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魏晋南北朝五礼制度考论 | 作者 | 梁满仓 |
| 定价 | 98.00元 | 出版社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 ISBN | 9787509707517 | 出版日期 | 2009-05-01 |
| 字数 | 页码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 |
| 内容简介 | |
|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库》(全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重点研究课题成果文库》)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组织出版的系列学术丛书。组织出版《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库》,是我院进一步加强课题成果管理和学术成果出版的规范化、制度化建设的重要举措。 建院以来,我院广大科研人员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探索中做出了重要贡献,在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智力支持和各学科基础建设方面,推出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其中每年完成的专著类成果就有三四百种之多。从现在起,我们经过的鉴定、结项、评审程序。逐年从中选出一批通过各类别课题研究工作而完成的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和代表性的著作,编入《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库》集中出版。我们希望这能够从一个侧面展示我院整体科研状况和学术成就,同时为学术成果的面世创造更好的条件。 |
| 作者简介 | |
| 梁满仓,历史学硕士,1987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主要著作有《中国魏晋南北朝习俗史》、《隋文帝杨坚》、《汉唐间政治与文化探索》、《中华姓氏谱王姓 |
| 目录 | |
| 绪论魏晋南北朝“四礼”研究百年回顾与展望 章 五礼制度的思想认识背景 节 对以礼治国认识的强化 第二节 对礼的某些观念的突破 一 礼之本内容的具体化 二 “敬”的内容的增加 三 从“隆杀”到“权变” 第三节 新认识产生的原因及意义 第二章 五礼制度的学术文化背景 节 三礼学是当时的显学 第二节 以三礼学为核心多学派多观点交流 第三节 以官学为主导多渠道发展 第四节 以实用为目的多方面起作用 第五节 结论 附录:北魏中书学 一 北魏中书学的前身 二 北魏中书学的地位 三 北魏中书学的作用 第三章 五礼制度化的过程原因及意义 节 五礼制度的确立 第二节 五礼制度发展的三个阶段 一 汉末三国——五礼制度的孕育阶段 二 两晋宋齐——五礼制度的发育期 三 天监、太和以后——五礼制度的成熟期 第三节 五礼制定的原则 一 适应政治需要 二 适应伦理道德需要 三 适应文化需要 四 适应个人需要 第四节 五礼的实践及其作用 第五节 五礼制度化的原因及意义 一 五礼制度化是儒学自身发展的必然结果 二 五礼制度化是社会现实的迫切需要 三 五礼制度化的意义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的吉礼 节 圜丘与南郊的分合 第二节 明堂制度的发展过程 第三节 山水祭祀 第四节 藉田制度 第五节 皇家宗庙制度 第六节 祭祀对象的多样性与统一性 第五章 魏晋南北朝的嘉礼 节 婚礼 一 以婚礼正人伦 二 以婚礼纠时弊 …… 第六章 魏晋南北朝的军礼 第七章 魏晋南北朝的宾礼 第八章 魏晋南北朝的凶礼 后论 引用书目 后记 |
| 编辑推荐 | |
|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
| 文摘 | |
|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
| 序言 | |
|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
作为一名对中国古代史有着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我一直试图寻找能够深入理解历史社会结构的书籍。梁满仓先生的《{RT}魏晋南北朝五礼制度考论》正是这样一本让我受益匪浅的作品。它不仅仅是一部关于“五礼”制度的专著,更是一扇打开魏晋南北朝社会生活面貌的窗户。作者在“宾礼”,也就是朝见、宴飨、接见使者等外交与宫廷礼仪方面的论述,尤为精彩。他通过对这些礼仪的细节考察,深刻揭示了不同政权之间、统治者与臣属之间、甚至汉族与其他民族之间的互动模式。书中关于南北朝时期,北方政权如何通过模仿汉族宫廷礼仪来获得正统性认同,以及南方士族如何在礼仪上表现出其文化优越感,这些内容都令我大开眼界。梁先生的文字充满了智慧,他善于将看似零散的史料融会贯通,形成严密的逻辑链条,让我能够清晰地看到,这些礼仪并非是僵化的教条,而是在不断变动的历史环境中,被用作政治工具、文化载体,甚至是权力博弈的舞台。这本书的阅读过程,对我而言,是一次对魏晋南北朝社会政治生态的深度解码。
评分这本《{RT}魏晋南北朝五礼制度考论》真是让人眼前一亮。虽然我并非史学专业出身,但这本书的叙事方式和论证逻辑却轻易地把我拉入了那个波诡云谲的时代。作者梁满仓先生对“五礼”(祭祀、嘉礼、军礼、凶礼、宾礼)的梳理和考证,远不止是简单的堆砌史料,而是将这些礼仪制度置于魏晋南北朝那个大动荡、大变革的社会背景下,进行了一次极为深入的剖析。读到关于宗庙祭祀的章节,我深切感受到,那些看似繁琐的仪式背后,实则承载着政权合法性的论证、社会秩序的维系,乃至士族与皇权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作者通过对不同朝代的具体祭祀实践、礼仪文献的对比,勾勒出了一个从汉末至隋初,礼制不断演变、融合、甚至被挑战的动态过程。例如,南北朝时期,北方政权的胡汉融合,如何在祭祀制度上体现出来,对君权神授观念又产生了怎样的冲击,这些都写得鞭辟入里。梁先生的笔触细腻,即便是在论述抽象的制度时,也能让我感受到鲜活的历史气息,仿佛亲历了那些隆重的祭典,或是感受到了统治者在礼仪背后的种种考量。对于想要理解魏晋南北朝历史演进,特别是其“软实力”——礼制文化——如何运作的人来说,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视角。
评分说实话,一开始翻开《{RT}魏晋南北朝五礼制度考论》,我担心会是一本枯燥的学术专著,充斥着晦涩难懂的术语和死板的史料。然而,梁满仓先生的著作却完全颠覆了我的想象。他以一种近乎侦探的严谨,抽丝剥茧地探究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五礼”制度,其深度和广度令人叹为观止。尤其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嘉礼”,也就是婚丧嫁娶、朝聘、册命等日常与重大典礼的部分。作者不仅仅是列举这些礼仪的流程,更重要的是,他深入分析了这些礼仪在不同时期、不同阶层中的具体实践,以及它们如何反映和塑造了当时的社会伦理、家族观念以及政治权力。比如,士族阶层在婚姻礼仪上的讲究,如何成为其身份认同和地位巩固的重要手段;而朝廷对各种册命礼仪的规范,又如何体现了君臣之间的等级秩序。梁先生的论述并非是孤立地看待礼仪,而是将其置于政治、经济、文化、民族融合等宏大背景下,展现了礼制在维持社会稳定、传承文化基因方面的关键作用。这种多维度的解读,使得这本书的阅读体验远超一本单纯的制度史研究,更像是一次对那个时代社会肌理的深度扫描。
评分我必须说,梁满仓先生的《{RT}魏晋南北朝五礼制度考论》是一部非常出色的学术著作,它以一种极其系统和严谨的方式,为我们呈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五礼”制度的全貌。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作者并没有将礼仪视为孤立的现象,而是将其置于社会、政治、文化、甚至经济的宏大背景下进行考察,尤其是在“凶礼”部分的探讨,作者深入分析了不同社会阶层在丧葬习俗上的差异,以及这些差异如何反映了其经济状况、宗教信仰和社会地位。他对于士族大家如何利用奢华的丧葬来彰显其财富和家族声望,以及普通民众在有限条件下如何遵循基本的丧葬礼仪,都做了非常细致的描绘。这种对个体生命终结仪式的关注,却能引申出对整个时代社会结构和权力格局的深刻洞察,着实令人佩服。梁先生的文字清晰而富有条理,尽管内容严肃,但阅读起来并无障碍,反而能感受到一种智识上的愉悦。这本书为我理解魏晋南北朝那个复杂的时代,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极具启发性的维度,让我对“礼”在中国传统社会中的作用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评分我一直对魏晋南北朝那个风云变幻、思想活跃的时代充满好奇,但总觉得很多历史著作停留在表层的政治军事斗争,或者士人的风流韵事。直到读到梁满仓先生这本《{RT}魏晋南北朝五礼制度考论》,我才意识到,礼仪制度才是理解那个时代社会运作的钥匙。《五礼》听起来像是陈旧的规矩,但在这本书里,它们被赋予了新的生命。作者以一种非常独特的视角,将“军礼”和“凶礼”作为切入点,展现了在那个战乱频仍、政权更迭频繁的时代,军事仪式如何被用来巩固统治、凝聚士气,以及葬礼的繁复规定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家族权力斗争和生者对死者的情感寄托。读到关于某些政权在军事征伐中对祭祀仪式的刻意模仿或创新,以及不同民族在丧葬习俗上的碰撞与融合,我仿佛看到了历史的另一种维度。梁先生的文字功底极佳,即使是严肃的学术探讨,读起来也丝毫不觉枯燥,反而像是在听一位博学的老者娓娓道来,他总能精准地捕捉到那些被忽略的细节,并从中挖掘出深刻的社会含义。这本书让我对“礼”在中国历史中的角色有了全新的认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