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共享自然——每个孩子都喜欢的自然学习法 | 作者 | 【美】约瑟夫·克奈尔 |
| 定价 | 39.80元 | 出版社 | 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
| ISBN | 9787535299604 | 出版日期 | 2018-03-01 |
| 字数 | 页码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胶订 |
| 开本 | 32开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本书作为《与孩子共享自然》三十五周年升级版,约瑟夫·克 奈尔将其45年来推动全球自然教育的成功经验和心得进行了重新 构思和整理,不但纳入了*受人们喜爱的游戏,还将“流水学习 法”(Flowing Learning)进行了扩充。“流水学习法”是一使 自然活动成为愉悦的户外学习的教导策略。本书分为两部分:第 一部分充分说明了“流水学习法”的设计原理、学习步骤和果; 第二部分根据“流水学习法”的步骤设计出53种游戏,简易、安 全、有趣并设有快速参考栏,便于活动带领者运用。这些活动有 效地开启平日怠速的五感,如听觉、触觉、嗅觉等,使之更加敏 锐和专注。这些活动开启人们对自然的好奇心和敏感度,并能轻 松获得生态学的基本知识。 |
| 作者简介 | |
| 约瑟夫·克奈尔是当今世界负盛名的自然教育家。出版过《倾听自然》《共享自然的喜悦》《探索大地之心》《与孩子共享自然》等畅销书。他将对自然的敏锐感悟力和热爱之情,倾注在了他的户外教育活动中,以游戏的方式把人们带进奇妙的大自然,体验自然的纯美,共同分享自然的乐趣。 |
| 目录 | |
| 引 子 本书背后的故事 | 003 部分 流水学习法 第 一 章 用心学习 | 009 第 二 章 流水学习法的艺术 | 017 第 三 章 通往自然觉察的 4个阶段 | 019 第二部分 自然活动 第 四 章 唤醒热情 | 036 彼此熟悉 | 039 点鼻子 | 040 野生动物大比拼 | 042 搭树游戏 | 044 自然过程 | 050 猫头鹰与乌鸦 | 052 蝙蝠与飞蛾 | 054 弱肉强食 | 056 生命金字塔 | 058 雪橇犬 | 061 动物肢体扮演 | 064 动物线索游戏 | 065 动物线索接力 | 068 诺亚方舟 | 070 猜一猜,跑一跑 | 072 第 五 章 培养专注力 | 076 我所好奇的 | 079 声音和颜色 | 081 倾听声音 | 082 辨识颜色 | 083 我能看见 | 084 有多远 | 086 声音地图 | 090 伪装步道 | 092 动物,动物 | 094 微徒步 | 096 复制 | 097 熟睡的守财奴 | 098 马路守夜人 |100 第 六 章 直接体验 | 102 采访大自然 | 105 像约翰·缪尔一样观察自然 | 107 照相机 | 109 唤鸟 | 113 神秘的动物 | 115 邂逅一棵树 | 121 蒙眼毛毛虫 | 123 探索大地之心 | 124 藏头诗 | 128 观察日落 | 130 蒙眼游戏 | 133 蒙眼行走 | 135 回家 | 136 蒙眼探险 | 137 形象化引导 | 139 树的形象化 | 141 第 七 章 分享感悟 | 148 独特时光 | 151 自然反思 | 152 折叠诗 | 155 结伴静走 | 157 美景当前 | 159 森林制造 | 160 写给自己的信 | 161 讲故事 | 164 空中之鸟 | 168 |
| 编辑推荐 | |
| 约瑟夫·克奈尔对风靡欧美几十年的“流水学习法”进行了精炼介绍,通过53种亲力亲为的经典自然游戏,激发孩子对大自然的好奇心、想象力和赞叹之情,修复因为“自然缺失症”导致的人与生物界联接的断裂关系。对家长、老师和青少年活动的领队来说,这是一本令人愉悦,并且*实用的野外活动手册。 |
| 文摘 | |
| |
| 序言 | |
《共享自然——每个孩子都喜欢的自然学习法》这本书,就像一位睿智的长者,循循善诱地告诉我,如何与孩子一起,重新发现自然的美好。我一直以为,教孩子认识自然,就是要告诉他们“这是什么花”,“那是哪种树”,但这本书却让我明白,更重要的是引导孩子去“感受”和“体验”。书中关于“观察季节变化”和“制作自然纪念品”的章节,让我找到了很好的切入点。我们会在不同的季节,带着孩子去公园,观察植物的生长变化,记录下季节的痕迹。比如,春天嫩绿的芽孢,夏天茂盛的枝叶,秋天金黄的落叶,冬天光秃的枝干。这种对季节变化的观察,不仅让孩子对自然的时序有了概念,也培养了他对时间流逝的感知。而关于“制作自然纪念品”,我们更是收集了当季的叶子、小野花、松果等,然后用它们制作成各种小挂饰、贺卡,作为对这次自然探索的纪念。这些充满生活气息的纪念品,承载着孩子在自然中的快乐回忆,也成为他学习和成长的见证。这本书,让我明白了教育的真谛,它不是一蹴而就的“教授”,而是润物细无声的“陪伴”和“引导”。它让我看到了,原来,最深刻的学习,往往发生在最不经意之间,发生在与自然的亲密接触之中。
评分《共享自然——每个孩子都喜欢的自然学习法》这本书,就像一股清流,注入了我原本有些功利化的亲子教育理念中。我一直以来都希望孩子能“赢在起跑线上”,但往往忽略了学习的真正乐趣。这本书却让我意识到,对孩子而言,最宝贵的“起跑线”,恰恰是对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的勇气。书中关于“制作自然地图”和“收集自然材料进行艺术创作”的章节,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们曾经在一个周末,按照书里的指导,带着孩子去附近的公园,让他用收集到的叶子、小树枝、石头等,绘制了一张属于自己的“自然地图”。他一边画,一边兴奋地描述着他在地图上标记的“秘密基地”,比如“那棵最高的树”,“那个很多瓢虫的地方”,“那个有大石头的洞”。这种自己动手制作地图的过程,不仅加深了他对公园的熟悉程度,也培养了他的空间感和观察力。更重要的是,他学会了如何将抽象的“地图”概念,与具体的“自然环境”相结合。而关于“自然艺术创作”,我们更是玩得不亦乐乎。我们收集了各种色彩鲜艳的落叶,用它们拼贴出各种图案,制作成独一无二的“叶子画”。孩子们发挥想象力,将叶子变成小动物、花朵,甚至是抽象的艺术品。这种创作过程,完全没有评判,只有鼓励和肯定。他们从自己的作品中获得了巨大的成就感,也学会了欣赏自然的美。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学习”的意义,它不仅仅是为了获取知识,更是为了培养孩子的创造力、观察力、想象力,以及最重要的——对生活的热爱。
评分我必须承认,《共享自然——每个孩子都喜欢的自然学习法》这本书,彻底改变了我对孩子“学习”这件事的看法。我之前总觉得,孩子年纪小,懂不了什么,只能强行灌输。但这本书告诉我,孩子们天生就充满好奇心,他们渴望探索,只是需要我们去引导。书中关于“森林浴”和“自然声音听辨”的章节,让我受益匪浅。我一直觉得,带孩子去森林公园就是一种“放松”,但这本书却告诉我,这更是一种“学习”。它鼓励我们放慢脚步,去感受森林里的空气,去聆听风吹过树叶的声音,去观察光影在地面上的变化。我曾经带着孩子去爬山,总想让他们爬得更高,看得更远,却忽略了过程中的风景。读了这本书之后,我改变了策略。我们不再追求速度和高度,而是让孩子坐在树下,静静地观察一片落叶,或者倾听远处传来的鸟鸣。我甚至尝试着闭上眼睛,和孩子一起辨别周围有哪些声音。一开始,孩子觉得有些无聊,但慢慢地,他开始能分辨出 différentes鸣叫声,甚至还能模仿几种鸟叫。这种专注和聆听的能力,是在日常生活中很难培养的。而且,书中还提到了如何让孩子在自然中“扮演”角色,比如让孩子扮演小侦探,寻找隐藏在草丛中的“宝藏”(可能是某种形状的石头或特别的叶子),或者扮演小鸟,在树林里“筑巢”。这种角色扮演,让学习变得生动有趣,也极大地激发了孩子的想象力。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教”孩子学习的书,不如说是一本“唤醒”孩子学习兴趣的书。它让我明白,教育的本质,是激发,是引导,而不是填鸭。
评分阅读《共享自然——每个孩子都喜欢的自然学习法》这本书,就像完成了一次心灵的“洗礼”。我之前一直执着于给孩子报各种培训班,希望他能学到最多的知识,掌握最多的技能。但这本书,却让我看到了更重要的东西——孩子内心的感受,以及与自然的连接。书中关于“利用自然材料进行声效探索”和“设计感官体验路线”的章节,让我脑洞大开。我从来没有想过,大自然本身就是一本“声音的百科全书”。我们会在雨天,让孩子去感受雨滴落在不同物体上的声音,比如落在屋檐上的滴答声,落在树叶上的沙沙声,落在水洼里的噗通声。这些细微的声音,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常常被忽略,但在孩子听来,却充满了新奇。而关于“感官体验路线”,我们更是设计了多次。比如,一条“触觉之旅”,让孩子用手去感受不同植物的叶子,不同树皮的纹理,不同石头的温度;一条“嗅觉之旅”,让孩子去分辨花香、泥土的芬芳、青草的味道。这种全方位的感官体验,极大地丰富了孩子的感知世界。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教育不应该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应该是情感的滋养,是感官的丰富,是与世界的深度连接。它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广阔的教育视野,也让我对如何培养一个健康、快乐、有创造力的孩子,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评分读完《共享自然——每个孩子都喜欢的自然学习法》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它彻底颠覆了我对“学习”的传统认知。我一直以为,学习就是要坐在书桌前,背诵公式,记忆概念,但这本书却用一种截然不同的方式,向我展示了学习的另一种可能——在玩耍中,在探索中,在与自然的亲密接触中。书中有一段关于“寻宝游戏”的描述,我深受启发。它鼓励家长设计一些简单的小任务,比如“找到三片不同形状的叶子”,“寻找三种不同颜色的石头”,“听一听周围有几种不同的鸟叫声”。这些小小的“寻宝”任务,看似简单,却能极大地激发孩子的探索欲望。我试着在周末带孩子去附近的森林公园,按照书里的建议,我们玩了一场“自然寻宝”。孩子拿着一个收集袋,满眼兴奋地在草丛和树林间穿梭。他不仅找到了各种形态各异的叶子,还发现了几只不同种类的瓢虫,甚至还捡到了一根漂亮的羽毛。他得意洋洋地把他的“战利品”展示给我看,嘴里不停地描述着他的发现,那种发自内心的喜悦,是任何电子产品都无法给予的。更重要的是,在寻找的过程中,他学会了观察细节,学会了辨别不同,学会了主动提问。当他指着一朵小野花问我“爸爸,这朵花为什么是紫色的,而旁边那朵是黄色的?”时,我知道,他已经开始真正地思考和学习了。这本书没有提供现成的答案,而是教会我如何引导孩子自己去寻找答案。它不仅仅是关于自然知识的学习,更是关于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的培养。我开始意识到,让孩子爱上学习,不是靠强迫,而是靠激发他们内在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而大自然,正是激发这种好奇心最天然、最丰富的源泉。这本书,让我这个曾经对户外活动兴致不高的父亲,也开始主动地去拥抱自然,去享受与孩子一起探索的乐趣。
评分自从读了《共享自然——每个孩子都喜欢的自然学习法》这本书,我家的亲子活动质量简直是“蹭蹭蹭”地往上涨。我之前总觉得,带孩子出去玩,就是“玩”,但这本书让我明白了,原来“玩”也可以是“学”。书中关于“模拟自然场景进行角色扮演”和“利用自然元素进行科学小实验”的章节,简直是“宝藏”。比如,我们会扮演“探险家”,在后院寻找“稀有植物”;或者扮演“小农民”,在小花盆里种植蔬菜。这种角色扮演,让学习不再枯燥,而是充满了趣味性。而关于“科学小实验”,更是让孩子们着迷。我们用收集来的树叶,制作了一个简单的“叶子压花”;用收集来的石头,进行了“浮力实验”。孩子们在动手操作中,亲身体验了科学原理,他们提出的问题,比我设计的实验本身还要有趣。这本书,让我这个曾经有些“理论派”的家长,也开始变得“动手派”。我开始意识到,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能力的培养,是兴趣的激发。而大自然,正是培养这些能力、激发这些兴趣的最好场所。它让我看到了,原来,让孩子爱上学习,可以如此简单,如此有趣。
评分《共享自然——每个孩子都喜欢的自然学习法》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高质量亲子时光”的大门。我一直很重视陪伴孩子,但很多时候,陪伴变成了“玩手机”或者“看电视”,缺乏深度和意义。这本书,让我看到了“陪伴”的另一种可能——与孩子一起探索自然,发现世界的奇妙。书中关于“光影游戏”和“天气观察日志”的章节,让我印象深刻。我从来没有想过,利用阳光和树影,就能设计出这么多有趣的游戏。我们会在晴天的时候,让孩子追逐自己的影子,或者用手在地面上投出各种动物的形状。这些简单的游戏,不仅让孩子锻炼了身体,更激发了他对光影原理的好奇心。而关于“天气观察日志”,我们更是每天都坚持。孩子们会记录每天的天气现象,比如天空的颜色,云的形状,风的大小,甚至会画下他们对天气的感受。慢慢地,他们开始能够预测一些天气变化,也对自然现象有了更深的理解。这种持续的观察和记录,培养了他们的耐心和细致,也让他们学会了如何从宏观的角度去看待自然。这本书,让我这个曾经有点“催促”孩子学习的家长,变得更加平和。我开始相信,最好的教育,不是强迫,而是引导。让孩子在玩耍中学习,在探索中成长,在与自然的连接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快乐。
评分这本《共享自然——每个孩子都喜欢的自然学习法》简直是打开了我家熊孩子认识世界的新大门!之前,我对亲子教育总有些“纸上谈兵”的迷茫,总觉得孩子应该多看书、多学习,但具体怎么“学”,又说不清道不明。这本书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为我指明了方向。它不是那种枯燥的说教,而是充满了一种“玩”的智慧。我记得有一次,书里提到了如何引导孩子观察一片叶子,我当时觉得这太简单了,但当我按照书里的方法,拿出放大镜,让孩子仔细看看叶脉的纹路,数数叶子边缘的小锯齿,甚至闻闻叶子破碎后散发出的淡淡香气时,他那种好奇和专注的眼神,是我以前从未见过的。他甚至开始自己找来各种不同的叶子,进行比较,给我讲他发现的“秘密”。这种主动探索的过程,比我硬塞给他多少知识都来得重要。而且,书中还强调了“五感”的学习,我之前只知道看和听,没想到触觉、嗅觉、味觉在自然学习中竟然如此关键。比如,让孩子去感受不同树皮的粗糙程度,去分辨泥土和沙子的质地,甚至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品尝一些可食用的野果(当然,这部分需要非常谨慎地遵照书中的指导)。这种沉浸式的体验,让学习不再是枯燥的任务,而是充满乐趣的冒险。最让我惊喜的是,这本书并没有要求我们去什么高大上的自然保护区,而是告诉我们,家门口的公园、小区里的花坛、甚至窗台上的小草,都蕴藏着无限的奥秘。这种“就地取材”的学习方式,极大地降低了门槛,让亲子自然学习变得触手可及。它教会我如何用一颗发现的心去对待周围的一切,如何将生活变成一堂堂生动有趣的自然课。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教育指南,不如说是一种生活方式的启迪,让我和孩子都重新找回了与自然的连接,重拾了那份孩童般纯粹的好奇心。
评分《共享自然——每个孩子都喜欢的自然学习法》这本书,在我家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作为一位全职妈妈,我一直致力于给孩子最好的教育,但总觉得在“与自然的连接”这块,做得远远不够。很多时候,我会在网上搜罗各种科普视频、绘本,但总觉得隔靴搔痒,孩子看完也就忘了。这本书却给了我一种全新的视角。它强调“体验式学习”,让我明白,死记硬背的知识,不如亲手触摸,亲眼看见,亲身感受来得深刻。书里关于“雨水收集”和“观察昆虫”的章节,让我印象尤为深刻。我一直以为,观察昆虫是很脏、很危险的事情,没想到书中却提供了一些非常实用且安全的方法。我们用一个透明的瓶子,在里面放上一些泥土、草叶和几只小虫子,然后让孩子每天观察它们的生活习性。一开始,他还有些胆怯,但随着观察的深入,他开始对这些小生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会自己记录下虫子的移动轨迹,观察它们如何进食、如何蜕皮,甚至还会模仿它们的动作。这种深入的观察,远比在书本上看到一幅虫子的图片来得生动有趣。而关于“雨水收集”,我们更是动手做了个简单的雨水收集装置,然后用收集来的雨水去浇灌我们种下的植物。看着孩子们因为自己的努力,让植物健康成长,那种成就感是无与伦比的。这本书教会我的,是如何将生活中的点滴变成学习的机会,如何让孩子在玩耍中,潜移默化地吸收知识,培养能力。它让我明白,教育不应该局限于课堂,而应该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它也让我这个曾经有些焦虑的妈妈,变得更加从容和自信。因为我发现,孩子需要的,不是被动接受的知识,而是主动探索的体验。
评分坦白说,在读《共享自然——每个孩子都喜欢的自然学习法》之前,我以为“自然学习”只是带孩子去郊游,捡捡树叶,看看花草。但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的认知,它让我明白了“自然学习”的深度和广度,远超我的想象。书中关于“设计小型生态观察站”和“利用自然材料制作工具”的章节,简直是“点睛之笔”。我们按照书里的建议,在阳台上设置了一个小小的“生态观察站”,用透明的容器,养了一些蚯蚓,放了一些泥土和落叶。孩子们每天都迫不及待地观察蚯蚓的活动,记录它们的生长变化。他们从一开始的有些害怕,到后来的爱不释手,甚至会自己上网查找关于蚯蚓的资料,了解它们的习性。这种亲手参与、动手实践的学习方式,比任何科普视频都来得有意义。而且,书中还鼓励孩子们利用自然材料制作简单的工具,比如用树枝制作简易的铲子,用大片的叶子制作“帽子”来遮阳。虽然这些工具很简单,但孩子们在制作过程中,学会了思考,学会了解决问题,也体验到了创造的乐趣。这种“学以致用”的感觉,让他们对自然充满了敬畏和喜爱。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自然学习方法的指南,更是一种“与自然共舞”的哲学。它教会我,如何将学习融入生活,如何让孩子在与自然的互动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成长节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