经的感受,我们曾经的渴望,是否也在孩子身上重演?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本关于育儿的书,更像是一本关于自我发现和情感连接的书。我非常期待,作者会用怎样的方式来展开“倾听”这个主题。是会通过一些细腻的笔触,描绘出孩子内心深处的细腻情感?还是会用一些富有哲理的思考,引导我们去审视自己与孩子之间的关系?我希望,这本书能够给我带来一些切实的方法,让我能够更有效地与我的孩子沟通,让他们感受到被理解和被尊重。同时,我也期待,它能让我重新拾起那些被遗忘的童年记忆,去拥抱那个曾经的自己,然后,以一种更成熟、更包容的心态去面对生活。
评分这本书的名字《我想倾听你:关于孩子,以及曾经扮演过孩子角色的我们》,就像一个温柔的呼唤,瞬间抓住了我的注意力。它不仅指向了我们的下一代,更将目光投向了我们自己——那些已经走过童年,正在或已经步入成年阶段的我们。我常常在想,当我们用成年人的眼光去审视孩子时,我们是否也忘记了,曾经的我们,也曾是那样渴望被理解,被看见。我们是否也曾因为一些小小的委屈,而感到世界崩塌;是否也曾因为一次小小的成功,而欣喜若狂。这本书,似乎就是要搭建一座桥梁,连接起孩子与成年人,连接起现在与过去。它提供了一个“倾听”的姿态,这本身就充满了善意和尊重。我非常好奇,作者会如何去描绘“孩子”的世界,又会如何去唤醒“曾经扮演过孩子角色”的我们内心深处的记忆和情感。是会通过一个个鲜活的案例,让我们在故事中找到共鸣?还是会提供一些富有哲理的思考,让我们得以审视自身?我期待着,这本书能够给我带来一些启发,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我的孩子,不再以一种居高临下的姿态去教育他们,而是以一种平等的、尊重的态度去与他们交流。同时,我也希望,它能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成长经历,发现那些被遗忘的童年梦想,去理解那些曾经的自己,最终,让我的内心变得更加丰盈和完整。
评分当我在书店或者网上看到《我想倾听你:关于孩子,以及曾经扮演过孩子角色的我们》这个名字时,我脑海里immediately浮现出无数个画面。孩子那种纯粹而热烈的眼神,他们无拘无束的笑声,还有他们偶尔流露出的迷茫和不安。同时,我也想到了我自己,那个曾经穿着开裆裤,在泥巴地里打滚的男孩;那个在教室里偷偷写情书,幻想未来的女孩。我们都在成长的道路上,留下了一些痕迹,也带走了一些东西。这本书的名字,让我感到一种强烈的共鸣,它触及了我们内心深处最柔软的部分。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作者将如何通过“倾听”这个动作,去展开关于孩子和“曾经的孩子”的故事。是会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心理学家,深入剖析孩子的心理发展规律?还是会像一位充满智慧的长者,分享一些关于人生智慧的感悟?我更倾向于,它能是一本充满了人文关怀的书籍,能够让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地与自己对话,与孩子对话,与生命对话。我期待着,它能提供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帮助我更好地理解我的孩子,不再让他们感到孤单和不被理解。同时,我也希望,它能引导我回溯自己的成长历程,去发现那些被遗忘的童年梦想,去疗愈那些曾经的创伤,去接纳那个不完美的自己。这本书,在我看来,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扇门,通往更深刻的自我认知,通往更和谐的亲子关系,通往更丰富的人生体验。
评分《我想倾听你:关于孩子,以及曾经扮演过孩子角色的我们》——这个书名,像一阵微风,轻轻拂过心田,带来一种久违的宁静和温暖。它不是那种需要你费力去理解的晦涩文字,而是一种自然的流淌,一种情感的共鸣。我一直相信,倾听是一种艺术,而倾听孩子,更是一种需要耐心和智慧的艺术。孩子们用他们独特的方式表达自己,他们的言语、他们的行为,甚至他们的沉默,都蕴含着丰富的信息。而我们作为成年人,往往因为自身的局限,而错过了很多倾听的机会。更何况,我们自己也曾经是孩子,也曾经有过被倾听的渴望。这本书的名字,恰恰点出了这一点,将“孩子”和“曾经扮演过孩子角色的我们”紧密地联系起来,仿佛在提醒我们,理解孩子,就是理解曾经的自己;而找回曾经的自己,也能够更好地理解眼前的孩子。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给我带来一些新的视角,让我不再仅仅把孩子看作是需要教育和管教的对象,而是将他们视为一个个独特的生命,需要被尊重,被理解,被爱。我希望,通过这本书,我能学到更多有效的沟通技巧,能够真正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与他们建立起更深厚的情感连接。同时,我也希望,它能引发我对自己成长的反思,去发掘那些被忽略的童年经历,去理解那些塑造了我性格的过往,最终,让我以一个更完整、更平和的心态去面对生活。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我还没有看到实体,但仅仅从名字《我想倾听你:关于孩子,以及曾经扮演过孩子角色的我们》来看,就充满了温暖和力量。它暗示了一种双向的交流,一种情感的连接。作为一名家长,我时常感到力不从心,总觉得自己做得不够好,无法完全理解我的孩子。他们有时像谜语一样,让我捉摸不透;有时又像一面镜子,照出我自身的不足。而“曾经扮演过孩子角色的我们”,这句话更是触动了我。我们每个人都曾经是孩子,都有过无忧无虑的童年,都有过一些小小的梦想和坚持。但随着年龄的增长,生活的压力,社会的规则,让我们逐渐改变,变得圆滑,变得复杂。我们是否还能想起,当年那个纯粹的自己?我们是否还能理解,当年那个我们,需要怎样的倾听和陪伴?这本书就像一个温暖的港湾,邀请我们停下脚步,去反思,去连接。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作者会如何将“孩子”和“曾经的孩子”这两个看似独立却又紧密相连的主题进行融合。是会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让我们看到不同孩子的心声?还是会分享一些作者自身的成长经历,让我们在共鸣中找到慰藉?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视角,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孩子的行为和情绪,不再仅仅从成人的逻辑去判断,而是尝试站在他们的角度,去感受他们的世界。同时,我也希望它能让我回顾自己的童年,发现那些被忽视的细节,去原谅曾经的自己,接纳现在的自己。这本书,在我看来,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次心灵的旅程,一次对自我和亲子关系的深刻探索。
评分“我想倾听你:关于孩子,以及曾经扮演过孩子角色的我们”,这个书名,就像一首低语,轻轻触碰我内心最柔软的地方。它没有华丽的辞藻,却饱含着深沉的意涵。我一直在思考,在为人父母的道路上,我究竟给了孩子多少真正的“倾听”?是让他们说出口的,还是藏在心底的?我们常常以自己的经验去预设孩子,却很少去真正地听他们内心的声音。而“曾经扮演过孩子角色的我们”,这句话,更是让我感到一种莫名的亲切和共鸣。我们每个人都曾是孩子,都有过那些纯真的快乐,也曾有过那些难以启齿的忧伤。当我们成为成年人,回头看自己曾经的孩子模样,是否还能找到那份纯粹?这本书,似乎就是为我们量身打造的,它邀请我们停下脚步,去倾听,去理解,去连接。我非常好奇,作者会以怎样的方式来呈现“倾听”的力量,又会如何去描绘“孩子”和“曾经的孩子”之间的微妙联系。是会分享感人的故事,让我们在泪水中感悟亲情?还是会提供一些深刻的见解,让我们在思考中获得启发?我期待着,这本书能给我带来一些关于如何与孩子建立更深刻情感连接的启示,也能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成长,发现那些被忽略的内心需求,最终,以一种更完整、更平和的心态去迎接生活的每一个挑战。
评分《我想倾听你:关于孩子,以及曾经扮演过孩子角色的我们》——这个书名本身就有一种治愈的力量。它不是那种生硬的说教,也不是那种空洞的理论,它更像是一种温柔的邀请,邀请我们放下成年人的傲慢和评判,静下心来,去倾听。倾听谁呢?倾听我们的孩子,倾听他们内心深处的渴望,他们未曾说出口的忧虑,他们对世界的奇妙设想。同时,也要倾听那个曾经的我们,那个在时光洪流中逐渐模糊的,拥有无数可能性的,小小的自己。我一直觉得,很多时候,我们与孩子的隔阂,并非源于爱的不够,而是源于“倾听”的缺失。我们习惯了以自己的经验和认知去套用在孩子身上,而忽略了他们是独立的个体,拥有独特的灵魂。而“曾经扮演过孩子角色的我们”,这句话更是精准地击中了痛点。我们是不是也曾经有过这样的渴望,希望被理解,被看见,被温柔地倾听?我们是不是也曾经因为不被理解而感到委屈和孤独?这本书,在我看来,就是要弥合这种代际之间的隔阂,连接过去与现在,连接孩子与成人。我非常好奇,作者会如何处理这两个维度——关于孩子,以及关于我们自己曾经的孩子。是会将两者平行叙述,还是会寻找其中的内在联系?我期待着,这本书能够给我带来一些启发,让我能够更好地与我的孩子建立深层次的连接,用一种更开放、更包容的心态去面对他们的成长。同时,我也希望,它能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过去,发现那些被遗忘的珍宝,理解那些曾经的伤痛,最终拥抱那个更完整的自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