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触类旁通:多终端时代的触屏界面设计 | 作者 | (美)JOSH CLARK(乔石·克拉克),C7210 |
| 定价 | 69.00元 | 出版社 | 电子工业出版社 |
| ISBN | 9787121311192 | 出版日期 | 2017-04-01 |
| 字数 | 页码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胶订 |
| 内容简介 | |
| 本书深入触屏人机交互构成的核心,以大量的用户调研数据为基础,分析了多终端时代触屏设备用户使用习惯的变化及其对设计的影响,总结出了触屏界面设计原则和规律,并给出了具体的设计案例。这是一本立足现在、面向未来的设计范本,值得每一位界面设计师及希望进入产品设计行业的读者珍藏并作为案头参考。 |
| 作者简介 | |
| Josh Clark是设计咨询公司Big Medium的创始人,专注于互联网设计领域,曾与TechCrunch、TimeInc等多家知名媒体品牌合作打造世界的移动互联体验。Josh曾著有四部书籍,其中包括为的《触动人心:设计的iPhone应用》(Tapworthy: Designing Great iPhone Apps,O’Reilly,2010)。此外,Josh还在世界各地进行讲演,主题涉及数字化界面设计的方方面面。Josh曾于1996年发明Couch-to-5K(C25K)跑步日程表,帮助数百万人进行了有效的运动练习。无论对于健身,还是用户体验设计,Josh都有着相同的座右铭:轻松高效,大家开心(no pain,no pain)。 邹正,笔名C7210 ,交互设计师、UX设计热爱者、VR探索者、译者、猫奴、吉他手、鼓手。希望为设计师及移动互联网相关从业人员提供帮助。 |
| 目录 | |
| 1 实体化界面 /1 数字与工业设计的融合 /3 人们怎样使用手机 /4 人们怎样使用平板手机 /7 平板电脑:屏幕更大,变数更多 /11 混合型设备:带有键盘的触屏 /13 触屏设备界面布局设计 /17 手机的界面布局 /20 平板手机的界面布局 /30 平板电脑的界面布局 /38 混合型设备的界面布局 /41 2 靠不住的屏幕 /45 靠屏幕尺寸判断输入方式?没那么简单 /46 假设所有设备都有触屏 /49 同时面向触屏和鼠标进行设计 /50 7毫米=足够大 /56 位置,位置,位置:目标元素尺寸与布局的关系 /57 交互元素的小尺寸:44(像素、点、dp) /58 关于em /60 避免拥挤 /61 像素与视口 /62 3 高效的触屏界面 /67 即时呈现 /68 控制内容的高度 /73 被滥用的轮播 /75 精简表单 /81 真的需要键盘吗 /85 选择正确的键盘类型 /87 <select>下拉列表 /89 手势vs. 确认对话框 /93 解放双手 /95 4 手势 /99 基础手势 /100 麻烦的按钮 /104 以现实世界为指引 /115 将手势作为快捷方式 /121 混乱与疏导 /124 在网页中实现手势操作的复杂性 /130 聚焦click事件 /132 在相册和轮播中通过CSS实现滑动浏览 /133 中的触控事件 /137 300毫秒的延迟问题 /141 指针事件带来的希望与困扰 /143 怎样发现手势 /146 5 手势的可发现性 /149 与实际行动脱节的前置教学 /149 拟物化设计:“我知道该怎样使用它” /151 界面被拍平之后 /154 不要过于拟真 /156 多玩些游戏 /158 路漫漫其修远 /169 鸣谢 /171 |
| 编辑推荐 | |
| 《触类旁通:多终端时代的触屏界面设计》是一本立足现在,面向未来的触屏设计开山之作,也是一本著译双馨的佳作。 作者Josh Clark(乔什 克拉克)被业内公认为触屏设计领域的“超级行家”,他的前一本Tapworthy(<触动人心>)被视为移动互联网时代触屏手机设计的经典。 《触类旁通:多终端时代的触屏界面设计》根据大量的用户调研数据,从握持方式、用户使用习惯、个体行为差异甚至心理等多方面进行综合分析,提出了触屏界面设计的基本原则、实现的要素、并辅以实际的案例,让读者不仅知其然、知其所以然,而且直接告诉读者如何灵活地付之实践、大幅提升用户体验:一项设计被拿在手里使用的感觉如何? 严谨、务实、强调重点、没有废话,是本书写作上的突出特点。相信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必能深切地体会到这一点,获得醍醐灌顶般的阅读享受。 译者C7210是知名设计Beforweb.博主(公众号“Beforweb”),多年来一直致力向读者传达国外的设计理念与技术方法,他选择并翻译的文章深受读者喜爱。 |
| 文摘 | |
|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
| 序言 | |
|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
坦白说,市面上关于用户界面设计的书籍多如牛毛,但大多都是关于工具如何使用的教程,或者停留在美学层面的讨论。而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真正做到了“设计思维的普适性”。它不局限于某一个操作系统或某个特定的硬件。作者将核心的设计原理提炼出来,那些关于“易学性”、“容错性”和“效率”的讨论,几乎可以移植到任何与人交互的系统上去,无论是未来的AR/VR界面,还是我们日常使用的网页和服务。书中对于“错误预防”和“清晰的退出路径”的强调,尤其值得称赞。它告诫我们,一个好的界面不仅要引导用户成功完成任务,更重要的是要让用户在犯错时感到安全,并且能轻松地回到正确的轨道上来。这种以人为本、尊重用户自主权的理念,才是所有伟大设计背后的基石,这本书无疑是学习这一基石的绝佳教材。
评分我是一个非常注重细节的人,所以这本书中关于“触觉反馈的微妙艺术”的部分简直让我爱不释手。作者花了大量的篇幅来讨论如何通过细微的动画和过渡来管理用户的时间感知。在快速滚动的列表中,如何通过“粘滞效应”(Snapping)来确保用户不会错过关键信息点;在表单输入时,如何设计恰到好处的输入焦点转移动画,既不能太快让人措手不及,也不能太慢让人感到迟滞。书中甚至深入探讨了如何利用加载动画来分散用户的注意力,让等待时间感觉更短——这完全是心理学在交互设计中的高级应用了。我过去总是把动画视为“装饰”,但这本书让我明白,动画是用户体验的“语言”,是设计师用来与用户进行无声沟通的工具,它承载着流程控制和情绪引导的双重责任。读完这部分,我马上回去优化了我们几个App内的过渡效果,用户反馈立竿见影。
评分这本关于触屏界面的书,简直是为我们这些在数字洪流中摸爬滚打的设计师们量身定做的指南。我印象最深的是它对“直觉性”的深刻剖析。作者没有停留在那些老生常谈的“按钮要大一点”之类的表面建议上,而是深入探讨了用户在与屏幕交互时,大脑是如何进行预期和判断的。比如,书中对于“滑动”这个简单动作背后的心理学模型进行了详尽的阐述,让我豁然开朗。我一直以为用户是完全依赖视觉反馈的,但作者通过大量的案例研究揭示了触觉记忆和肌肉记忆在引导用户行为中的隐秘力量。特别是关于那些微妙的动效设计,如何通过轻微的震动反馈或时间延迟来“确认”用户的操作,而不是仅仅依赖一个颜色变化。这本书的深度在于它把看似简单的交互行为,拆解成了可量化、可优化的设计参数,这对提升我们产品整体的用户体验,绝对是质的飞跃。我感觉自己现在看任何一个App的界面,都能立刻洞察到背后隐藏的设计逻辑和潜在的可用性陷阱。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立刻感觉自己对“多终端”这个概念有了全新的理解,它远不止是把同一个界面缩小或放大那么简单。作者非常强调上下文(Context)的重要性,指出在不同设备——比如在移动中快速操作的手机、需要精确输入的平板,以及我们可能在沙发上悠闲使用的智能电视——用户的心态和环境是完全不同的。这种差异性要求设计师必须采取“情境驱动”的设计哲学。书中对不同尺寸屏幕上的“焦点区域”和“可达性”分析得极其细致,特别是提到了“拇指热区”的理论模型,并且给出了针对不同握持方式的优化建议。我过去总是倾向于使用统一的布局模式,但这本书教会我,真正的用户体验设计需要的是一种“弹性思维”,为每一种主要的使用场景设计一套最舒适的交互路径。这种由宏观到微观的系统性思考,极大地拓宽了我对跨平台设计边界的认知。
评分这本书的叙述风格非常平实却充满力量,一点都不像一本枯燥的技术手册,更像是一位资深前辈在跟你分享他多年踩过的坑和总结出的金科玉律。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讲解设计原则时,总能穿插一些历史上经典界面的失败或成功案例进行对比分析。这种历史的纵深感,让那些抽象的设计原则变得鲜活起来,更容易被大脑吸收和内化。例如,在讨论如何设计清晰的层级结构时,作者没有空泛地谈论“视觉层次”,而是追溯到了早期图形用户界面(GUI)的发展历程,解释了为什么阴影和高光在数字界面中依然扮演着定义“可点击性”的关键角色。对我个人而言,这本书最宝贵的地方在于它提供了一套批判性思维的框架,让我不再盲目追随“热门趋势”,而是能够用更扎实的设计理论去评估每一个设计决策的合理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