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看见到发现:一个人文主义者的摄影集

从看见到发现:一个人文主义者的摄影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蔡天新 著
图书标签:
  • 人文主义
  • 摄影
  • 纪实
  • 旅行
  • 观察
  • 发现
  • 生活
  • 文化
  • 艺术
  • 个人作品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英典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浙江摄影出版社
ISBN:9787551406796
商品编码:29740304693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4-10-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从看见到发现:一个人文主义者的摄影集

:45.00元

作者:蔡天新

出版社:浙江摄影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10-01

ISBN:9787551406796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这是一本摄影集,也是一册远行游记。它比摄影集厚重,因为有许多文字为你讲述背后的故事;它又比游记生动,因为有许多图片定格了彼时刹那的美好。湖泊、山川,城市、乡村,男人、女人,老人、孩子,甚至有意无意的涂鸦、抽象具象的图案……5大洲50多个国家的风景、人物,数学家、诗人、随笔和游记作家蔡天新以一个人文主义者的视角,为你一一呈现。

内容提要


本书作者曾应邀出席5大洲30多个诗歌节,纽约、巴黎、剑桥、法兰克福、墨西哥城、利马、内罗毕、乞力马扎罗等城市都举办过他的个人诗歌朗诵会。作者边行边摄,游历了100多个国家,也留下了颇多摄影作品。有别于专业摄影家,作者记录的照片颇具平易近人的人文味道。2008年,作者在深圳举办摄影展,迄今已逾10场。本书是他的部摄影集,收入过去17年间的人物、风景和抽象作品150余幅,并配有大量行摄文字,记录摁下快门那一刹那的所思所想。

目录


序:从看见到发现

具象篇
辑(1997—2003)
洗澡的印度男子(加尔各答)
意大利修鞋匠(罗马)
安第斯人家(麦德林)
旅行者的小憩(里约热内卢)
拉普拉塔河(蒙得维的亚)
古巴少年(哈瓦那)
四个老妇人(萨格勒布)
战争纪念碑(萨拉热窝)
正午的月台(布拉格)
罗浮宫(巴黎)
乡村公路(保加利亚)
女诗人(德班或三河市)

第二辑(2004—2007)
提尔的鸟笼(苏尔)
地中海(苏尔)
公车上的女子(德黑兰)
高加索的火车(第比利斯)
诗人在社区(斯洛文尼亚)
残存的墙根(柏林)
红色的拖车(塞哥维亚)
海港的晨曦(瓦莱塔)
娇小的妇人(突尼斯城)
地下的女招待(塔林)
总统的侍女(乌兰巴托)

第三辑(2008)
如茵的草坪(剑桥)
奥德翁电影院(牛津)
查韦尔河情侣(牛津)
王子街心花园(爱丁堡)
开尔文河(格拉斯哥)
乡村与云朵(威尔士)
泰晤士河畔(伦敦)
莱茵女骑手(瑞士)
京都的黄昏(京都)
春日大社(奈良)
巴黎地铁车站(协和广场)
蓬皮杜酒吧(巴黎)

第四辑(2009)
伊朗女博士(万隆)
老诗人(科托努)
年轻的母亲(科托努)
洛美(多哥)
奥赛美术馆(巴黎)
拍手掌的女孩(巴黎)
草裙舞王(巴黎)
巴黎的云(蓬皮杜中心)
阿尔卑斯(法国—意大利)
海滨清晨(特拉维夫)
朗诵(雅法)
狂喜(死海)

第五辑(2010)
雷大爷和雷大妈(黟县)
希尔伯特小道(哥廷根)
小教堂(不伦瑞克)
咖啡馆(不来梅)
枕木上的花儿(下萨克逊)
门德尔松的花园(莱比锡)
蒙古乐师(慕尼黑)
陌生人(基希讷乌)
黑海(雅尔塔)
书香(法兰克福)
村舍(立陶宛)
谈心(立陶宛)

第六辑(2011)
红裙子(纽约)
公共汽车(格拉纳达)
玩笑(格拉纳达)
打架(格拉纳达)
尼加拉瓜湖(里瓦斯)
红色的小卖部(洪都拉斯)
安东尼奥(萨尔瓦多)
狂欢节(格拉纳达)
冰湖(阿拉斯加)
十字路口的云(普罗维登斯)
女诗人(西宁)
夜晚的轮渡(厦门)

第七辑(2012)
早餐时分(长沙)
河边的晚餐(乌特勒支)
情歌(乌特勒支)
街景(布鲁塞尔)
肯尼亚高原(纳鲁库)
维多利亚湖(恩德培)
收工归来(乌干达)
台阶上的男孩(坎帕拉)
土豆男孩(基加利)
铁树人家(乌维拉)
朗诵(阿鲁沙)
莫希的车夫(坦桑尼亚)
海滩上的少女(达累斯萨拉姆)1902

第八辑(2013)
弗里达的花园(墨西哥城)
奇琴伊察(尤卡坦)
海边的妇女(普罗格雷索)
彩色的湖岸(米切肯)5200
留影(莫雷利亚)
这家酒店的名字叫孤独(莫雷利亚)
纪念碑(瓜亚基尔)
母与女(瓜亚基尔)
门铃自拍像(利马)
波哥大男孩(波哥大)
阅读者(首尔)
富春江(桐庐)

抽象篇
欧洲篇(2010,2012)
作品1号(雅尔塔)
作品2号(雅尔塔)
作品1号(维尔纽斯)
作品2号(维尔纽斯)
作品2号(敖德萨)
作品7号(敖德萨)
作品8号(敖德萨)
作品11号(敖德萨)
作品18号(敖德萨)
作品23号(敖德萨)
作品24号(敖德萨)
作品26号(敖德萨)
作品51号(敖德萨)
女子(乌特勒支)
头像(乌特勒支)
酒瓶(乌特勒支)
婴孩(哥廷根)
脸谱(布鲁塞尔)

美洲篇(2011,2013)
作品1号(格拉纳达)
作品2号(格拉纳达)
作品1号(马那瓜)
作品1号(拉克鲁斯)
作品4号(纽约)
作品6号(纽约)
作品7号(纽约)
作品8号(纽约)
作品13号(纽约)
作品18号(纽约)
作品20号(纽约)
作品25号(纽约)
作品29号(纽约)
作品34号(纽约)
作品45号(纽约)
作品46号(纽约)
作品67号(纽约)
祈祷(瓜亚基尔)
男人与女人(墨西哥城)
印加人(利马)
老树(利马)
坐着的女子(利马)

亚非篇(2012,2013)
坦桑尼亚人(达累斯萨拉姆)
热带的忧郁(达累斯萨拉姆)
水的记忆(达累斯萨拉姆)
雨中曲(达累斯萨拉姆)
人类的祖先(达累斯萨拉姆)
武士(达累斯萨拉姆)
避世者(达累斯萨拉姆)
作品1号(基加利)
作品2号(基加利)
作品3号(基加利)
作品1号(坎帕拉)
戴白帽的男子(福冈)
小孩(首尔)
三坊七巷(福州)
醉汉(潮州)

后记

作者介绍


蔡天新,浙江台州人,曾是少年大学生,山东大学理学博士,浙江大学数学系教授,诗人、随笔和游记作家。作品被译成二十多种语言,并有英、法、西、韩、土耳其、塞尔维亚语和繁体字版的诗集、散文集问世。

文摘










序言



《照见自我:一位行走者的影像随笔》 翻开这本书,你将踏上一段跨越山川湖海、穿梭城市巷陌的视觉旅程。这不是一本纯粹的摄影技巧指南,也不是一次冷冰冰的艺术评论集,而是一位观察者、一位体验者,用镜头捕捉生命瞬间,用文字抒发内心感悟的真诚写照。作者并非摄影科班出身,他以一个普通人的视角,怀揣着对世界的好奇和对生活的热爱,将那些触动心灵的画面,那些引发思考的场景,一一定格。 整本书的脉络,如同作者一次次深入山野、漫步街头的脚步。他曾佇立在古老寺庙的飞檐下,听风穿过岁月的缝隙,在斑驳的光影中捕捉到僧侣虔诚的背影,那是一种跨越时空的静谧与传承。他也曾漫步于熙攘的市集,镜头聚焦于摊主辛勤劳作的手,孩童纯真的笑脸,以及老者饱经风霜的面庞,在那里,生活的烟火气与人情味扑面而来,诉说着最朴素也最动人的故事。 摄影,对于作者而言,从来不是简单的记录。它是一种对话,一种内省,一种与周遭世界的深刻连接。他不会刻意追求画面的炫技,也不会沉迷于后期处理的繁复。他所关注的,是影像背后所蕴含的情感,是光影流转间传递的温度,是每一个被摄者眼神中闪烁的独特光芒。因此,在他的作品中,你很难看到刻意摆拍的痕迹,更多的是一种自然而然的流露,一种在不经意间捕捉到的真实。 在序言部分,作者坦言,他的摄影之路,是从“看见”开始的。起初,只是被眼前的美景所吸引,被新奇的事物所打动,单纯地想用相机记录下这一切。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他走得越来越远,见得越来越多,他开始意识到,摄影的意义远不止于此。它是一种“发现”的过程,是在观看中探索,在探索中理解,在理解中升华。他开始试图透过镜头,去发现隐藏在表象之下的本质,去解读那些沉默的语言,去触碰那些难以言说的情感。 本书的结构,并没有刻意划分章节,而是以一种更为自由、更为随性的方式展开。这或许也象征着作者的创作状态——他跟随内心的指引,走到哪里,拍到哪里,写到哪里。书中的影像,有时是壮丽的自然风光,例如层峦叠嶂的山脉在晨曦中苏醒,或是海浪拍打礁石激起的万丈浪花;有时是细微的生活片段,例如雨后水洼映出的天空,或是街角咖啡馆里一杯热气腾腾的饮品。而这些影像,都配以作者的随笔。 这些随笔,与其说是摄影说明,不如说是他内心世界的独白。它们字数不多,却句句珠玑。它们没有华丽的辞藻,也没有深奥的哲理,却充满了真挚的情感和深刻的洞察。他会记录下,当他看到一株顽强生长在石缝中的野草时,心中涌起的对生命力的赞叹;他会描述,当他身处异国他乡,与陌生人的一次简单问候,是如何驱散孤寂,带来温暖;他也会反思,在繁华都市的霓虹灯下,人们的内心是否也同样被某种孤独所笼罩。 例如,有一组关于“老街的记忆”的影像,作者拍摄的是一条即将被拆除的老街。他捕捉了斑驳的墙壁上褪色的标语,破旧的窗户里透出的昏黄灯光,以及在巷口玩耍的孩子们。他的文字写道:“我害怕的不是时光的流逝,而是那些承载着无数故事的痕迹,在被推土机碾压成尘埃的那一刻,它们所代表的,那些鲜活的生命,那些曾经的欢笑与泪水,是否也一同被抹去?我用力地按下快门,仿佛是在挽留,又仿佛是在祭奠。”这段文字,不仅仅是对老街的眷恋,更是对城市变迁、历史消逝的一种忧思,一种对“过去”的珍视。 另一组作品,聚焦于“人与自然”的对话。作者深入森林,拍摄树冠间的缝隙洒落的光斑,以及栖息在枝头的小鸟。他的文字写道:“我曾以为,我在观察它们,但后来我发现,我更是被它们所观察。它们没有语言,却用最纯粹的存在,教会我何为宁静,何为自在。在这片绿意盎然之中,我听见了自己内心深处的呼唤,那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对原始野性的渴望。”在这里,摄影不再是单向的记录,而是双向的交流,是人与自然之间一种无声的共鸣。 本书的精髓,在于作者对于“微观”的关注。他能从一朵花的纹理中,发现生命的精致;他能从一块石头的质感中,感知岁月的沧桑;他能从一个陌生人脸上的皱纹中,读懂人生的曲折。他相信,每一个细微之处,都隐藏着一个宇宙。他用镜头,放大这些“微观”,并用文字,赋予它们生命。 在“城市的光影”这部分,作者捕捉了都市夜晚的独特魅力。他不是去拍摄那些宏伟的建筑,而是将镜头对准了普通的街灯,在地面投下的光晕,或是写字楼里加班的窗口,透出的微弱的光亮。他的文字写道:“那些分散在黑暗中的光点,是无数个故事的集合。每一个光点,都代表着一个在夜色中行走的人,他们的疲惫,他们的希望,他们的思念。我仿佛看见,无数条看不见的线,将这些光点串联起来,织就了一幅属于这个城市的,孤独又温暖的夜曲。”他将冰冷的建筑,赋予了情感的温度,将漠然的城市,描绘得充满人情味。 书的装帧设计,也颇具匠心。每一张照片,都经过精心挑选和排版,力求达到最佳的视觉效果。文字的排版,也简洁而疏朗,让读者在阅读时,能够获得舒适的体验。没有冗余的装饰,一切都服务于影像和文字本身的力量。 《照见自我:一位行走者的影像随笔》是一次关于“看见”与“发现”的深度探索。它鼓励读者放慢脚步,用心去感受身边的世界,去发现那些被我们忽略的美好与深邃。它告诉你,摄影不仅仅是捕捉表象,更是理解内心的途径。它证明了,即使是平凡的生活,也蕴藏着不平凡的诗意。 作者在书的末尾,留下了一句话:“我的镜头,是我伸向世界的一只手,而我的文字,则是我在伸出手时,内心所听见的回响。” 这句话,或许是理解整本书的最佳钥匙。他以一种谦逊而真诚的方式,与世界对话,与自我对话,并邀请读者一同参与这场关于生命、关于世界、关于存在的,温柔而深刻的探索。这本书,适合那些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渴望片刻宁静,渴望重新连接内心,渴望以更深邃的目光去审视世界的人们。它是一次视觉的洗礼,也是一次心灵的慰藉。

用户评价

评分

在翻阅这本摄影集的过程中,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智慧与感性的世界。作者以其独特的视角,捕捉了生活中的点滴美好,并将它们升华为一种艺术的表达。我被那些富有故事性的画面所吸引,它们如同一个个微小的叙事单元,串联起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悟。书中所展现的“看见”与“发现”的过程,在我看来,是一种不断探索、不断深入的精神旅程。作者并不满足于表面的呈现,而是力求挖掘事物内在的本质和价值。我特别欣赏他对光线和色彩的运用,它们并非仅仅是为了美观,而是承载着强烈的情感和意境,能够直接触动观者的心灵。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它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看待世界的方式,也让我更加珍惜生活中的每一个瞬间。

评分

很难用简单的几个字来概括这本书带给我的震撼。它更像是一次心灵的洗礼,一次对自我认知的探索。作者似乎总能在平凡的景象中发现那些被我们忽略的哲学意义。比如,他拍摄的某些空镜头,比如一座空旷的建筑,或者一片寂静的自然景观,虽然没有人物出现,但却充满了叙事感,引人联想。它们并非空无一物,而是留下了足够的空间,让观者可以填充自己的情感和思考。这种“发现”的过程,是一种主动的参与,而不是被动的接受。我常常会在某个画面前驻足良久,试图解读作者想要传达的信息,同时也映射出自己内心的某种情绪。这种互动性是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之一,它不仅仅是一本摄影集,更是一本可以与你进行深度对话的读物,每一次阅读都能有新的体会和感悟。

评分

这本书如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让我窥见了作者深邃的内心世界。它不是那种简单的图文并茂,而是一种意境的营造,一种情感的传递。我尤其喜欢其中对于光影的细腻描绘,无论是晨曦微露时分,还是夕阳西下之际,那些捕捉到的光线仿佛有了生命,在画面中跳跃、流淌,诉说着无数未曾言说的故事。作者似乎对“看见”有着超乎寻常的敏感,他能从最寻常的景物中挖掘出不寻常的美,例如一片落叶,一处斑驳的墙面,在他手中都变成了引人深思的画卷。这种“看见”不仅仅是视觉的捕捉,更是一种精神的洞察,一种将短暂瞬间定格为永恒的艺术。读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也被拉入了一个缓慢而专注的节奏,开始重新审视周围的世界,那些曾经被我匆匆掠过的风景,似乎都因此变得鲜活起来。那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让我忘记了时间的流逝,沉醉在作者所构建的静谧而充满力量的影像空间里。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感觉,与其说是一本摄影作品集,不如说是一场思想的旅行。作者在其中展现的不仅仅是视觉上的艺术,更是一种深刻的思考。他似乎对“人文”有着非常独到的理解,并将这种理解融入到他的摄影创作中。我特别喜欢那些对细节的极致追求,比如一缕穿过窗棂的光线,或者是一块被岁月打磨过的石头,在他精湛的技艺下,都变得生动而富有生命力。这些细节的呈现,让画面充满了质感和深度,也让观者能够感受到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的执着。同时,我能感受到他作品中传递出的那种平静的力量,一种不疾不徐,却又坚韧不拔的精神。这种力量,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尤为可贵,它能够抚慰人心,让我们重新找回内心的宁静。

评分

这本摄影集给我的感觉,就像是作者在用镜头写一封写给世界的长情告白。他笔下的每一个画面,都凝聚着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性的关怀。我常常在翻阅时,被那些人物肖像深深打动。那些眼神,有的深邃,有的纯真,有的带着岁月的痕迹,有的闪烁着青春的光芒,仿佛都在无声地讲述着他们各自的人生故事。作者并没有刻意去摆拍,而是捕捉那些最真实、最自然的瞬间,让观者能够感受到人物内心的情感波动。这种真实的力量,往往比任何华丽的辞藻都更能触动人心。我也注意到,书中对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的描绘,展现了一种包容和尊重的态度。这让我联想到“人文主义”这个词,确实,整本书都散发着一种温暖的人文关怀,让人在欣赏美的同时,也思考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以及我们共同拥有的情感。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