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跨文化民俗体裁学
定价:68.00元
作者:董晓萍
出版社: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01-01
ISBN:9787520201940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跨文化民俗体裁学——新疆史诗故事群研究》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跨文化学理论与方法论”的综合性研究成果之一。本书由北师大跨文化领域的教授董晓萍完成。民俗体裁在跨文化研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民俗体裁是特质的,也是包容的;是自我的,也是利他的;是亲民的,也是对话的。本书就是这样一种活态的历史遗产,它不仅通过对柯尔克孜族英雄史诗《玛纳斯》进行详细的个案研究,还对新疆史诗故事类型所涉及的其他民族的文化遗产进行了深入研究,开辟了跨文化民俗学的新研究分支。
内容提要
本书运用当今国际前沿民俗体裁学理论和方法,使用我国改革开放30余年来搜集出版的中国民间故事集成新疆卷的完整资料,在跨文化学的视野下,从近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我国新疆史诗《玛纳斯》切入,研究这部史诗如何既有跨文化的历史元素,又保持本民族主体文化的鲜明特质;如何在内地历史文献中长期记载,又在新疆人民中间广为流传;如何为柯尔克孜族所珍爱守护,又在新疆地区多民族文化交流中融汇发展。
目录
绪 论
一、背景与问题
二、对象与限定
三、学术小史
四、视角与原则
节 地下世界
一、《玛纳斯》的“地下世界”叙事
二、AT与AT的“地下世界”研究
三、新疆史诗故事群中的“地下世界”
四、钟敬文与普罗普对话“地下世界”
五、佛典文献记载与考古发现的“地下世界”
小结:二分与三分
第二节 会唱歌的心
一、研究的问题与延伸
二、非西方中心的研究
三、钟敬文与普罗普对话“会唱歌的心”
小结:代神与代人
第三节 社会文化的重要性
一、史诗成为跨文化文本的价值
二、本民族讲述人的重要价值
三、利用民俗信仰构建社会变迁合理性的价值
四、史诗故事参与塑造国家民族文化形象的价值
小结:一元结构与二元结构
附录一 资料系统、编制原则与结构体例
附录二 以柯尔克孜族为主的新疆史诗
故事类型(样本)
一、柯尔克孜族故事类型
二、新疆突厥语系其他民族故事类型(样本)
三、新疆非突厥语系其他民族故事类型(样本)
附录三 柯尔克孜族与新疆各民族共享
70母题统计统计表
附录四 柯尔克孜族史诗故事主要传承人信息表
后记
作者介绍
董晓萍,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1989年在北京师范大学获博士学位。自1994年起,先后在美国衣阿华大学、芬兰约恩苏大学、英国牛津大学、法国远东学院、法国高等社会科学研究院做博士后、高访和从事合作研究。国际民俗学会会员。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民间文化研究所所长、北京师范大学跨文化研究院院长、教育部国家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副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理论民俗学、民间文艺学、数字民俗学和跨文化学。
文摘
序言
我一直对民俗研究抱有浓厚的兴趣,而《跨文化民俗体裁学》这本书,无疑是我近年来阅读过中最具启发性的一部作品。董晓萍老师在书中对于“民歌”的跨文化比较分析,简直让我叹为观止。她从音乐的旋律、歌词的内容、演唱的方式以及其在社会生活中的功能等多个维度,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民歌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例如,她对比了中国不同地域的民歌,如江南水乡的婉约小调与西北黄土高原的粗犷豪放,探讨了地域环境、历史文化对民歌风格形成的影响。更让我感到惊奇的是,当我们将目光投向更广阔的国际视野时,会发现,许多看似截然不同的民歌,在情感的表达、对自然的赞美、对爱情的倾诉以及对社会现实的反映等方面,却有着意想不到的共鸣。书中对“叙事性民歌”的分析尤其让我印象深刻,她如何通过对比不同民族的史诗、英雄传说式的民歌,揭示了人类在面对重大事件、英雄人物时,所共有的情感连接和价值认同。这本书不仅仅是罗列事实,更重要的是它引导我思考,民歌作为一种最直接、最朴素的艺术形式,是如何在跨文化交流中,传递人类共通的情感,又如何在保持自身独特性的同时,与其他文化进行对话。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在一个巨大的文化宝库中寻宝,每翻一页都能挖掘出新的惊喜。董晓萍老师对民俗体裁的分类和分析,简直可以用“精妙绝伦”来形容。她并没有拘泥于传统的分类方式,而是结合了现代语言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的理论,构建了一个更为动态和开放的研究框架。我特别欣赏书中对“叙事模式”的探讨,作者通过对不同文化中“英雄传说”的比较,揭示了其背后普遍存在的一些叙事母题,比如“离乡-历险-归来”的结构,以及“导师-伙伴-敌人”的角色设置。然而,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即使是相似的叙事模式,在不同的文化语境下,其具体的内容、象征意义以及所承载的价值观念却会呈现出天壤之别。比如,在西方文化中,英雄的成长往往伴随着个体的独立和对既定秩序的挑战;而在一些东方文化中,英雄的使命可能更侧重于家族的荣耀、社会的和谐以及对传统的传承。这种细致入微的对比分析,让我对民俗体裁的“文化基因”有了全新的认识,也让我反思,我们习以为常的故事,背后究竟蕴含着多少潜移默化的文化影响。这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其知识的丰富性,更在于它教会了我如何用一种更具批判性和文化敏感性的眼光去解读和欣赏民俗体裁。
评分拿到这本《跨文化民俗体裁学》真是让我眼前一亮,翻开书页,首先吸引我的是它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广阔的视野。我原本以为民俗体裁的研究会局限于某个区域或某种特定的文化,但本书却以一种宏大的视角,将全球范围内的民俗体裁进行了系统性的梳理和比较。董晓萍老师在开篇就阐述了“跨文化”这一概念在民俗体裁学中的重要性,并详细论述了不同文化背景下,同一体裁如何演变、融合,又如何保留其独特的文化印记。例如,她以“神话”为例,对比了中国神话中盘古开天辟地的宏大叙事与希腊神话中诸神之间的爱恨情仇,分析了其在世界观、价值观以及叙事结构上的差异,却又惊奇地发现它们在表现人类对起源的追问、对自然力量的敬畏以及对社会秩序的构建方面有着共通之处。这种跨文化的比较分析,不仅拓宽了我的认知,也让我深刻理解到,民俗体裁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人类共同智慧和情感的结晶,是连接不同文明的重要纽带。本书的语言也十分严谨,理论阐述深入浅出,尽管涉及较多学术概念,但通过丰富的案例和清晰的逻辑,读者很容易就能理解并跟随作者的思路进行思考。对于想要深入了解民俗体裁研究的学者、学生,甚至是对此领域感兴趣的普通读者,这本书都将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次穿越时空、跨越地域的思想之旅,让我对人类的文化多样性有了更深层次的敬意和理解。
评分不得不说,《跨文化民俗体裁学》这本书让我对民俗研究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董晓萍老师在书中对于“民间故事”的跨文化研究,简直就像是在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世界各地奇妙世界的大门。她没有简单地列举故事,而是深入挖掘了不同文化背景下,同一故事母题如何演变、变形,以及这些变形背后所折射出的文化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她以“变形记”类故事为例,对比了中国神话中人与动物之间神奇的转化,与西方童话中王子公主的变成动物,再变回原形的情节,分析了其中在人神关系、社会伦理以及对“变”的理解上的差异。更让我惊叹的是,她还探讨了故事在跨文化传播过程中,如何受到当地文化习俗、宗教信仰甚至政治环境的影响而产生微妙的变化。本书的分析角度非常独特,它不仅仅关注故事的“内容”,更关注故事的“意义”和“功能”,以及这些意义和功能如何在跨文化交流中产生碰撞与融合。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不仅了解了世界上丰富多彩的民间故事,更重要的是,我学会了如何以一种更具历史纵深感和文化相对性的视角,去审视和理解人类共有的文化财富。这是一种非常宝贵的思维方式,也让我对人类文明的多元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说实话,刚拿到《跨文化民俗体裁学》时,我对“体裁学”这个概念还有些模糊,觉得可能会比较枯燥。但读进去之后,我才发现这完全颠覆了我的想法!董晓萍老师用非常生动的方式,将抽象的理论具象化,让我看到了民俗体裁背后鲜活的生命力。她对“谚语”和“谜语”的跨文化研究尤其令我印象深刻。她指出,虽然世界各地的谚语内容千差万别,反映了当地的自然环境、社会习俗和价值观念,但许多谚语在表达上却有着惊人的相似性,比如“勤劳致富”、“言多必失”等主题,在全球范围内都广泛存在。更让我着迷的是,她还探讨了谚语在不同文化中的功能,有的谚语是用来指导生活的,有的则是用来传递道德规范,还有的则是作为一种幽默的表达方式。至于谜语,书中通过对比不同民族的谜语,揭示了它们在猜谜的逻辑、谜底的设置以及所涉及的文化元素上的多样性。比如,一些谜语的答案直接来源于当地的动植物,而另一些则可能指向抽象的概念或社会习俗。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即使是看似简单的民间口头文学,也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类智慧,并且这些体裁在跨文化的传播和交流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