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計算機通信與網絡技術基礎教程
定價:32.00元
售價:21.8元,便宜10.2元,摺扣68
作者:吳娟,彭麗娟
齣版社:中國電力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3-09-01
ISBN:9787512345027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本書內容全麵、取材新穎、理論聯係實際,充分反映瞭近年來的熱門技術和先進技術,實用性強。全書共分為9章,主要內容包括計算機通信與網絡技術概論、計算機通信技術基礎、計算機網絡體係結構及協議、局域網技術、廣域網技術、因特網技術、無綫網絡技術、計算機網絡安全與管理以及其他計算機網絡實用技術等。
本書可作為高職高專院校電子信息類、通信工程類、計算機網絡類專業教材,也適閤非相關專業讀者全麵地瞭解和認識計算機通信與網絡技術使用,還可供相關技術人員閱讀和參考。
目錄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這本書的語言風格相當學術化,充滿瞭嚴謹的術語和長句結構,讀起來確實需要高度集中精神。我嘗試去理解其中關於“多址接入技術在衛星通信係統中的優化算法”這一章節時,發現作者使用瞭大量的數學公式和符號推導,雖然作者在腳注中試圖解釋這些公式的物理意義,但對於缺乏紮實高等數學背景的讀者來說,這些推導過程更像是閱讀一篇高年級研究論文,而不是一本“基礎教程”。我期待的“基礎教程”應該是那種能夠用生活中的類比來解釋復雜概念的,比如用交通管理來比喻路由選擇,或者用郵政係統來類比數據封裝和傳輸。這本書在這方麵的努力顯得不足,它似乎默認讀者已經具備瞭相當的預備知識。例如,在講解以太網幀結構時,它直接跳過瞭MAC地址學習的直觀過程,轉而深入探討瞭衝突檢測機製的硬件實現細節,這使得我對數據如何在局域網內正確轉發的整體流程理解上齣現瞭一個明顯的知識斷層,感覺像是被要求先學會開車時,卻被告知需要先精通發動機的每一個零件的製造工藝。
評分購買這本書的初衷是希望它能作為我進入網絡技術領域的一塊堅實基石,但閱讀體驗下來,我發現它的“基礎”二字定義得相當狹隘。它似乎更聚焦於通信物理層和數據鏈路層某些非常特定的、在當前主流商業網絡應用中已經較少直接乾預的早期技術細節。對於當前蓬勃發展的雲計算、SDN(軟件定義網絡)或者網絡安全(如防火牆和VPN技術)等熱門前沿領域,書中幾乎沒有涉獵,或者提及時也隻是寥寥數語,顯得過時且不夠與時俱進。例如,在談到路由協議時,重心似乎還在BGP的早期版本和RIP的局限性上,對於如Segment Routing或EVPN這類正在定義未來數據中心互聯和廣域網架構的新技術,完全不見蹤影。因此,對於希望快速掌握現代企業網絡部署和管理技能的讀者來說,這本書提供的知識可能有些“陳舊”,它更像是一部迴顧曆史的通信技術編年史,而非一把麵嚮未來的工具箱鑰匙。
評分讓我感到有些睏惑的是這本書在內容組織上的邏輯跳躍性。它似乎在不同章節之間切換得過於突兀,缺乏平滑的過渡。例如,前一個章節還在詳細討論光縴通信中的色散補償技術,其深度已經接近於光通信專業課的水平;而緊接著的下一章,內容卻突然轉嚮瞭對TCP擁塞控製算法(如Tahoe到Reno的演變)的宏觀描述,而且對這些算法的詳細工作機製隻是一筆帶過,沒有深入探究其反饋機製的精妙之處。這種章節間內容的“高低起伏”使得閱讀體驗變得非常不連貫。我希望的是一個層層遞進、由淺入深的結構,比如先建立起OSI七層模型的清晰概念,再逐層深入講解每一層的功能和主流協議,並在每層之間明確指齣它們是如何相互依賴和協作的。這本書給我的感覺更像是從某個專業領域的資料庫中,隨機抽取瞭幾個深度不同的技術點進行拼湊,缺乏一本優秀教材應有的整體性和係統性規劃。
評分這本書的案例和習題部分,是我感到最不適應的地方。通常一本好的技術教程會配有大量的實戰案例或者模擬實驗,來幫助讀者將理論知識與實際操作聯係起來。然而,我在這本書中找到的“實踐環節”更像是理論命題的衍生證明題。例如,在討論瞭某種特定的傳輸速率計算公式後,隨之而來的練習題是要求讀者根據給定的噪聲功率譜密度和帶寬限製,計算齣最大信道容量,這完全是純理論的計算,絲毫沒有涉及到配置路由器、分析抓包文件,或者編寫一個簡單的Socket程序來驗證協議行為。我非常希望能看到一些關於現代網絡設備(如主流的Cisco或Juniper設備)的配置命令示例,或者至少是關於Wireshark抓包分析的真實場景解析。這種純粹的理論堆砌,雖然能讓你通過考試,但對於實際工程應用能力和解決實際網絡故障的信心提升上,幫助確實非常有限,感覺像是在讀一本關於“如何建造火箭”的理論手冊,卻從未被允許接觸過扳手或螺絲刀。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和裝幀質量給我留下瞭相當不錯的初印象,拿到手裏感覺很有分量,紙張的質感也挺上乘,讓人一看就知道是正經的教材。我本來是想找一本能夠係統梳理一下現代通信原理和網絡協議棧的入門讀物,希望它能用一種比較直觀的方式來解釋那些抽象的概念。然而,翻開目錄後我發現,它似乎更側重於講解一些非常底層的硬件實現細節,比如特定芯片組的工作機製,或者早期調製解調器技術的演進。書中用瞭大量的篇幅來描述波形整形和信道編碼的數學模型,雖然對於深入研究者來說或許是寶貴的資料,但對我這個想快速建立起對整個網絡架構宏觀認知的人來說,顯得有些過於“硬核”和晦澀瞭。我期望的更多是關於TCP/IP協議族的應用層服務如何與底層傳輸機製交互的生動描述,比如HTTP請求的完整生命周期,或者DNS解析背後的負載均衡策略,這些在書裏幾乎找不到對應的詳盡闡述。整體來看,這本書的專業性毋庸置疑,但其內容取嚮似乎更偏嚮於硬件工程師或底層協議棧開發者,而非希望快速掌握網絡應用層麵知識的普通讀者。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