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書基本信息 | |||
| 圖書名稱 | 徽州地-中國地理百科 | 作者 | 中國地理百科叢書編委會著 |
| 定價 | 49.90元 | 齣版社 | 世界圖書齣版公司 |
| ISBN | 9787510088742 | 齣版日期 | 2016-04-01 |
| 字數 | 頁碼 | ||
| 版次 | 1 | 裝幀 | 平裝-膠訂 |
| 內容簡介 | |
| “中國地理百科”叢書創新地把中國全境按山川形勝劃分齣數百個地理單元,並力求融“百科全書詞典”的簡潔準確,與“有圖通俗讀物”的生動有趣為一體,通過大量圖片和詞條之間的互相詮釋,充分展示每一地理單元。《徽州地》一書以除江西婺源以外,包括歙縣、休寜、婺源、祁門、黟縣、績溪六地的古徽州地域範圍為敘寫對象,嚮讀者展示齣這裏以黃山山地和新安江為首的山脈、河流共同構成的“山盆相間”的地貌格局,以及黃山經曆第四紀構造抬升和強烈流水下切所形成的獨特的、壯觀的“同心圓式花崗岩峰林”地貌景觀。黃山山間“如仙境般的雲海”“光怪陸離的奇石”“生機勃發的黃山鬆”與“冰川活動遺跡”等美景都會在書中有精彩的圖片展示。與此同時,書中非常有針對性地圍繞古徽州文化展開介紹:將這裏*豐富又*地方特色的史物——古牌坊、古祠堂、古塔、古橋、古村落一一展現在讀者麵前,並講述它們背後深刻的曆史含義及“天人和諧統一”等思想;將徽菜、徽學、徽畫、徽醫等文化精髓作齣瞭高度概括,使讀者感受到古徽州文化的博大精深。 |
| 作者簡介 | |
| 精彩內容敬請期待 |
| 目錄 | |
| 區域地貌示意圖 1 山限壤隔之地 2 一 自然地理 中國南方早的成陸地區之一 9 / 黃山山地 9 / 休歙盆榖 9 / 休屯盆地 11 / 黃山峰林 11 / 黃山“冰川遺跡” 12 / 太平岩體 13 / 黃山岩體 16 / 懷玉山颱拱 16 / 祁門—歙縣三陽坑斷裂帶 17 / 黃山 17 / 五龍山脈 18 / 白際山脈 18 / 大會山脈 18 / 新安江中上遊 19 / 橫江 20 / 練江 20 / 黃壤 20 / 黃山雲海 21 / 水災頻發 24 / 擂鼓峰 25 / 靈山 25 / 龍尾山 25 / 臥龍榖 26 / 段莘水 27 / 古坦水 27 / 五龍山 28 / 顔公山 28 / 白石塔 28 / 鬆蘿山 28 / 大斐嶺 29 / 齊雲山 29 / 呈村塅 32 / 裏廣山石臼峽榖 33 / 龍井潭瀑布 33 / 夾源水 34 / 鬲山 34 / 華山 34 / 屯溪盆地 35 / 鸚鵡尖 35 / 豐山 36 / 靈金山 36 / 豐樂河 36 / 豐樂湖 37 / 上揚尖 37 / 飛布山 37 / 花山 37 / 小南海 38 / 練江榖地 38 / 昌源河 38 / 富資水 39 / 宣徽之脊 39 / 清涼峰 39 / 飯甑尖 40 / 九龍戲珠 40 / 黃高峰 41 / 翬溪山 41 / 龍須山 42 / 百丈岩 42 / 龍溪地隙 43 / 蘆昆常盆地 43 / 逍遙盆地 43 / 墈頭衝積扇 43 / 登源河 43 / 大源河 44 / 天星洞山 44 / 石鳬山 45 / 塘山頭 45 / 牛山 45 / 龍頭山 46 / 文山 47 / 三溪盆地 48 / 白地盆地 48 / 徽水河上遊 48 / 蓮花峰 48 / 光明頂 49 / 天都峰 49 / 始信峰 50 / 陵陽山 50 / 樵山神仙洞 50 / 黃山怪石 50 / 翡翠榖 51 / 噴玉泉 54 / 湯泉 54 / 九龍瀑 54 / 麻川河 55 / 秧溪河 56 / 太平湖 56 / 留杯蕩 57 / 大洋湖·小洋湖 57 / 五溪山 58 / 打鼓嶺 58 / 風茅嶺 58 / 南屏山 58 / 靄山尖 59 / 淋瀝山 59 / 黟城盆地 59 / 宏村盆地 59 / 美溪河 61 / 牯牛降 62 / 雪裏尖 63 / 祁山 63 / 鳳凰山 63 / 曆溪大峽榖 63 / 閶江 64 / 大北河 64 / 植被垂直分布 65 / 牯牛降自然保護區 68 / 清涼峰自然保護區 68 / 嶺南自然保護區 68 / 九龍峰自然保護區 69 / 天湖自然保護區 69 / 太平湖國傢濕地公園 69 / 黃山鬆林 69 / 陽乾闆栗林 71 / 黟縣香榧林 71 / 五溪山杜鵑林 72 / 拜祭堂原始森林 72 / 鬆潭古樹林 72 / 曉起古樟樹林 72 / 木坑竹海 73 / 香果樹 74 / 紅楠 75 / 杜仲 75 / 銀鵲樹 75 / 長序榆 76 / 光皮樺 76 / 糙葉樹 77 / 黃山木蘭 77 / 黃山花楸 77 / 短穗竹 78 / 蛛網萼 78 / 永瓣藤 79 / 黃山梅 79 / 獨花蘭 79 / 八角蓮 80 / 黃山菊 80 / 藍田古生物群 81 / 恐龍化石 81 / 梅花鹿 81 / 黑麂 81 / 黃山短尾猴 83 / 金頭閉殼龜 83 / 祁蛇 83 / 白頸長尾雉 84 / 黃喉噪鶥 84 / 白胸翡翠 84 / 八音鳥 85 / 紅嘴相思鳥 85 二 經濟地理 以商代耕 89 /“ 塘堨”式灌溉農業 89 / 山林經濟 89 / 無山不産茶 91 / 栽桑養蠶 92 / 流水養魚 92 / 佃僕製 92 / 族田 92 / 徽州竹編 93 / 文房四寶 93 / 徽雕 94 / 徽刻 95 / 徽州漆器 95 / 霞間窯 96 / 徽商 96 / 徽浮古道 97 / 徽涇古道 97 / 徽婺古道 97 / 通徽水道 97 / 太平橋 98 / 樂成橋 100 / 深渡 100 / 漁梁壩 100 / 祁門瓷土 101 / 皖南黃牛 102 / 績溪黑豬 102 / 藍田花豬 102 / 桃花鱖 102 / 荷包紅鯉魚 103 / 旌德苧麻 103 / 徽州雪梨 103 / 三潭枇杷 104 / 黃山獼猴桃 104 / 富岱楊梅 104 / 旌德青蔗 104 / 硃鄭荸薺 104 / 旌德生薑 105 / 陳村雪裏蕻 105 / 徽菇 105 / 黃山石耳 106 / 靈山米 106 / 太平猴魁 106 / 祁紅 107 / 五城米酒 107 / 湯口火腿 108 / 五城茶乾 108 / 徽州餜 108 / 頂市酥 108 / 萬安羅盤 109 / 祁門瓷器 109 三 曆史地理 山越 113 / 三大遷徙 113 / 徽州宗族 113 / 徽州望族 114 / 文會 115 / 汪華起兵 115 / 方清起義 115 / 改歙州為徽州 116 / 驅棚事件 116 / 四大徽班進京 116 / 新四軍岩寺整編 117 / 歙縣 118 / 休寜縣 118 / 祁門縣 119 / 績溪縣 119 / 屯溪 119 / 鬍傢村遺址 120 / 新洲遺址 120 / 中土坑遺址 121 / 蔣傢山遺址 121 / 烏泥關 121 / 徽州文書 121 / 齊雲山石刻 122 / 旺川太平天國壁畫 122 / 許國石坊 123 / 棠樾牌坊群 124 / 長慶寺塔 126 / 屯溪程氏三宅 126 / 江灣古鎮 127 / 萬安古鎮 127 / 呈坎古村落 127 / 唐模村 130 / 南屏古村落 130 / 宏村 130 / 西遞村 130 / 汪口村 131 / 鬥山街 131 四 文化地理 聚族而居 137 /“ 六邑之語不能相通” 137 /“ 尚氣好勝” 138 / 生活儉嗇 138 / 八碗八 139 / 锡格子茶 139 / 徽菜 140 / 凍米糖 140 / 臘八豆腐 140 / 徽州裹粽 141 / 深渡包袱 141 / 水口營造 141 / 徽式民居 141 / 老屋閣 144 / 江村古建築群 144 / 羅東舒祠 144 / 龍川鬍氏宗祠 146 / 溪頭三槐堂 146 / 會源堂古戲颱 147 / 火熥 147 / 做新娘 147 / 吵新人撒帳 148 / 送花燈 148 / 停棺不葬 148 / 五都清明祭祖 148 / 徽州祠祭 149 / 社屋民俗 149 / 殺豬封山 150 / 草龍祈福 150 / 汪王崇拜 151 / 程靈洗崇拜 152 / 五顯信仰 152 / 齊雲山太素宮 152 / 翠微寺 153 / 安苗節 153 / 目連戲 154 / 徽州儺戲 155 / 十番鑼鼓 155 / 新豐嗩呐麯牌 155 / 徽州民歌 156 / 齊雲山道教音樂 156 / 仗鼓舞 157 / 美溪舞龍燈 157 / 婺源燈彩 157 / 跳鍾馗 158 / 采茶撲蝶舞 158 / 伏嶺舞 159 / 闆凳龍 159 / 婆溪河燈 160 / 江灣豆腐架 160 / 五福神會 160 / 軒轅車會 161 / 花車轉閣 161 / 賽瓊碗 162 / 南湖書院 162 / 竹山書院 162 / 新安醫學 163 / 新安畫派 163 / 汪機 164 / 程大位 164 / 漸江 165 / 戴震 165 / 王茂蔭 165 / 陶行知 166 / 徽學 166 |
| 編輯推薦 | |
| 中國首套規模達到數百分冊的地理科普叢書,範圍無縫覆蓋中國全境。打破傳統認識上的行政區劃的界綫,本分冊是依據古徽州行政區劃進行範圍劃分的。 展示呈同心圓狀分布的黃山花崗岩峰林地貌及雲海、奇鬆、溫泉、怪石“四絕”。 講述齊雲山丹霞地貌的發育過程。 瞭解徽州人“寄命於商”的起始原因及發展過程。 尋找散落的古徽州文化遺存——古牌坊、古塔、古橋、古祠堂、古村…… 形式新穎,文字精簡而通俗,圖片真實而精彩,這兩者的交互使科普閱讀變得生動有趣。 |
| 文摘 | |
| |
| 序言 | |
| 精彩內容敬請期待 |
這本《BF-徽州地-中國地理百科》真是讓我大開眼界,原來我們腳下的這片土地,藏著如此豐富的曆史文化和地理變遷!我一直對徽州這個充滿詩情畫意的地方心生嚮往,這次通過這本書,感覺像是穿越時空,親身漫步在那些古老的巷道,觸摸那些斑駁的石闆,感受著徽商當年叱吒風雲的氣魄。書中的圖片精美絕倫,仿佛能聞到黃山雲霧的清新,聽到那潺潺流淌的徽河水聲。從地質構造到氣候特點,從物産資源到人文景觀,作者們用嚴謹的態度和生動的筆觸,為我勾勒齣瞭一幅立體、鮮活的徽州畫捲。特彆是關於徽州民居建築的講解,那些精雕細琢的木雕、石雕、磚雕,無不展現瞭古代匠人的智慧和對生活的熱愛。讀完這本書,我對徽州不僅僅是有瞭地理上的認知,更增添瞭一份深厚的感情。它讓我更加理解瞭“無徽不成商”,以及徽州文化是如何在獨特的地理環境中孕育而成,又是如何影響瞭中國乃至世界的經濟和文化。
評分這本《BF-徽州地》的書給我的感受是,它是一本充滿溫度的地理讀物。作者們沒有用冰冷的數據和理論來堆砌,而是用充滿感情的文字,將徽州這片土地的靈魂呈現在我們麵前。我一直對徽州的山水風光情有獨鍾,特彆是那粉牆黛瓦的徽派建築,總感覺它們與周圍的山巒、河流融為一體,充滿瞭詩意。這本書中對徽州地理環境的描繪,非常到位,讓我仿佛身臨其境。它詳細介紹瞭黃山、九華山等地的地貌特徵,以及新安江、徽河等水係的流嚮和重要性。更讓我感動的是,書中還將這些地理要素與徽州人民的生活方式、民俗風情相結閤,例如,徽州人如何利用山地發展梯田,如何依靠河流進行漁業和水運,這些都讓我看到瞭地理環境與人類活動之間和諧共生的美好景象。這本書不僅讓我增長瞭地理知識,更讓我感受到瞭徽州這片土地的獨特魅力和人民的勤勞智慧。
評分從一個完全不懂地理的普通讀者的角度來看,《BF-徽州地-中國地理百科》這本書,絕對是一次令人愉悅的知識探索之旅。我之前對“徽州”的印象,僅僅停留在古徽州幾個字,以及那些著名的徽派建築。但讀瞭這本書之後,我纔真正理解瞭“徽州”的地理內涵。書中關於徽州地形的介紹,讓我明白瞭為什麼這裏會有那麼多精巧的村落,為什麼會有那麼多蜿蜒的山路。特彆是關於徽州的“七山一水一分田,半分道路和莊園”的說法,書中用生動的語言和精美的插圖進行瞭詳細的闡釋,讓我對這個地方的地形有瞭直觀的認識。此外,書中還提到瞭徽州的氣候特點,如四季分明,降水充沛,這些都直接影響瞭當地的農業發展和植被覆蓋。讀完這本書,我不僅對徽州的地理有瞭基本的瞭解,更對這片土地上的人們如何在這種地理環境下生存和發展,有瞭更深的感悟。它讓我看到瞭地理環境的塑造力,也看到瞭人類的適應力和創造力。
評分對於我這樣一個地理愛好者來說,這套《中國地理百科》叢書簡直是寶藏!而這本《BF-徽州地》更是其中的佼佼者。我一直覺得,中國的地理知識過於宏大敘事,有時候會忽略掉一些地方獨特的美麗和故事。這本書就很好地填補瞭這一空白。它沒有照本宣科地羅列數據,而是將徽州的地理特徵與當地的曆史、經濟、社會發展緊密聯係起來,形成瞭一個有機的整體。例如,書中詳細介紹瞭徽州多山的地形如何造就瞭其獨特的聚落形態和交通方式,又如何孕育齣勤勞、堅韌的徽州人民。我特彆喜歡關於徽州水係的研究,一條條河流不僅是生命之源,更是商貿往來的脈絡。讀到關於徽州木商如何利用水路將徽州的山貨、手工藝品運往全國各地,甚至遠銷海外,我仿佛看到瞭當年繁忙的碼頭和舟船絡繹的景象。這本書的視角非常獨特,它讓我看到瞭地理環境如何塑造人文,人文又如何反作用於地理,這種互動性的解讀,遠比枯燥的地理圖譜更有趣,也更深刻。
評分我是在一次偶然的機會瞭解到這本《BF-徽州地-中國地理百科》的,當時正在尋找關於中國古代商幫的研究資料,無意中翻到瞭這本書的目錄,其中關於徽商的介紹引起瞭我的興趣。讀完之後,我不得不說,這本書遠超我的預期。它不僅僅是一本地理百科,更是一本關於徽州文化和曆史的深度挖掘。作者們不僅僅是地理學傢,更是具有深厚人文素養的學者。書中對徽州地理環境的分析,如山地、丘陵、河流的分布,氣候特點,土壤類型等,都與當地的經濟活動,特彆是農業和商業,有著極其緊密的關聯。我尤其被書中關於徽州農業的論述所吸引,如何因地製宜地發展特色農業,如何利用地理優勢發展手工業,這些都為我們今天發展區域經濟提供瞭寶貴的藉鑒。這本書還探討瞭徽州地理環境如何影響瞭徽州人的性格特徵,造就瞭他們的“敢為天下先”的精神,這讓我對這個地方有瞭更全麵的認識。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