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中華傳統節日:春節
定價:24.80元
售價:10.4元,便宜14.4元,摺扣41
作者:周二軍
齣版社:東北師範大學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1-09-01
ISBN:9787560273082
字數:
頁碼:186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春節,傳統名稱為新年、大年、新歲,但口頭上又稱度歲、慶新歲、過年。古時春節曾專指節氣中的立春,也被視為一年的開始,後來將農曆正月初一改為新年。
目錄
章 春節概述
節 春節
一、中國現行“春節的確立
二、春節是一個年節係列
三、春節節日假期
四、春節的靈魂
第二節 除夕
一、除夕的年夜飯
二、貼春聯、貼窗花和倒貼“福”字
三、除夕食俗
四、除夕的禁忌
五、換個眼光看禁忌
第二章 起源變遷
節 春節探源
一、起源時間
二、進化過程
三、變遷曆史
第二節 春節來曆傳說
一、萬年創建曆法說
二、熬年的傳說
三、阿山和阿水勇鬥怪獸“年”
四、神仙老人勇鬥怪獸“年”
五、彌勒佛造福人間
六、彌勒佛和如來佛相爭
第三節 源遠流長
一、春節有4000多年曆史
二、除夕夜守歲、壓歲和踩歲源自晉代
三、初七是“人日”已經兩韆年
第三章 傳說典故
節 春節傳說
一、起源傳說
二、倒貼“福”字的傳說
三、“臘八”和“竈王爺的傳說
四、“破五”的傳說
五、發“壓歲錢的傳說
六、春節食品傳說
七、七郎射“夕的傳說
八、三國戰爭中的除夕
第二節 春節典故
一、吃年糕的來曆
二、“正月不剃頭”說法的來曆
三、餃子、和門神的由來
四、農曆一月為何叫“正月”?
五、除夕夜“三星高照
第四章 風俗習慣
節 常見習俗
二、除夕守歲、踩歲和壓歲錢
三、放和拜年
四、占歲、貼畫雞和聚財
五、逛廟會、觀社火和中國結
第二節 節日流程
一、臘月廿九和大年三十
二、正月初一和初二
三、正月初三和初五
四、正月初七和初八
五、正月初九、初十十一和十五
第三節 春節食俗
一、餃子
二、春餅
三、年糕
四、新春三道茶
五、春節與酒
六、我國少數民族的春節食俗
第五章 地域差異
節 省市習俗
一、江蘇的春節習俗
二、河南的春節習俗
三、東北三省的春節習俗
……
第六章 春節文化
作者介紹
文摘
第四章風俗習慣
節常見習俗
在漫長悠久的曆史歲月中,春節從萌芽到定型,不斷發展,形成中華民族特色、內容豐富多彩的習俗。春節期間,我國的漢族和很多少數民族都要舉行各種活動以示慶祝。這些活動均以祭祖敬老、感恩祈福、闔傢團聚、除舊布新、迎禧接福、祈求豐年為主要內容,帶有濃鬱的民族特色。一、祭竈神、掃塵和貼年畫
祭竈是我國民間影響很大、流傳極廣的習俗。舊時,差不多傢傢竈間都設有“竈王爺”神位。傳說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東廚司命竈王府君”,負責管理各傢的竈火,人們稱這位尊神為“司命菩薩”或“竈君司命”,被作為一傢的保護神而受到崇拜。民謠中“二十三,糖瓜粘”,指的就是每年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的祭竈,有所謂“官三民四船傢五”的說法,也就是官府在臘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傢在二十四日、水上人傢則在二十五日舉行祭竈。
傳說到瞭臘月二十三,竈王爺便要升天,嚮玉皇大帝稟報這傢人一年的善惡,玉皇大帝根據竈王爺的匯報,再將這一傢在新的一年中應該得到的吉凶禍福的命運交於竈王爺之手。送竈神的儀式稱為“送竈”或“辭竈”,百姓供上紅燭、糖瓜,以隆重的禮節送竈神上天,期望竈神“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如今,農村很多地區還沿襲這種風俗。
“二十四,掃塵日”。迎新首先要除舊,在春節前掃塵,是我國民間素有的傳統習俗。掃塵就是年終大掃除,北方稱“掃房”,南方叫“撣塵”。掃塵之日,全傢上下齊動手,用心打掃房屋、庭院,擦洗鍋碗,拆洗被褥,韆乾淨淨迎接新年。其實,人們藉助“塵”與“陳”的諧音錶達除陳、除舊的意願。
年畫,和春聯一樣,起源於“門神”。隨著雕版印刷術的興起,年畫的內容已不僅限於門神之類,而漸漸把財神請到傢裏,進而在一些年畫作坊中産生瞭《福祿壽三星圖》、《天官賜福》、《五榖豐登》、《六畜興旺》、《迎春接福》等彩色年畫,以滿足人們喜慶祈年的美好願望。
因明太祖硃元璋提倡春節貼春聯,年畫也受其影響隨之盛行開來。江蘇蘇州桃花塢、天津楊柳青和山東濰坊楊傢埠,是我國三個重要的年畫産地。民國初年,上海齣現瞭將月曆和年畫二者結閤起來的一種新形式,逐漸發展成為今天的掛曆。二、除夕守歲、踩歲和壓歲錢
除夕是指一年後一天的晚上,與春節首尾相連,是“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的重要時刻。“除”是“去”的意思,除夕的意思就是“月窮歲盡”,錶示舊歲至此而除,來年另換新歲。
除夕之夜是年節的個高潮。守歲,俗稱“熬年”,是從吃年夜飯開始。年夜飯是一年中具傢庭親情、充滿溫馨祥和的傢宴。此時,人們不僅享受著滿桌佳肴,更享受著濃濃的親情和節日的喜慶。年夜飯之後,除瞭年幼的孩子外,全傢人開始守歲,共同辭舊迎新。在晉代就有除夕守歲習俗,南北朝時已很普遍,進入隋唐後守歲很盛行,宋代沿襲唐風更盛。另外,漢代已有除夕夜晚飲椒柏酒(用草藥配製的藥酒)以驅邪祛病的習俗,後世改為飲屠蘇酒。現如今,我國南方仍有年節時全傢老小歡聚酣飲屠蘇酒的風俗。
……
序言
我拿到這本書的第一個感覺就是它很厚實,拿在手裏沉甸甸的,感覺內容應該很豐富。我之前對春節的瞭解,大多停留在一些錶麵的習俗上,比如吃餃子、放鞭炮、拜年等等,但對於這些習俗背後的文化淵源和深層含義,我一直沒有深入瞭解過。我記得我曾經問過爺爺,為什麼過年要吃餃子,爺爺告訴我,餃子的形狀像元寶,寓意著招財進寶,而且“餃子”和“交子”發音相近,有新舊年交替的意思。這些零散的知識點,讓我對傳統節日充滿瞭好奇。我希望這本書能夠係統地梳理春節的各個方麵,從臘八祭竈,到元宵落幕,每一個節點都講述得清清楚楚,並且能夠挖掘齣一些鮮為人知的習俗和故事。例如,我一直很好奇,為什麼有些地方過年要“掃房”,這個習俗背後有什麼講究?還有,關於春節的各種禁忌,比如初一不能掃地、不能倒垃圾,這些說法是從何而來?這本書能否解答我的這些疑惑,讓我對春節有更全麵的認識?我期待它能成為我瞭解春節文化的一本“百科全書”。
評分拿到這本書,我第一眼注意到的是它精美的裝幀,以及書名中“中華傳統節日”的字樣,這讓我對這本書充滿瞭期待。春節,這個我從小就最熟悉的節日,在我看來,不僅僅是一段放假的日子,更是承載瞭無數關於傢庭、關於成長的記憶。我清晰地記得,小時候,每到臨近春節,傢裏就開始忙碌起來,媽媽會提前幾天就開始準備各種年貨,打掃衛生,置辦新衣。最讓我期待的是,除夕夜,全傢人圍坐在餐桌旁,共享豐盛的年夜飯,聽長輩們講過去的故事,那種溫馨而充滿儀式感的時刻,是我童年最美好的迴憶。後來長大離傢在外求學工作,年夜飯的場景也變得越來越少,但我對春節的依戀卻從未減退。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帶領我重新審視春節的意義,不僅僅是那些錶麵的習俗,而是更深層次的文化內涵。例如,春節的“拜年”習俗,它不僅僅是簡單的問候,更蘊含著怎樣的社交禮儀和人情往來?又比如,春節期間的各種傳統遊戲,它們是如何在娛樂中傳承文化,又如何體現齣中華民族的智慧和創造力?我期待這本書能夠讓我重新找到那個年味十足的春節,以及春節背後所承載的中國人特有的情感和價值觀。
評分對於“周二軍”這位作者,我其實是陌生的,但“中華傳統節日:春節”這個主題,卻讓我産生瞭濃厚的興趣。我一直對傳統文化有著濃厚的感情,尤其是在當下這個快速發展的時代,我更加懷念那些慢節奏、充滿人情味的傳統生活。我曾經讀過一些關於節日習俗的書,但很多都流於錶麵,僅僅羅列瞭一些名詞和做法,缺乏深入的解讀。我記得我曾經在老傢親眼見過一次非常隆重的祭祖儀式,雖然我當時還小,不太明白其中的意義,但那種莊嚴肅穆的氛圍,以及長輩們對祖先的敬畏之情,給我留下瞭深刻的印象。我希望這本書能夠不僅僅是介紹春節的吃喝玩樂,更能夠深入挖掘春節背後所蘊含的傢族傳承、倫理道德等方麵的文化內涵。例如,春節期間的“祭祖”習俗,它究竟是如何體現孝道和感恩的?又比如,為什麼春節期間會有各種各樣的“禁忌”?這些禁忌是否真的有科學依據,還是更多地承載瞭某種祈福避凶的心理?我期待這本書能夠給我帶來更深層次的思考,讓我不僅僅是瞭解春節,更是理解春節。
評分這本書的書名,特彆是“中華傳統節日”這幾個字,立刻吸引瞭我。我一直認為,傳統節日是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它們承載著我們民族的曆史記憶、價值觀念和情感認同。春節作為最重要的傳統節日,更是凝聚瞭無數代人的情感寄托。我記得小時候,過年最隆重的儀式感,就是一傢人圍坐在一起吃年夜飯,桌上擺滿瞭媽媽精心準備的菜肴,雖然不是什麼山珍海味,但每一道菜都充滿瞭傢的味道。吃完飯,一傢人會擠在小小的電視機前看春節聯歡晚會,雖然有時候覺得節目質量參差不齊,但那種全傢人一起守歲的氛圍,卻是無可替代的。我希望這本書能夠不僅僅是記錄春節的各種習俗,更重要的是能夠觸及到這些習俗背後所蘊含的文化精神。比如,為什麼春節要講究“團圓”?團圓對於中國人來說,究竟意味著什麼?又比如,春節期間的各種祝福語,“恭喜發財”、“萬事如意”等等,這些簡單的祝福語背後,又蘊含著怎樣的樸素願望?我希望這本書能帶領我深入體會春節所傳達的關於親情、友情、感恩和希望的普世價值。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充滿瞭濃濃的年味,燙金的“春節”二字,配閤著紅底的祥雲紋樣,讓人一眼就能感受到節日的喜慶與莊重。雖然我還沒來得及細細品讀,但僅僅是這封麵,就已經勾起瞭我對於春節種種美好迴憶的漣漪。我記得小時候,傢傢戶戶都會貼春聯,紅彤彤的對聯,寫滿瞭對新年的期盼和祝福,那時候的年味,似乎比現在更濃烈一些。我曾經在一個小鎮上過年,那裏的年集特彆熱鬧,各種各樣的年貨擺滿瞭街道,糖葫蘆、風車、小玩具,還有各種傳統小吃,空氣中彌漫著油炸糕和炒栗子的香氣,孩子們提著燈籠,追逐嬉戲,大人們則忙著置辦年貨,一傢人圍坐在一起包餃子,那種溫馨和諧的氛圍,至今讓我難以忘懷。這本書的作者,周二軍,我並不熟悉,但相信他一定能夠將這些關於春節的文化內涵,用文字生動地展現齣來,讓我能夠重溫那些經典的年俗,感受傳統節日的魅力,特彆是那些已經逐漸淡去的習俗,希望這本書能帶我迴到那個充滿煙火氣的年代,感受春節最純粹的意義。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