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宇航員地球生活指南
定價:48.00元
作者:【加】剋裏斯哈德菲爾德 上校
齣版社:湖南科技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7-07-01
ISBN:9787535792259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膠訂
開本:大32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暢銷書《福布斯》雜誌/Slate雜誌年度*圖書。
宇宙空間毫不留情,殘酷異常。地球上的生命也不容易。哈德菲爾德上校真誠地告訴我們,如何在這兩個迥然不同的地方成長。他憑藉險境求生的豐富經驗,給讀者上瞭一堂生動鮮活的宇航員必修課
★小題大作,凡事做*壞打算。
★運用負麵思考的力量,剋服恐懼。
★把演演當真,纔是真的演練。
★幫助組員,等於救自己一命。
★別讓自己的美夢成為傢人的噩夢。
看過之後,你不僅能學會宇航員的思考方式,也會改變你對地球生活──特別是你自己的生活的看法,讓你生活得更好、更幸福。內容提要
剋裏斯·哈德菲爾德為瞭成為一名宇航員進行瞭幾十年的訓練,其太空逗留時間幾乎達到4000小時。他曾帶著一把瑞士軍刀闖進瞭空間站,也曾在駕駛飛機時處置過一條活蛇,並且在緊貼著軌道飛行器的外部時暫時失明。
在《宇航員地球生活指南》中,哈德菲爾德講述瞭他多年的訓練和太空探索經曆,展示給我們如何把不可能的事情變成可能。他講述的故事內容生動,讀來讓我們大開眼界,同時又教給我們如何像宇航員一樣思考。
他的故事將永遠改變我們看待地球上的生活的方式——特彆是每個人自己的生活方式。
目錄
緻謝--
引言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1. 付齣一生的旅行--
2. 個人姿態--
3. 負麵思考的力量--
4. 為小事擔心--
5. 世界上後的一群人--
6. 下一個會讓我送命的事情是什麼?--
7. 哈薩剋斯坦靜海基地--
8. 如何被顛得七零八落(並在第二天感覺良好)--
9. 做個普通人--
10. 離開地球的日子--
11. 方形的宇航員,圓形的齣艙口--
12. 軟著陸--
13. 迴歸平凡--
作者介紹
剋裏斯·哈德菲爾德上校(Col. Chris Hadfield)是世界上經驗極為豐富、成就極為卓著的宇航員之一。2013年5月,哈德菲爾德在擔任國際空間站指揮官5個月後返迴地球。哈德菲爾德是1988年美國空軍試飛員學校成績*秀的畢業生,1991年美國海軍試飛員;1992年,他由加拿大太空署選定為宇航員。他曾是25次航天飛機發射的地麵通訊主任,並曾在2001至2003年期間擔任美國航空航天局在俄羅斯星城的運行總監,在2003至2006年擔任休斯敦約翰遜航天中心機器人部門的主管,並在2006-2008年期間擔任國際空間站運行總監。在國際空間站期間,他進行科學實驗的數量創造瞭新的紀錄,還對一次緊急太空行走進行瞭監控。同時,他所拍攝的令人驚嘆的照片和有關太空生活的教育影片使他獲得瞭世界性的贊譽。他根據大衛·鮑伊的“空間怪異”所錄製的零重力版音樂視頻,在網上發布的前三天,就獲得瞭超過10萬次的點擊。
文摘
序言
說實話,拿到《宇航員地球生活指南》這本書,我最先聯想到的是那些在太空中閃耀的英雄們,他們如何剋服萬難,探索未知。我當時設想,這本書大概會是一些關於如何在地球上“模擬”太空生活,或者是一些關於如何在高壓環境下保持冷靜、分析決策的技巧,畢竟這是“指南”嘛,感覺會是偏嚮於實用性的技巧分享。也許會提到一些宇航員在執行任務期間,如何進行嚴格的體能訓練,或者在返迴地球後,如何通過康復性訓練來恢復身體機能。 但這本書的內容,卻在很大程度上拓展瞭我的認知邊界。它沒有把重點放在“如何成為宇航員”,而是更加關注“宇航員作為一個人,在地球上的生活”。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有一段描述瞭宇航員在太空站看到的地球景象,他們如何用一種極為宏大而又細膩的視角去觀察和感受我們共同的傢園,比如看到季風的流動,看到城市的燈火,看到海洋的變幻。這種從宇宙尺度迴望地球的視角,讓我産生瞭前所未有的震撼,也讓我開始反思,我們平日裏是如何狹隘地看待自己生活的。 更讓我感到驚喜的是,書中還探討瞭宇航員在返迴地球後,如何將他們在太空中的經曆和感悟,融入到他們的日常生活中。比如,他們可能更加珍惜水資源,更加關注環境保護,或者對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有瞭更深刻的理解。這本書讓我覺得,宇航員不僅僅是太空的探索者,更是地球生活的思考者。它並非提供一套具體的“生存法則”,而是激發我們去思考,如何以一種更廣闊、更深刻的眼光,去體驗和擁抱我們腳下的這片土地。
評分哇,拿到這本《宇航員地球生活指南》真的是太驚喜瞭!一直以來,我腦海裏對宇航員的印象都是那些穿著厚重宇航服,在浩瀚宇宙中執行任務的英雄。但這本書,卻把我們拉迴瞭最熟悉的地球,用一種全新的視角去解讀我們習以為常的生活。一開始我以為這本書會講一些高深的科學原理,比如如何在零重力環境下生存,或者如何修復太空設備之類的,畢竟是“宇航員”的指南嘛!但讀瞭幾章之後,我纔發現,它更多的是關於“人”本身,關於那些在執行任務之外,作為個體,作為朋友,作為傢人,如何在這個星球上更好地體驗和生活。 比如,書中有一段講到,宇航員在執行任務期間,會非常渴望與傢人的聯係,哪怕隻是簡短的視頻通話,都能讓他們感受到巨大的慰藉。這讓我思考,我們平時是不是也太容易忽略瞭身邊的人?每天忙忙碌碌,卻很少停下來,真正地去關心和傾聽。書裏還描繪瞭宇航員在執行任務之餘,是如何通過閱讀、聽音樂、甚至是玩一些簡單的遊戲來放鬆心情,保持心理健康。這讓我覺得,原來即便是身處極端環境,人類對精神慰藉的需求依然如此強烈。這本書真的像是一麵鏡子,照齣瞭我們日常生活中可能存在的盲點,提醒我們要珍惜每一次與親友相處的時光,也要學會如何在壓力之下找到內心的平靜。
評分當看到《宇航員地球生活指南》這個書名時,我心裏充滿瞭好奇,腦海裏立刻勾勒齣一些畫麵:或許是宇航員在執行任務歸來後,如何適應地球上的種種不便,比如突然而至的重力感,比如不再是無限延伸的視野,比如對傢常食物的渴望。我以為這本書會細緻入微地描寫宇航員們在重返地球後的生理和心理上的調整過程,可能會涉及到很多科學的術語,或者是具體的康復訓練方法。 然而,翻開書頁,我立刻被它獨特的敘事方式所吸引。這本書並沒有停留在那些錶麵化的“迴歸”細節上,而是深入到瞭宇航員在太空中所經曆的、對“地球”這個概念的獨特體驗和情感。它更多地是在講述,當一個人被置於一個極端疏離的環境中,遙望著那個熟悉的藍色星球時,內心會激蕩起怎樣的情感波瀾。書中有很多細膩的描寫,比如宇航員在透過舷窗看到地球上蜿蜒的河流,看到漂浮的雲層,看到夜晚閃爍的城市燈光時,內心産生的寜靜與感動。 這種從遙遠太空迴望地球的視角,讓我感覺非常新奇,也引發瞭我很多思考。我開始反思,我們身處地球之上,是否因為過於熟悉,反而忽略瞭它的美麗與珍貴?宇航員的經曆,讓他們對地球有瞭更深的敬畏和愛惜。這本書讓我覺得,它不僅僅是關於宇航員的指南,更是關於我們每一個地球人的“地球生活指南”。它鼓勵我們以一種全新的、更具象化的方式去感受和理解我們賴以生存的這個星球,去體會那些平凡生活中的不平凡之處。
評分我一直對宇宙充滿好奇,科幻小說和紀錄片也看瞭不少。當我在書店看到《宇航員地球生活指南》這本書名的時候,腦海裏立刻浮現齣那些在太空站遙望地球的畫麵,想著宇航員在漫長旅途中,一定有很多不為人知的、關於“迴到地球”的特彆體驗和感悟。我以為這本書會詳細介紹宇航員如何在執行完太空任務後,重新適應地球的重力、空氣、聲音、氣味等等,也許會涉及一些生理上的挑戰和應對措施。 然而,讀下去之後,我發現這本書的側重點完全齣乎我的意料。它並沒有過多地糾結於那些技術性的身體適應過程,而是將目光更多地投嚮瞭宇航員們在太空期間,對於“地球”這個概念的思考。書中有很多篇幅描寫瞭宇航員對地球的眷戀,對傢鄉的思念,對兒時記憶的追溯,甚至是對地球上某些平凡事物的深切嚮往,比如雨水滴落在臉上的感覺,泥土的芬芳,或者隻是和朋友圍坐在一起吃一頓傢常便飯的溫馨。這讓我意識到,即便是最先進、最勇敢的探索者,在最遙遠的旅程中,最牽掛的依然是那個生養他們的、充滿人情味的世界。這本書讓我重新審視瞭“傢”的意義,以及那些我們可能已經習以為常,卻極其寶貴的生活細節。
評分拿到《宇航員地球生活指南》這本書,我腦子裏最先蹦齣來的是那些穿梭於星辰大海的英雄身影,以及他們在浩瀚宇宙中麵臨的種種挑戰。我以為這本書會是一本詳實的“生存手冊”,裏麵充斥著關於如何在極端環境下保持身體機能、如何應對心理壓力、如何進行科學探險等等硬核知識。或許會包含一些關於宇航員在太空中的訓練日常,或者他們在返迴地球後,如何進行復雜的康復療程的描述。 但隨著閱讀的深入,我發現這本書的內容遠遠超齣瞭我的預期。它並沒有沉溺於那些技術性的細節,而是將焦點放在瞭“人”本身,以及“地球”這個概念在我們心中的意義。書裏描繪瞭宇航員在執行任務期間,對地球傢園的深切思念,他們如何通過遙望地球來獲得精神上的慰藉。讓我印象特彆深刻的是,書中有一段描寫瞭宇航員在太空站,看著地球上的季節變化,觀察風暴的形成,感受地球生命的脈動。這種從一個極其宏大的視角去審視我們所處的世界,讓我感到無比震撼,也讓我開始重新審視自己對“生活”的理解。 這本書並非提供瞭一套僵化的“攻略”或“教程”,而是通過宇航員的視角,引導讀者去思考那些我們可能已經習以為常,卻又無比珍貴的事物。它讓我意識到,無論身處何方,我們對“傢”的眷戀,對生命的熱愛,都是共通的。這本《宇航員地球生活指南》與其說是一本給宇航員的指南,不如說是一本喚醒我們對地球生活感知與珍惜的“心靈指南”。它用一種非常柔軟且極具力量的方式,提醒我們去感受、去體驗、去熱愛我們腳下的這片土地。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