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政府智库、行业平台,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肩负使命、锐意进取,努力成为**在信息通信领域杰出的研究机构,在ICT重大决策支撑、行业发展规划、技术标准引导、产业创新推动和监管支撑服务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希望刘多主编的《2018年ICT深度观察》能为政府部门制定政策提供基础性支撑,能为社会各界了解ICT产业态势提供参考。
刘多主编的《2018年ICT深度观察》主要内容为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2018年在ICT服务业、互联网、 无线与移动、信息网络、ICT制造业、两化融合、网 络与信息安全、法律与监管八大软科学研究领域的深 度观察、研究报告,具有较强的时效性、知名性和实 用性。
本书的主要读者对象为**外电信运营商、设备 制造厂商、增值服务提供商及相关政府机构、行业协 会、研究机构的相关人员。
ICT服务业篇
一、2017年信息通信(ICT)服务业发展综述
(一)2017年信息通信服务业整体情况分析
1.2017年中国信息通信服务业蓬勃发展
2.2017年中国IDI排名上升3位
(二)2017年基础电信业整体情况分析
1.基础电信业加速回暖,移动数据业务拉动作用强劲
2.移动互联网流量持续高速增长,流量经营步入新阶段
3.光纤用户占比****,**信息通道建设布局加快
(三)2017年互联网服务业整体情况分析
1.互联网营收保持高速增长,对国民经济的影响持续增强
2.互联网业务结构向电子商务集中,业务创新****
3.互联网市场呈现“两超多强”格局,初创企业持续壮大
(四)2017年信息化服务整体情况分析
1.信息化服务快速发展,信息技术服务业规模持续壮大
2.面向企业的信息化呈现云化趋势,引发产业生态重组
3.面向政府的信息化服务深入推进,支撑作用显著增强
二、2017年信息通信(ICT)服务业热点分析
(一)数字经济助推实体经济转型
1.党中央加快部署数字经济,推动实体经济发展
2.我国数字经济规模快速增长,成为**第二大信息经济体
3.移动支付引发金融产业变革,电子商务创新零售业新业态
4.分享经济广泛渗透,重构未来商业新模式
(二)运营商深化数字化转型
1.融合业务多元化拓展,开辟行业发展新空间
2.面向云网融合目标,网络智能化转型进程加快
3.NB-IoT建设启动,立足连接积极构建产业生态
4.混改落地推动行业供给侧转型,激发产业创新活力
(三)中国互联网赶追美国
1.互联网企业总规模加速扩张,中、美差距仍在拉大
2.互联网技术创新不断突破,中国逐步缩小与美国差距
3.互联网投融资金额差距逐步缩小,中国早期投资案占比提升
4.消费群体规模中国占据优势,网民年轻化促进创新
5.中国互联网巨头打造**App,构建应用生态体系
(四)智慧社会曙光初显
1.建设智慧社会成为世界各国的发展目标与重要实践
2.智能技术驱动社会形态加速向智慧社会升级演进
3.智慧社会结构明显呈现网络化、社群化的趋势
4.智慧社会治理加快步入多元化、协同化发展格局
5.智慧社会服务破解不平衡难题,呈现普惠均衡化态势
6.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成为我国建设智慧社会的重要载体
三、2018年信息通信(ICT)服务业趋势展望
……
互联网篇
无线与移动篇
信息网络篇
ICT制造业篇
两化融合篇
网络与信息安全篇
法律与监管篇
我通常对这种“年度观察”性质的书籍持保留态度,总觉得它们很快就会过时,但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对“演进”过程的捕捉,而非仅仅是对“现状”的记录。比如,它用了相当大的篇幅来讨论人工智能从实验室概念走向产业落地的关键瓶颈,特别是数据治理和模型可解释性方面遇到的实际工程难题,这与我当时在工作中遇到的困惑高度吻合。书中对几家云计算巨头在IaaS层面的竞争态势分析极其精彩,通过对比它们在特定区域市场的资源投入和生态构建策略,清晰地揭示了云计算服务从“比拼规模”向“比拼专业化垂直解决方案”转变的微妙信号。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并没有回避当时的“泡沫”现象,而是冷静地分析了共享经济和区块链技术在2018年前后的热度降温背后的真正原因,那就是技术成熟度与市场期望值之间的巨大鸿沟。这种敢于直面行业“不完美”的坦诚态度,使得全书的论述显得格外可信,充满了智慧的沉淀。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简直就像是参加了一场高水平的行业闭门研讨会。作者在分析光通信和数据中心能耗问题时,引用了大量第一手的数据和行业标准草案,这使得原本枯燥的技术探讨变得生动而有说服力。我特别欣赏它对“技术民族主义”抬头这一宏观地缘政治因素如何影响全球ICT供应链的章节,这种跨学科的视野在技术报告中是相当少见的。它不把技术发展视为孤立的事件,而是将其置于全球经济和政治的大背景下进行审视,使得我们对贸易摩擦背景下的技术自主可控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此外,对于物联网(IoT)标准化的碎片化困境,书中提出的多边合作框架模型,虽然当时看来有些理想化,但无疑指明了行业亟需解决的关键症结所在。这本书的文字功底也值得称赞,行文流畅,逻辑跳跃自然,读起来毫不费力,却能让人不断地停下来思考其中的深层含义。
评分这本《2018年ICT深度观察》简直是为我们这些时刻关注信息通信技术脉搏的人量身定做的宝典!它没有那种晦涩难懂的学术腔调,而是用一种极其接地气的方式,把当年整个ICT领域那些错综复杂的趋势和技术革新,梳理得井井有条。我记得最清楚的是它对5G技术商用前夜的分析,不仅仅停留在带宽提升这些表面的参数上,而是深入挖掘了垂直行业应用的可能性,比如智能制造和远程医疗如何因5G而迎来质变。作者对当时几家主要电信设备商的战略布局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剖析,那种洞察力,仿佛能预见未来三年的市场格局。特别是对于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在万物互联时代面临的新挑战的探讨,视角非常前沿,提出的应对策略也极具前瞻性和实操性。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当年行业内的每一次重大合作、每一次技术迭代背后的深层逻辑,都有了豁然开朗的理解,不再是碎片化的新闻信息,而是一个完整的、逻辑自洽的知识体系。对于任何希望在信息技术领域保持领先地位的专业人士来说,这本书提供的不仅仅是回顾,更是一种对未来趋势的“预学习”。
评分我以一个纯粹的科技爱好者角度来看待这本《2018年ICT深度观察》,它给我带来的最大震撼是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兼备。它对沉浸式技术——特别是AR/VR在B端应用的初期探索,描述得栩栩如生。书中描述了某工业巨头如何利用定制化的AR眼镜进行远程设备维护的案例,详细到连交互逻辑和延迟容忍度都有涉及,这远超一般科普文章的肤浅介绍。更妙的是,它还穿插了一些对“下一代人机交互范式”的哲学性讨论,探讨当屏幕逐渐消失后,我们的信息获取和处理方式将如何根本性地改变。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巧妙,它没有按照技术分类来组织内容,而是围绕“连接”、“计算”、“智能”这三大核心支柱展开叙事,使得读者能够清晰地把握2018年所有热点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读完后,我才真正明白,技术变革不是一条直线,而是无数相互交织的复杂网络。
评分说实话,我过去对很多行业报告感到头疼,无非是堆砌图表和术语,但这本书完全打破了我的固有印象。它在讨论金融科技(FinTech)中区块链的应用时,没有盲目鼓吹去中心化的乌托邦,而是着重分析了在传统监管框架下,如何利用分布式账本技术优化合规报告和跨境支付的效率,这种“务实创新”的视角非常具有指导意义。书中对量子计算在当时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梳理,其对量子比特稳定性和纠错机制的描述,虽然技术含量高,但作者通过精妙的比喻,让非物理专业出身的我也能抓住核心难点。整本书洋溢着一种对技术力量的敬畏,以及对行业挑战的清醒认知。它成功地将复杂的年度技术发展轨迹,浓缩成了一份既有深度分析又有温度叙事的精华版本,是我近几年阅读过的最有价值的行业参考资料之一,那种对趋势的精准拿捏,让人不得不佩服作者的专业素养和长期积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