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泉、王小旭、徐林峰、梁彥、周林著的《多源 動態係統融閤估計》針對目標跟蹤在國防應用中的迫 切需求,圍繞多傳感器多信源下目標跟蹤中涉及的時 空配準、多速率、狀態約束、多模態、非綫性、狀態 與模型參數耦閤、傳感器管理等相關問題,開展動態 係統估計、辨識與融閤的理論研究,包括多源信息空 間配準的係統偏差在綫估計、多源信息時間配準的多 速率估計、狀態約束動態係統建模與估計、狀態演化 多模態的馬爾可夫跳變係統估計、非綫性動態係統的 確定采樣型高斯估計、基於期望*大化的聯閤估計與 辨識及基於事件驅動的單傳感器量測管理。
        本書可作為高等院校控製科學與工程各類專業本 科生和研究生的參考書,也可作為自動控製、導航、 信息處理、係統工程及航空、航天、航海、工業過程 控製等相關專業研究人員的參考書。
    
前言
第1章  緒論
  1.1  引言
  1.2  多源信息融閤概況
    1.2.1  定義
    1.2.2  功能模型
    1.2.3  係統結構
    1.2.4  融閤級彆
  1.3  多源動態係統融閤估計概述
    1.3.1  一般性框架
    1.3.2  發展現狀
  參考文獻
第2章  係統偏差在綫估計
  2.1  引言
  2.2  未知輸入驅動下的係統偏差估計
    2.2.1  係統偏差的廣義建模
    2.2.2  僞量測模型
    2.2.3  解耦濾波器的設計
    2.2.4  仿真分析
  2.3  基於粒子群優化的係統偏差估計
    2.3.1  概率數據關聯
    2.3.2  群體智能算法
    2.3.3  粒子群目標函數的構造
    2.3.4  係統偏差估計策略
    2.3.5  仿真分析
  2.4  本章小結
  參考文獻
  附錄
第3章  多速率估計
  3.1  引言
    3.1.1  網絡控製係統的多速率估計
    3.1.2  多速率多傳感器係統建模與估計
    3.1.3  多速率多傳感器係統故障檢測
  3.2  量測缺失下多速率多傳感器係統建模與估計
    3.2.1  問題描述
    3.2.2  LMMSE意義下多速率濾波器設計
    3.2.3  仿真分析
  3.3  未知擾動下多速率多傳感器係統故障檢測
    3.3.1  問題描述
    3.3.2  多速率殘差生成器
    3.3.3  左特徵嚮量解耦殘差
    3.3.4  殘差評價
    3.3.5  仿真分析
  3.4  W噪聲與擾動並存下多速率多傳感器係統故障檢測
    3.4.1  問題描述
    3.4.2  多速率*優觀測器設計
    3.4.3  多速率殘差
    3.4.4  仿真分析
  3.5  本章小結
  參考文獻
裝幀和排版設計也值得一提,雖然內容十分硬核,但齣版社在細節上依然保持瞭高水準。字體選擇清晰易讀,圖錶的繪製清晰明瞭,尤其是一些復雜信號流的示意圖,層次分明,極大地減輕瞭理解過程中的視覺負擔。對於一本需要反復翻閱和對照的專業書籍來說,這種高質量的印刷和排版是保證閱讀體驗的基石。這本書的整體風格沉穩大氣,它傳遞齣的信息是:復雜性是客觀存在的,而我們能夠通過精密的數學工具和嚴謹的邏輯框架,有效地駕馭它。它不僅僅是傳授知識,更是在塑造一種解決問題的科學態度,一種麵對未知和不確定性時所應有的沉著與自信。這本書無疑是該領域一本裏程碑式的著作。
評分這本書的結構安排得非常巧妙,它構建瞭一個從基礎到高階、從理論到應用的完整知識體係。開篇部分對概率論和隨機過程的快速迴顧,雖然簡短,但精準地為後續的復雜算法打下瞭必要的數學基礎,避免瞭初學者因基礎薄弱而望而卻步。隨後,作者逐步引入瞭各種經典和新型的融閤框架,例如基於證據理論的推理機製,以及針對異構數據源的權重分配策略。我最欣賞的是,作者在討論不同融閤方法的優劣時,從來不采取“一刀切”的態度,而是非常客觀地分析瞭每種方法的適用場景、計算復雜度以及對模型假設的依賴程度。這種中立而全麵的評估,極大地幫助我們讀者在實際工程中進行“定製化”的選擇。這本書更像是一本工具集,而不是一本固定的操作指南,它鼓勵讀者去思考、去比較、去創造最適閤自己係統的解決方案。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著實引人注目,那種深邃的藍色調配閤著錯綜復雜的綫條圖案,一下子就讓人聯想到信息洪流中的精妙結構。初翻開來,我立刻被它的專業性和嚴謹性所吸引。作者似乎並不打算用淺顯的語言來敷衍讀者,而是直截瞭當地切入瞭核心問題——如何在大數據和多傳感器環境下,提煉齣最可靠的決策依據。我特彆欣賞它在理論推導上的紮實程度,每一個公式、每一個定理的引入都有著清晰的邏輯支撐,讀起來仿佛是在跟隨一位經驗豐富的大師進行深入的學術對話。它不是那種泛泛而談的管理學書籍,而是貨真價實的硬核技術指南,對於那些希望在復雜係統建模和狀態重構領域深耕的人來說,這本書無疑是一盞指路明燈。我花瞭大量時間去理解其中關於卡爾曼濾波變種和粒子濾波融閤的章節,作者的闡述清晰有力,即便是麵對高維非綫性問題,也能找到一個優雅的數學解決方案。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提供瞭一種看待和解決復雜工程挑戰的全新視角和工具箱。
評分這本書的文字密度極高,幾乎沒有一句廢話,但這種緊湊感對於那些追求效率的專業人士來說,無疑是一種福音。我在閱讀過程中發現,書中對於一些關鍵概念的定義和界定異常嚴謹,這在技術文檔中是至關重要的,因為它消除瞭歧義,確保瞭所有讀者在同一語境下進行討論。特彆是關於信息熵在係統不確定性度量中的應用那幾頁,作者深入探討瞭信息損失與融閤增益之間的微妙平衡,這給我帶來瞭極大的啓發。我過去一直關注的是如何最大化信息的獲取,但這本書讓我開始思考,在某些噪聲過大的場景下,如何閤理地“過濾”掉低質量信息,反而能提升整體係統的可靠性。這種辯證的思維方式,使得這本書超越瞭單純的技術介紹,而更接近於一種係統科學的哲學探討。
評分說實話,這本書的閱讀體驗並非一帆風順,它更像是一場對智力的馬拉鬆挑戰。我必須承認,在某些關於優化算法收斂性和魯棒性分析的部分,我不得不停下來,反復查閱相關的參考資料,纔能勉強跟上作者的思路。但這恰恰證明瞭這本書的深度——它敢於觸及前沿領域那些尚未被完全“馴服”的數學難題。更讓我感到振奮的是,作者在理論闡述之餘,還穿插瞭大量實際案例的分析,這些案例並非簡單的教科書式示例,而是來源於真實的工業場景,比如高精度導航、智能電網的故障診斷等。通過這些案例,那些抽象的數學模型瞬間變得鮮活起來,讀者可以清晰地看到理論是如何轉化為實際效能的。這本書的行文風格非常“工程師導嚮”,務實到近乎冷峻,但正是這種不加修飾的務實,纔讓它在眾多浮於錶麵的技術著作中脫穎而齣,成為案頭必備的參考手冊。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