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文化論叢(輯)
:70.00元
售價:51.1元,便宜18.9元,摺扣73
作者:吳俊,夏德靠
齣版社:知識産權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4-11-01
ISBN:9787513031431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文化研究尤其是貴州苗、瑤、侗、水等少數民族文化研究。
文化作為人類生存樣式及其産品的總和是一個外延極廣的概念,而文化研究也是一個正被越來越多的學者所關注的人文與社會眾多學科共同構建的開放術領域。鑒於此,貴州師範學院文學院、貴州民族審美文化研究所推齣一份定期並長期發行的學術刊物——《文化論叢》。《文化論叢》秉持“追求真理、交流創新”的學術理念,確立“特色學科與多學科共建”的學術定位,以文化研究為主題,設立“黔地文化與民族文化”、“中國傳統文化”、“現代文學與文化”、“外國文學與文化”、“教育與文化交流”等欄目。“黔地文化與民族文化”立足貴州展開對本土及其他地區少數民族的研究,揭示苗、瑤、侗、水等少數民族文化的重要特徵;“中國傳統文化”則審視自先秦以降直至晚清的中國傳統文化,闡釋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特徵,或立足重要文獻闡釋某一時代文化的基本特徵;“現代文學與文化”立足現代中國文學的重要作品,揭示中國現代文化對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展,並闡述中國現代文化的特徵;“外國文學與文化”立足外國文學的重要文獻,揭示外國文化迥異於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特徵,並展開中外文化的比較研究;“教育與文化交流”以教育的視角審視教育與文化傳播、對外交流的關係,並基於具體教育實踐揭示教育對文化傳播與交流的作用。《文化論叢》字數預計30萬字。
黔地文化
水族婚俗的文化淵源
論苗族祭祖儀式的審美特徵
水族馬尾綉綉紋圖案的巫文化探究
民族民間文化
《過山榜》與華南瑤族的山民身份建構——兼論漢字在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形成中的作用
“三位一體”的火神——生活世界中的神話記憶模式研究
天津水西莊研究三則
中國古代招魂習俗源起考
略談中國神話傳說中的反常婚配現象
女媧神話的産生及其成因
漢代畫像石中的女媧形象
吳敬梓《儒林外史》的民族觀
中國傳統文化
“三統並建說”與“綜閤創新論”——牟宗三與張岱年之中國文化構想比較
儒傢思想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
詩畫傳統與中國古代文藝的精神價值
論《莊子·至樂》所見佛教文化因子——兼談佛教傳入中國的時間
佛日契嵩《詩經》政治辯論
——以《鐔津文集》為中心
高氏統治者的文化取嚮與東魏北齊時期重“筆”的文學觀念
《山海經》中“死生”現象的演變及其文化意蘊
“敘事”語源小考
“靈犀”考辯
《莊子》中的戲筆與優語
梅衝生平著作考——兼論對其子梅曾亮的影響
張祜作品流傳及創作情況考論
“北京三傑”及其作品考
《周秦漢魏諸子知見書目》明代《莊子》書目匡補
《永樂大典》輯佚易學著述相關問題考論
外國文化與文化比較
《萬葉集》與《詩經》對比研究——以采集文化為中心
人治與賢人政治——董仲舒與柏拉圖的德治比較
《存在與時間》中“畏”的概念淺析——兼論剋爾凱郭爾在這一概念上對海德格爾的影響
現代文學與文化
“詩化”概念辨析——兼論梁占先的《談(紅樓夢)二十七迴的詩化藝術》
艱難的自我追尋——20世紀90年代以來都市女性文學中女性身份的自我建構之路
白馬湖作傢文化個性闡釋——基於“白馬湖”的文學地標分析
時代·階級·民族——論張承誌的長篇小說《心靈史》
論金庸武俠小說的語言
《廢都》查禁的原因分析
曆史之真與心靈之誠——從自傳視角看《我從事革命鬥爭的略述》和《多餘的話》的風格差異
試析詩歌《棄婦》中的視覺意義
現代傳媒與文化
社會邊緣性的影像寫真——電影《十七歲單車》中符號與身份認同探討
新聞美育融入教學實踐探索
酒類廣告對青少年飲酒行為的影響
語言與文化交流
《南華真經直音》的體例、校勘——兼論其文獻價值
論“俎”與“機(幾)”
江西高安方言研究概述
淺析漢字構形研究的曆程——從“六書”到“漢字構形學”
文言文教學文化訓詁例釋
美學視野下的語文教材美質略論
論蘇教版小學與中學文言文教學的銜接問題及教學對策
對外漢語教學中教學媒體的選擇和運用
印尼學生漢字學習策略調查研究——以印尼慈育大學中文係學生為例
主編——吳俊,男,1958年生,四川隆昌人,教授,現任貴州師範學院文學院院長、貴州美學學會副會長,全國教師、省級教學名師,主要從事美學、美育的教學與研究;發錶學術論文40餘篇,部分篇目被復印資料全文轉載;齣版學術著作6部,主編教材3部;主持省長基金1項,省教育廳重點課題1項,省教育廳“綜閤改革項目”1項,省教育廳教改項目1項等。
這本“文化論叢(輯)”給我的第一印象是,它不像市麵上很多通俗易懂的讀物,它似乎更偏嚮於學術的深度和嚴謹。我嘗試著閱讀其中一篇關於地域文化差異的文章,作者引用瞭大量的曆史文獻和學術研究成果,論證過程環環相扣,邏輯性極強。讀的時候,我常常需要停下來,反復咀嚼作者提齣的觀點,思考其中的含義。有時候,我會感到一種智識上的挑戰,仿佛在跟一位博學的長者對話。這種感覺雖然讓我有些吃力,但也正是它吸引我的地方。不像有些書,讀完之後腦袋裏隻剩下模糊的印象,這本書裏的某些論斷,一旦深入理解,便會留下深刻的烙印。我尤其欣賞作者在分析問題時那種不迴避復雜性,直麵矛盾的態度。他並不急於給齣一個簡單的答案,而是層層剝繭,展現齣文化現象的多麵性和深刻性。雖然我不是這個領域的專業人士,但通過閱讀,我能感受到作者深厚的學養和對文化研究的熱情。這本書更適閤那些願意花時間和精力去深入思考,去探索文化背後邏輯的讀者。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相當簡潔,甚至可以說有些低調,這倒是讓我在初次接觸時,沒有産生任何預設的期待。當我翻開它,一股淡淡的書香撲麵而來,這種感覺在電子閱讀盛行的當下,顯得尤為珍貴。我最先被吸引的是其中一篇關於地域性語言差異的文章,作者通過大量的實例,生動地展現瞭不同地區人民的說話方式和思維方式是如何形成並相互影響的。那種對於語言細微之處的捕捉,讓我驚嘆於作者的觀察力。接著,我又閱讀瞭關於特定曆史時期社會風貌的研究,作者的文字流暢且富有感染力,仿佛能將我帶迴那個年代,親眼見證當時人們的生活圖景。我尤其欣賞的是,他在探討文化現象時,總是能夠跳齣簡單的二元對立,去揭示其背後的復雜性和多元性。這本書就像一位經驗豐富的導遊,帶領我穿梭於不同的文化風景綫,每一次的駐足,都能發現新的驚喜和思考。我深信,這本書會是一次非常值得的閱讀旅程。
評分拿到“文化論叢(輯)”這本書,第一眼看到的是它的厚度,這本身就暗示著內容的豐富和深入。我翻閱瞭幾篇目錄,發現題材涉獵非常廣泛,從曆史的溯源到當下的觀察,從微觀的個體行為到宏觀的社會結構,似乎無所不包。我隨機翻開其中一篇關於特定節日習俗的文章,作者的考證非常細緻,不僅追溯瞭習俗的起源,還分析瞭其在不同曆史時期的演變,以及它所承載的社會意義。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並沒有簡單地羅列事實,而是通過生動的敘述和細膩的描寫,將這些抽象的概念具象化。仿佛我置身於那個古老的節日現場,感受著人們的喜怒哀樂。另一篇關於網絡文化傳播的文章,則展現瞭作者對當下社會現象的敏銳洞察力。他分析瞭網絡語言的形成機製,以及它對傳統文化可能帶來的衝擊。這部分內容讓我思考良多,因為我們每個人都在參與其中,但很少有人去深入剖析。這本書的優點在於,它能引發讀者自己的思考,而不是簡單地灌輸知識。
評分說實話,我剛開始接觸“文化論叢(輯)”的時候,是被它名字裏的“論叢”二字吸引瞭。我理解的“論叢”,大概就是不同作者、不同觀點的集結,就像一個思想的集市,你可以自由地徜徉其中,甚至在不同的攤位之間穿梭,汲取不同的養分。這本書的確給我帶來瞭這種感覺,雖然我還沒能完全消化其中的每一篇內容,但每一篇文章都像是一個獨立的窗口,嚮我展示瞭不同的文化切麵。有的文章如同清泉,滌蕩心靈;有的則像烈酒,引人深思。我特彆喜歡其中關於民間藝術傳承的討論,作者用生動的筆觸描繪瞭那些默默堅守的匠人,以及他們身上承載的文化基因。讀完那篇文章,我仿佛聽到瞭古老的手工技藝在現代社會中迴響。另一篇關於城市符號變遷的分析,則讓我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生活過的城市,那些熟悉的街景,在作者的筆下,突然有瞭新的解讀,甚至帶有一絲曆史的厚重感。這種將宏觀文化理論與微觀個體經驗相結閤的寫法,讓我覺得非常新穎,也更加貼近生活。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相當樸素,並沒有那種一眼就能吸引住人的視覺衝擊力。深邃的藍色背景,配以簡潔的白色書名“文化論叢(輯)”,以及作者那一欄的小字,整體給人一種沉靜而內斂的感覺。我最初拿到它的時候,並沒有抱有多大的期待,隻是覺得這個名字似乎涵蓋的範圍會比較廣,或許能窺探到一些不同領域的文化現象。翻開扉頁,紙質的手感還算不錯,略帶一絲粗糙,但印刷清晰。目錄部分,那一排排的標題,有的熟悉,有的陌生,勾勒齣瞭整本書的框架。我注意到其中有幾篇是關於古代文明的探討,讓我聯想到那些失落的輝煌,以及文字背後隱藏的智慧。還有幾篇則聚焦於當代社會思潮的演變,這部分內容對我而言更具吸引力,畢竟身處其中,總想更深入地理解我們所處的時代。我開始閱讀第一篇,它描繪瞭一個宏大的曆史圖景,作者的筆觸細膩,仿佛能將讀者帶迴那個遙遠的時代,感受曆史的脈搏。雖然我還沒來得及深入研究每一篇文章,但從初步的瀏覽來看,這本書的內容必定是經過精心打磨的,並非泛泛而談。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