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T}触类旁通:多终端时代的触屏界面设计-(美)JOSH CLARK(乔石·克拉克),C

{RT}触类旁通:多终端时代的触屏界面设计-(美)JOSH CLARK(乔石·克拉克),C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JOSH CLARK乔石·克拉克,C7210 著
图书标签:
  • 界面设计
  • 用户体验
  • 触屏
  • 多终端
  • 交互设计
  • 移动设备
  • 人机交互
  • 设计原则
  • 可用性
  • 信息架构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华裕京通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电子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1311192
商品编码:29733390678
包装:平装-胶订
出版时间:2017-04-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触类旁通:多终端时代的触屏界面设计 作者 (美)JOSH CLARK(乔石·克拉克),C7210
定价 69.00元 出版社 电子工业出版社
ISBN 9787121311192 出版日期 2017-04-01
字数 页码
版次 1 装帧 平装-胶订

   内容简介
本书深入触屏人机交互构成的核心,以大量的用户调研数据为基础,分析了多终端时代触屏设备用户使用习惯的变化及其对设计的影响,总结出了触屏界面设计原则和规律,并给出了具体的设计案例。这是一本立足现在、面向未来的设计范本,值得每一位界面设计师及希望进入产品设计行业的读者珍藏并作为案头参考。

   作者简介
Josh Clark是设计咨询公司Big Medium的创始人,专注于互联网设计领域,曾与TechCrunch、TimeInc等多家知名媒体品牌合作打造世界的移动互联体验。Josh曾著有四部书籍,其中包括为的《触动人心:设计的iPhone应用》(Tapworthy: Designing Great iPhone Apps,O’Reilly,2010)。此外,Josh还在世界各地进行讲演,主题涉及数字化界面设计的方方面面。Josh曾于1996年发明Couch-to-5K(C25K)跑步日程表,帮助数百万人进行了有效的运动练习。无论对于健身,还是用户体验设计,Josh都有着相同的座右铭:轻松高效,大家开心(no pain,no pain)。
邹正,笔名C7210 ,交互设计师、UX设计热爱者、VR探索者、译者、猫奴、吉他手、鼓手。希望为设计师及移动互联网相关从业人员提供帮助。

   目录
1 实体化界面 /1
数字与工业设计的融合 /3
人们怎样使用手机 /4
人们怎样使用平板手机 /7
平板电脑:屏幕更大,变数更多 /11
混合型设备:带有键盘的触屏 /13
触屏设备界面布局设计 /17
手机的界面布局 /20
平板手机的界面布局 /30
平板电脑的界面布局 /38
混合型设备的界面布局 /41
2 靠不住的屏幕 /45
靠屏幕尺寸判断输入方式?没那么简单 /46
假设所有设备都有触屏 /49
同时面向触屏和鼠标进行设计 /50
7毫米=足够大 /56
位置,位置,位置:目标元素尺寸与布局的关系 /57
交互元素的小尺寸:44(像素、点、dp) /58
关于em /60
避免拥挤 /61
像素与视口 /62
3 高效的触屏界面 /67
即时呈现 /68
控制内容的高度 /73
被滥用的轮播 /75
精简表单 /81
真的需要键盘吗 /85
选择正确的键盘类型 /87
<select>下拉列表 /89
手势vs. 确认对话框 /93
解放双手 /95
4 手势 /99
基础手势 /100
麻烦的按钮 /104
以现实世界为指引 /115
将手势作为快捷方式 /121
混乱与疏导 /124
在网页中实现手势操作的复杂性 /130
聚焦click事件 /132
在相册和轮播中通过CSS实现滑动浏览 /133
中的触控事件 /137
300毫秒的延迟问题 /141
指针事件带来的希望与困扰 /143
怎样发现手势 /146
5 手势的可发现性 /149
与实际行动脱节的前置教学 /149
拟物化设计:“我知道该怎样使用它” /151
界面被拍平之后 /154
不要过于拟真 /156
多玩些游戏 /158
路漫漫其修远 /169
鸣谢 /171

   编辑推荐
《触类旁通:多终端时代的触屏界面设计》是一本立足现在,面向未来的触屏设计开山之作,也是一本著译双馨的佳作。
作者Josh Clark(乔什 克拉克)被业内公认为触屏设计领域的“超级行家”,他的前一本Tapworthy(<触动人心>)被视为移动互联网时代触屏手机设计的经典。
《触类旁通:多终端时代的触屏界面设计》根据大量的用户调研数据,从握持方式、用户使用习惯、个体行为差异甚至心理等多方面进行综合分析,提出了触屏界面设计的基本原则、实现的要素、并辅以实际的案例,让读者不仅知其然、知其所以然,而且直接告诉读者如何灵活地付之实践、大幅提升用户体验:一项设计被拿在手里使用的感觉如何?
严谨、务实、强调重点、没有废话,是本书写作上的突出特点。相信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必能深切地体会到这一点,获得醍醐灌顶般的阅读享受。
译者C7210是知名设计Beforweb.博主(公众号“Beforweb”),多年来一直致力向读者传达国外的设计理念与技术方法,他选择并翻译的文章深受读者喜爱。

   文摘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序言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交互的艺术:从思维到触感的体验设计》 在这本深度探索用户体验设计的书籍中,我们将一同踏上一段关于“如何创造真正引人入胜、易于使用的数字交互”的旅程。我们不仅仅关注静态的界面布局,更深入挖掘驱动用户行为的心理学原理,以及如何将这些原理转化为流畅、直观、甚至令人愉悦的触屏体验。本书旨在为设计师、产品经理、开发者以及任何对打造优秀数字产品充满热情的读者,提供一套系统性的思维框架和可操作的设计方法。 第一部分:理解用户的感知与决策——触屏交互的心理学基础 在本部分,我们将抛开技术和工具的束缚,回归用户本身。我们相信,最成功的交互设计并非凭空而来,而是建立在对人类认知、感知和决策过程的深刻理解之上。 第一章:感知世界的奥秘——从视觉到触觉的信号传递 我们是如何感知世界的?本书将从神经科学和心理学的角度,解读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信息是如何在大脑中被处理和解释的。我们将重点探讨在触屏界面中,哪些视觉元素(颜色、形状、对比度、空间布局)最能吸引用户的注意力,哪些触觉反馈(震动、阻力)能够强化用户的操作感知,从而帮助读者设计出更符合人类直觉的界面。例如,我们会分析为什么某些颜色组合能立即唤起特定的情绪,为什么界面的信息层级设计能够引导用户的目光,以及如何利用空间暗示(如重叠、阴影)来传达元素的关联性。 第二章:心智模型的构建与利用——用户如何理解和预测交互 用户并非一张白纸。他们带着过去经验形成的“心智模型”与界面互动。了解用户的心智模型,意味着理解他们期望系统如何运作,以及他们会如何预测界面的反应。我们将深入探讨“心智模型”的形成过程,并揭示如何通过一致性的设计语言、熟悉的交互模式(如滑动、捏合、点击)以及清晰的反馈机制,来帮助用户建立并验证他们对界面的心智模型。我们将分析,为何用户在面对陌生界面时会感到困惑,以及如何通过“拟物化”或“扁平化”等设计风格来影响用户的心智模型,使其与界面的实际功能更加契合。 第三章:决策的捷径——启发式思维与隐性偏见在交互中的作用 人类并非总是理性决策者。在信息爆炸和时间有限的环境下,我们往往依赖“启发式思维”——即经验法则或捷径,来快速做出判断。本书将介绍常见的启发式偏见,如锚定效应、确认偏见、损失厌恶等,并探讨如何在触屏界面设计中巧妙地利用或规避这些偏见。例如,如何利用“默认选项”来引导用户做出特定选择,如何通过“限定数量”的诱惑来促使用户立即行动,以及如何设计“后悔机制”来减轻用户的决策负担。我们将强调,理解这些隐性偏见,能够帮助设计师创造出更具说服力、更能促成目标转化的交互。 第四章:情绪的力量——如何设计能够引发积极情感的交互 交互不仅仅是功能的实现,更是情感的连接。本书将探讨情绪如何在用户体验中扮演至关重要的角色,并提供设计方法来引发用户积极的情感反应。从“愉悦的惊喜”(如巧妙的动画过渡)到“掌控的满足”(如清晰的操作反馈),再到“归属的安全感”(如个性化设置),我们将分析不同类型的用户情绪,以及它们如何影响用户对产品的忠诚度和满意度。我们将分享如何利用色彩、声音、文字以及动态效果来营造特定的情感氛围,让用户在使用产品时感受到愉悦、自信和被重视。 第二部分:触屏时代的交互范式——从手势到情境的全面设计 在掌握了用户感知的基本原理后,我们将进入触屏交互的具体实践。本部分将深入分析触屏设备特有的交互方式,并探讨如何在多终端环境下实现无缝、一致的用户体验。 第五章:手势的语言——重新定义“点、滑、捏、转”的无限可能 触屏的核心在于手势。本书将系统梳理和分析各种触屏手势的含义、应用场景及其背后的用户习惯。我们将超越简单的“点击”和“滑动”,深入探讨多指手势(如捏合缩放、旋转)、长按、双击、拖拽等复杂手势的交互逻辑。我们将提供设计指南,帮助读者选择最适合其产品功能和用户需求的手势,并确保手势的易学性和可记忆性。同时,我们将强调手势的“可发现性”问题,以及如何通过直观的提示和引导,帮助用户掌握这些“手势语言”。 第六章:信息的可视化与可操作性——在有限屏幕上的信息呈现之道 如何在有限的屏幕空间内,清晰、有效地呈现复杂的信息,并使其易于用户操作,是触屏界面设计的核心挑战。本部分将探讨信息架构、布局设计、导航模式等关键要素。我们将分析网格系统、卡片式设计、列表式布局等常见的布局策略,以及它们在不同内容类型下的优劣。我们将深入研究抽屉式导航、底部标签栏、面包屑导航等导航模式,并提供如何根据产品复杂度、用户目标来选择最佳导航方案的建议。此外,我们还将讨论如何利用视觉层次、分组、留白等方式,来提升界面的可读性和可操作性。 第七章:动态之美——动画与过渡在增强体验中的作用 静态的界面是冰冷的,而动态的交互则赋予了生命。本书将详细阐述动画和过渡在提升触屏交互体验中的重要性,从引导用户视线、提供操作反馈,到营造情感连接和增加趣味性。我们将介绍不同类型的动画(如淡入淡出、滑动、弹跳),以及它们在加载、切换、状态变化等场景下的应用。我们将分享设计优秀动画的关键原则,如速度、时机、缓动曲线,以及如何避免过度动画带来的干扰。我们将强调,优秀的动画并非炫技,而是服务于用户,让交互过程更加流畅、直观和令人愉悦。 第八章:情境感知与个性化——为用户量身定制的智能交互 现代触屏设备无处不在,用户的使用场景也千变万化。本书将探讨如何设计“情境感知”的交互,即让界面能够理解用户当前所处的环境、设备状态、甚至个人习惯,并据此提供最恰当的服务。我们将分析位置信息、时间、用户输入历史、设备传感器(如陀螺仪、加速计)等情境因素,以及如何将这些信息融入交互设计。例如,根据用户的位置推荐附近的服务,根据一天的时间调整界面风格,或者根据用户的历史行为预测其下一步操作。我们将深入研究个性化设置和用户偏好的收集与利用,以及如何通过算法和智能推荐,为用户提供更贴心、更高效的体验。 第九章:跨终端的一致性与适应性——构建全链路用户旅程 在一个多终端(手机、平板、智能手表、智能电视)的时代,用户期望在不同设备上都能获得无缝、一致的体验。本书将探讨如何设计跨终端的统一品牌形象、交互模式和信息架构,同时又要充分利用各设备的特性,实现“情境适应性”。我们将讨论响应式设计、自适应设计等技术手段,但更侧重于设计思维的转变:如何从用户的“全链路旅程”出发,思考在不同场景下,用户会使用什么设备,他们最需要什么功能,以及如何提供最自然的交互方式。我们将分享案例,展示如何通过统一的设计语言和智能的内容切换,让用户在从手机切换到平板时,依然能够流畅地完成任务,甚至获得更优的体验。 第三部分:设计流程与最佳实践——从概念到落地的实操指南 理论需要结合实践,才能真正转化为优秀的产品。本部分将聚焦于实际的设计流程和可借鉴的最佳实践,帮助读者将设计理念付诸实践,并持续优化用户体验。 第十章:用户研究与需求分析——设计决策的基石 优秀的设计始于对用户的深刻理解。本章将介绍多种用户研究方法,包括访谈、问卷调查、可用性测试、用户画像构建等,并指导读者如何从中提炼出真实的用户需求和痛点。我们将强调,设计师不应仅凭个人喜好或直觉进行设计,而是要以用户研究为依据,让数据说话。我们将分享如何有效地进行用户访谈,如何设计有针对性的问卷,以及如何从海量用户反馈中找出关键的设计线索。 第十一章:原型制作与迭代——快速验证设计想法 在将设计交付给开发团队之前,快速原型制作是验证设计想法、发现潜在问题的最有效方式。本书将介绍不同级别的原型制作方法,从低保真线框图到高保真交互原型,并探讨各种原型制作工具的优劣。我们将重点强调“迭代”的重要性,即通过反复测试和修改原型,不断打磨设计方案,以降低后期开发成本和返工率。我们将分享如何设计有效的原型来模拟用户流程,以及如何利用原型进行内部评审和用户测试。 第十二章:可用性测试与评估——发现并解决设计中的问题 “可用性”是衡量界面设计成功与否的关键指标。本章将深入讲解可用性测试的原理、流程和方法,包括如何招募合适的测试用户,如何设计测试任务,如何观察和记录用户的行为,以及如何分析测试结果并提出改进建议。我们将介绍常见的可用性问题类型,如导航困难、信息误解、操作中断等,并提供具体的解决方案。本书将强调,可用性测试不是一次性的工作,而是一个持续的过程,贯穿于设计的始终。 第十三章:无障碍设计与包容性——为所有人打造的数字体验 优秀的设计不应忽视任何群体。本书将重点阐述无障碍设计(Accessibility)的原则和实践,以及如何为残障人士、老年人以及不同能力的用户群体提供同样优质的数字体验。我们将介绍针对视力障碍、听力障碍、运动障碍等用户的设计考量,如颜色对比度、字体大小、键盘导航、屏幕阅读器兼容性等。我们将强调,包容性的设计不仅是道德责任,更能扩大产品的使用范围,提升品牌形象。 第十四章:未来趋势与展望——拥抱智能时代的新交互 数字交互领域正在快速发展,新技术的涌现不断重塑着我们的体验。本章将展望未来的触屏交互趋势,包括人工智能在界面设计中的应用(如智能助手、预测性输入)、增强现实(AR)与虚拟现实(VR)如何与触屏交互融合、语音交互和手势交互的进一步发展,以及触觉反馈技术的进步。我们将鼓励读者保持开放的心态,持续学习和探索,以应对不断变化的数字世界,并创造出更具前瞻性和创新性的用户体验。 结语 《交互的艺术:从思维到触感的体验设计》不仅仅是一本关于触屏界面设计的书,它更是一扇通往理解用户、洞察人性的窗户。通过系统性的知识和丰富的案例,本书将帮助读者构建一套强大的设计思维体系,掌握从心理学原理到实践操作的完整技能链条。我们相信,每一个精心设计的交互,都蕴含着对用户需求的尊重和对美好体验的追求。愿这本书成为您在构建令人难忘的数字产品旅程中的得力伙伴。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说,市面上关于用户界面设计的书籍多如牛毛,但大多都是关于工具如何使用的教程,或者停留在美学层面的讨论。而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真正做到了“设计思维的普适性”。它不局限于某一个操作系统或某个特定的硬件。作者将核心的设计原理提炼出来,那些关于“易学性”、“容错性”和“效率”的讨论,几乎可以移植到任何与人交互的系统上去,无论是未来的AR/VR界面,还是我们日常使用的网页和服务。书中对于“错误预防”和“清晰的退出路径”的强调,尤其值得称赞。它告诫我们,一个好的界面不仅要引导用户成功完成任务,更重要的是要让用户在犯错时感到安全,并且能轻松地回到正确的轨道上来。这种以人为本、尊重用户自主权的理念,才是所有伟大设计背后的基石,这本书无疑是学习这一基石的绝佳教材。

评分

我是一个非常注重细节的人,所以这本书中关于“触觉反馈的微妙艺术”的部分简直让我爱不释手。作者花了大量的篇幅来讨论如何通过细微的动画和过渡来管理用户的时间感知。在快速滚动的列表中,如何通过“粘滞效应”(Snapping)来确保用户不会错过关键信息点;在表单输入时,如何设计恰到好处的输入焦点转移动画,既不能太快让人措手不及,也不能太慢让人感到迟滞。书中甚至深入探讨了如何利用加载动画来分散用户的注意力,让等待时间感觉更短——这完全是心理学在交互设计中的高级应用了。我过去总是把动画视为“装饰”,但这本书让我明白,动画是用户体验的“语言”,是设计师用来与用户进行无声沟通的工具,它承载着流程控制和情绪引导的双重责任。读完这部分,我马上回去优化了我们几个App内的过渡效果,用户反馈立竿见影。

评分

这本关于触屏界面的书,简直是为我们这些在数字洪流中摸爬滚打的设计师们量身定做的指南。我印象最深的是它对“直觉性”的深刻剖析。作者没有停留在那些老生常谈的“按钮要大一点”之类的表面建议上,而是深入探讨了用户在与屏幕交互时,大脑是如何进行预期和判断的。比如,书中对于“滑动”这个简单动作背后的心理学模型进行了详尽的阐述,让我豁然开朗。我一直以为用户是完全依赖视觉反馈的,但作者通过大量的案例研究揭示了触觉记忆和肌肉记忆在引导用户行为中的隐秘力量。特别是关于那些微妙的动效设计,如何通过轻微的震动反馈或时间延迟来“确认”用户的操作,而不是仅仅依赖一个颜色变化。这本书的深度在于它把看似简单的交互行为,拆解成了可量化、可优化的设计参数,这对提升我们产品整体的用户体验,绝对是质的飞跃。我感觉自己现在看任何一个App的界面,都能立刻洞察到背后隐藏的设计逻辑和潜在的可用性陷阱。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立刻感觉自己对“多终端”这个概念有了全新的理解,它远不止是把同一个界面缩小或放大那么简单。作者非常强调上下文(Context)的重要性,指出在不同设备——比如在移动中快速操作的手机、需要精确输入的平板,以及我们可能在沙发上悠闲使用的智能电视——用户的心态和环境是完全不同的。这种差异性要求设计师必须采取“情境驱动”的设计哲学。书中对不同尺寸屏幕上的“焦点区域”和“可达性”分析得极其细致,特别是提到了“拇指热区”的理论模型,并且给出了针对不同握持方式的优化建议。我过去总是倾向于使用统一的布局模式,但这本书教会我,真正的用户体验设计需要的是一种“弹性思维”,为每一种主要的使用场景设计一套最舒适的交互路径。这种由宏观到微观的系统性思考,极大地拓宽了我对跨平台设计边界的认知。

评分

这本书的叙述风格非常平实却充满力量,一点都不像一本枯燥的技术手册,更像是一位资深前辈在跟你分享他多年踩过的坑和总结出的金科玉律。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讲解设计原则时,总能穿插一些历史上经典界面的失败或成功案例进行对比分析。这种历史的纵深感,让那些抽象的设计原则变得鲜活起来,更容易被大脑吸收和内化。例如,在讨论如何设计清晰的层级结构时,作者没有空泛地谈论“视觉层次”,而是追溯到了早期图形用户界面(GUI)的发展历程,解释了为什么阴影和高光在数字界面中依然扮演着定义“可点击性”的关键角色。对我个人而言,这本书最宝贵的地方在于它提供了一套批判性思维的框架,让我不再盲目追随“热门趋势”,而是能够用更扎实的设计理论去评估每一个设计决策的合理性。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